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古悟今的诗语纵横于墨砚体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3-08

以前在国内多家文学期刊(尤其是散文专刊)上,时常会读到赵丰的文章,或者在杂志目录上时不时地见到他的名字,感到他是一个勤奋高产而有特色的作家。其新近出版的又一部散文集《秋天备忘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总体上以其“重”的品质,与时下流行的平面化、浅层次、时尚类的所谓散文划清了界限。思想家型的学者气质,决定了其沉吟与倾诉、分析与阐释、批判与质疑的行文笔调。那种超越性、穿透力以及浓厚的思辨色彩,为作品平添了饱满的理趣,给文章带来一股遒劲的力道。

作为一位官员作家,赵丰对自己的“领导”身份似乎并不怎么看重,却发自内心地认同“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这种价值观,是真正的文学写作的背景、根本和发生理由,是诚挚的思想感情的础石、基座和动力源泉,从而形成其看取事象、观照世态、衡估人心、抒写情怀和生发哲理的特有视角及具体方法,因而是一种比作品本身更为沉潜、深邃的本质性要素。他的散文世界,由三个基本元素构成:以自身经历为纵坐标,折射时代变迁,挖掘历史内涵,寄寓沧桑感怀;以地域空间为横坐标,负载民间记忆,承托故园之恋,状写乡愁主题;而坐标系的轴心和原点,无疑是文学最核心的灵魂要素---人。

故乡,是游子的精神脐带;乡恋,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沣河流域的岁月、土地、人家和往事,在苦涩中泛动着温馨的气息,成为创作主体审美理想的寄托。《昂扬》一文中的三个人物(王老师、施校长、江群群),仿佛三帧剪影,在文革乱世的背景上一一复活,凸显了小人物的尊严、良知和昂扬的精神姿态。生活细节和记忆碎片,经由作家巧妙的缝合、灵动的点染、有机的生发和自由的联想,使日常的、局部的素材产生了思想的 。正如作家所言:“一些事情,是以后才有意义的。”经过时光的发酵和岁月的筛汰,《搂柴的岁月》中那些绵远的往事,得到智性的过滤和思想的烛照,从而生发出哲理的光辉,散放着人性的温暖,使一般性的题材产生了超越的厚实感,肌理缜密,调性深情。少年时代的经历和嬉戏,折射出时代的氛围,回响着历史的跫音。这里,有嫉妒与虚荣,也有伪善与真诚,还有自由和忏悔,人性的复杂得到自如的展现。如《少儿时代的游戏》中,滚铁环、打陀螺、抓蛋儿以及踢瓦、鹐仗等五光十色的各种玩闹,成为作家感悟人生的载体、体察世事的契机,于是,少年手中的玩具便顺利成章地“魔化”为通向理趣的道具。从细节和现场出发,走向形而上的沉思和真而纯的抒情,这是赵丰散文的致思纹路。《乡野来客》中放风筝的男孩、拉提琴的少女和披羊皮的汉子,构织成少年人纯美的初恋,在作家此时的笔下,如一叶远去的白帆,给人以美好而怅惘的怀想。《三婆》一文,则是一篇献给天下苦命的乡村老人的一曲挽歌,饱蘸泪水,椎心泣血,祭文的调子,令人肠断。写人的一组散文,没有炫技成分,一任情感倾泻,尽管蹇涩滞重,实乃为文正道。有的篇什,几乎全用白描,不事渲染、不见雕饰,质朴无华、素净淡雅。像六爷的善良、八爷的达观,二姨的忧郁、乖娥的泼辣,女儿的倔强、大伯的实诚,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乡村人物的群像中,格外突出的是杨伟名---这个小草般平凡、野花样卑微、尘埃似低贱的民间伟人、思想先驱,他是沣河的柔波化育出的敏锐的时代精灵。《向一棵小草致敬》对杨伟名的身世、际遇、勇气、贡献以及悲剧命运,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由衷的钦敬溢满字里行间,小草的意象贯彻文章始终,而那是一枝时代的芦笛,那是一棵哲学的苇草!

