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封藏木心和他的时代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0-07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4月12日,画家、作家陈丹青在上海作了一场题为 时代的封藏 木心和他的时代 的演讲,讲述了木心作品集在国内出版的前后过程,以及最新一部《文学回忆录》的出版缘由和读者反馈。文章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自从2006年木心先生的作品在大陆出版到今天,我其实一直都不太抱希望。因为木心先生的作品比较小众,我并不十分期待国内有很多人喜欢他的书,也没有期待他会被那么多的读者接受。

自从认识木心后,我就介绍了很多我认识的画家去纽约找他。在1989到1994年这五年多时间里,他给我们讲课,但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他。大陆在这六十年来形成了一个 单位文化 , 单位文化 背后其实就是等级观念,等级观念背后是名声和地位。当木心先生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他既不属于作协,又不是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除了早年与林风眠有过私谊,他也没有有名的老师。如果印一张名片,那木心先生既没有学历,也没有来路,也没有社会地位。这就会让很多人轻视他。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向很多人推荐,说有一位老先生,学问好,见地高,非常有趣,非常值得聆听。有人暂时相信,但听了一两课就走了。还有人就是看不起木心先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木心的生活变得相对安定,也有了自己的名声,台湾已经出版了他的作品。他就回到自己的路子,写诗,写杂谈,写俳句,变得越来越小众。在这种情况下,他有这个愿望,我更有这个愿望,希望有一天大陆能出版他的书。但是2000年我回国后,觉得推介木心太难了。我深深记得当时国内最红的两位作家,一个叫卫慧,一个叫棉棉。当时的书店里到处都是这两位作家的书。当我看着这些热门作家的名字,以及我所知道的苏童、刘心武、王安忆、阿城、莫言、刘震云等一大批作者的名字,再想到我在纽约认识的那位叫木心的老先生,我发现这其中完全没有桥梁:文字上没有桥梁,创作观念、整体人格、对整个文化的判断,都没有桥梁。在这群作家和木心之间,我找不到任何连接。这时,从前的经验就告诉我,不要轻易介绍木心先生。在这样的创作生态和文学的语境中,提出这里有个木心先生,是一个很贸然的概念。过去木心先生被人冷嘲热讽的经历,对我的刺激很深。

但是木心先生在老下去。到2006年国内出版木心的作品时,他已经79岁,距离台湾第一次出版他的书已经过去20年。这时出版木心的契机有两个。第一,2005年,有人告诉我,上海作家陈村在电脑上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读了木心先生的《上海赋》, 如遭雷击 ,并说木心的文字是中文写作的一个标高。这是很热情也很到位的评价。我想,可能推出木心的时候到了。

第二,回国时,我已经开始写书,算是一个业余的写作者。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写作这一领域上获得声名,更没想过自己的书会畅销。后来,我的《退步集》非常意外地得到了当年的最佳图书奖,过了两年又得了北京图书馆的奖。我就想,有读者愿意读我的书,我说自己的老师是木心,也许大家愿意去读读木心的书。这可以让大家在一个相对有利的情况下听到木心这个名字。

在此之前,我征得木心先生的同意。此外,我还得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当时,竞争性的书市已经出现,一本书,如果一个礼拜两个礼拜没有销量就要下架。我不能让这个命运出现在木心先生身上,不能一本一本试探性地推出木心的文章。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刘瑞琳完全相信我,她就下定决心,木心的作品全部集中推出。这是要承担风险的。此前,我也征询过其他出版社,包括一些民营书店和出版单位,但没有人能够保证这本书的效益。然后,随着作品集的出版,木心先生也回到自己的故乡乌镇定居。

2011年,木心先生因为肺部感染,因为年老体弱,走了。12月24号,我们在桐乡举行了他的追悼会。这时,他依然是一个小众作家。但谁知道,那天我到了追悼会现场后,发现几百个自发赶来的读者。这些读者来自北京、浙江、广西等各个省份。他们都是在上看到消息后,自发买火车票、机票,来送他最后一程。我终于亲眼看见了是哪些人在读木心的书。就在下午的追思会上,出版《文学回忆录》的契机出现了。好几个读者提出,听说当年你们听过木心先生五年的文学课,我们能不能看到这个文字记录?就是这么一提,我当时就站起来答应了大家。

其实,我一直有个想法,推出木心时,什么书都不要出,先出关于世界文学史的讲课,他得到的读者会比出自己的书多得多。但我知道他不肯。因为他对自己发表的文字苛刻得一塌糊涂。去年春天,我就拿出来我的听课笔记,先通读了一遍,再一个字一个字录入,前后花了大概半年时间。然后又请年轻人帮我校对,纠正些其中的文史错误。当然,中间会有风声传出。我没有想到的是,《南方周末》 仅仅摘录了 《文学回忆录》几千字的内容后,很多回响就出现了。

即使《文学回忆录》出版后,我依然没有期待这部书会有很多读者。但在书尚未上市之前,有个关于即将出版的书的排行,这本《文学回忆录》从最开始的80多名,最高曾达到第二名。听到这个消息,我就放心了。我倒不是想让这本书畅销,我放心的是,这本书不会被淹没了。

《文学回忆录》出版后,得到许多回应。从众多貌似公正的评论中,我看到过这样的评价:这部文学史很精彩,但是不客观,没有学术性。这两句话是最容易拿来批评类似木心的文本的。但是,我从不把这本书当作学术书看待。还有,有史以来,有哪一部文学史,或者美术史、音乐史,是可以完全客观的?一部史,说得好坏是一回事,看法是否有意思也是一回事情,但我相信,每一个史论家在提出观点时,说出来的都是个人的看法。没有一个人敢宣传自己的史是最客观的。钱穆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要读到书后面有这个人,才是好书。但现在的市面上有很多书我不想读,因为书里面没有人,全是学术,非常客观。这样的书,我看过就全部忘记了。

《文学回忆录》引起的广泛回应也在我的意料之外。书出版后,有位老先生开始收集上有关木心的评论,一辑一辑地发给我,到了今天,已经七八十万字的读者回应出现在络上。尽管如今络发达,许多回复并不能尽信,但我依然在其中看到许多非常朴素、非常动人、非常真心诚意的回应。

本报 金莹 整理

女孩小便有异味是何原因

女人小便异味吃什么药

女人小便有异味吃什么药

月经量多吃什么食物补
孕妇大腿根疼是怎么回事
腰疼伴有后背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