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临死的女人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20
摘要: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临死的女人,用她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告白信,向至爱之人袒露了自己卑微的爱情。小说以一名女子凄美的过往,写出了爱的执着与无私。爱不是占有,是成全,是奉献。
影片改编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个临死的女人,用她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告白信,向至爱之人袒露了自己卑微的爱情。小说以一名女子凄美的过往,写出了爱的执着与无私。爱不是占有,是成全,是奉献。这是才女徐静蕾自导自演的作品,把一名女子对爱的自卑羞怯,隐忍执着,忠贞不渝演绎得入木三分。影片较好的诠释了古人的观点“食,色,性也。”故事中的女人似乎是“欲望的化身”是“爱的化身”,爱那个男人,爱她的孩子,为了让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不惜沦落风尘依附于大富大贵之人成了艳丽的交际花。
一、社会悲剧
自古以来,三从四德就是女人一生必须遵守的封建礼教,“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影片中未对女子的父亲做交代,只声称她是寡妇的女儿,女子父爱的缺失导致她极度自卑,羞怯,封闭自我,从小缺少父爱也导致她更倾向于恋上成熟稳重的男人。为了弥补缺失的父爱,女子爱上比她年长15岁的报馆记者,他博学多识,温文尔雅,是女子理想中的父亲形象,女子渴望来自男子的爱,可从未接触过这份爱,女子似乎是胆怯而羞涩的,情愫暗自发酵,这份爱脱颖而出,由依恋仰慕到倾情付出,当女子把自己献给男子的那一刻,心里就已经承认他是她的至爱之人,一生为他守节,尽管她发现他风流成性,夜夜笙歌,对他仍是痴情一片,传统封建道德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女子,既已选定“丈夫”就要之死靡它,可丈夫从未承认过她的存在,继而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子,当儿子离去的那一刻,她所有的信念都被击垮了,没有了求生的意志只有走向灭亡。这是传统女子的悲哀,是那个社会那个年代所有女子的悲哀,这是一种传统奴性思想的根源,女人一生都是为男人而活的,女人只是男人消遣娱乐的工具,是男人的附属品、牺牲品。更何况赶上战争年代,反动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宛平事件,抗日战争,北平光复等等,女子的爱越发显得微不足道,动荡的年代里女子无法抓住男子的心,如果没有宛平事件也许他们的爱会长久一点,但女子终究是摆脱不了那个社会赐予她的悲剧。
二、性格悲剧
女子内敛害羞,心地善良,有始有终,有着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一方面面对爱情她胆怯羞于示爱,由暗恋到自虐,一步步走向灭亡。她通过窗户密切关注男子的举动,却从不敢上前表白,春节母亲让她送饺子予他,她果断放弃这种低俗的巴结行为,不愿以这种方式靠近男子,当她发现自己怀孕时仍是选择默然离开,独自承担后果,她胆怯害怕在他面前唯唯诺诺,低声下气,她宁可选择一个人承担风雨也不愿告诉他真相,另一方面她也有着勇敢执着的一面,她大胆地闯进男子的房间,偷窥屋里的一切,敢于把洁白无瑕的自己献给男子,一次两次她义无反顾的牺牲自己的身体,女人的矜持在爱情面前不堪一击,一场欲望与思想的斗争,伦理与人性的挣扎,终究是欲望战胜了理智,她敢于直面自己压抑已久的亦或是期待已久的情欲,她坚韧执着,如果在她怀孕时告知男子也许结局会不一样,也许第二次故伎重演时告诉男子结局会不一样,她都没有,直到死才肯把这份爱袒露无疑,她不顾一切只不过是想要营造她在男子心中完美的形象。“性格决定命运”她性格的缺陷也导致了她的命运悲剧。
三、叙述视角