如果说,人是故乡情结的魂魄与主体,那么动物、民俗及梦境便构成作者笔下乡情世界三位一体的有机补充,共同酿造成浓酽的醇醪和芬芳的清茗。动物是上帝赐给人类的伙伴,是大自然的又一独立个体;对待动物的态度,往往成为检验一个作家生命意识、人文情怀和文明素养的重要尺度。《七月竹林的秩序》是屡遭退稿而后被《海燕》月刊慧眼选中的一篇美文。七月的城外竹林,是一个奇异的空间,那里,老鹰振翅、知了鸣唱,蚯蚓爬行、喜鹊亮嗓,金龟攻粪、蜘蛛结网……动物界的生存秩序,与人类活动存在着惊人的酷似;动物的习性中,潜藏着奇妙的“人性”;动物结成的链条,同样构成分工明确、秩序井然的“社会”。文章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联想丰富、主题深刻,通篇洋溢着一种思想的力量。《成语里的动物》写到牛驴狼猫鸡马鱼等多种动物,涉及成语近40条,替禽畜鸣冤,为生灵叫屈,充盈着博爱情怀和悲悯之心,形成一组新寓言。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使传统的成语中灌注了全新的文化内涵和批判性的现代品格。在作者笔下,自然界一种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竟能激发出丰富的想象,自然科学与历史人文杂糅一体,社会现象与哲学思想共融一尊, 磅沛而又思虑周密,学养深赡而又文采斐然。目下习见的游记作品,往往只是游踪的平面记述,背后没有深厚的东西作支撑,手法单调、平白如水,沦为浅薄的景点解说。而赵丰的游记则不同,于景观的留连中遥想往昔,在自然的描绘中追溯历史,而且恰到好处地展开文化批判。《从蓬莱到长岛》采取多种手法综汇一炉,多层叠加、镂金错彩、厚实大气。《游城隍》一文写民间祭祀活动,在民俗的展现中挖掘其文化人类学及社会心理的丰富内涵,描述富于诗意,精到的点评又如画龙点睛,使文章具有了思考的深度。梦,是情至深处的曲折反映。《关于梦境的解读》一文里,“故乡童年”是乡愁的寄寓,“一条红鱼”是爱情的向往,“捡拾硬币”是财富的渴望,“云雨巫山”是 与伦理的对抗,“裸体的自我”是邪恶与纯正的搏斗。作者将笔触探入人类自我的潜意识深层,揭示个体之心灵隐秘在公共伦理与文明秩序中的奇遇。它与《某些梦境的注释》一起,构成文集中的华彩乐章,肉身/灵魂、本我/超我、个体/群体、生理/心理、物态/精神、生物/社会等一系列二元事物间的 ,得到精彩的呈示。在此,梦境仅仅是某种“引线”和“酵头”;而真正倾注心力的,是由梦带出的现实人生,以及对它的认识和思考。释梦的过程,运用了大量的中外心理学文献,知识性为之大增。

知性、智性、诗性,是赵丰散文的三大特色。文集的最后一组文章,是典型的读书随笔,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学问修养、知识结构、文化视野和阅读积累。从文体特征来看,其实是一组微型评传,分别阐述了叔本华、梭罗、蒙田、尼采几位西哲的人生际遇、个体命运、思想火花、艺术贡献,再现了他们特定语境下卓越的文化史地位。特别是《尼采的庄园》一文,运用“比较文化”的视角,紧紧抓住人物的心灵冲突去落笔,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孤独而极富异秉的天才人物的悲剧人格。“风,狂舞着树的枝干,汇合着思想的断裂声。”类似这样诗性的语言,布满全书,俯拾即是。

赵丰的文章,从文体形态上分析,并非纯粹的艺术散文,而是随笔、杂感、小品等体式的综汇,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手法融会贯通、合理取用,给人以杂花生树、纷繁多彩的阅读快感,在艺术的享受中完成思想的行旅。

共 275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本篇赏读文写得甚是精湛,宏观得体,详略得当,阐述扼要而又细微入理,严谨的文笔更增添了文章的学术研讨性,是篇可读性很强的好文章。推荐欣赏!【编辑:铁禾】

1 楼 文友: 2012-12-04 19:56: 2 这个作品应该是一篇序吧?写的很严谨。

2 楼 文友: 2012-12-07 00:24: 2 感谢带来精彩的文章,为作品献分,顶进文游榜大家共赏.脑溢血病人的护理好医生祖宗宝是什么药流行性感冒什么症状

治疗静脉曲张的药物
糖化血红蛋白怎么测
老人风湿骨痛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