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数据迎检不能只向下打板子了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2-01-25

“借数据”迎检不能只向下“打板子”

东部某省一乡镇党委书记透露,年中的一些考核,政府部门都会向属地大企业借一些数据,例如半年报数据就借到9月份。(3月7日新浪)

对基层单位而言,迎接考核就像过年关一样,生怕出了岔子,过不了这个关。工作干得好不好,能不能过关,数据最好说话,也最直接,上级也喜欢看。为此,当有工作数据不理想、达不到上级要求时

,基层单位便会想方设法做文章,弄虚作假掺水分,造出一个光鲜的数据,迎合上级的口味。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地方半年报数据就借到了9月份,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种背景下 数据上造假,害人害己。但现实中,从乡镇到省份,统计数据造假行为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近年来,辽宁、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都已经先后自曝家丑,承认GDP、财政收入等地方核心数据指标存在水分。其中天津滨海新区对2016年GDP的挤水幅度高达33%。数据造假到如此离谱的地步,难道仅是自下而上的一厢情愿?显然不是。

据相关干部介绍,借数据迎检的背后,有诸多无奈和苦水,明知是违纪但又不得不违之。比如盲目扭曲的考核指标便是罪魁祸首之一,东部沿海地区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余年发展,工业用地几乎饱和,产业结构已成体系。如果还是仅考核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等方面,该区发展的成绩单将会非常扎眼。如果要给上级领导一个满意的结果,就不得不给真实数据注水,营造年年快速增长的假象。

同时,在数据造假成本低、代价小、问责轻的背景下,造假行为早已不是罕见个例。注水后的政绩光鲜好看,上级领导高兴满意,为单位争得一个好排名,说不定自己还会被提拔重用。诱惑之下,必然有地方为数据注水趋之如骛,层层扭曲、层层加码,造成统计结果与事实相距甚远,虚高虚胖,间接导致决策执行走偏。

为此,数据造假的背后,往往都有考核病症的迹象,单靠一纸禁令,或是问责违纪个例无济于事。应当首先从考核的模式、指标上改革,才是正确的切入口。只有当考核工作接上了地气,能真正起到推动工作、督促落实的作用,才能彻底令借数据迎检现象刹车。

¥ 打赏支持

昆明市治疗白癜风
常德治疗白斑的医院
合肥不孕不育医院哪家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