信的开头“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是以第二人称“你”为故事人物的一种特殊叙述方式,开篇男主人公是一个信件的宣读者,电影的旁白是女主人公的声音,电影的叙述者也变成了女主人公,以一种内聚焦的叙述展开,强化了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事,即叙述者是这名陌生女子,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有关自己一生卑微的爱。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对男子倾情付出不求回报的痴情女子形象,直到临死的那一刻才以一种委婉含蓄的书信方式向男子吐露自己的心声。从“我”一个女性特有的视角出发,把一份女子厚重真诚的爱诠释得细腻透彻,影片中的我既是叙述者又是女主人公,具有双重身份,影片由两条线索组成,一条是战争以前,女子怀着童年时的憧憬走进男子的房间,一条是战争爆发后,女子带着孩子四处逃命,辗转反侧与男子再次相遇后的瓜葛。
四、女性主体意识
所谓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在爱情方面,女子是作为一个主体存在的,她有她自己的思想,赋予自己爱与被爱的权利,她意识到自己在爱情中的主体身份,她可以自主的选择如何去爱,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经营这份残缺的爱,自始至终她的爱都是刻骨铭心,不求回报的,哪怕飞蛾扑火也不奢求男子的怜悯,她要的一份平等的爱,尽管男子伤害了她,她也一如既往不变初心的忠诚于男子,依恋他,爱慕他,并且肯定自己在爱情中的价值,她的爱虽然卑微却是高尚的,她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不愿以一种低俗的方式靠近他,不愿带给他忧愁,她宁可流离失所也要还他安宁,她的爱是不卑不亢的,已经上升到一种悲态的层面,一种崇高无私的爱。她的爱是一种高傲的姿态,折射出的却是她善良人性的光芒。
在社会方面,导演将故事情节与中国的历史战争联系起来,使这份爱有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厚重感,她是一名受过先进教育的大学生,有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视,她知道中国想要获取自由任重道远,因此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响应号召,与众多学生一起游行示威,一个独立自强,不畏强权,舍我其谁的青年女性被刻画的精彩纷呈。她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贡献了自己的锦薄之力,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爱。
五、文学意象
影片引用了多个意象,放飞的风筝象征希望,代表女子对男子的一片柔情与期待,腐烂的苹果一方面象征等待另一方面象征着欲望,古往今来在爱情领域苹果总是预示着不详的征兆,象征着不好的事物,古希腊“金苹果之争”更形象的说是“海伦之争”只因欲望得不到满足,挑起祸端引发长达十年的战争,《奥涅金》里的苹果象征着欲望,随着爱的匮乏,苹果消失了也预示着女主人公的去世。影片中红彤彤的苹果象征着女子的情欲,她的热情奔放,她的 四射,她的风采动人,却在等待中消失殆尽,犹如昔日鲜美的苹果由于日复一日的等待,早已满目疮痍,而女子没有了爱的滋润也如苹果般独自坏去,死去。影片中的白玫瑰象征着女子纯洁的爱情,娇艳欲滴,沁人心脾,男子却让这份爱自生自灭,枯萎的白玫瑰在花瓶里凋落着它曾经的芬芳,花枯萎了爱情也就不复存在了。
六、叙述声音
影片风格低沉、舒缓、宁静、平和清澈,一曲动人心魂的琵琶语,凄凉悲怆,哀怨悠长,这样的曲调会把人的心雕饰得透明而忧伤,伴随着如泣如诉的琵琶语,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娓娓道来。导演徐静蕾是带着一份同情和理解去塑造镜头下的女主人公,重在表现女子爱的婉约隐忍,影片中叙述者的声音是无奈而哀伤的,在女主人公平静却又带有哀怨的陈述里,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缓缓地拉开了序幕,通过男子房间传出的音乐声和笑声引发女子内心的钦佩与向往,女子通过她的所听,所看,所闻一系列侧面活动间接接触男子,女子两次把自己交给男子,两次不同的对话,如果说第一次女子是懵懵懂懂,新奇,幸福的状态那至少是有所期待的,第二次女子是想彻底看清这名男子的无情,是一种绝望、凄凉孤苦的心境。如果第一夜对她来说,是儿时梦想实现的幸福,同时使得她完成了由一个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的话,那么第二夜对她来说,则是压抑情欲的爆发与内心深深的痛苦与绝望。
