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刘腊华的诗位置位置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1-02-03

诗人刘腊华曾经说“个人感觉,诗人不应只是站在高处与世界握手,写一些太过意象的诗作让人一头雾水,从而只做自己精神上的沙皇。有感的诗人,应该是拥抱大众,回归平民,让自己的内心与受众产生共鸣。”欧洲建立了完全竞争的电力市场

这样说来,诗人刘腊华似乎应该是一位平民诗人。

事实上如何呢?请看他的诗集《什么将我照耀》!

读完他的《什么将我照耀》,总体的感觉是:他是一位诗人,但是,他又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某种程度上,他更应该是一位散文家。他的很多文字,记叙多于意象,他的文字应该不是来自书房,而是来自田间地头、农舍院落,甚至来自江河湖海,名山大川。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然后自然而然过度到自己的思想里,经过物我的融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种朴素而纯真的散文化的诗句,它们能激起你我的共鸣,说我之想说而未能说。

首先,诗人从来没有把写诗当做阳春白雪的高雅行为,更多的时候,他接触的是下里巴人,他的文字里也渗入了更多的泥巴、雨水,甚至泪水、血水。因此,他不为写诗而写诗,他只为心情而写,表达,是他唯一的目的。

请看他的《土葬》:村庄在散发硫磺味的的烟雾中/沉浮/鼓乐手动情地吹打/失衡的天空//日子披上了白布黑纱/孝心裁剪为一片片黄纸/洒落在村前的道场/作古的先人,神色安详/在葬夫们的肩头/缓缓西去//厚土因一个人的逝去/增加了一份沉重/皇天下,一盏灯的熄灭/意味着一间房子/出现了黑色的空洞/一个人卸去了生活的镣铐/另一些人/背负上了思念的枷锁//悲戚的心/随一抷黄土的覆盖/一层一层的收紧/那条回家的土路/从此被泪水踩成一道/西天十万八千里的泥泞。

在这首诗里,一个送葬的场面似乎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做到这一点,也许并不难,仅用小学生记叙的手法即可。可是,诗人一些恰到好处的用词造句,真的是神来之笔。如“日子披上了白布黑纱、孝心裁剪为一片片黄纸”,这就让人从中看出葬礼的声势是多么浩大,而那故人的子女,心中的哀伤无以言表,只有借助一片又一片的黄纸来抒发。再细心研读一下,可以看出,诗人用过两个“西”字,一个是“作古的先人……西去”,一个是“土路……踩成……西天……的泥泞”,这里,前一个“西”既有现实的地理方位上的可能,更有古人魂归西天的寓意。再看,“一个人卸去了生活的镣铐,另一些人,背负上了思念的枷锁”,正如我们常常慨叹一个久病的人,逝去是解脱,可是,对于活着的人呢?从此阴阳两隔,相见不再,那漫长的思念,该到何时才能慢慢淡忘?相信我们的读者,如果有过痛失亲人的经历,对这种哀伤、痛苦的场面,应该有着深切的体会,从而,诗人这么细心的描写,也为那些痛定思痛的人,无疑是给了一份镇痛药,死亡,是生命必达的终点,痛苦,也是生命必经的过程,生离死别的折磨,人人都会遇到。

其次,诗人深知,诗歌解决不了吃饭与穿衣的问题,诗歌就是诗歌。虽然,他知道,金钱很好,地位也不错,没有金钱与地位,再伟大的诗人仍然可能穷困潦倒,甚至众叛亲离,但他没有希冀他的诗作,为他换来银两,这也是他继续做着平民诗人的理由。在《复活的海子》里,他这样写道:海子,让我告诉你/你的新娘不再睡在你的木屋里/……/她们去了别墅/去了T型台/……/让一个叫做屌丝的汉子自惭形秽/……这样的笔触,这样的感慨,既是他给予海子身世的同情,某种程度上,更是对自我处境的嘲讽。当然,诗人对于自己的诗作,没有物质上、金钱上的交易欲望,并不等于他不看重自己的文字,相反,诗人更希望有人理解他的诗。就像他在《复活的海子》里继续这样写着:海子,回来/……/海子,告诉她们/麦地有多忧伤/太平洋里噙满了泪水/喂马,劈柴有多幸福。看似,他以这种呼唤的语气,与海子对话,其实,他正是借海子的影子,告诫世人,生活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一个人的心多么需要理解!海子的物质生活不够丰盈,也许不足以让他沉沦,唯有精神上的孤独,才让他无法承受,这也许就是海子走上不归路的魔魇?如果说,文字不是写给别人看的,不需要更多的人来欣赏,只需要少数几个人读懂,那不如不要写出来,烂在自己肚子花了230元钱哦!里,那样更好,更纯洁,免得被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我个人揣摩,一个喜欢用文字表达心声的人,大抵是不忌讳别人对他文字乃至心灵深处的深刻解读的,哪怕这解读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相反,拥有更多的读者,岂不是可以找到更多的知音?正如我得到他的这本书,完全是他友情的赠予。

