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美丽黄姚散文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0-24

在广西东部,有一座千年古镇叫黄姚,这里山奇、水秀、树美、街古、镇幽,被称为“梦境家园”。

黄姚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据史书记载,宋将杨文广率军到昭平“平乱”,途径此处,正遇姚江春水暴涨,滚滚洪流如奔腾的一条黄龙,惊呼之曰“黄姚之水”,喻示姚江似黄龙腾飞,后来小镇遂命名为“黄姚”。此后,黄姚逐年人丁兴旺起来。

水是黄姚繁华的起点和终点。明末清初,广东客商沿着通达三江的姚水而上,在此开垦农田,兴建住宅,给黄姚带来了繁荣。清朝乾隆年间,黄姚的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家家经商,户户开店,特别是黄姚豆豉,被指定为朝廷贡品,黄姚也因此成为方圆数百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和湘西、桂东出海通衢名镇。民国初期,姚江水位渐渐下降,古镇的繁华也似流水般远去,昔日商号云集的桂东名镇,犹如一位风韵犹存的贵妇人,盛世与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铅华洗尽,华丽过后,留下一片宁静与安闲。

此后的草长莺飞,年华暗换,金戈铁马远离了小镇,也成就了它的魅力。镇内炉烟袅袅,深巷黍香,柴门犬吠,舍里鸡啼,聚居着600多户人家。童颜稚子仍有三分灵气,鹤发老者尚存七分古风,淳朴的居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

古镇原是一座封闭式的寨子,四周有高高的石墙守护,犹如一座城堡,共有7个城门。镇内的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一条主街弯弯曲曲延伸出八条小巷,街道有进有退,空间尺度宜人,让古镇四通八达而又环环相扣,街街相通,犹如一座神秘的迷宫。街道全由青石板铺砌而成,据说一共有99999块青石板,平滑如镜,镶嵌紧密,有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仿佛出自资深高明的规划设计师之手。修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既有岭南建筑的简朴精致,又有中原豪宅浑厚磅礴的气势,每户都是相对独立的院落,又有一扇侧门与邻居相通,以便相互往来,体现千百年来先辈们“分户合族”的传统观念。

古镇雕龙画凤的楼阁,镂空雕饰的屏风,仍可见当年技术之精湛。金德街光滑的石鼓,仍在向游人昭示它曾经的辉煌。清乾隆年间,金德街有个叫古永学的人,羡慕林家中举人,节衣缩食送子进私塾勤读诗书。大儿子古一博后中举人,选授罗城、横州教谕,光绪丁丑年解组归里,设馆授徒,黄姚后世腾达者多出其门;二儿子古一匡文化基础欠些,勤奋习武,后中武举,门前的石鼓就是他中武举人的标志。

古镇山多、水多、石多、树多、桥多、亭台多、庙宇多、牌匾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山似青螺玉簪,如春笋破土,形态万千;石如飞鸟禽兽,巧夺天工,惟妙惟肖;姚江、珠江和兴宁河环绕古镇,三江碧水既是古镇的脉搏,又是古镇的灵秀之本。整座古镇可以概括为:三水十山七岩洞,七楼一台五凉亭,八街二阁九祠堂,一观九寺十六门,十二古樟十一桥,三庙七榕十龙鳞(树)。门楼、亭台、寺庙等建筑共有楹联197副,诗词186首。其中最著名的楹联是天然亭里的“千年古镇无双景,十里长街又一亭”和见龙祠的“坐久不知红日到,闲来偏笑白云忙”两副对联,均出自黄姚本地举人之手。

修建于明朝万历初年的古戏台古朴典雅,古往今来,戏台上丝竹悠扬,演绎前朝悲欢,生旦净丑长袖轻舞,羽扇纶巾,唱念做打,戏里戏外,叙说着世间的沧桑与兴衰。

古镇原有五十多家民居悬挂有牌匾,众多的牌匾构成了黄姚独特的文化景观,每一块牌匾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还幸存的有古家的“直道可风”,林家、古家的“文魁”,莫家的“乔松千尺”、“模范长留”、“司马第”,郭家的“稀龄举案”,梁家的“圣旨匾”和“福泽延龄”以及麦家的“进士”匾等二十多块。

鲤鱼街古家的“直道可风”牌匾,歌颂一个叫古周的老先生率领军队与土匪作战、为民捐躯的故事。老人年轻时曾任多位知县的师爷,离任后回黄姚任千总,清朝乾隆五十一年的一个中秋节,土匪趁大家都去赏月、只有老人留在家中的大好时机,闯入鲤鱼街进行大肆抢掠。古周老人率领队伍与土匪作战,不幸遇害身亡。历任桂林、柳州、镇安教授郎的一个知县获悉此消息,痛心不已。特地派人送来慰问品和这块雕刻有“直道可风”的牌匾,追念老先生曾为自己多年施政辅助甚多,同时歌颂他之壮举。