影片中女子有许多内心独白,坐在缓行的火车上,窗外的一切是那么朦胧而梦幻,这一切仿佛就是一场梦,她知道他是一个朝秦暮楚的浪子,不会承认她的存在,更可悲的是社会亦不会承认她的无耻行径,社会能带给她的只有嘲讽与鞭挞,她只能将这份爱埋藏,一个人怀着身孕远走他乡,她有着强烈的自我反思与心理矛盾倾向,她在心里爱男子爱的火热不可自拔,表面却掩饰的若无其事,那份爱苦苦掩藏,常期的压抑使她丧失了女人应有的理智,起初男子调戏她时她会害怕羞涩,而当男子转身放弃时她又奋不顾身冲上前去,紧紧抱着男子,这是她心理矛盾的一个表现。
七、艺术价值
导演极力塑造一个隐忍痴情的女子形象,无疑是对男性的一种谴责,一个女子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 ,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由卑微的暗恋发展为一种自虐式的恋情,到死对男子都没有一丝责备而男子却朝三暮四,毫无悔意,这无疑刻画了男子的冷漠麻木,无情自私。影片获西班牙电影节奖,而徐静蕾也因此获得最佳导演“银贝壳奖”。徐静蕾道出了对女性的尊重与怜悯,讴歌了女性的美好心灵与崇高的奉献精神,是一部女性主义的影片。 共 42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部优秀的影片,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票房成绩,还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反复咀嚼不断深读研究还能发现一部作品的韵味,那这部作品的确是伟大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这样一部极其优秀的影片,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更是鲜明独特,矛盾深重。一部爱情的艺术表达,是整个社会现实的映射和暗指,华丽的不是词汇而是整个故事。作者对于文中的女子甚是同情,并从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叙述视角,女性主体意识,文学意象,叙述声音和艺术价值几个方面对于这一爱情悲剧进行了深刻精辟的分析,语言妥帖,道理呼之欲出,从作者的讲解中,我们仿佛身临其中,亲眼看到了这个女子一生命运的变化。在感情面前,认真的最容易受伤,越是在乎的那一方受到的伤害就越深,一个柔弱又倔强的女子,在面对自己的爱人和爱情时,是痴傻的,她已经在爱里迷失,不知如何选择,注定了最后悲剧的发生。当然,这一悲剧的酿成直接促使人还是男子,是他的无情和背叛将一个深爱他的女子深深地伤害着。影片的意义更是深远而崇高的,是对女性最好的尊重和怜爱。文章结构清晰,叙述有致,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耐人品读,值得仔细品味。问好作者,推荐共赏!【编辑:清雅若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612040007】
1 楼 文友: 2016-11-28 16:26:06 素素的文笔功底很扎实哟,非常喜欢这篇赏析,从各个角度进行人物分析,既能做到结构清晰,还能达到分析全面呢!好厉害哒! 诗一样飘逸曼妙,画一般清新隽永。
回复1 楼 文友: 2016-11-28 16:52:00 诗诗过奖了哈
2 楼 文友: 2016-11-28 16:27:28 清雅向素素问好啦,编辑若有不周之处,还望见谅哟!天冷了,记得照顾好自己哈!有空了我肯定要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哒!*^_^* 诗一样飘逸曼妙,画一般清新隽永。
回复2 楼 文友: 2016-11-28 16:5 :16 恩恩,诗诗也要记得好好照顾自己哈。
楼 文友: 2016-11-28 17: 8:12 素素姑娘好腻害,一部影片居然同时写了两篇影评,还写这么棒!忍不住我也想去看看这部电影了~~
