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茶道陶艺书法太极8月22日至26日体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3-08

 

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基本上和她的同胞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与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是同一代人,水平也和他们不相上下。然而直到她关于亨利八世王朝的历史小说《狼厅》(Wolf Hall)荣获2009年布克奖后,她才开始在英国出名,此前她在这个国家几乎默默无闻。这可能与很多非文学因素有关:曼特尔身体一直不大好,并不住在伦敦,不说时髦口音,不怎么旅行,也不怎么参加谈话节目。但她这么不出名可能也是因为她的作品很难理解,至少是很难分类:她总在不断改变自己。她的新小说《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是《狼厅》的续作,两本书有着很大相似之处,这样的情况在她的作品中并不多见。

之前她也曾写过两本历史小说,分别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更安全的地方》(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与描写18世纪一位爱尔兰科学怪人的《巨人奥布莱恩》(The Giant, O Brien);此外还有两部可以称为“政治惊悚小说”的书,地点分别在沙特阿拉伯与南非;还有两部关于一个名叫穆丽尔·阿克斯顿的女谋杀犯与精神病的黑色喜剧小说;以及两本以不同方式深受穆丽尔·斯派克(Muriel Spark)影响的小说:一本名叫《弗勒德》(Fludd),讲述一个罗马天主教教区内的新神父其实是魔鬼乔装而成,一本名叫《爱的实验》(An Experiment in Love),是对斯派克《窈窕淑女》(The Girls of Slender Means)的致敬。在创作目前的都铎王朝系列之前的最后一本小说名叫《黑暗之上》(Beyond Black),以超现实的笔触讲述一个以召唤死者亡灵为生的女人的故事,也带有斯派克的风格,但它的思维广度以及其中包含的温暖与宽容又不像斯派克,其风格反而和《狼厅》中精彩的历史现实主义颇为类似。

曼特尔的小说中一贯坚持世上存在着通常难以为人所识别的邪恶,除此之外,她的小说中没有任何连贯的,可以轻松辨识的主题;她也不依靠文体上的花招。她没有任何招牌句式之类的东西。她那狡黠多变的特点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诡异,令她显得仿佛像《黑暗之上》的主人公艾莉森·哈特(Alison Hart)那样,拥有超自然的力量。不过,让人放心的是,《提堂》从《狼厅》结束的地方开始,它的巨大魔力,为亨利八世与众多妻子们看似陈旧的故事赋予了全新魅力与悬疑色彩。故事从15 5年秋开始,亨利已经厌倦了没能为他生下男性继承人的安妮·博林(Anne Boleyn),转而对羞涩、沉闷,平胸的简·西摩(Jane Seymour)产生兴趣。西摩的家庭觉得她没什么用处,直到他们发现她有可能成为皇后。这本新书甚至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上一部书《狼厅》的书名 把亨利八世所在的地方称为“狼厅”并不过分,而且它也是西摩家族所在地的名字,随着故事的发展,亨利八世难免要去往那里。

国王要像废黜第一任妻子凯瑟琳(也可以说不是他的妻子,这由你的宗教信仰决定)那样废黜安妮,担任他代理人的是首席国务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这是曼特尔笔下最有特点的人物之一。大多数讲述亨利八世的故事,比如罗伯特·博尔特(Robert Bolt)的剧本《四季之人》(A Man for All Seasons),或黄金时段剧集《都铎王朝》(The Tudors),都把克伦威尔塑造成魔鬼般的人物,他的敌人是圣洁的托马斯·摩尔(Thomas More),克伦威尔还亲自监督了摩尔的死刑。而在曼特尔笔下,摩尔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过度虔诚、顽固,对折磨异教徒怀着变态的嗜好。而克伦威尔则是她小说的叙述者,小说通过他的视角和内心世界向前发展,他同样也不是什么圣人,但令人惊讶的是,他显得温暖、聪明、仁慈、正派(在大多数时候),并且非常有能力。他事必躬亲,有锱铢必较的习惯,很像后来英格兰的另一位伟大官僚:日记作者与海军大臣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另外佩皮斯对改善家庭生活的热爱可能也被曼特尔拿过来移植在克伦威尔身上。克伦威尔没有宗教狂热,他接受新教教义并不是因为教义的缘故,而是因为它对国王更有利,而且更加民主;他也没有多愁善感的情绪。他最大的才能就是揣摩别人心里的想法,特别是国王,更是被他称为“一本叫做亨利的书”,因为国王的各种情绪与心情的突然变化他都了如指掌。《提堂》在很多方面都是对权力与影响力的研究:怎样获取权力,怎样使用权力,让读者感觉到,为一个任性的君主服务和在公司的复杂机构中通过谈判达到目的是大同小异的,区别只在于你的上司只会解雇你,不会把你送进伦敦塔。

新书《提堂》比《狼厅》的篇幅短,情节更加紧张,至少在这样一方面更胜一筹 《狼厅》密集地以克伦威尔的视角叙述故事,在同一个句子中,代词“他”可能同时指代不止一个人;而《提堂》中,在有必要的地方都使用了“他,克伦威尔”这样的说法,从而避免了歧义。但不可避免的是,第二本书没那么出人意料了:读者已经知道故事的走向(在采访中,曼特尔透露这个系列的第三部小说将以克伦威尔在1540年去世结束,他死前亨利八世授予他伯爵爵位,之后马上就打倒了他)。在《提堂》中,克伦威尔有点令读者失望。他的亲切与热心一如既往,但他残酷地用麦卡锡主义式的手段起诉安妮,利用证人们,让他们自相残杀,这一切发生得太快,让人伤心。安妮是否真的对国王不忠?曼特尔在书中并没有回答这个无休无止的历史疑问(如果这个传言是真的,那么安妮就曾与自己的亲兄弟以及很多人通奸),而是让我们接受克伦威尔冷酷的实际主义想法 既然国王需要与安妮通奸的罪人,那他就去找几个确实有罪的人来,就算实际上没犯通奸罪也行。

死刑的那一幕令人悲伤,不管你对安妮怎么看,她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人群异口同音地发出哀叹。随之一片死寂,死寂中传来一声尖锐的叹息,如同口哨穿过锁孔的声音。那个身体血流殆尽(exsanguinates),小小的身躯化为一团血泊(gore)。”在这里,以及小说的其他部分,曼特尔的叙事语言非常成功。她并没有像许多历史小说那样采取陈旧的古英语,也没有使用非常现代的语言。她使用了来自拉丁文的“exsanguinates”,非常富于16世纪色彩,以及来自盎格鲁-撒克逊语源的“gore”一词。在她的其它一些书里,曼特尔在描述现代英格兰的浮华、庸俗以及滥用陈词滥调和漂亮的委婉语时,文风显得粗砺。而《提堂》(这个书名是指处死四个被怀疑与安妮有染的男人),根本就不怀旧,但却凝练而纯净,去除了历史上蒙覆的蛛网和粉饰,也去除了古装戏类型小说里那种古旧陈规和浮华的伤感色彩,让英国历史变得生动奇异,焕然一新。

(编辑:野狸红)

 

什么中药消肿止痛散瘀石家庄治疗妇科费用哪种汉森四磨汤好

什么药治疗胸闷气短
原研进口治疗前列腺增生
痛经小腹胀痛怎么治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