乾隆年间(1721年),连理街的林作楫28岁毕业于桂林秀峰书院,乡试中举,门头获得悬挂“文魁”牌匾。随后他在家乡开办私塾。真武亭重修时,当地士绅邀请他写了一副对联和一块题有“且坐喫茶”的牌匾。这块牌匾在解放后1989年,被列为广西入选全国的16块名匾之一收录到《中华名匾》。林作楫51岁被试用与江西省都昌、分防县和南东府参军,52岁升任江西赣州府安远县知县。时遭连年旱灾,林作楫深入乡村巡查民情,当机立断开仓救济饥民,被人上告朝廷,幸亏朝廷明察秋毫核实真相,才免遭横祸。1778年,林作楫积劳成疾病故于任所,遗留的钱物不足为其办理丧事。当地士民自发捐奠资,制作万民帐、万民袍,购置棺椁盛殓他,内外厚漆,并用芦笛竹裹棺,以纪念颂扬他的爱民功德,其兄扶送他回家乡安葬。

在龙畔街,有一户内院门头上悬挂着一块刻有“模范长留”的牌匾。咸丰年间,这家主人莫云纪(字缄臣)在贺县与贺街人刘宗标为县学同窗,两人常常研读书文,结交深厚。莫云纪不求功名,返乡闲居时仍然坚持研习诗书。咸丰七年(1857),失去双亲的刘宗标带着相依为命的小妹准备到桂林赶考,途径黄姚时,时值太平天国起义滞留黄姚,寄宿莫云纪家。咸丰八年时局稳定,刘宗标将妹妹寄住在莫家。奔赴平乐府赶考,乡试中举后转赴京城会试,殿试考中进士一甲,受命浙江绍兴为官,光绪二年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官至太史。光绪三年,刘宗标返乡祭祖探亲。此时,莫家将其妹抚养成人,并置嫁妆择婿已嫁多年。刘宗标到来恰逢莫家老母寿辰,刘宗标便撰书制作“模范长留”此匾以示道贺和感谢莫家抚养妹妹之恩。

古镇中兴街有一间挂有028、029、0 0、0 1号门牌的古民居,就是黄姚著名的“郎官第”。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郎官垂远裔,第宇庆长春”。厅堂内悬挂有一块皇帝御赐的满汉文圣旨牌匾,出自光绪皇帝御笔,成为梁家世代的荣耀。牌匾长2.5米,宽0.7米,全匾228字,满、汉文对照,阳文凸口,并以龙纹装饰匾身。汉文内容为: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然,报功膺锡类之仁。尔生员梁朝鼎乃广西迁江县训导梁都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治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覃恩,貤赠尔为修职佐郎,锡之赦命于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

制曰:奉职无衍,懋著勤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尔古氏乃广西迁江县训导梁都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稗移孝以作忠,兹以覃恩,貤赠尔为八品孺人,于戏贲象服之端严,诞膺钜典,锡龙章之涣汗,允播徽音。——光绪五年闰三月初三日。”

匾额分别用满汉文雕刻,匾中上方刻有光绪皇帝的宝玺。圣旨中提到的梁都在光绪年间任广西迁江县(今来宾)训导,为官勤政廉洁,功绩显著,不仅育人有方,而且用精湛的医术扶危济贫,救死扶伤,深受百姓爱戴。朝廷认为梁都之功皆因其父母模范持家,教育有方。光绪五年,朝廷特赐封梁都之父梁朝鼎为“修职佐郎”,封其母古氏为“八品孺人”。梁朝鼎,字昌祚,号荆山,承祖医学,医术高明,救济乡民,著有《荆山医理》医书。梁朝鼎和弟弟梁朝光不仅医术高超,还是饱学诗书之士,梁朝鼎曾为秀才,其弟梁朝光20岁考取贡生,乾隆五十五年恩授登仕郎,但他无意做官。梁家在当地以祖传医学悬壶济世,设立私塾教授学生。受此影响,梁都自幼秉承父学,耕读诗书,行医救人,考中附生后无心仕途。光绪元年,梁都47岁,因军功保举迁江县训导。

圣旨的正件原是一帧带轴的黄绢,为了永久保存,感谢皇恩,激励后人,梁家采用上等铁黎木板把“圣旨”刻制成牌匾悬挂厅堂之上。梁都父母去世后,梁都将“圣旨”原文用大青石镌刻成“覃恩碑”,立于父母墓前。圣旨匾是目前广西为数不多的满汉文御匾,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至今仍勉励梁家后人耕读诗书,蟾宫折桂,光耀门楣。

梁家还有一块“福泽延龄”的牌匾,上写:

“钦命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撰修、广西提督学政加三级记录五次李殿林为

福泽延龄

登仕郎梁宽仁八衮开一与寿题、光绪拾六年岁次庚寅仲冬月吉旦立”。

是清末三朝元老、宣统皇帝的老师、时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撰修、广西提督学政的李殿林为梁宽81寿辰题写的贺匾。

古镇的朱门豪宅虽然历经百年沧桑,容颜已改,但风骨犹存。位于龙畔街52号的“司马第”,是古镇最气派的建筑。阶梯式的台阶寓意“步步高升”,门前的拌马石与旗栓,还在讲述先祖当年至高无比的权力与地位,昭示着豪门的气宇非凡。司马第的主人叫莫鼎原,其六世祖东汉时期起兵响应汉光武帝刘秀平定“王莽之乱”有功,曾官封司马(相当于兵部尚书)。后人承袭祖荫,宅院悬挂“司马第”牌匾。南宋末年,莫氏南迁广东高明县,清崇德二年(16 7),莫鼎原举家搬迁至黄姚,令木匠复制老宅“司马第”牌匾带至黄姚,按祖屋规模修建宅院,气势磅礴,建筑精美。如今,屋檐下的苏式彩画、镂空的花雕屏风,尚存几分当年的金碧辉煌。

侯门深院曲径通幽,布局精巧。位于天然街的郭家大院,圆形的太阳门与月亮门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既蕴涵阴阳变化的原理,又寓意“日月同辉”之深意。花厅内悬挂有一块刻有“稀龄举案”的牌匾。郭家六世祖郭际康清乾隆年间考中举人,为官清政廉洁,年事已高仍勤于政务,在他晚年暨夫人古氏八十一寿辰时,广西学政福保题写“稀龄举案”匾额相贺,既是对他夫妻多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称赞,也是对他晚年仍勤于政务的表彰。牌匾的内容为:

“赐进士出身状元及第、钦点翰林院修撰提督广西全省学政、前江南江西副主考加六级钮福保为

稀龄举案

耆员登仕郎郭际康暨德配古孺八衮开一与寿题赠、道光丙辰岁季冬月谷旦立。”

文化是黄姚生生不息的脉搏。那些亭台楼阁下的楹联牌匾,至今仍散发着当年才子们的诗酒风流和翰林幽香。从清朝康熙年间到光绪年间,黄姚就出了11名举人。抗战时期,千家驹、欧阳予倩、何香凝、梁漱溟、莫乃群、高士其等大批著名人士迁移到此,使古镇再度繁荣兴盛,名动一时。以钱兴领导的中共广西省工委也迁移到此,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给古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古镇的居民仍然崇尚吟诗作对,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自书自写对联张贴门楣。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走出了一百多名大学生。古镇仍传承着鱼龙灯、柚子灯、板龙舞、龟蚌戏、彩调剧等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黄姚如同一本唐宋诗篇。多少异乡人不远千里、风尘仆仆而来,只为踏上这光滑的青石板街道;在明清的茶几旁品一茗香茗;翻开这本封沉已久的明清历史,解读唐宋开宝年间的诗篇;倾听今时的雨滴敲打万历年间的窗棂;见证康乾盛世举子们的诗酒风流;闻一闻楹联上五百年前的书卷暗香;感受这昔日贺州昭平版的清明上河图……

黄姚是梦境的家园。当你推开一扇古老厚重的木门,抚摸那褪色的窗棂和门楣,仿佛你抚摸的是历史,其实,你抚摸的是时尚、五百年前的时尚;当你凝望屋檐下斑驳的琉璃彩瓦和壁画,仿佛你看到的是沧桑,其实,你看到的是荣耀、侯门权贵的荣耀;当你穿越古老的门楼,彷徨在悠长的古巷,仿佛你感受的是荒凉,其实,你感受的是繁华,是穿越时空进入康乾盛世的繁华;当你站在青砖黛瓦的屋檐下,看夕阳余晖,听阡陌闾巷鸡鸣犬吠,闻梁间黍米飘香,会让您魂牵梦绕,忘却归程……

共 461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美丽黄姚】这是一篇包含丰富人文风情的游记。作者用娴熟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千年古镇黄姚的山奇、水秀、树美、街古、镇幽的无二美景;不仅如此,厚重丰盈的笔触叩问了黄姚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积淀,穿越时空的古老遗风传说故事。笔墨挥洒之间,把一个千年古镇黄姚无二风景,丰实、古老厚重的魅力渲染纸上,读来让人沉醉于厚重的地域风情,品评着,思考着,回味无穷!丰实的好文!推荐共赏!问好昭平阿志!【山水神韵:春华秋实】

1楼文友:201 - 15:51:14 喜欢厚重丰盈的文章,让人领略了地域风情的魅力。问好昭平阿志!祝福秋安!

孕妇补铁钙锌吃什么好

类风湿关节炎最早出现的关节症状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

儿童流鼻血的原因及治疗
男性吃什么提高免疫力
生物谷灯盏花产业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