再说,诗人之所以是一个平民诗人,还体现在他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他的诗里,无处不体现出他的知足,他的感恩,他把自己扎根于、包裹于那些地地道道的底层民众之中,然后,他又尽力回馈、反哺这些养育、帮助他成长过的人。

诗人的家乡在宿松,棉花应该是主要作物。诗人对家乡的棉花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这本诗集里,关于棉花的诗作有七篇,可见,写棉花,其实就是写乡情,写母亲,在《棉花》里,诗人说,“我是棉花的后裔”说父母是“两颗70高龄的老棉杆,仍挺拔在棉地之上”,在《深入棉田》里,诗人将母亲融入棉花,他这样写道:遥远处一间老屋/棉花车充满白色的嗡声/记忆中母亲是一锭棉纱/由丰盈走向单薄/年年纺织游子身上/御寒的棉衣。我很喜欢这样的句子,既形象又生动,它饱含了诗人对母亲的爱,母亲就是“游子身上御寒的棉衣”,不仅暖在身上,也暖在心里,它是游子对母爱的向往,对母亲的依恋;同时,“母亲是一锭棉纱/由丰盈走向单薄”,又深深地表达了诗人那颗赤子之心,有愧疚、有怜爱、有感恩,……,母亲的千辛万苦,儿子的千言万语,被这四句浓缩,这就是诗歌的精粹。在《想念布鞋》里,诗人说“……想念布鞋/我会努力地向女儿描述/她祖母额头上的青丝/是我们一家每个人脚下/一缕灿烂的阳光/足够我们一生/行走在她的温暖里”。在《为木匠的父亲》里,他这样写道“……之后,父亲/我们村庄唯一的木匠/以木料的姿势/拥抱/另一堆涂满黑色的木料”。在《清明外婆》里,他这样写道:这是清明/外婆,你的外孙被工作羁绊/在大别山的一座县城/用信笺表达对你的哀思/着哀思弥漫田野,弥漫异乡/盖过了一茬茬庄家/盖过了一寸寸老去的时光。

诗人的诗作更多的是感激、感恩。但是诗人也有苦闷彷徨的时候。不信?你看-------

在《黄梅雨》里,他这样写道:满天百感交集的泪珠/淋湿了故乡的往事/失语的归鸟,深锁树梢/我是一只流泪的鸟儿/没有月色的夜晚/我放飞湿漉漉的音乐……

在《回望大山》里,他这样写道:二十三年前/平原的一只孤鸟/被风推着进了大山/……我的算盘在鸟巢中开花……谁能听出你的泪花四溅?……

在《独处异乡》里,他这样写道:……异乡的天气出奇的寒冷/这个黄昏/我独自行走在大街上/所有的风儿只向我吹来/所有的寒气只向我袭来/我看见隔窗的一盏盏灯光/它们全都暖意融融……

当然,他的《什么将我照耀》远不止这些,更多的美文留待大家自己去赏读。

诗人是伟大的,诗人也是平凡的。对于诗人刘腊华,除了崇拜,更多的应该还是感谢,感谢他的诗歌如此亲切,我能读懂其中一部分。

共 281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诗人不应只是站在高处与世人握手,写一些太过意象的诗作让人一头雾水。从而只做自己的沙皇。有感的诗人,应该是拥抱大众,回归贫民,让自己的内心和受众产生共鸣。”这话说的很好。这也是作者所欣赏的诗人的诗歌特色:不作朦脓晦涩的诗歌,讲究的是真实情感的再现。当然,诗歌的固有的艺术魅力,也是十分厚重的。作者将诗人的诗歌特色,归纳为几个方面,分别用代表性的作品一一评析解说,述说完备,剖析深刻。文章语言娴熟流畅,层次分明递进,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诗歌的深刻领悟和对诗人刘腊华的敬仰之情。佳作推荐赏析。 【 云水之间】

1楼文友: -25 22:05:04 作品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期待作者继续赐稿作品赏析。

天津妇科习惯性流产更年期失眠多梦怎么办昆明哪家医院治疗妇科好

滁州白癜风医院地址西安阴道炎治疗哪家好拉萨治疗妇科习惯性流产多少钱

娄底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昆明治疗男科医院
广州哪白癜风医院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