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中西医之争及其他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08-17

关于是否取缔中医的争论近来火爆起来,甚至摆起了擂台。各方意见针锋相对,难求一致。主张保留中医的,认为它是国粹传统,它的非凡效果是经过了千百年的运用和发展证实了的。主张废除的观点认为,中医的理论看不见摸不着,既难以把握又充斥着迷信色彩,它能解决的问题西医已经或必将解决,而更有许多西医能够轻易解决的问题,中医无法解决,或者无法完美解决。比如此次诊断怀孕的擂台赛,中医就输给了西医。

这一争论,甚至有人上纲上线,认为是科学和迷信之间的论战。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一直是通过认识自然和顺应、改造自然的活动向前发展的。而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往往受限于科技的发展水平。于是那些直接或者通过技术手段能够感知和证实的自然规律被称为科学。同时,在探寻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大量的现象无法用当时的科技手段来解释,比如天气现象等,也包括中医。这些无法用常理来解释的现象反复出现,形成一定的规律,为了记忆和运用这些规律,就需要用特定的符号来记录,形成理论。由于无法解释,产生的理论就难于理解,再加上人为的因素,比如家传技艺秘密、行业技术封锁或者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流传的过程中越来越神秘化了。

这种无法解释的理论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经常屡试不爽,在实践中可以达到满意效果的,比如在气象观测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在农耕中发现的一些规律,进而编出农谚,比如“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预示将要晴天;“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墙汗冒”预示将要下雨。这些农谚就是预测天气的规律符号或理论,现代科技已经能够解释了这些现象与天气的因果关系。中医也是一样,有些已经能够用科技证实,比如中药成分与疗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些现代科技依然无法解释,比如经络现象。记录中医理论的符号也有阴阳、虚亢、经络、脉穴等等,不能因为中医脱胎于远古的巫术,就不顾其实际存在的医疗作用,而一概斥之为迷信。

另外,一些所谓理论是由于人们敬畏大自然的某些神秘现象,以及一些没有因果关系的偶然巧合,无法解释就统归于神灵的存在,而存在神鬼的说法不仅无法解释,而且至今仍无确切的实证。例如,在牛顿的时代,天文学家已经观测到了天体有规律运行的现象,那么它们的运行是如何开始的呢?牛顿认为是上帝用手指拨动的结果。两千多年前孔子对鬼神之事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他的言行是否定鬼神的作用的。因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的事情还没做好呢,哪里还顾得上鬼神之事。历代皇帝号称“独尊儒术”,实际上对儒学理论也是改头换面来为统治服务。比如孔子对鬼神的态度他们就不尊崇,而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迷信被君主们利用来神化自己,恐吓和愚化民众,因而扇阴风点鬼火,对全民迷信鬼神之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千百年来,中医的治疗实际效果雄辩地证明了,还将继续证明它不是迷信,就像千百年来的朝代更替史实证明了皇帝不是真龙天子一样。

现代西医的迅速发展,的确使一些人对传统中医理论产生了质疑(这其中有中医受西医排挤和中医后继乏人等因素),但是又无法完全驳倒。很多反对中医的人未必弄懂了中医理论,在辩论中求全责备,仅仅以赢为目的。让人联想起早些年的大专辩论会,辩手们进行辩论训练时,很多辩题都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地球是不是圆的?双方各执一端,决不让步。不惜运用偷换概念、以偏概全,以及设计圈套、故弄玄虚、捏造事实等等诡辩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唯一目的就是取胜。为什么一定要对抗?而不是就“地球大体上是圆的,但是由于高原和深海的存在,在细节上存在棱角和凹陷,这些细节相对于地球的直径是微不足道的”达成一致呢?

近来在“狗肉是否该吃”的辩论上也是纷纷扰扰,形同水火,互不相容。爱狗人士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无视恶狗伤人、野狗乱窜威胁人身的安全和健康的现象,一些人甚至有组织地阻止清理狗患,放走关押的野狗和圈养的肉用狗。而食狗族则针锋相对,故意当众折磨和宰杀猫狗,弄得满街鲜血淋漓,惨不忍睹。他们扬言狗和其他家畜一样,就是给人奴役和吃肉的,否则人类什么肉都别吃,孔子的“君子远庖厨”就是虚伪。持正反观点的双方在一些地方甚至大打出手,没有人能够坐下来平等讨论。的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自然规律。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对等级低的动植物有着生杀予夺的主宰权利。但是人们越来越明白了,动植物作为地球资源,人类对它们存在不可或缺的依赖性,应该得到保护盒善用。同时,对于家禽家畜来说,它们也是能够感知痛苦的生命,它们没有表达能力,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它们既然给人类提供了役使和食物,理应得到善待。作为食物,我们可以杀死和食用它们,但最起码的,我们要尽可能地不去侮辱和折磨它们,缩短和减少它们的痛苦。这种善待反映了人对于自然界的态度,尤其,如果在肉类食物相对充裕的时代,还要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者猎奇的欲望,而把屠刀挥向与人类感情更亲近的猫狗宠物,以及其他千奇百怪的野生动物(比如当年引发非典的果子狸),这种行为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的自身素养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儒家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达的就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是仁心而不是迂腐。

