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社团已经建立两个多月了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09

《梧桐》社团已经建立两个多月了,其文章体裁丰富多彩,文学评论、记实散文、影视剧本、诗辞歌赋、相声、小说、报告文学、数来宝、快板、论文、笑话等等,不一而足,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笔者因为曾经当过,尤对文章标题极感兴趣。我就不揣冒昧地将我们已经发表过的文章的标题,做一个简单的评说,仅供大家参考。不对之处,尽请批判!

(一)总体印象

我们社团文章标题的制作,是比较讲究的,一看就是文人制作或是自己精心制作的标题,如“偷得浮生一刻闲”、“陌上花开莫忘归”、“不负如来不负卿”、“替自己输入最好的程序”等等,这些标题,不约而同地把文章主题最简明、最有力同时又是最鲜明的特点完美地体现出来了。使读者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会产生“内心冲动”,而给予特别关注。

我们社团的文章标题,很注重文采,很少有“水”标题。这也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会在下面的解析中谈到这一点。

毋庸讳言,我们社团的文章标题,有一些还有不足之处。比如,某些比较空洞平淡、缺少文采、标题制作时比较随意等等。但是,瑕不掩瑜,我们《梧桐》文章的大部分标题是经得起推敲的,是比较完美的。我们再经过一定的努力,就会制作出更为漂亮的标题,从而吸引更多友浏览。

为了不致引起某些误会,我只列出标题的名称,而不会涉及作者本人,也就是对事不对人。笔者的用心,希望各位友谅解。

(二)有关标题的知识

1.何谓标题

《辞海》一书曾对“标题”作了这样的解释:“工作术语。报刊上和文章的题目,通常特指的题目。制作标题是的主要工作程序之一。报刊用标题来概括、评介的内容,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这虽然是对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我们每一个友的要求。因为标题,或是集中概括文章的主题和所要陈述事实,或是表示所要阐明的问题。无疑,标题的选定,必将对文章的取材、立论、谋篇,产生直接的影响。纵观文章的写作过程,标题不是产生在文章形成之后,常常是构思与动笔之前;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推敲提炼,最后完成于文成之后。胡乔木先生在讲到写文章要想好标题时,就说过:“有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标题”呢?似乎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它是报刊上、络上文章的题目。是指用精警的词语,对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它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章的延续和最后完成。也就是说,第一,它必须是文章事实的浓缩,是文章不可分割和不能任意拟定的一部分。第二,它是对文章内容画龙点睛式的评论,让友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窥见文章的要义。第三,文字简短,富有个性特色。

2.标题的作用

作标题,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求是多方面的。这里重要的一条,是要懂得它在文章中的特殊作用。很多朋友都知道,文章争取友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始于标题的竞争。我举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正确地提出了“新人口论”。他的学说和许多有益的建议,不但没有得到推广、应用和采纳,反而被当作“毒草”进行批判。我国人口迅速膨胀,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寅初先生得到了平反,新华社为此发了通稿,几乎所有的省以上报纸都采用了。可是,绝大多数报纸标题都做得类似公告似的,如:《经党中央批准,北京大学党委做出决定——为马寅初先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等。由于标题无特点,致使很多读者以为这不过是在当时众多平反报道中的一起而已,没有认真去看它。只有两家报纸的题目做得不一般,争取到了广大读者,并留下脍炙人口的永恒记忆。其中,《光明》的标题仅用了8个字“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就这寥寥的几个字,却深刻、沉痛地将事情的因果关系做了生动的概括。这则标题,也成为让人永远不能忘怀的著名标题。其它还有诸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扬眉剑出鞘”、“歌德巴赫猜想”等等优秀的标题,也是人们极为欣赏的标题。

我们《梧桐》也有很多有分量的标题,如“愿把丹心化春泥老骥伏枥再耕犁”、“落座莲花台一梦莲花开”、“给思想一个自由的天堂”、“对不起我乱贴过小广告”等等。它们或活用了成语,或把络语言成功地套用,或巧妙地移植外国名著中的著名角色,或用口语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制作标题的基本技巧与要求

根据著名学家、标题研究专家彭朝丞先生的专著《标题的艺术》一文中的论述,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与技巧一共有22条。我们先来认真地读一读:

(1)落笔实在言之有物

(2)概括精当凝练精警

( )潜心探索忌步后尘

(4)饱含 引人爱读

(5)长于表现疏于陈述

(6)多用动词务去粉饰

(7)评点事理立言达意

(8)平易亲切望文生欢

(9)立意新深气盛理直

(10)简单明快一目了然

(11)突出一事不及其余

(12)巧用数字传神生辉

(1 )诸种关系虚实居首

(14)藏而不露反常成趣

(15)多方设问触景生兴

(16)字无虚发要处显奇

(17)采其菁萃摘其要旨

(18)比兴得宜出神入化

(19)反义对用互为映衬

(20)古句新用巧取珠玉

(21)活用成语文题增辉

(22)眼界宽阔深入开掘

(三)《梧桐》文章标题的特点

1.巧用数字传神生辉

我们很多标题都使用了数字,如:“我有三件小棉袄”、“十年风雨乡音路”、“人生三题浅解”、“粮食统购统销三十九年风雨路”、“魔鬼钴六零”、“七夕叹惋几千秋”等。

在标题的制作上,一提起数字,或许有人就会摇头感叹:这抽象枯燥的东西,使人感到累赘、乏味。其实,数字是神奇的。有时一个或几个鲜明的数字,就可以代替一大篇道理,不仅比空洞议论更有说服力,甚至有奇特的感染力。比如“我有三件小棉袄”。这个标题,不仅点明了棉袄数量,而且还把对三个女儿的愧疚、恩爱融入其中。由于我们熟知“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这句谚语,,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妈妈是如何辛苦一生把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培养成精英的。

我想重点说说“粮食统购统销三十九年风雨路”这个标题。严格地说,这个标题不是最成功的,一是过长,二是不上口,它就是一个标题。但是,它有很多优点。粮食统购统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执行了三十九年之久,但是有谁能记得这个数字呢,又有谁能够知道这里面的风雨路程呢。标题给了我们答案,也给了读者一个初步印象:统购统销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其中是有很多坎坷的,这无疑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古句新用巧取珠玉

古人写诗曾有个“三年得两句,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这固然表现了写作态度的严谨,同时也告诉我们,诗歌与别的文体比较起来,要求更加凝练精粹,更加概括、鲜明。有时甚至几个字,便能展示一个生动的形象或表达一个发人深省的思想感情,或勾勒出一幅生机蓬勃的画面。同时,在富于诗情画意的古诗词中,有些脍炙人口的名句,看来似乎纯属写景,别无其他寓意,而后人却又发现它和某些事物或生活哲理之间的联系。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是形容野草年年复生,用以衬托潜滋暗长的离情别绪。今天却被借用来比喻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和磨灭,或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正因为诗歌有这些特点,在文章标题制作中,到诗歌中去巧取珠玉,贴切地引诗入题,常能使其增加色彩和精致。在引诗入题中,常用的方法大致有直接引用法、变换引用法、截取引用法、紧缩填补法、摹临引申法、搭配对用法和留形换意法等。我们《梧桐》标题使用的大都是变换引用法,如“独善其身与崔护艳遇“、“人面桃花与兼济天下”、“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香茗最是惹人醉”、“偷得浮生一刻闲”、“无意插柳柳成荫”等等。

“偷得浮生一刻闲”是变换引用了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题鹤林寺僧舍》中的一句。该诗全文是这样写的:“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舍,偷得浮生半日闲。”作者把“半日闲”换成了“一刻闲”,在时间上更有紧迫感,更能抓住读者的好奇感。

.反义对用互为映衬

所谓反义对用,使之作者巧妙地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同时引入标题,不但与浓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紧紧相扣,而且生动、形象,富于趣味性。

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下的标题——“问题儿童”、“说句真话会死吗”、“民警家里的贼”。这三个标题都具有鲜明的“反义对用”特点。 本来,儿童是最天真无邪的。他们在这个无比欢乐的世界,在这样的明媚阳光下,会出现什么问题?

“说真话”,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大家说话、交流的常态了,作者为什么提出了这个似乎应该不是问题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人的生死,这也太严重了,怎么办?看文章!

