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书边札记随笔两则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1-06
【我该喊你啥】
孩子学说话,大多先学喊人。喊人是我们老家的方言,意思是称呼人。会喊人,也就是会说话了。
有个说法,谁被孩子第一个喊,谁这辈子就是劳碌命。道理很简单,连初涉人世的小家伙都晓得拿你使唤,敢说不是听差的命!谁愿意这辈子被劳碌纠缠?做父母的有时也有小心眼儿,一边热切盼望孩子早日开口,又一边默默祈愿自己别当听用。孩子哪管这么多,逮谁喊谁,被点卯的人,最终都是喜悦多于顾虑,不仅满怀喜悦地应答,还会情不自禁地褒扬孩子几句。孩子受到鼓舞,喊得更起劲,转眼就能把家里人喊得一清二楚,隔不了多久,又会把三伯四叔、七姑八姨、远亲近邻们喊得明明白白。
我妈说,我喊人早,隔壁老王家的大小子三岁都不会说话,而我七个月大时,就异常响亮地喊了一声“爸”,把我妈高兴得手舞足蹈。我爸也挺骄傲,反复说,嘴甜饿不着,这孩子将来不会饿饭。
我的老爸老妈做梦也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他们的儿子恰恰因为喊人,喊破了一个又一个饭碗。
早年大学毕业,在一家企业上班。上司是一个老头儿,常年穿灰色中山装,见我手脚勤快,就吩咐我跑外勤。第一次出门办事,老头儿特地交代,见人要热情,多打招呼。我问怎么招呼?老头说:“这还用教?喊同志呗!”结果,我一路喊着“同志”,跑四个地方,就吃了三个闭门羹。同事看出蹊跷,悄悄对我说:“现在啥时代?喊同志的不是外星人,就是乡坝里头的,要喊先生、 。”我一听有理,赶紧改口。第二天跟老头儿出门,我张口“先生”闭口“ ”,喊得异常甜蜜,老头儿却惊得目瞪口呆。回去以后,老头儿给了我两个选择,要么象他那样规规矩矩喊“同志”,要么去资料室去报到。我不愿跟自己过不去,只好去了资料室。但我理解老头儿,喊了几十年的“同志”被终止,就象一门走了多年的亲戚突然失去联系,更何况,自己亲自教出来的“同志”也要当“叛徒”,换一个小心眼儿的人,没准还会气得上吊,跳河,吃耗儿药。
资料室实在让人憋闷,呆了两年,我只好跳槽,考上了一个事业单位。上司是一位姓郑的女士,任副科长主持工作好几年,始终没能治好“副科病”。副科长委我以重任,内勤外勤两头跑,也吩咐我要待人热情。有前面的教训,我自然倍加谨慎,常常十米开外就主动跟人打招呼,毕恭毕敬地喊“先生”、“ ”,结果,还是出了问题。副科长把我叫进办公室,委婉指出要注意讲话文明,说得我一头雾水。见我不开窍,副科长又启发说:“比如我吧,你该叫我什么好?”我说:“当然是 呵,显年轻嘛。”副科长立刻正色道:“错,如今 一词别有他意,要是办事的人都说来找 ……”我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忙问如何纠正。副科长说:“喊职务最妥,当然,你无意省略了一个“副”字,人家也是不会介意的。”
后来去一个陌生的部门办事,我又遭遇了一个难题。办公室里端坐着三男两女,我愣没认出来谁是科长,谁是副科长,心里一慌,支吾好半天,竟没喊出口。回到单位,向副科长如实汇报,居然把副科长逗笑了:“我说你是真傻,还是装傻呀?见官高一级,都喊主任嘛。”说得有理,以后遇到不认识的人,我一律喊“主任”,这一招还真管用,听者大都显得很受用。不过,也有麻烦的时候,年终考评我就垫了底。考评组的人说,我这个人爱当“民间组织部长”,到处给别人“封官”,品德有点问题。
既然品德有问题,只能“下放”了,去伙食团帮厨。伙食团里没有“同志”,没有“先生”、“ ”,彼此之间很随意。伙食团长是退伍军人出身,年龄比我整整大一圈,居然称我为“张兄”,我赶紧帮他纠正。团长生气了:“你书读得比我多,我尊你为兄,有啥不妥,看不起我们大老粗唆?”团长言之有理,我也很快适应了这种喊法,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小,统统喊“哥”喊“姐”,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亲密无间。半年过去,副科长派人来考察,伙食团的“哥”和“姐”都对我赞许有加,唯独来考察的人不满意,回去汇报说,我喜欢称兄道弟,拉帮结派,搞江湖义气。
没办法,又跳槽吧。大学同学罗圈圈搞了一个装修公司,正缺人手,当即招我入伙,帮他搞管理。公司不大,加上临工只有10来人,待遇虽差,但环境宽松,还算满意。谁知好景不长,不到半年,罗圈圈又准备将我扫地出门。我问罗圈圈啥意思?罗圈圈说:“你娃就臭在这张嘴上,我都喊你经理,你却在客户面前直呼我名字,还在员工面前还喊我绰号圈圈,硬是狗坐轿子——不受抬举!”我呸!坐三轮车都向我借钱,还要我喊他“罗总”,走就走,有啥了不起。
走出罗圈圈的公司,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闲人”。走在挨挨挤挤的人群中,孤独和寂寞涌上心头,蓦然想起,老爸说过的那句话,“嘴甜饿不着,这孩子将来不会饿饭”,我不禁倍感饥肠骨碌。
【带着问题上路】
背包一族,似乎很时尚。
年轻人见面,总爱问:“背包了么?”假如被问的人恰恰不是背包客,没准就会招致白眼:“切!老土!”