4 楼 文友: 2016-12-04 06:4 :0 早几年看过这部电影,佩服素素这么深层次的剖析与感悟,学习了。颈动脉斑块吃通心络好用吗治疗术后ED有效药物有哪些小儿流行性感冒的治疗方法
影片改编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个临死的女人,用她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告白信,向至爱之人袒露了自己卑微的爱情。小说以一名女子凄美的过往,写出了爱的执着与无私。爱不是占有,是成全,是奉献。这是才女徐静蕾自导自演的作品,把一名女子对爱的自卑羞怯,隐忍执着,忠贞不渝演绎得入木三分。影片较好的诠释了古人的观点“食,色,性也。”故事中的女人似乎是“欲望的化身”是“爱的化身”,爱那个男人,爱她的孩子,为了让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不惜沦落风尘依附于大富大贵之人成了艳丽的交际花。
一、社会悲剧
自古以来,三从四德就是女人一生必须遵守的封建礼教,“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影片中未对女子的父亲做交代,只声称她是寡妇的女儿,女子父爱的缺失导致她极度自卑,羞怯,封闭自我,从小缺少父爱也导致她更倾向于恋上成熟稳重的男人。为了弥补缺失的父爱,女子爱上比她年长15岁的报馆记者,他博学多识,温文尔雅,是女子理想中的父亲形象,女子渴望来自男子的爱,可从未接触过这份爱,女子似乎是胆怯而羞涩的,情愫暗自发酵,这份爱脱颖而出,由依恋仰慕到倾情付出,当女子把自己献给男子的那一刻,心里就已经承认他是她的至爱之人,一生为他守节,尽管她发现他风流成性,夜夜笙歌,对他仍是痴情一片,传统封建道德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女子,既已选定“丈夫”就要之死靡它,可丈夫从未承认过她的存在,继而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子,当儿子离去的那一刻,她所有的信念都被击垮了,没有了求生的意志只有走向灭亡。这是传统女子的悲哀,是那个社会那个年代所有女子的悲哀,这是一种传统奴性思想的根源,女人一生都是为男人而活的,女人只是男人消遣娱乐的工具,是男人的附属品、牺牲品。更何况赶上战争年代,反动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宛平事件,抗日战争,北平光复等等,女子的爱越发显得微不足道,动荡的年代里女子无法抓住男子的心,如果没有宛平事件也许他们的爱会长久一点,但女子终究是摆脱不了那个社会赐予她的悲剧。
二、性格悲剧
女子内敛害羞,心地善良,有始有终,有着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一方面面对爱情她胆怯羞于示爱,由暗恋到自虐,一步步走向灭亡。她通过窗户密切关注男子的举动,却从不敢上前表白,春节母亲让她送饺子予他,她果断放弃这种低俗的巴结行为,不愿以这种方式靠近男子,当她发现自己怀孕时仍是选择默然离开,独自承担后果,她胆怯害怕在他面前唯唯诺诺,低声下气,她宁可选择一个人承担风雨也不愿告诉他真相,另一方面她也有着勇敢执着的一面,她大胆地闯进男子的房间,偷窥屋里的一切,敢于把洁白无瑕的自己献给男子,一次两次她义无反顾的牺牲自己的身体,女人的矜持在爱情面前不堪一击,一场欲望与思想的斗争,伦理与人性的挣扎,终究是欲望战胜了理智,她敢于直面自己压抑已久的亦或是期待已久的情欲,她坚韧执着,如果在她怀孕时告知男子也许结局会不一样,也许第二次故伎重演时告诉男子结局会不一样,她都没有,直到死才肯把这份爱袒露无疑,她不顾一切只不过是想要营造她在男子心中完美的形象。“性格决定命运”她性格的缺陷也导致了她的命运悲剧。
三、叙述视角
