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故乡会宁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2-12
会宁县是我的故乡,做为土生土长的会宁人,我骄傲,我自豪,因为会宁是甘肃省状元县.会宁自古就有苦瘠甲于天下的称谓,但是会宁人又有一种穷则变,变则通的动力,越是穷的地方,大家越是有脱离这种环境的愿望,越穷这种力量越大。我就是在这种大的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
在会宁,大家都瞄准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上大学,跳出农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命运。因为会宁没有什么大企业,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有的只是人们的勤劳、诚实、顽强的性格。
从兰州经国道 12线进入会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上的“红军会师胜地”的广告牌,从开发区车站下车进入会宁县城,就有很多的称谓了,博士之乡,肉羊之乡,小杂粮之乡,记得我在会宁上高中时,还没有这么多的称谓,近十年来,会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称谓纷至沓来,一个是因为会宁名声在外的原因,另一个确实也是会宁这些年事实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不可否认的。想当年会宁的城市建设是很破败的,都是一些旧楼,但是现在由于有了小城镇建设的指标和会宁各届政府的开拓进取,旧楼都进行了拆迁,崭新的大楼鳞次栉比,屹立于宽广的马路两旁。
从战略位置讲,会宁自古有“秦陇锁钥”之称,是从陕西去新疆、青海等处的必经之地,当年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时,毛泽东还曾发出“会宁,会而宁之的感叹”。从远处看会宁,东有东山,南有桃花山,西有西燕山,中间是标志性建筑“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会宁也因为这光辉的一笔被写入了历史教科书,也使我们这些会宁学子实实的骄傲了一回。
会宁这几年的发展是无庸质疑的,从整个城市的建筑来看,几年前还只有两条马路的小镇,现在俨然成为了街道纵横交错,楼房鳞次栉比的现代都市。当然和大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但作为革命老区,发展不能说不快。借着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的机遇,会宁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新建了红军会师胜利景圆、会师博物馆、体育馆、中心广场等建筑,为一个落后的小县城批上了现代化的盛装。这几年会宁一直朝着红色旅游这条路发展。
但更让会宁出名的那就是会宁的教育,提到甘肃不能不提到会宁,提到会宁不能不提到教育,这主要是会宁的教育搞的好。追溯历史,会宁自古就是文士聚集之地,出过很多的翰林学士、进士等等,借用一句古语叫“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虽然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到处是沟壑横陈,黄土灰尘,但这些毫不影响会宁人才的源源不断。自我记得,会宁就是名副其实的高考状元县,主要胜在数量上,每年县里高考过本科县的都有1000多人,这奠定了会宁状元县无可撼动的地位,当然甘肃省每年的文理科状元也非会宁人莫属,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很多其他城市的学子也纷纷到会宁来求学,有兰州的,平凉的,靖远的,白银的,甚至还有外省的。作为一个小小的县城有这样的成就,在我看来是很不容易了。会宁的教育规模由我上学时的三所高中现在已发展到七所高中,一些民办的私立学校和技校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了,当然一中和二中是最好的学校,要进这两所学校,要求近乎苛刻,学校的班级越扩越多,我们以前高三有十五个班,现在据说有二十多个班,每个班都有七八十人,座位也是由考分决定的,考高分的自然坐在前排,考低分的那就只能坐在教室最后。高三补习班更是人多,有100多人,后排的只有拿着望远镜来看了。学校的管理也是极其严格,一旦违反校规,就立刻遭到开除。每次回家探亲,看到学生中午或者晚上放学时涌出校门的场景,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毫不为过,往往这时,从学校通往县城的道路就要严重堵车。
概括起来,会宁的教育为什么搞的好,主要用三句话概括,那就是著名的三苦精神,学生苦学,家长苦供,老师苦教。因为在会宁,自然环境恶劣,生活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去种地之外,别无出路,所以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要改变种地的命运,要跳出农门,那就只有读书,好好学习.农村人很穷,但是只要是为了孩子上学,砸锅卖铁也要供,学生呢,为了不蹈父辈的覆辙,再去种地,只有苦学了,苯一点的就补习,考大学一年考不上就补习一年,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三年不行就四年,听说有人搞过八年抗战,总之不考上大学誓不罢休。老师呢大都也是土生土长的会宁人,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然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更严格了,往往用自己的现身说法开导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耳濡目染在心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会宁学子的精神,从小学时候开始生根发芽,到大学毕业开花结果。
现在据说在国外留学的会宁学子有几百人,中关村等高科技人才聚居地也有很多会宁人,而更让我们骄傲的是前任温总理的秘书是会宁人,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已为国家培养了博士、硕士、学士等人才10万多人,是甘肃省当之无愧的博士之乡,会宁也因此上了各大报刊,中央电视台心联心艺术团曾多次来会宁慰问演出,重走长征路剧组也来会宁采风,很多名人慕名而来,有考察会宁教育的,有参观红军会师胜地的。
总而言之,会宁人在穷则变,变则通和老区革命传统以及三苦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走出了一个内地城市发展的独特道路,这也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奇迹.这就是我的故乡会宁。作为会宁人,我希望会宁的明天更美好,会宁的人民更富裕,欢迎大家常来会宁看看。
共 210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甘肃会宁,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在甘肃,也都知道那里是一个教育之乡,很有名的出高材生的地方。作者总结了出高材生的经验:就是著名的三苦精神,学生苦学,家长苦供,老师苦教。是的,任何事情、目的,不吃得苦中苦,就没有出路和成就。【:欣雨文萃】
1楼文友:201 - 12:52:56 感谢欣雨文萃老师的按语,我将虚心学习。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宝宝母乳性黄疸症状
母乳性的黄疸的症状
母乳性的黄疸什么症状
灯盏花产业发展市场包含哪些企业中医治疗儿童腹胀
剖宫产术后消化不良多久能恢复
上一篇:檀香某人杯冬雨散文征文
上一篇:西风果果商店小说
- [唯美句子]领导问你今天忙不忙,怎样才不会让自己缘故被动?最后1种方法最好
- [唯美句子]TVB一日量减少三位艺人,余德丞受力捧仍离巢,女主播在节目中告别
- [唯美句子]经历了3次装修,我发现有8样家具全是“绣花枕头”,不实用性还贵
- [唯美句子]要把暖暖的关心,换成冷冷的寒心
- [唯美句子]凯特生母被发现,同一款西装有不同颜色!
- [唯美句子]兴齐眼药(300573.SZ)连续大跌超30% 对近视“神药”阿托品滴眼液的命运 母公司只回应“生产
- [唯美句子]深圳要蒸发了?DQ海岸城新店高能来袭,掀起今夏潮cool风暴!
- [唯美句子]奋进取而代之征程 建功取而代之时代·老区取而代之貌丨小山村“贷”来4300万元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