那天在摩卡喝咖啡,邻座一位漂亮姑娘就这样问过我。我说:“何苦呢?轻轻松松上路岂不更好。”姑娘立刻显出不屑,把头扭向一边。朋友补充说:“我们自驾车旅行。”“酷毙,那是骨灰级驴友。”姑娘迅速转过身来,嫣然一笑:“我坐在你旁边好吗?”
“骨灰级驴友”又怎么啦?不过比背包客稍微轻松一点而已。可姑娘不这么看,她说:“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品位。”
这真是奇了怪了。无牵挂无挂出行是老土,象苦行僧一样背包带壳地出发却成了时尚,这是什么逻辑?姑娘见我一头雾水,忍不住咯咯轻笑起来:“看起来,你们的太阳的确已经落山,而我们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一种文化被误读,会显得别扭;一种观念被曲解,会显得滑稽;而一种价值被篡改,则多少有些唐突。
对于背包客,我并不陌生。我的好几个朋友都是背包客,也曾被他们拉去逛过户外运动商店。那一套行头价值不菲,不比野战队员的装备差。登山包、登山服、登山靴、登山锹、登山杖、太阳镜、遮阳帽、GPS定位仪、对讲器、急救包、防晒霜、驱虫剂、专用水壶、野炊灶具、帐篷……足足 0公斤。朋友说,购买户外运动用品是很容易上瘾的,有的人装备太多,干脆把书房改造成一个“大背包”,专门用来“晒品位”。
我的一位朋友tebbe也是背包客。tebbe来自美国东北部的俄亥俄州,是一位志愿者,我们在一起工作了两年。为了免费学习口语,每逢假期,我都陪tebbe去周游名山大川。Tebbe的旅行包是地道的“中国造”——一只流行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绿色军用帆布挎包,上面绣着“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挎包里永远只装着五件东西,一本《圣经》,一顶家乡球队的棒球帽,一件换洗的衬衣和两瓶矿泉水。Tebbe绝对讲究生活品质,每次出门都要带两瓶矿泉水,一瓶用来饮用,一瓶用来洗漱,从不轻易“就地取水”。
我对tebbe说:“比起中国背包客的奢华,你够寒碜。”tebbe却说:“NO!在美丽的俄亥俄州,来旅行的背包客大多是穷人,富人很少背包旅行,他们要么自己开旅行车,要么跟旅行团出游。”tebbe很不理解,行走的乐趣在路上,背那么重的包袱,到底能走多远?
其实,背包客最初的用意并不是旅行。《新周刊》曾经专文介绍,背包客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在嬉皮士风潮带动下,一批困惑的年轻人背起背包,带着问题独自上路,希望在路上重新审视自我,找到精神的归宿。这么说,背包与风景的关联并不大,一个个简陋的背包里,时时装着沉甸甸的问题,一次次背包出行,只是为了寻找人生的答案。
这批年轻人是否找到人生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举动,已作为一种时代的印记,刻在了欧洲的记忆里。以至于很多年后,“带着问题上路”的理念都不曾淡漠,一代又一代困惑的年轻人,相继背起背包,踏上了体验之路。
应该说,中国最早的背包客,也有很多是“带着问题上路”的。这批背包客,挖掘了丽江和阳朔,然后,又在迪庆高原发现了人们寻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香格里拉”,但是,却很少有人读懂他们的身影和脚步。据说,旅游部门曾经策划,要在丽江景区塑一座背包客群雕。殊不知,当初的背包客并非刻意找寻一条旅游线路,而是为了在愈发喧嚣的尘世里,发现一种淡泊的生活,追寻一种至高至尚的境界。
如今,背包越来越沉,背包客也越来越多,而背包人的困惑和疑问却越来越少。最早发掘丽江那批背包客,10年前就已不再到丽江了。时下蜂拥而至的豪华背包们,究竟有多少是为了解惑而负重?
