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哲理小故事体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3-21

公园·人·随想,关于公园游玩的随想的介绍

退休了,有闲了,家离公园不远,经常会去那里饭后百步,闲庭信步。时间长了,阅人无数,又难免会生出点儿随想来。

从时间上看,清晨,出现在公园的人大凡是“怕死”的人,或打拳做操,或跑步跳舞,他们信奉“生命在于运动”用运动加固着生命的牢度,通过运动来延长生命的长度。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到九十点钟,公园里的人由“怕死”的换成了“等死”的和“不懂死”的两拨人。

“等死”的人,或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神情麻木,目光呆滞,任清风拂面,阳光沐浴,像一盏盏油将耗尽的灯,至少他们当下是没有痛苦的,坦然等待着上帝的召唤,死神的降临。

不懂死的那拨人,他们或坐在童车里手舞足蹈,或在祖辈的搀扶下蹒跚学步,或在保姆的照看下嬉戏玩耍。他们的生命刚刚起步,不懂愁的滋味,根本不懂得死是每个人的最后归宿的道理。

到了夜晚,公园里总有些“作死”的人出没,他们或情感的链条打上了“死结”或情绪的活体被点中了“死穴”神情恍惚,难以排解,相信黑暗的地方离死亡最近,但不要担心他们真会去“寻死”找棵歪脖子树自缢,跳进荷花池自溺的人毕竟是极个别,他们只是想借着黑暗发“作”一下,排解些许愁闷。是为“作死”

从空间上看,大凡树木葱茏的僻静之处,总有两种人出现:

前一种人往往踽踽独行,寻幽访僻,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低头冥思,也许看着园里的景致,想着书中的诗句;身置现实的园林,心鹜曾经的风光;脚踏人工曲径,感受乡野的阡陌…他们想的要比看得多,脑子要比眼睛累。

后一种人就是情侣了,他们窃窃私语,虽然身居公园一隅,话题总和公园无关,与景色不搭,动作总比语言多,嘴巴倒比眼睛忙。两拨人都“怕人”前者怕看见别人,后者怕别人看见。

公园里人多的场所,总会有一群人聚在一起或唱歌,或学舞,他们都是老人,是公园里最开心和最孤独的一族。也许他们并不一定都是孤独的,但至少他们都是害怕孤独的—开心只是当下。公园为他们了这么一个有效发泄孤独的开放空间。

另一个空间的另一种人,他们的开心却不在当下。他们手掂相机,架起长枪短炮,对着景致瞄准,对着人群“咔嚓”他们心仪并得意的绝不是眼下的公园树木花草,楼台亭阁和公园里的人来人往,而一定是回家后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光和影的组合,晨与昏的变化,人跟景的融合,这些随手的街拍,通过传播到朋友圈,如果这些画面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参加影展、比赛,抑或能够得奖,那时才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

公园和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幼时说公园是劳动人民休息游玩的场所,现在说,公园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休息和休闲,都是“休”一字之差,意涵还是不一样的:“休息”的功能是偏重于体力的恢复,着眼于身体;“休闲”既讲究身体的放松,更追求精神的愉悦。

过去的公园,是付费的,进公园就是一种消费行为;现在的公园大都是免费的,的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和排遣,更像是精神驿站。

不过,从前的公园里常见的一些拿着几本书和一摞复习资料的年轻人不见了踪影,仔细想想,也许和住宅条件的改善和有了更好的去处有关,倒是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的店堂里时不时有喝着咖啡或可乐,端着手提电脑,摊着几本书的年轻人驻扎在那里。

唉,是公园变了,还是人变了?抑或都在变。

打住,不想了,不写了。否则,随想就变成瞎想了。

脑血栓是否能有效治疗跌打损伤多吃什么食物防止静脉血栓药物

男性尿酸高有什么症状
前列腺增生能治吗
维生素D滴剂什么牌子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