情迷苏东坡之烟雨平生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20

情迷苏东坡之烟雨平生

假如你此时正处于人生上升期。

你应该读读苏轼。

因为失意总在不经意间出现。

苏轼,二十一岁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在欧阳修的推崇下,名动京城。

三十四岁,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自请到地方任职。

四十三岁,因“乌台诗案”贬官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五年后回京又到地方上任职。五十七岁时又被贬官至惠州。

六十二岁再次贬官至海南儋洲,这是仅次于死刑的处罚。

六十五岁去世。单就个人事业经历讲,还有什么比苏轼的人生更悲催。

然而他留下的诗、文、词、书法、画,千年来却一直被后人交口称赞。

相比与苏轼,我们的失意算是什么。又该怎么看待这些失意。

乐观,面对风雨的良药。

乐观心态是第一位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黄州,苏轼出游,遇到风雨,毫不在乎,他说自己。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在荒无人烟的惠州,他说自己能天天吃到荔枝,“不辞长作岭南人”人生风雨中,还能如此乐观。

暂时找不到工作、失恋、遭受批评,许多人会自怨自艾,感慨人生。苏轼却用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人生的低潮,在逆境中自得其乐。

所有的失意,不过是一个又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你高兴它存在,难过它也在。

抱负可以因为外在条件无法施展,但不能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上天不可能让我们一切都失去。乐观是对待人生风雨的良药。

豁达,万事不留于心。

怎么才能乐观?得有豁达的心胸。世间的大事还有什么能超过生死?只要还活着,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贬官黄州都四年了,生活困苦又无事可做,有天夜里,苏轼看见月光照进门里,心里高兴,就去承天寺找老朋友张怀民一起赏月。

为此他写下《记承天寺夜游》他说,哪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人生困局中,他还能悠闲赏月。万事不留于心的豁达,让他洒脱的看待是是非非。

条件允许,就往前走。不允许,就停下来看看风景。面对是非,很多人纠缠其中,跳不出自己给自己织就的网。

豁达是要我们眼界开阔。视野狭窄了,看不到更大的天地。局限于小圈子,怎么能打开新的局面。

做好一单业务,别人嫉妒说闲话,你去计较。如果计较,你和那人有什么区别。

跳出来看别人的嫉妒,会发现那是极其可笑的事情,也就不会在纠缠中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天地自然广阔。

信念,逆境中不失本心。

乐观了,豁达了,还要做什么?坚守信念!我们的目的是成就美好人生。

许多人在人世的浮沉中,面对着欺诈、丑陋、诱惑,会自觉不自觉的浸染其中,年轻时坚守的崇高信念也会慢慢消磨殆尽,最终,变成了当初我们讨厌的人。

坚守信念,在逆境中不失本心,或许当时是困苦失意的,但最终浮华会落尽,自身也会展现最本真的色彩。

苏轼在在《卜算子》中,把自己比作是孤飞的鸿雁,它“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凉。”这是当时苏轼心境的真实写照,不单是生活困苦,关键是他的寂寞孤独无人能够理解体会。

每个遭遇生活与事业挫折的人都应该能理解他的这种心情,然而苏轼的做法是“不肯栖”面对种种困苦,他还是蔑视一切的流俗,坚守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

有什么比中年后屡遭磨难更痛苦的事。

苏轼却用乐观、豁达、坚守的态度让自己痛苦的人生变得熠熠生辉。每个人都会经历或大或小的磨难。

一扇门关上不是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让另一扇门外的道路,变成坦途。在这之中,如果我们也能用豁达超然物外的心态看待问题,用痛苦磨砺心性,一样会让生命蓬勃多姿。

脑中风后遗症特效药
内蒙古白癜风医院地址
通心络对心肌梗死的患者恢复有作用吗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