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时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31

看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时,自己正在剧中那个侵略者的国度里,享受优厚的福祉待遇与工作权力。不提及,不代表忘记,不憎恨,不代表原谅,历史就是历史,后人的评说也丝毫改变不了它。南京大屠杀,是整部电影的背景,罪恶如滔天江河流溢在每一个角落,罄南山之竹,也书写不尽。那也是中华民族最痛苦的一段往事,像一道割在胸膛上的伤口,虽然时过境迁已经愈合,然而留在胸前的那条伤疤却永远也抹不去了。
侵略,是历史的选择,自古弱国都要受到这种不公的欺凌,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甚至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包括罗马帝国中的战争,包括拿破仑的大业……这是国家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之一,历朝历代有之。而中国人痛恨日本人,最不可原谅的错误,是因为他们发动政治侵略的同时,竟然对普通百姓实施了丧失人性的屠杀。
残败的教堂中,有豆蔻芳华的女学生们在避难,为安葬死在战争中的神父而来的殉葬师,也被卷进了这场抗争与苦难里。他是个神棍,是个只有喝醉了酒才会读圣经的人;他靠挣死人的钱来维持生活,没有钱休想劝说他做任何工作;他对女人没有抗拒能力,一群妖艳的烟花女子足够让他为之神魂颠倒。他本来是不必参与进来的,他是外国人,是这两个战争国以外的旁观者,完全可以退居一侧,隔着安全的距离来冷眼目视这一切。然而他没有,在所有女孩子被突然闯进来的日本兵威胁迫害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不计后果和危险企图阻止这一切。他无条件的帮助他们修那辆坏掉的卡车,他帮 们去妓院寻人,他为浦生修整面容使他死得安详清秀,他帮女人与男孩儿化妆隐瞒真相,他带着幸存的女学生们逃亡……他遇到了同伴,完全可以一走了之,然而,是什么让他产生了这样的勇气和责任心?是女孩的纯真与刚强让他为之动容?是男孩的哀求与执着让他为之感动?还是一位操着女王似流利英语的 的诱惑与挑衅让他为之疯狂?
十几位风尘女子的闯入,让教堂里还在避难的人们眼前为之一亮。风流的卷发,裹身的旗袍,雍容的皮草披肩,桃李春风面,杨柳小蛮腰……那是香艳的绝佳注释。她们嬉笑妩媚得似乱世琼花,婷婷娜娜地穿过教堂的广场,断垣残壁,国破家亡,这难道是一群不知亡国恨的商女,竟还如此兀自妖媚的笑语欢言?她们不是不懂悲苦,不是不知殇逝,只是太多的隐忍已经让她们将生命所有的要意都定格为——活着。这是最初的印象,是那脂粉的香,印落在教堂的院落里,伴着眷眷斜阳,隐隐透着苍凉。
她们是风尘女子,自古以来不被社会尊重,不管她们被迫与自愿,都是在过着“人尽可夫,无情无义”的生活。妓院是最放荡的交际场所,这里的女人是世间最容易得到也是最不容易得到的女子。传统的社会,像她们这样的角色,有容貌,有才艺,又擅风情,若没有妓院这样的地方供她们施展拳脚,长袖善舞,也就都埋没在闺阁里了,该少了多少香浓美艳的故事。得到她们的身体容易,千金散尽,美人自然笑容可掬,明眸无限,更可以软玉温香抱满怀。若想得到她们的真爱,却比得到良家女子的爱难上千倍万倍,普通女子几乎都是“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甩也甩不掉了,而她们却是千帆阅尽,为谁停留?吃不到的葡萄永远是酸的,想得到又得不到的人,便常常道貌岸然地搬出“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的俗语来,将她们踩在社会的最底层,不得翻身。
可是,贯穿历史长河,留芳千古的风尘女子,又数不胜数。魂断绿珠楼的石崇爱妾、才华横溢的诗妓薜涛、韩愈的爱妾章台柳、苏轼贫富不离的朝云……杜薇怒沉百宝箱,只为痴情误被无情负,长江水远断香魂;巾帼英雄梁红玉,金山擂鼓助军威,气壮山河;北宋李师师,宁死不侍强敌,其刚烈胜过多少男子;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清军入关,她宁愿投水自尽不愿降,是为节义的表率……她们不仅仅个个有情有义,忠君爱国者有之、痴情执着者有之、贞孝节义者有之、品行高洁者有之。风尘女子如此,就连堂堂须眉也要刮目相待,更是多少良家女子所不能及的情深义重呢?
