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走红应引起诗人群体理性反思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2-18

扬州 余秀华本名不见经传,凭借平台发布诗歌,居然被无数懂诗和不懂诗的人掀起转发热浪,在当下诗坛 写诗的比读诗的多 写诗的给写诗的看 之骨感背景下,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数十家出版社争抢下,余秀华两诗集1月内同售,开创了中国诗坛罕曾有过的荣光。我码这篇小文时,用 余秀华 关键词百度了一下,相关结果高达600万条。

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过: 愤怒出诗人。 所谓 愤怒 ,说白了,即罗曼 罗兰式的 不写作,毋宁死 的强烈情感冲动和表达欲望。换言之,生活是创作源泉,强烈情感是诗歌灵感的燃点。作为农妇,余秀华因脑瘫赋闲在家,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和苦闷。在诗人叶匡政眼中,余秀华 是一个被诗神拍过肩膀的人 ,特别是 那种来自特殊生活境遇的煎熬与内心的 打动人。在我看来,与其说余秀华被诗神眷顾,毋宁谓之苦难让她打通了抵达缪斯的泉眼。

泰戈尔曾一语成谶: 当鸟儿的翅膀被系上黄金,鸟儿就飞不起来了。 只要是写诗的人,为什么写诗 无疑是无法回避的逻辑原点和本初命题。余秀华的写诗动机简单得没有一丝矫饰,纯粹得不染一点杂质。她写诗全部理由居然是: 因为不会打麻将 、 诗歌字数比较少 、 诗歌给她带来快乐 。她似乎不该蹿红,因为她没有为版面、为奖金、为名利而写作的原始冲动和人脉资源,她不过是用诗歌再次验证 有心栽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的朴素真理。

多年来,好事者对 到底是大众拒绝诗歌,还是诗歌拒绝大众 命题争吵不休。有人断言大众不懂诗,有人狂言诗本不属大众、大众不配读诗。诗到底本属谁、为谁写,主流理论早有共识定论,狂徒叫嚣不值置喙。针对当下一些连谢冕冯牧等著名诗歌理论家都读不懂的古怪新诗,诗坛名宿雷抒雁曾切中肯綮地给予迎头痛击: 不少新诗只是一大堆细节、形象和软绵绵情感的简单堆砌,它们不能从历史深处给我们提供现实的教训,也不能确切地指认当下生活,更加不能预见我们的未来,这样的作品自然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 到底是诗拒绝大众,还是大众拒绝诗,余秀华现象便是最好实证。

只要认知正常者,庶几谁也不信 好诗就应读不懂 的呓语。无论鲁迅 伟大也要有人懂 之识,抑或李渔 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 之见,强调的都是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未必好文,好文肯定雅俗共赏,余秀华用诗作了生动诠释。不同于以往诗热要么 五分钟热度 ,要么 剃头挑子一头热 ,余秀华的诗歌幸得业内外一致点赞。 质朴 、 自由 、 野性 、 冲击力 等,成为友评价余诗频率最高的词汇。旅美学者沈睿则将余比作中国的艾米莉 狄金森。文学评论家张清华认为, 余秀华的诗,语言表达比较有力量,有质感,有痛感。 《诗刊》刘年惊叹: 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 对非议者,香港现代诗人廖伟棠则如是反驳, 非议余秀华之红的某些诗人、专业人士,对大众趣味的想当然贬低,基本上还停留在前现代主义时期的 永恒的敌意 阶段,当然也包含了基于一种 我是诗人 的自矜而来的俾倪。而因为这种身份自证,他们对余秀华们采取了双重标准,对自己与余秀华也采取了双重标准。

文豪苏轼在《与谢民师书》中引欧阳修语断言: 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孔子云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于诗亦然。市场从来不拒绝好诗,只有劣诗登不上大众客船。抢到余秀华诗集的出版商坦言,现下一本诗集印量基本维持在三千至五千册,大多只有千册,而出版社打算1万册起印余秀华的诗集。

无论如何,余秀华诗歌走红,应当引起诗人群体的理性反思。

陈庆贵

灯盏花领军企业官网

灯盏花领军企业有哪些

灯盏花领军企业怎么样

维生素D3什么时间吃好
宝宝咳嗽吃什么药
治疗宝宝便秘的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