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增刊风波之后体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3-18
在第一本法国文学译本出现在中国之前,早一百年的18世纪欧洲已掀起了“中国热”,这场热衷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潮,其中一个主要代表作品正是来自法国汉学家让·巴普蒂斯特·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其中收录了《今古奇观》的三个短篇小说。到了21世纪初,法国已经成为了欧洲的汉学研究中心,这个一向对本国文化骄傲的国家似乎对中国文化永远有兴趣。 文学常常担任了文化交流的先锋,在法国出现的第一部完整文学译本是1766年的《好逑传》,这部书在欧洲文化界引起极大关注,并因此将中国视为浪漫主义的同好之域。之后来自中国的“四大名着”迅速寻找到了桥梁,先后出现法译本,并同样放在了经典研究领域。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优秀译者如安妮、杜特莱夫妇、何碧玉女士以及像伽里玛出版社、中国蓝出版社这样对中国文学有所研究的出版社合作下,我们熟知的当代文学代表作得以在法国的大大小小书店看到。巴黎着名的凤凰书店里就有最齐全的中国文学书籍,现当代文学的鲁迅、巴金、茅盾、陆文夫、莫言、王安忆、苏童、格非、余华、阎连科、毕飞宇等知名作家的作品都能看到。莫言、王安忆、阎连科等作家的法译本几乎涵盖了他们的主要作品,于法国文学读者而言,既看到了多元的中国文学,也看到了个体作家的丰富性。 值得一提的是出版社提供的出版交流平台,1994年,热衷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家安博兰夫人(Genevi ve Imbot·Bichet)创立一家独立出版社 中国蓝出版社,策划出版了沈从文、刘心武、冯骥才、格非等作家作品,2010年该出版社与伽里玛出版社合并,继续推出“中国蓝系列丛书”,出版了包括韩寒在内的年轻一代作家的作品。记者了解到,2014年“中国蓝系列”将继续出版刘震云的《温故1942》和《一句顶万句》。近年来出版人菲力普·毕基耶(E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也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学,至今已经出版了40多部中国作家作品,囊括了众多当代作品,例如北岛的 《波动》、陆文夫的《美食家》、汪曾祺的《岁寒三友》、莫言的《透明的胡萝卜》、叶兆言的《风月》等等。书籍选题多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比较文学学者胡可丽(Marie·Claire Huot)帮助确定,她本人对中国当代各种文学思潮有着广泛的了解,余华的《世事如烟》、格非的《褐色的鸟群》、孙甘露的《呼吸》等均通过毕基耶走向法国图书市场。记者通过出版社获悉,本次巴黎图书沙龙上毕基耶也将和中国作家李洱合作,举办小说《花腔》法译本的首发活动。巴黎第三大学法国文学专家张寅德便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是“既及时又分散”的特征,如今并不存在中国文学是否缺席的问题,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译介渠道更为专业。 法国对于推广本国文化以及多边文化交流的重视在欧洲尤为明显,不仅对于文学的译介、出版以及策展表现出极大关注,对那些作家、艺术家们也不遗余力表示感谢。法国文化部在1957年设立的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正体现了这点,半个世纪以来,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授予了50多位华人,感谢他们对于中法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在最新的中法文化之春海报上画着这样一个场景:在宁静柔和的蓝色背景里,法国汽艇慢慢驶向中国亭子。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中法两国长达两百多年的文学交流经历,是依赖着一代代文化人点滴积累、互相阅读。 (实习编辑:王谦)苏州癫痫病医院地址感冒咽喉疼和流鼻涕怎么办月经量多会贫血吗
夜尿增多怎么处理?如何给小孩健脾
如何治疗中老年人便秘
上一篇:像一条玉带连接着云贵高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