英雄每多屠狗辈,侠女自古出风尘。
从敌人的枪弹下,马上可以出城得到安全的李教官和他的战士们,用生命与鲜血护送着这些女学生逃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们。女学生们,就像是羸弱中国,她们无助彷徨,需要更强大的护佑与怜惜。于是,李教官与战士们、教堂的孤儿男孩、女学生的父亲、那位至始至终没有露过面的教父、秦淮歌女们,他们代表着各阶层的人民,为了羸弱的她们,前赴后继的,是所有的热血男儿与深情女子。最后,李教官在英勇就义前,将重伤的浦生交给了这些秦淮歌妓,让他在有生之日得到一丝温柔的照顾。浦生得到了,在他生命的最后,豆蔻把他视为自己的亲弟弟般疼爱,为了能让他在临死前听到完美的琵琶曲,她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取琴弦。而她的确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豆蔻的名字,取得如此深刻而感性,她不是贞节的少女,可是她有着少女一样的情怀,她的意愿,只是与一个普通的男子,相恋、相守、种田,过普普通通的生活。她的意愿像美好的豆蔻花,红得嫣然灿烂,而如此简单的梦想,对她而言,都只是枉然。她的死让人不敢正视,那是一种美好被瞬间粉碎的惨烈,惋惜而不忍回顾,豆蔻正艳,却是狂风摧折,一地的落红,是血淋淋的悲歌……
犹抱琵琶的秦淮歌妓,坐在山河破碎的教堂中,魔鬼横行的时代,再神圣的殿堂也保护不了这样一群弱不禁风的女子。为了十几个女学生的贞洁,她们也将生的希望留了下来,对于十几岁的芳华,贞洁就是生命。一群世俗得仅仅是为了活着,而不惜出卖身体,出卖色相,出卖灵魂的 ,要她们为了另外一群人的性命牺牲自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她们有争执、有矛盾、有抵触、有不甘……所有的情绪都是自然的流露,理所应当的发泄,她们也是活生生的人,她们的生命也仅有一次。然而,她们最后的决定,是为了“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女孩儿们,慷慨赴宴,或者她们清楚地知道,那就是赴一场不归的黄泉。只为了,她们也曾有过的豆蔻芳华,只为了,豆蔻芳华的年纪时,她们依然还是纯洁美好的女子。约翰在夜里为女人赴宴与女孩儿逃亡做着准备,可是精神的自责让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儿,痛苦地自问:“女人与女孩儿该怎样选择?”的确,这是一个两难的决择,抛开年龄身份的界定,她们有的,是同样平等珍贵的生命。
最后的夜晚,女孩儿们拿出自己珍爱的衣装,为女人装扮出曾经清纯的豆蔻年华。最后的嘱托,相别一笑抿恩仇,曾经的纷扰与不快,此时此刻都化为乌有,变成了受伤的天涯沦落人,相互抚慰着伤口。最后的绝别,女人们将自己一生最珍视的东西,托付给这些女孩儿们,让她们替自己好好活着。最后的妖娆,女人为女孩儿们留下了一次繁华的演出,十二个秦淮歌妓,一场绝世恋歌。女孩儿们的眼中,一身身学生装的她们幻化出婀娜的前身,佳人灿若云霞,翩若惊鸿,修身的旗袍是中国女人最完美的行装。一曲苏州评弹《秦淮景》,震憾着所有人的心灵,悠扬清和的曲调,温婉柔美的身段,余音绕梁的歌喉,“奴有一段情呀,唱拨拉诸公听……”
枪林弹雨,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她们不是隔江犹唱《 花》的商女,倾尽一世柔情与妩媚,只因这是生命的最后绝唱。如无奈的荆棘鸟,悲鸣之后注定要划破长空,俯冲出最美的弧线,冲向最高的枝头,穿破胸膛的一瞬,才是她们完美的人生诠释。她们淡淡的微笑着,有苦涩的心酸窝在胸膛里难以表达,有依稀的旧梦闪烁在眼眸里迷离晶莹。二十四桥明月依旧,白鹭洲的江水依然,琵琶声声,音调婉转,唱的是江南锦绣地,秦淮风雅情,却声声扣在人们的心坎上,似一曲悲壮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吴音呢喃,多半是江南女子的柔情,这样一段惨烈的岁月,将她们所有的温柔情梦都击得粉碎。若还是那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如此清音娇态,她们该是最有风韵的秦淮佳人。硝烟中,她们登上了敌人的卡车,像是上了轮回的奈何桥,多少血泪点点滴滴不能拂拭。她们不是英雄,却要承受英雄的责任,汽车渐行渐远,明洁鲜艳的面容里,是对人间的留恋与不舍……
女孩子们在约翰的帮助下,逃离出来,于是,有了一个女学生对这段往事的回忆。她们能够安全的活着,能够有美满的未来,是所有逝者最大的慰藉。而在那些幸存的女学生的心里,春宵明月下,依稀看得见,故国依旧,烟锁重楼。永远有一群花样年华的女子,低眉浅笑,红颜流转,什么样的身份都已淡入尘寰,她们的身影婷婷立在秦淮河畔,轻拂琴弦,唱得出人间最动听的美人吟。

共 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细细品味了许多,看着这些文字,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一群天真无邪女孩,最终却一个个悲苦的离去。《金陵十三钗》虽说讲的是一群 ,然则其心却比一般女子都清高……品人之最高境界不是看其貌,听其言。而是,通其心。欣赏完作者这篇佳作,不由得让小编陷入沉思,小编觉得,单纯用“好”、“不错”字眼来评价作者的这篇佳作未免太过不足。所以,小编选择用心评。真心问候作者,欢迎再来投稿。倾情荐阅!编辑:慕容齐
1 楼 文友: 201 -04-26 2 :20:15 问好作者,不错的文字,欣赏了。欢迎赐稿。,
2 楼 文友: 201 -04-26 2 :25: 4 此文通篇都在诉说着两个字:无奈。出身无奈,经历也无奈,最后选择如此结局依旧是无奈,令读者一读三叹!跌打损伤多久可以热敷
动脉硬化吃通心络会好吗
宝宝脾虚的表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