信的开头“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是以第二人称“你”为故事人物的一种特殊叙述方式,开篇男主人公是一个信件的宣读者,电影的旁白是女主人公的声音,电影的叙述者也变成了女主人公,以一种内聚焦的叙述展开,强化了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事,即叙述者是这名陌生女子,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有关自己一生卑微的爱。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对男子倾情付出不求回报的痴情女子形象,直到临死的那一刻才以一种委婉含蓄的书信方式向男子吐露自己的心声。从“我”一个女性特有的视角出发,把一份女子厚重真诚的爱诠释得细腻透彻,影片中的我既是叙述者又是女主人公,具有双重身份,影片由两条线索组成,一条是战争以前,女子怀着童年时的憧憬走进男子的房间,一条是战争爆发后,女子带着孩子四处逃命,辗转反侧与男子再次相遇后的瓜葛。
四、女性主体意识
所谓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在爱情方面,女子是作为一个主体存在的,她有她自己的思想,赋予自己爱与被爱的权利,她意识到自己在爱情中的主体身份,她可以自主的选择如何去爱,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经营这份残缺的爱,自始至终她的爱都是刻骨铭心,不求回报的,哪怕飞蛾扑火也不奢求男子的怜悯,她要的一份平等的爱,尽管男子伤害了她,她也一如既往不变初心的忠诚于男子,依恋他,爱慕他,并且肯定自己在爱情中的价值,她的爱虽然卑微却是高尚的,她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不愿以一种低俗的方式靠近他,不愿带给他忧愁,她宁可流离失所也要还他安宁,她的爱是不卑不亢的,已经上升到一种悲态的层面,一种崇高无私的爱。她的爱是一种高傲的姿态,折射出的却是她善良人性的光芒。
在社会方面,导演将故事情节与中国的历史战争联系起来,使这份爱有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厚重感,她是一名受过先进教育的大学生,有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视,她知道中国想要获取自由任重道远,因此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响应号召,与众多学生一起游行示威,一个独立自强,不畏强权,舍我其谁的青年女性被刻画的精彩纷呈。她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贡献了自己的锦薄之力,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爱。
五、文学意象
影片引用了多个意象,放飞的风筝象征希望,代表女子对男子的一片柔情与期待,腐烂的苹果一方面象征等待另一方面象征着欲望,古往今来在爱情领域苹果总是预示着不详的征兆,象征着不好的事物,古希腊“金苹果之争”更形象的说是“海伦之争”只因欲望得不到满足,挑起祸端引发长达十年的战争,《奥涅金》里的苹果象征着欲望,随着爱的匮乏,苹果消失了也预示着女主人公的去世。影片中红彤彤的苹果象征着女子的情欲,她的热情奔放,她的 四射,她的风采动人,却在等待中消失殆尽,犹如昔日鲜美的苹果由于日复一日的等待,早已满目疮痍,而女子没有了爱的滋润也如苹果般独自坏去,死去。影片中的白玫瑰象征着女子纯洁的爱情,娇艳欲滴,沁人心脾,男子却让这份爱自生自灭,枯萎的白玫瑰在花瓶里凋落着它曾经的芬芳,花枯萎了爱情也就不复存在了。
六、叙述声音
影片风格低沉、舒缓、宁静、平和清澈,一曲动人心魂的琵琶语,凄凉悲怆,哀怨悠长,这样的曲调会把人的心雕饰得透明而忧伤,伴随着如泣如诉的琵琶语,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娓娓道来。导演徐静蕾是带着一份同情和理解去塑造镜头下的女主人公,重在表现女子爱的婉约隐忍,影片中叙述者的声音是无奈而哀伤的,在女主人公平静却又带有哀怨的陈述里,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缓缓地拉开了序幕,通过男子房间传出的音乐声和笑声引发女子内心的钦佩与向往,女子通过她的所听,所看,所闻一系列侧面活动间接接触男子,女子两次把自己交给男子,两次不同的对话,如果说第一次女子是懵懵懂懂,新奇,幸福的状态那至少是有所期待的,第二次女子是想彻底看清这名男子的无情,是一种绝望、凄凉孤苦的心境。如果第一夜对她来说,是儿时梦想实现的幸福,同时使得她完成了由一个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的话,那么第二夜对她来说,则是压抑情欲的爆发与内心深深的痛苦与绝望。
