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体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3-25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重民是安邦治国的基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把民贵君轻思想阐述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

民间那句台词“当官不予民做主,不如回家烤红薯”,更是流传至今,千古余音绕梁。然而,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早把亲民、重民当成了口惠而实不至的空洞政治口号,大多都是做做样子罢了。

因而,“重民”一直是很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情怀夙愿。追忆尧舜之治,仰慕周天子巡狩,孔子就对春秋时期的礼坏乐崩忧虑不已。历史的车轮翻转到大元,面对“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朝廷,张养浩更是感叹唏嘘。

据说,古代的帝王在加封官员职务时,都会放下高高在上的神威,殷切地低头以示敬意。自己私下里还认为,君王以万乘之尊,却为区区臣民来贬抑自己,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但后来仔细想想,国家之所以昌盛,四夷之所以安抚,朝廷之所以兴隆,祖宗江山之所以能够绵延持久,如果小看了天下臣民,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

中国自古就讲究君权神授,那皇帝总是自命为上天的儿子,是老天派来治理人间的。天是人人敬畏的自然神,也是万民崇拜的人格神。皇帝即为天子,就成了天人感应的共体,是代表上天来完成使命的。历代百姓都盼着上天能派个好皇帝,能摊上个真命天子。这也不能说是一种愚昧,而是现实的无奈和期盼,都希望有个青天大老爷为黎民百姓主持公道。

上天把亿万子民的性命托付给君王,君王把亿万子民的性命托付给宰相,由此可知,宰相是为君王保护子民的,君王是为上天、为祖先保护子民的。上天把子民托付给祖先,祖先又把子民托付给我,怎敢对子民不尊敬,怎敢对子民不谨慎!

如果君王真能这样想的话,那就是积了天德了,那自是子民的天大福分了。可惜的是,有多少君王领受了上天、祖宗的托付,不但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自在地生活,反而骚扰苍生,虐待子民,鱼肉百姓,草菅人命。这种叛逆天意、违背祖宗的行径,无异于自杀,无异于自戕国运,这怎么可以呢?

这有啥不可以!俺是天皇老子,想咋样就咋样。这皇帝一言九鼎,小小老百姓又能怎样。但他别忘了,平民百姓固然不敢跟他公开较量,但对上天、祖宗的良苦用心,难道就没有一点羞愧吗?过去曾说,爱护子民的,没有人能超过上天的,没有人能超过祖先的。因为上天知道生养子民的艰辛,祖先更懂得体恤子民的艰难。

都说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么做天子的就更应该有仁爱之心。君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该恭恭敬敬,凡事都要以民生为重。听到对民生不利的事就铲除掉,看到对民生有利的事就兴办起来。为政一方的官员如果不以民生为重,就果断地撤换他,让他到一边凉快去。说的倒是轻巧,事实上能做到吗?

如今,你瞧瞧,那些个放鹰的、养马的,不过就是给皇帝照看了几个宠物而已,却个个骄横持宠,得到重用。相反,再看看那些刺史、县令,是为祖宗、为国家统驭、教化子民的,反倒被看做无关紧要,而遭受怠慢轻蔑。真是子民不如鹰犬,能臣不如内侍,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

上有所好,下有所从,上梁不正下梁歪。哪个下边的人不看上司的脸色呀,基层的所作所为都是看着上级的颜面做的。要说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得看这是个好榜样,还是坏榜样。要是上边这个榜样损透了,那下边的人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更坏。要是上层这个榜样,果真有一颗重民之心,那天下再治理不好,古往今来都没有过。

重鹰犬,而不重臣民,这个朝廷迟早必灭亡。大元朝的灰飞烟灭,就是历史给后人的明鉴。

远虑第二

水中月,镜中花,滚滚红尘遮望眼,又哪能看得清楚,哪能看个明白?坐井观天,鼠目寸光,又何来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日因是他日果,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因为以前没有长远的打算,所以才有眼前的忧虑。反之,人因为有近忧,所以也顾不得了长远。

活在当下,并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要立足实际,放眼长远。来日方长,有多长?那就要看你的眼光、看你的韬略。经营人生,经营国家,都是同样的道理,要珍惜更要谋划。

阴阳和合,凡事皆有因果,看似偶然发生的,背后一定会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天下的事情,大多数人只知道已经发生的,谁也不知道将来要发生什么。人贵在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了解发生了什么,还要探究是怎么发生的。