“民警家里的贼”更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民警不是捉贼的吗,怎么家里会有贼呢?这就让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感,不看完了得不出答案! 4.平易亲切望文生欢

“那些来怒江讨媳妇的男人们”、“对不起我乱贴过小广告”、“母亲教我做儿媳”这三个标题,是典型的接地气的标题,。它们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情趣,读起来就像作者在和友面对面地交谈。它们似浓茶,像醇酒般沁人心脾。

5.突出一事不及其余

标题要醒目,首先是要简短,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简短不仅是标题在版面上能否醒目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能否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问题。据医学工作者考察:人的两只眼睛的视野,在大自然面前,可以扩大到180度,最佳视野为100度左右。但读报时,人的视野却只有45度,最佳视野只有20多度。如果标题过长,超过这个最佳视野的范围,读者就不可能在一瞥之间,尽收眼底,还得借助于默念或者口念,通过转移视线,才能看完这一则主题的字数。另据心理学家分析,人们在视线移动中获得的印象,就不如在静止时获得的印象深刻。所以,标题越短,阅读越方便,给人的印象也越深刻。那么,标题的字数究竟以多少字为宜呢?按最佳视线的换算,一般以十字左右为宜。这样,读者就可以在两个眼珠不用转动的情况下,一瞥之间,尽明题意。

兵书上说,兵贵精而不在多。同样的道理,“文以简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被称为文章的“眼睛”、一篇之警策的标题的语言,更得要“以一当十,以约求丰”。

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的标题达到“增一字则太长,一字则太短”的境地呢?重要的是遵守一题一事的原则,做到突出一事,少及或不及其余,对于游离“一事”之外的东西坚决舍去。如“舌王鹦鹉”、“妈妈我们有白面吃了”、“袜子放在鞋里”等标题,都是抓住了一个具体的事物,引申开来,做到了“题目要小,开掘要深”。

“妈妈我们有白面吃了”这个标题,是笔者经反复考虑后后修定下来的标题。笔者原想,搞一个类似”妈妈我想念您”这样的标题,经过反复推敲,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最大看点是“有白面吃了”。因此,我认为,这才准确地抓到了文章的主旨,用这句话作文章的标题,最贴切、最合适不过了。它突出了“白面”这一事物,又表达了笔者思念母亲的深情。

6.立意新深气盛理直

标题作为文章内容的“浓缩品”,无论怎样制作,都要以最新鲜、最精彩、最引人爱看、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为依据。因而,标题最讲究“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立思想、立精神、立见解、立主张;所谓“立意深新”,就是作者在文中的寄意要深刻,要独具慧眼,既要能“见别人视而不见之物”,又要能“明别人知而不明之理”。制作标题就要善于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在选择事实和表现形式上统一起来。

在我国古人和今人口碑相传的作品中,有一种文章读起来如观沧海,如乘奔马,如闻战鼓,如驭大风。这种文章是以气势取胜的。这种文章,让人读了坐不住,拍案而起,鞭策人去行动。文章的气势看起来是一种虚的东西,但解开来又很实。气势和文理紧密相关,依附于文理,建立在文理的基础上。俗话说的“理直气壮”,要做到“气盛”,必须具备以下两条:一是文理博大,让人闻所未闻,大开人们眼界,使人跳出小圈子而跃入新的精神境界。二是立意精深,看问题高人一筹,启迪人心,使人从已然中看到未然,从而明白事物发展的方向。

共 655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东晋时期,在建康白马寺有一个叫支道林的和尚。这个支道林俗姓关,出家后就改姓支,名遁,道林是他的字。支道林从小就聪明机灵,悟性极强,而且饱读诗书,通晓诸子百家之言。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领会深奥的哲学道理,因此很受当时名士王濛等人的赏识。支道林曾一度隐居山林,潜心研究佛经,深谙佛经义理。二十五岁出家后,每次遇到讲经的时候,他的分析都能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为其他僧众所不及。有一次,支道林与一些社会名士在建康白马寺中聊天,当他们谈到《庄子·逍遥游》时,支道林开始只是坐在一边凝神静听别人的言论,自己不发一言,后来见众人所谈都是出自郭象和向秀的注解,并无新意,就连连摇摇头并打断人们的话,说出了自己对《逍遥游》的见解和体会。事后,支道林以他独到的见解为《庄子·逍遥游》重新作注,赋予它新意。支道林的《逍遥游》注释大大超出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众人一听,都很惊异,但细想之下,又觉得颇有道理,超出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成语“标新立异”就是源于此。标,是什么?标题,“标新”就是标题要新颖,要别出心裁,要振聋发聩、要发人深省。“立异”,立就是立论,就是文中主题。立异,当然就是主题不能落俗,主题必须言之有物,主题不能人云亦云。这是我将成语“标新立异”,借来说明何君的文章,不是这个成语的正确解释。但觉得何君这篇文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了。标题要新,形式要异。所有是标新立异。感谢赐稿梧桐文苑,梧桐有你更精彩。【:江南铁鹰】【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 : 0:55 三哥写的真好,老百是当然教材在认真阅读了,很受教育,以后再给文章写题目一定要按此教材,多思考,争取给文章起个好的题目,概括文章的灵魂,当作文章的灵魂,引人入胜。谢谢三哥的指点和帮助!