路漫漫,风雨兼程。有的人,即将上路;有的人,已经在路上。不必在意有没有背包在身,揣着问题上路,就一定不虚此行。
共 8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两段亲身经历,一篇感悟文章。称呼的确是个重要问题,中国人于此问题又极讲究。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等等规矩。称呼对方“兄”并不表示对方年长,而是中国文人的传统。蒋介石比毛泽东年长,当面还是要称呼“润芝兄”(虽然背后叫“毛匪”)。毛泽东当面称呼蒋介石“委员长”(不管背后叫啥),那是官称。既表尊重,又示正规。当面称蒋介石的人应该没有,中国文化中,真呼其名是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尊者对卑者的称呼。所以,过去中国读书人除了名还都有字,便于别人称呼自己。中国大陆相互称同志的风气应该是从中共党内开始的,好像就是毛泽东的提议,以示平等。以至,乡长在读文件时也可以称“小平同志”。解放后,不分党内党外,全社会都同志了。这样其实冲淡了“同志”这称呼的本意。国民党内也是互称同志的,但没有社会化。所以我认为,中国的传统称呼礼仪在台湾有更好的传承。作者正好经历中国大陆“全社会皆同志”那个时代的尾巴。称呼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发生了变化,一代人已经过去了,老传统无法全面恢复,新称呼又产生不少误解。于是,种种啼笑皆非,甚是有趣。“背包客”并不新,中国古代文人中有很多行走四方之士,所谓“行万里路”。当然,古代“文人”并不代表大众,那是一个特殊的、自认为高尚的小众人群。现如今,但凡有点钱又有点时间的人都可以行走四方,他们未必能被归入“文人”之列。行走中产生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内容便遭到了有意无意的忽略。于是,作者也生出了一些感悟。。:大慰
1楼文友: 17:19:08 中国传统称呼礼仪还有很多,我是说不完全的。说一点我的理解,比如对女人的称呼。
李白的《长干行》告诉我们,中国女子的成人礼是十二岁,仪式是 发覆额 。也就是说,女子到了十二岁就算待字闺中了,可以称为 某某人家的几 。或者说,过了十二岁的女子随时可以嫁人,《长干行》中的 妾 是 十四为君妇 。
《红楼梦》告诉我们, 似乎是一种大户人家女儿才能称的(或者是外人称的),普通人家自己称自己女儿为 好像有自抬身价的意思。在大户人家做下人的女孩称为 姑娘 。不过,像平儿这样的姑娘估计大家心里都有数,那是未正名的半个主子。林黛玉刚寄居到贾府时就开玩笑称袭人为嫂子。我看林黛玉的早逝与她太聪明有关。旧时的青楼女子叫 姑娘 ,不叫 。看来, 为尊, 姑娘 为卑。 是主子, 姑娘 是仆人。如今的 变成了特指娱乐场所女子的称呼,估计始作俑者有揶揄之意。
西人倒是简单,未婚女子称 ,已婚女子称太太。此一规范国人也能接受,女子五十岁未婚还是可以称 的。当然,如今女人更加社会了。一位未婚女子当了副总理,还称其 似乎不妥。好在有官称,可以直接称其某某副总理。西人有个 女士 的称呼,国人现在也用。
夫人 是对已婚女子(官太太)的一种尊称。所以,通常是外人称的。 夫人 这称呼在中国很古老,国王的正妻称 后 ,诸侯王的正妻称 夫人 。看来, 夫人 不是一般的官太太,在今天,至少得是副省长的太太吧。所以,自己称自己的妻子为夫人也有自抬身价之嫌,不合礼仪。习主席携夫人回老家时,向乡亲们介绍彭丽媛:这是我婆姨。
别人称夫人可以,科长太太称夫人也无妨。
在民间大户人家,丈夫没做官的太太称 奶奶 。贾府不是民间大户,贾政和贾郝是做大官的,所以他的妻子就叫 王夫人 、 邢夫人 了。但王熙凤叫 二奶奶 ,李纨叫 大奶奶 。看来贾琏、贾珠均未入仕途。
理解未必正确,欢迎批评指正。
薏芽健脾凝胶的功效
薏芽健脾凝胶服用说明
薏芽健脾凝胶怎么吃
小便黄有啥办法云南省特色植物药什么牌子好
减肥药哪种好
上一篇:江南生和死之间的距离散文
上一篇:关于马字的组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