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懂中国语言吗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20

甲:您懂中国语言吗?
乙:我是中国人,怎么会不懂中国语言呢?
甲:中国语言可谓丰富多彩,中国语言可谓地大物博,中国语言……
乙:打住打住,什么叫中国语言地大物博啊,那叫中国语言博大精深。
甲:您知道什么叫白活了吗?
乙:不知道。
甲:不知道?那您这不是白活了吗?
乙:噢,因为我不知道,就叫白活啊?
甲:那我问您,您白活了吗?
乙:我?这不好好的么?说不上白活不白活的。
甲:就您这话,只能是白活的货。
乙:白活不白活,是我个人说了算,别人评论的不算数。
甲:算啦,和您讨论这白活了的尖端课题,对您来说太深奥了。
乙:这一句白活,就算是尖端课题了?
甲:听听,您和我都是一样的人,怎么您就那么若愚大智呢?
乙:还若愚大智呢,是大智若愚。
甲:我们还是说点简单的吧,让您的大脑能反应过来。
乙:我是吃炖鸡的,反应慢。
甲:说一个葫芦是白痴,答案是什么?。
乙:说一个葫芦是白痴,说一个葫芦是白痴,这答案是什么来着?
甲: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您就硬是答不出来。
乙:我不是笨嘛。
甲:傻瓜。
乙:您怎么就骂起我来了?
甲:嘿,太阳真是把您的屁股白晒了。
乙:什么意思?
甲:亮不出来的东西。
乙:噢,您这是编着法子损人啊?
甲:我再问您:什么是名人?什么是普通人?
乙:知道一点,但不是很清楚。
甲: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还非要在鼻孔里插上两根葱。
乙:那您说说看。
甲:就拿唱歌来说吧,会唱歌,歌唱的好,然后,大家这么一捧,哎,就是名人。
乙:说到唱歌,我就喜欢听,特别是听名人唱歌,听到激动处,我的手掌都快鼓折了。
甲:您这是什么鬼话?
乙:这又怎么啦?
甲:名人唱歌你就鼓掌,普通人唱歌就不鼓掌了?
乙:这鼓掌还要分名人和普通人?谁唱的好我就给谁鼓掌。
甲:没有一点阶级立场。
乙:这听个歌鼓个掌的还要阶级立场?
甲:中国的历史教育我们,我们可以给名人鼓掌,但更要给普通人鼓掌。
乙:为什么呢?
甲:还拿唱歌打比方吧。因为普通人唱歌,比名人唱歌付出的努力和辛苦要更大,出的力流的汗要更多。所以,给普通人的掌声要更热烈。
乙:这句话听来也有点道理,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
甲:您是普通人?没看出来。
乙:是啊,我可是标准的普通人。
甲:瞧瞧您,您长得哪点像普通人?
乙:普通人还要看长相吗?
甲:普通人的长相都是很诚实的。
乙:我长得哪点不诚实了?
甲:瞅瞅您这鼻子,哪长得是五大三粗,黑里透红,看一眼,就让人感觉是睡在了花椒树下。
乙:怎么说?
甲:浑身发麻。
乙:我这鼻子有这么难看吗?
甲:您知道名人是怎么名起来的吗?
乙:不敢菜刀面前剪指甲。
甲:还文起来了,继续拿唱歌做比方。就这一首歌,人家唱完了,大家听完了,再看看人家的脸,
乙:人家的脸怎么了?
甲:刷的一下……刷的一下……
乙:刷的一下怎么啦?
甲:刷的一下就红了。
乙:这叫什么比喻啊,什么刷的一下就红了,那是因为人家唱得好,唱出特点,与脸红没关系。
甲:不管怎么说吧,名人就这么一张嘴,名了。
乙:有那么容易吗?还要大家认可才算啊。
甲:我可是参加过不少名人演唱会。有一次,被特邀,给我六折优惠,占据了最后一排的最好位置。打眼往这周边一看,哟喝,那个场景,那个气氛,十分震耳。
乙:还震鼻子呢,那叫震撼。
甲:看看那舞台上,那是有多大声就喊多大声,有多大劲就使多大劲。再看那舞台下,一个个眼珠子瞪着,张着嘴,那情景就是——
乙: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甲:倒转枪口了,您这是?
乙:我这不是替您说出来,省得把您的嘴给累斜歪了。
甲:咱还是回过头说普通人吧。
乙:比方说唱歌的普通人?
