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庄子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10

初读《庄子》,我不是从头至尾系统阅读的,我只是从其它文章或者书籍中读到某一个有意思的片段,以及别人对这个片段的理解,当看到《秋水》中庄子与惠施在濠梁之上争论的那一段时,和别人一样,我也觉得庄子有点耍小聪明、玩诡辩的意思。然而,在心里,我始终对此存疑,大家都觉得庄子是在诡辩,那庄子的辩论就是失败的,庄子究竟要拿一个明显失败的辩论案例来证明什么呢?如果你是他,你会以自己的经典失败案例来证明自己正确吗?授人以柄,自相矛盾,这至少与庄子的一贯严谨作风不符。况且,就行文来看,庄子是显得理直气壮的,至少惠施也是没有进一步反驳的。基于这些疑问,我决定重读《秋水》这一章。

《秋水》篇幅比较长,前面有七个小片段,主要写的是河伯与北海海神的对话,核心就是人对事物应该怎么认识的问题。海神的观点是,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相对的,但是其中有规律、可认识,并且人要做的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违背规律办事;后面是六段小寓言,看起来似乎与前半部分关联不大,而实际它们要说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他人与外物,从而安于自己的境遇,乐于顺应自然规律与人的本性,不要妄自作为,伤害自己与他人。这后面的小故事可以看作前半部分观点的具体事例论证,也可以看作一种演绎和延伸。濠梁之辩是最后一节,它的原文是这样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一段话的争论焦点到底在哪里呢?惠施究竟质疑的是什么呢?过去我也以为在“安知”和“鱼乐否”,现在,我则认为在“可知”还是“不可知”。

我们来仔细看《秋水》原文,在第三节中,河伯向北海神提问说:“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意:世间发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海神耐心解释,对事物的认识是复杂的,虽然事物之间有各种区别,但相对的两种特性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并不是所有特性都可以有具体的衡量尺度,有的用言语可以传达,有的则必须要靠心意来领悟,而在此之外,还有很难认识到的,以及言语和心意都无法准确表达的。在普通人看来,不能全面认识,那就是虚假的,比如商品广告只说好处,不说缺点;不能准确描述,那就不是真实的,比如夸大好处或功劳,缩小弊端或罪错;不能用具体尺度衡量,那就无法认识,比如幸福。那么北海神的话,也就很容易使人们觉得,既然没什么具体标准,人也就无法进行是非、真假、对错的认定,那么所谓“正确认识事物”就不可能,从而陷入不可知论。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庄子才要以濠梁之辩来告诉大家:人与其它事物之间虽然存在区别,但并非无法认知、不可沟通。

