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行水墨书云林体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3-13

千年穿越马跑泉,关于天水马跑泉公园的介绍

中国传统村落马跑泉村,小村落大文化,逐成为众人参观游览历史沉淀最好之地。它山清水秀,古木参天,空气清新,万籁俱寂,是千年历史造就了这里山林静谧和诗意的风景。这些景观既是当地居民的栖居环境,也是他们的精神所系。

作为一名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二十年前,我跟随稷山县文博元老高炜、杨志暇等前辈开始进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从知之不多的青年文博工,逐步成长起来,见证并参与了稷山县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事业之中。经稷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国传统村落实地调查与研究,对马跑泉有了的了解和认知。

一、历史沿革。

原名马趵泉,村始建于隋,隋末秦王李世民在河东战败后,被王世充追赶至此,兵乏马渴,这时李世民的坐骑用蹄子在山脚下趵出一股泉水,将士们才得以解渴,逐后人们为纪念李世民起名曰马趵泉”唐代在此设神泉折冲府(军事建置)宋金元明四朝皆属稷山县辖地。清顺治元年(1644)明末绛州韩霖之后因躲避朝廷追杀,逃避于马跑泉村,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韩明创建了第一座两层楼院。其后族人依山势而建住房,有两层的,也有三层的绣楼,这种风格独特的山地民居建筑,完整地保留了稷山古老的传统与民俗,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清光绪元年(1875)划入乡宁县管辖;光绪三年,山西连续三年大旱,出现:食榆皮、草根、雁粪、土块,剥掘殆尽”剥木皮、捣石为面”用榆皮以糊口,食麻饼以充肠,鸡犬杀而不留,牛羊食之净尽”赤地千里,百姓恐慌、饥民、抛男弃女,饿蜉遍地”父子、母女、夫妻相食”此时很多难民逃至马跑泉,耆老韩秀开设粥棚,倾尽家财,最后发动村民及难民开荒地至山顶,自产自救,传为佳话。民国八年(1919)归稷山县管辖并划区辖村,属第一区辖;二十八年(1939)年春,日寇占领河东各县,闻喜县进驻马跑泉村办公,曾一度更村名为马保泉”以示保卫家园,抗战胜利后迁走,则地名演变为马跑泉”沿用至今,属马家沟村辖。这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村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的古风古貌。

二、村落布局。

马跑泉村坐落于吕梁山脉支脉姑射山腹地的蟠龙山南麓,这里三面环山,南有四府岭,北为蟠龙山,植被茂盛,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千年风雨变迁,马跑泉经历了多少世事沧桑,仍较好地保存这么多明清建筑及遗存。其村落布局以马跑泉溪涧(原溪水常流,今已断流,现为道路)为轴线,涧之南以公共建筑为主,东南向为戏台,西南向为马夫庙;涧之北为民居建筑群,就地取材,依山势而建,属山地民居类型,民居建筑群沿山势逐层营建,共六层错落有致,高低落差100余米,用狭窄曲折的石路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立体式建筑群,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山之顶西北向为韩氏家族墓地,地表建有碑楼。马跑泉村空间布局,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建筑错落有致,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关系,也充分体显出古人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

三、文化遗产。

经实地调查统计,马跑泉村现存历史建筑34座,其中公共建筑有4座,古民居26座,碑楼4座。

公共建筑分别为戏台、马夫庙、土地庙和磨房,其中戏台,据梁架结构及形制判断系明构清修之物,坐南向北,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灰筒瓦覆盖,是马跑泉村现存年代最早的建筑物;其余公共建筑皆为清代建筑。

古民居现存26座,有明确记年的有5座,分别是:韩浪老宅,创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形制系一层石板窑;韩明老宅,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形制为一层石板窑;韩秀老宅,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形制系四合院式布局;韩氏民宅,由韩和于清道光五年(1825)建,为三层窑洞和木架构混建物,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韩稿老宅,创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其余古民居,均系清代建筑。

韩氏家族墓地现存碑楼现存4座,其中石碑楼1座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砖碑楼3座均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形制皆为一字形碑楼。

四、调查研究。

马跑泉村充分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在聚落群中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即众多的建筑遗存、遗址,其村落形态里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建设新农村,不但对传统村落中保存良好的文物建筑要很好地保护,而且对传统的空间布局、街巷肌理、文化形态、人文审美等都要有一判与继承的问题。特别是传统村落形态那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今天的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都有可借鉴、可继承的价值。

仰望古槐。

韩氏民宅。

村西寨门。

石马守望。

蟠龙山下好风景!

狮马龙活络油怎么样小孩消化不好怎么办青海中医男科医院

血管闭塞性静脉炎吃什么药
维生素D滴剂中含有钙吗
小孩子口臭是为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