这在一般人,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不错了。在封建专制时代,对统治者来说,老百姓只是听呵的,你要知道多了,那天下不就乱啦!但对上层统治者来说,光看到天下乱哄哄的,而自己还在昏昏然乐得其所,那就麻烦大了。只有深谋远虑的人,才能根据已经发生的情况,来推断将要发生的情况,然后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重复着“亡羊补牢”的故事,还总是有着“犹未为晚”的借口。就好比房子已经烧毁了才搬走柴禾,船都沉了才去买求生圈,病重了才寻医问药,即便竭尽全力补救也来不及了,黄瓜菜都凉了。水火不留情,等到小病养成大病,就一切都晚了三春。见微知著,小心行得万年船,应及早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中、扼杀在摇篮里。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今天,你看起来高高隆起的大坝,上面有些小小的蚁穴,好像无关紧要。然而,见多识广的人一定会把蚁穴堵实。因为他想到了蚁穴虽小,但时间长了迟早会把堤坝掏空,洪水一来,免不了轰然垮塌。防微杜渐,从源头上把关。天下的事如果都能这样去考虑,那还会有什么可担忧的?

应该说,自古以来,一个国家之所以动荡不安,一些臣子之所以图谋不轨,通常都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往往缘于今天以为某事只不过是小过失,而不去进谏了;明天认为某人仅犯了小错误,而不加惩处了。这样,日积月累下来,自己还当没事似的,其实祸乱已经酿成了。

因此,做臣下的,要敢于向君王直言进谏,不可萌生丝毫姑息纵容的念头。要知道,开始认为是无伤大雅的事,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会导致极为严重的损伤;起初以为是无关紧要的事,蓄积到一定时候,最终可能成为深重的忧患。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凡事都有两面,如果往坏处发展,就是姑息养奸,到时养虎成患。

为人臣者应当见微知著,时刻想到防患于未然。参加酒席宴会应防止流连忘返,出外狩猎应防止践踏农田,兴修土木应防止逾越规制,买卖货物应防止损人利己,加官领赏应防止僭越犯上,执行法纪应防止滥杀无辜,结交君子应防止过于疏远,接触小人应防止太过亲昵,厅堂审案应防止假象欺蒙,征战讨伐应防止穷兵黩武。句句金玉良言,说起来头头是道,真正做起来又是何等之难,今天听来也足为当官者戒!

君君臣臣,君要有君相,臣要有臣样。君王对待臣下,应当从长远考虑,不可亲疏有别。即便是宠信的臣子,也不应当赐予过分的奖赏,即便是亲密的旧部,也不应当授予不合理的官职;即便是知近的亲人,也不应当随便说轻慢不恭的话。这般说来,君王若如此,即便不是一代圣主,起码不至于成为昏君。

总之,只要把尊卑的名分作严格的规定,那么上下的体例就确定了。只要上下的体例明确了,那么灾祸动乱就无从发生了,天下之事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得到治理了。

高屋建瓴,从制度层面设计国家的管理体系,应当说确实是深谋远虑。可惜,这种尊卑不平等的顶层设计,最终导致了社会失衡,祸乱丛生,大元帝国消失在揭竿而起的烽烟中。

调燮第三

《易经》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

一幅太极图,推演不尽的阴阳八卦玄机。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等,便总结出“阴阳”这个最朴素的哲学概念。

阴阳是自然法则,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代表了事物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

上升到治国理政层面,人们都说:“调和阴阳,是宰相的事。”但世上的人都只是会说这句话,迄今还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调和阴阳。

按照《尚书?周官》所说,“三公论道经邦,调理阴阳。”也就是三公负责阐明事理,治理国家,调和阴阳。总体来说,周代的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宰相。汉代丞相陈平也说,宰相的任务是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但后来因为又有灾祸不断降临,就把三公的制度废除了。世间所说的宰相“调理阴阳”,大多都是源于此。

私下里曾仔细这样想过,宰相作为一个负责协调组织者,是人不是神,并不能呼风唤雨。别指望干旱了,他就能让老天下雨;雨多了,他就能让天气晴起来。宰相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人力所为,来为天下创造和谐的景象。如此说来,诸葛亮借东风只是他通晓天文早就预料到了,当时装神弄鬼不过是愚弄东吴之人罢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实,天与人之间看起来好像是相分离的,而实际上是互为关联、相互贯通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讲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为一体的。所以说,政事顺畅,民心就顺畅;民心顺畅,天地之气就顺了;天地之气顺了,阴阳就从此谐调有序了。