我们先回到濠梁之辩。庄子说:“白条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庄子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白条鱼,他认为像人一样,悠闲自在,就是快乐的具体体现。如果要争论“鱼乐否”,那就必须首先界定何为快乐,如果在这一点上没有取得共识,争论就是各说各话,毫无意义。而惠施说的却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他并没有与庄子讨论什么是快乐,或者鱼究竟是否快乐,而是在强调人鱼有别,他认为庄子不是鱼,所以必定不知道鱼的快乐是怎样的。因为庄子事先已经说明了自己的判断理由---鱼儿游得悠闲自在,所以惠施并不是要质疑庄子所说的“鱼乐”或者“凭什么知道”,而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庄子“知道”。庄子当然明白惠施的用意,他就有意引导惠施:“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他的逻辑是,既然人鱼有别,彼此不可知,那你和我也不是相同的个体,那你岂不也无法确定我“知道”还是“不知道”鱼的快乐吗?反过来说,如果你凭你的认知可以判断出我“知鱼之乐”是不可能的,那我凭我的经验判断鱼的感受也是可以的啊。好比,你凭我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判断我的情绪感受是快乐还是悲伤,并不必你成为我;我也可以凭鱼儿的行为判断它们的情绪感受,并不必我成为鱼。可惜惠施没有立刻明白这一点,他还局限于自己的逻辑,所以他以为自己的逻辑正好击中了庄子的要害,继续争论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惠施没想到的是,无论“知道”还是“不知道”,都是一种判断,而作出某种判断都是需要有所凭借的。在这里,庄子凭的是个人经验:人和动物是有共性的,人自由自在的时候是快乐的,鱼也一样;而惠施凭的是逻辑: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人不是鱼,所以人不可能了解鱼的感受。惠施没有认识清楚的是:区别是相对的,共性是存在的,比如逻辑本身,就是一种共性,经验也是。惠施以“有区别则不可知”为前提来论证“庄子不知鱼之乐”,是论证的前提错了,这样一来,不管逻辑如何严密,结论都有可能是荒谬的,所以,庄子要求惠施“循其本”回到论题本身。庄子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鱼究竟有没有快乐?鱼快乐有哪些表现?假若惠施认为鱼没有快乐的感受,和庄子一样,他需要有判断依据,事实上,他并没有否定“鱼乐”,更没有去证明鱼不乐,他想问的是“安知”。假若“鱼游得悠闲自在”能表明鱼是快乐的话,庄子已经言明了判断依据,惠施不需要质疑,除非他质疑的是“鱼游得悠闲自在”这个事实。然而,这个事实难道不是你和我一同在濠水的桥上有目共睹的吗?只要庄子我所说的这个事实前提你惠施承认,那么你也应该承认鱼的行为和感受是可以认知的。当然,辩论至此,惠施也终于明白了自己钻了牛角尖,他不得不承认庄子所言极是。因为,庄子从一开头就已经告诉了他,“鱼乐”是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的鱼的行为表现得出的,他最后也只是在向惠施重申这是在濠水桥上的观感而已,而这些话恰好就是回答“安知”的,并不是偷换概念的狡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庄子和惠施这次辩论的主题根本不在“鱼乐否”,而是庄子“可知否”。惠子的观点是,事物之间是有差别的,有差别的个体之间彼此是不可能被认知的。庄子的观点是,事物之间虽然存在区别,但也存在共性;事物是可以被认知的,经验即是对规律的一种认识,经验是可以应用到对别的事物的认识上的。同时,庄子也告诉了我们:自由是令人快乐的,而我们的不快乐,也通常就源于我们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自由。人生在世,追求幸福的过程实际就是追求自由的过程。物质的丰富固然可以扩大我们生活的自由度,而别忘了,只有思想的充分解放,才可以让我们的心灵获得更多的自由。惠施的思想是局限的,所以他达不到庄子“逍遥游”的高度,同样“以己度人”,他看人看事是片面的、狭隘的,他以为庄子会抢夺他的职位,他以为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实际上,庄子既能深刻而全面的看待外物,也能自然而然按规律办事、把自己的认识重新应用到对其它事物的认识之中,他获得了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自由度,也获得了一般人得不到的快乐。

共 288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把一段经典千古的辩论对白铺开来,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提出庄子的辩论艺术绝非玩的诡辩,而是辩论的最高境界,是异类之间无法沟通的。体现了庄子主张精神自由逍遥的哲学思想,引起读者对感知的思考。全文深入浅出,层层递进,体现了作者的智慧和对古代道家思想的探索。推荐大家阅读欣赏。【:琴声悠扬】【江山部精品推荐0140 0525】

1楼文友: -05 14: 0:19 欣赏一篇生动深刻 的作品赏析, 子非鱼 的典故,相信很多人还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辩论境界,阅读此文,颇有收获,。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回复1楼文友: -05 14:45:46 谢谢推荐!欢迎读者讨论!

2楼文友: -05 18: 8:59 这篇文章我读了几遍,第二天又打印出来细读,作品深刻,推荐精品是必然。欢迎作者做客赏析,特邀加盟江山作品赏析作者群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回复2楼文友: -05 20:25:22 真是惭愧!要知道能得到您的欣赏,我自己至少应该再多审一遍的。其中有些地方还是有些绕、有些模糊,读者初看可能实在不容易得到要领,以后我谨慎一点。

楼文友: -05 22:26:06 一起加油。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4楼文友: -06 08:4 : 6 依我个人见解,基本同意作者的观点,即,庄子实际上未必汲汲于自己是否知道 鱼之乐 ,他只是想通过这一问一答让惠子知道 我之乐 。我无官一身轻,就像这广大水域中的游鱼一样自由。而身受官职羁绊,案牍劳形的惠子不能理解庄子的自由,就像他不能理解游鱼的自由一样。 雨棠莺啼无非常景,见得懂得便是值得。

退烧走珠器好用吗
扬州治疗妇科医院
5个月宝宝发烧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