甲:行,就说唱歌的普通人。不过,这个普通人您可做不了。
乙:为什么呢?
甲:那得要敢去哼唧两句,您敢吗?
乙:敢哼唧就算普通人了?什么逻辑?!
甲:因为普遍什么都通,就叫作普通,普遍什么都能通的,就是普通人。
乙:这都是什么和什么扯在一起了?普通不就是平常,一般吗?
甲:就说唱歌吧,普通人唱歌唱的是普通的风味,令人陶醉,令人堕入蓝色的多瑙河,令人——
乙:别在河里淹着了。
甲:您这是不服气是吗?
乙:这有什么不服气的,您别光说不见动静,这谁都会。
甲:不就唱个普通人的歌吗:我在我们单位歌咏比赛里,还得过安慰奖呢。
乙:耶耶,安慰奖?那就让咱们听听您的安慰奖歌曲吧。
甲:好啊,尊重您的诚恳请求,我就给您表演上一段,您就听好了。
乙:请亮开歌喉吧。
甲:我先来段青藏高原吧。
乙:什么?是我的耳朵借给别人了,还是您的嘴巴是从别人那借来的?
甲:您这是什么话?打击我啊?听我唱完,就让您彻底震惊了。
乙:那我可得好好欣赏了。
甲:请注意,我开始演唱了。吭吭,先清清嗓子。对了,有水没有?来一杯,最好来杯上好的普洱茶,加点冰糖。
乙:您这是准备演唱呢?还是准备喝茶呢?
甲:我这演唱又不收费,喝点茶您都舍不得啊?
乙:这在舞台上,哪来的茶具和茶叶啊?
甲:要不这样吧,您算算,要是在一号咖啡厅里,这一壶上好茶,一叠冰糖,外加几个小茶点,得多少钱?
乙:中等消费,也就三百来块钱吧。
甲:那这样吧,如果要喝茶呢,既要烧水,还要冲泡,等温乎了才能喝。这样的话,时间就玩大发了,您说是不是?
乙:的确如此。
甲:反正怎么着都是个消费,干脆,你就把这钱直接给我,等我演唱完,再抽空补喝这壶茶吧。
乙:这怎么就摊到我头上来了?
甲:不是您要求我来演唱的吗?
乙:这碍着我什么事啊?
甲:哎,咱普通人可不是这样做的,您请别人吃饭,还不想掏钱,这不是往咱普通人脸上抹黑吗?
乙:您这不是硬敲竹杠吗?
甲:急眼啦?说您不是普通人的圈子里,您还不服,怎么着,既不是名人,又不是普通人的二混子人的本质暴露无遗了吧?
乙:这都扯哪去了?
甲:放痛快点,给还是不给?大家可都是等着您邀请我来唱得过安慰奖的歌曲呐。
乙:嘿,怎么碰上这么一个无赖。好,我认栽。但你必须要唱得让我不得不给您钱才行。
甲:这可是您说的啊?
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甲:那我就开唱了。吭吭,吭吭。嗯?怎么不给我鼓掌呢?
乙:您还没唱呢,怎么给您鼓掌啊?
甲:不鼓是吧?
乙:啪,啪,啪啪,啪。
甲:现在怎么又给我鼓起掌了?
乙:您不是让我鼓掌吗?
甲:算啦,不跟您计较了。钱准备好了吗?
乙:不就三百来块钱吗?准备好了。
甲:那我开唱了?
乙:快点吧,别磨叽了。
甲:唱的让您不得不给是吗?
乙:是。
甲:好,您注意听了,普通人在唱的歌。
乙:唱吧。
甲:我就先来那段青藏高原的最后一句。吭吭。
乙:您倒是唱啊。
甲:你听好了:那就是,就是青藏高——噢——噢嚎——噢——
乙:别唱了,求求您,别唱了,这茶钱我给您了。

共 258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相声用笑话、滑稽地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用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多用于讽刺,现也用来歌颂新人新事。这个相声段子,有力地讽刺了某些普通歌唱演员一夜成名的传奇经历,其实,他们的成名,并不取决于演唱的真功夫,而是某种哗众取宠的技巧,例如煽情功夫,就是他们赖以成名的常用伎俩。该段子语言诙谐,表演幽默,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1 楼 文友: 2016-08-10 09:42:16 感谢赐稿江山戏曲,欢迎继续。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小儿止咳药哪些不含防腐剂
缓解颈椎病的方法是什么
河北治疗牛皮癣费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