倘若只是依仗权势来树立威严,挟持权力而为所欲为,蛮横霸道,排斥异己,任人唯亲,宠信小人,该说的不说,该救的不救,上下欺瞒,惟命是从,这样长此以往,想要民心归顺,阴阳调和,无疑是难上加难,好比登天。官场昏暗,必导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天灾将紧随人祸不期而至,为政为国则大难临头了。

中国古代崇拜的自然神,同时也是人格神。天道,人道,世道,是自然界的规律,更是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苍天有眼,吉人天相,人们相信天人是互为感应、互有灵犀的,是无奈的寄托,也是殷切的祈祷。大体来说,上天是降灾祸还是赐福瑞,要看民心的苦与乐;民心的苦与乐,要看政事上的失与得;政事的失与得,要看一国之宰相是否贤明。

《汉书》记载的“丙吉问牛”典故流传至今,是个很有名的段子。说的是宰相丙吉到外地巡察,路上遇到一群人打架斗殴,死伤的人横陈路上,邴吉经过这里却不闻不问,手下人觉得很奇怪。邴吉继续往前走,遇到有人赶牛,那牛喘着粗气,舌头都吐出来了。邴吉立即停下车,派骑马的随从去问:“赶牛走了几里啦?”手下人都认为丞相前后处置失当,因此讥刺他。

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伤,应由长安令、京兆尹这些官吏来防备、缉拿,等到年终对他们奏请赏罚罢了。当宰相的,不必亲自处理那些小事,不用过问路上打架斗殴之类的琐事。现在刚刚开春,天气不应该这么炎热。牛走不远就气喘吁吁,这说明气候不合节令。我担心对农事不利,所以要问清楚这件事。”手下人听后心悦诚服,认为还是宰相大人识大体、重大局。

史家把汉宣帝时的宰相丙吉列入名臣传,称赞他能统揽全局、调理阴阳,正是做了宰相该做的大事。更有后世人发挥“问牛”之想象,褒扬他关注农时,体察百姓疾苦。这在张养浩看来,丙吉“舍死人问牛喘”,简直就是本末倒置。他自以为处置的很得当,话说的很得体,却不知道大自然是否风调雨顺,老百姓能否丰衣足食,应当从治理政务的得失上去观察,不能仅从区区一头老牛是否喘粗气来判断。

不管人之死活,而问牛喘察农事,岂不是开玩笑!别说是春天来了,就是冰天雪地,那农人要是拼命驱赶着牛跑,牛要不大喘粗气才怪呢。再者说,打架都死人了,人命关天,这是可以不管不问的小事吗?丙吉此等官员,真的是把耕牛看得比人命值钱了。不知是史家写得偏颇,还是丙吉真的这么做了,如果丙吉这样做,那他不是昏官就是酷吏。他满可以先把斗殴的人群制止住,然后交给什么长安令、京兆尹等地方官去处理,再去“问牛”也赶趟呀!

相反的,晋朝庚冰担任宰相时,有人说近来天象变化异常,应当尽快想办法来应对。庚冰说:“天象变化是能够预测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勤勉地管理好人世间的事务。”庚冰这话,可以说是简明扼要,说到点子上了,深切地领悟了宰相的职责所在。天时人事日相催,顺天时,尽人力,才是懂得了阴阳之理。

所以说,如果能做到政通人和,即使阴阳不协调,那也是天道的自然变化,没有什么好惭愧抱怨的。但假如任其政事庞杂纷乱,而不去整治梳理,虽然上天相继降下祥瑞,风调雨顺,谁敢认为这就是天下大治了?

是啊,所有当宰相的人,如果真能实事求是去做,那天人之理就一目了然了。说到底,宰相作为大管家,就是要协调好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

共 475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解析了张养浩在代表作《三事忠告》里,论述的重民的重要性,这种思想是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继承和发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也是一样此书还对为政的长远打算和计划,做了详细论述,指出重要性;世界上的事情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不能自选其一,矛盾的对立统一,使事物发展存在。此书中已经有了民主的影子和朴素辩证法。推荐欣赏。【编辑:北极主人】

1 楼 文友: 2015-10-15 18:42: 4 古人有很多思想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是试用的,只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摆了。这篇赏析文章,让人们更好的认识一个古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2 楼 文友: 2015-10-15 18:45: 2 问候作者,请加QQ号870705090,QQ群 296256205,以便联系,如果有问题可于此商讨。造成缺血性脑中风的原因孩子消化不良怎么办丁桂薏芽健脾凝胶价格

口腔溃疡贴意可贴管用吗
男人补肾阴阳双补吃什么
钙片跟维生素D先吃哪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