回到是否取缔中医这个论题上来。实际上中西医各有所长,中医在不必伤筋动骨、开膛破肚的保守治疗方面,在一些疾病的标本兼治方面,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方面,有着西医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知道西药多来自人工合成,用化学的方法重新构造元素,合成大自然本来没有的物质,因而它们多具有毒副作用,无法与完全来自大自然的中药相比。而毫无节制地制造非自然物质甚至生物,从某种角度来看是反自然的,其不良后果难以预料,比如克隆人。

至于那场诊断怀孕的擂台赛,本身是有失公允的。这是因为,中西医诊断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西医诊断完全建立在可视化实验的基础上,比如化验。而中医则建立在医师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经历的基础上,其诊断还受限于环境干扰和医师自身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一个凭借工具,直观可视,另一个凭号脉时手指的感觉,这个比赛项目的设置很明显西医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就像龟兔赛跑,兔子拥有陆地奔跑的优势,如果是在水里比赛,那胜负自会是颠倒的。

当然,中医能够解决的问题,西医大多能够更准确迅速地解决,但是中医依然是西医诸多盲点的有力补充。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缺医少药,对于许多病患中医几乎一套银针,加上医术仁心就能解决,中草药也经常能够就地取材。而西医的那些大型检测、手术设备和医疗设施则鞭长莫及。因此中西医应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在融合中自然淘汰各自的糟粕和不适用的部分,而不是偏爱一方取缔另一方。

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一再强调要对话不要对抗,而国内的很多纷争历来互不相让,非此即彼,以立场站队来区分三六九等人群,其实那些鼓噪起哄的人都各自怀着过多的功利目的。

共 272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文章由一次中西医的擂台赛说起,引出了作者要论述的话题。文章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对对立矛盾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反驳性的论述。如何看待中医具有的“迷信”色彩,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式,指出中医的很多东西,不是迷信,而是今天的科学还没法准确地解读;中西医谁优谁劣、谁存谁废的问题,文章也采用了类比的方法说明,任何事情不能走极端,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弱势,更要看到中医的优势;中医在当今医学中究竟有怎样的作用,文章也做了中肯的分析。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楚具体,表现出了很强的思辨性,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医是有帮助的。【:春雨阳光】【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1:04: 6 中医和西医的优劣都有,在某些身体素质下的疾病治理中,两者结合往往是最佳的治疗效果。不能因为一次所谓的擂台赛就走极端,就急于棒打中医。文章结尾,给我们揭示出了一种处理事情的理念,值得我们思考。【:春雨阳光】 语文教师

回复1楼文友: 11:59: 4 争论也好,擂台也好,太多的非理性,倒像是搞群众运动。

谢谢春雨老师!

2楼文友: 18:24:10 非此即彼的说法和做法早就被否定了,为什么不站在客观的立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赞成豪哥观点。其实说非此即彼者,大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这种人最可恨,为了自己的小九九,不惜弯曲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目,简单问题复杂化,这类人最可恨。 愿作云中台上客一画文章经纬分

回复2楼文友: 09:22:4 兄台说到了问题的关键,谢谢您!

楼文友: 10:47:06 哈,中医其实蛮好的就是效果慢,那些中草药虽然喝起来比较苦但能相对除根。西医虽然能很痛快的除去病灶,但副作用比较大。中医西医各有利弊,比如需要做手术的最好做手术。欣赏佳作,何叶虚心学习! 红尘不过一段路程,你路过我,我错过你,然后各自前行。

回复 楼文友: 11:29:58 谢谢文友雅评!祝你佳作不断。

4楼文友: 20:09:15 豪哥站在一个非常客观的角度对中西医并存互补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中医的认识,首先要有一定的中医(或被)治疗的经验,西医不用说,人人都会机会接触。中医重在代代相传和经验的互补,而西医重在实验数据。西医的立杆见影,加上近代解剖学的发展,使人们认为,西医是无往不胜的,但实际上也并非如此。正如豪哥所说的,它也有它的盲点。同理,中医也一样,几千年来,加上现在中医也传遍世界各地,自然有它独特的优势。我个人认为,中医在预防和调养方面,要优于西医,其实绝大多数的生活治病经验都在中医的范围内,这其实是一种经验传承。西医更能抓住表象,就是 标 的一部分,但 标 的体现或者原因,西医也不一定能找出原因。许多疑难杂症,中医有办法,西医却只能说 还未达到治疗的标准 。归根,全面的否定中医西医都不对,互补才是硬道理。

回复4楼文友: 09:11:18 朋友对中西医的比较比我全面,对拙文是恰当的补充,谢谢!辛苦了。

5楼文友: 18: :28 顺应自然,没有错,问题是对 自然 本身的认识,总是见仁见智。

记得我小时候看中医,两个都是专家,说某个食物,一个说凉,一个说温,不同体质的人是不同的,晕。

龟兔赛跑这个说法,有意思。结尾点睛,这句紧要,哈哈。

回复5楼文友: 09:24:56 月牙看到了文眼,是个好。

宝宝发烧吃什么药

小孩发烧吃什么药

儿童发热39度怎么办

小孩健脾胃的药有哪些
生物谷灯盏花滴丸服用时间
小孩感冒体温高怕冷是什么原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