影片中女子有许多内心独白,坐在缓行的火车上,窗外的一切是那么朦胧而梦幻,这一切仿佛就是一场梦,她知道他是一个朝秦暮楚的浪子,不会承认她的存在,更可悲的是社会亦不会承认她的无耻行径,社会能带给她的只有嘲讽与鞭挞,她只能将这份爱埋藏,一个人怀着身孕远走他乡,她有着强烈的自我反思与心理矛盾倾向,她在心里爱男子爱的火热不可自拔,表面却掩饰的若无其事,那份爱苦苦掩藏,常期的压抑使她丧失了女人应有的理智,起初男子调戏她时她会害怕羞涩,而当男子转身放弃时她又奋不顾身冲上前去,紧紧抱着男子,这是她心理矛盾的一个表现。
七、艺术价值
导演极力塑造一个隐忍痴情的女子形象,无疑是对男性的一种谴责,一个女子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 ,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由卑微的暗恋发展为一种自虐式的恋情,到死对男子都没有一丝责备而男子却朝三暮四,毫无悔意,这无疑刻画了男子的冷漠麻木,无情自私。影片获西班牙电影节奖,而徐静蕾也因此获得最佳导演“银贝壳奖”。徐静蕾道出了对女性的尊重与怜悯,讴歌了女性的美好心灵与崇高的奉献精神,是一部女性主义的影片。 共 42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部优秀的影片,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票房成绩,还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反复咀嚼不断深读研究还能发现一部作品的韵味,那这部作品的确是伟大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这样一部极其优秀的影片,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更是鲜明独特,矛盾深重。一部爱情的艺术表达,是整个社会现实的映射和暗指,华丽的不是词汇而是整个故事。作者对于文中的女子甚是同情,并从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叙述视角,女性主体意识,文学意象,叙述声音和艺术价值几个方面对于这一爱情悲剧进行了深刻精辟的分析,语言妥帖,道理呼之欲出,从作者的讲解中,我们仿佛身临其中,亲眼看到了这个女子一生命运的变化。在感情面前,认真的最容易受伤,越是在乎的那一方受到的伤害就越深,一个柔弱又倔强的女子,在面对自己的爱人和爱情时,是痴傻的,她已经在爱里迷失,不知如何选择,注定了最后悲剧的发生。当然,这一悲剧的酿成直接促使人还是男子,是他的无情和背叛将一个深爱他的女子深深地伤害着。影片的意义更是深远而崇高的,是对女性最好的尊重和怜爱。文章结构清晰,叙述有致,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耐人品读,值得仔细品味。问好作者,推荐共赏!【编辑:清雅若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612040007】
1 楼 文友: 2016-11-28 16:26:06 素素的文笔功底很扎实哟,非常喜欢这篇赏析,从各个角度进行人物分析,既能做到结构清晰,还能达到分析全面呢!好厉害哒! 诗一样飘逸曼妙,画一般清新隽永。
回复1 楼 文友: 2016-11-28 16:52:00 诗诗过奖了哈
2 楼 文友: 2016-11-28 16:27:28 清雅向素素问好啦,编辑若有不周之处,还望见谅哟!天冷了,记得照顾好自己哈!有空了我肯定要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哒!*^_^* 诗一样飘逸曼妙,画一般清新隽永。
回复2 楼 文友: 2016-11-28 16:5 :16 恩恩,诗诗也要记得好好照顾自己哈。
楼 文友: 2016-11-28 17: 8:12 素素姑娘好腻害,一部影片居然同时写了两篇影评,还写这么棒!忍不住我也想去看看这部电影了~~
4 楼 文友: 2016-12-04 06:4 :0 早几年看过这部电影,佩服素素这么深层次的剖析与感悟,学习了。颈动脉斑块吃通心络好用吗治疗术后ED有效药物有哪些小儿流行性感冒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