回复1楼文友: 06:52:25 老百客气了。我写此文只是自己的一点心得而已,认识也很肤浅,谈不上教材哟!

2楼文友: 00:12:42 欣赏拥有较深鉴赏力的优美文字。问候朋友,遥祝创作愉快。

回复2楼文友: 06:5 :49 谢谢枝寒友的到访与欣赏。问好朋友。

楼文友: 02: 1:52 品读受益。 不在意自己是否会崛起,只在意自己是否会堕落。

回复 楼文友: 06:54: 0 谢谢无粮朋友到访。

4楼文友: 06:59:41 标题的学问还真不少,极好的教材,学习了。谢谢!

有时真不知道给文章起个什么名字才能概括文章的内容。值得研究。遥握! 怕忘了,马上立刻记下来。马上源于马年马上体。立刻的汉语拼音与英语的喜欢形状一样,like。 马上+like=马上立刻。

回复4楼文友: 07:02:25 谢谢马上立刻朋友,让我们共同提高吧。

5楼文友: 12:54:58 谢谢社长的精彩点评。确实,我是看到了我们的文章有些标题不太讲究,或者说没有把标题当成一回事。我们是一个文学社团,如果连标题都搞得稀松二五眼,会大大降低我们文章的感染力的。我们不能把标题看得太简单了,这里边学问大了。我们都需要认真学习制作标题。

6楼文友: 12:56:40 何兄真是梧桐的师爷,一篇教课式的文章,足以验证古人说 心长之先生也?梧桐应祝福何兄,梧桐人都应祝福何先生 岁月中走来,感悟沧桑风雨。于是,潜入文字中,寻找人生诗意;

回复6楼文友: 15: 9:15 穷高老弟,又拿老哥开完乐了不是,我连姥爷都当不好,咋就能当师爷了你!

7楼文友: 21:45:47 拜读了何老师《标题的艺术》一文,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理会到了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无论.散文、小说,其标题就是文章的点精之笔,也就是内容的核心。感谢老师为大家付出的成果!远握! 喜欢文学,已在省、市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

回复7楼文友: 07:1 :07 谢谢吴社的到访与评论。做好标题,是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我只是有一点体会而已。

8楼文友: 08:28:02 祝贺何社喜摘一精,恭喜、恭喜。问好,祝愉快!

回复8楼文友: 11:19:28 谢晚霞社长!

9楼文友: 12:16:2 读了何社《标题的艺术》一文,我感觉这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写作课程教案。文章深入浅出,现身说法,举一反三,鞭辟入里,客观中肯,读罢叫人很得要领。请看作者的例证: 我们社团文章标题的制作,是比较讲究的,一看就是文人制作或是自己精心制作的标题,如 偷得浮生一刻闲 、 陌上花开莫忘归 、 不负如来不负卿 、 替自己输入最好的程序 等等, 这其中,何社只字未提自己在这方面的功夫。我们去看看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自己就是一个写作态度十分严谨的人,他有很多好标题。何社就是梧桐文苑在拟题方面一个身体力行的表率。比如他的《会飞的石头》、《魂系第三只眼睛》、《任务十万火急》、《偶像》、《知青百岁宴》、《我的后知青时代》等。这些标题,文字灵动,准确之中透出清新可人、吸引阅读欲望之感。正如作者所说:一看标题 不约而同地把文章主题最简明、最有力同时又是最鲜明的特点完美地体现出来了。使读者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会产生 内心冲动 ,而给予特别关注。

我认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兴奋因子,是作者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要旨的独特视角。一个好的题目,有如画龙点睛,能起到眉目传神的妙用。古人说: 文好题一半 。因为题目可以囊括全文的内容,可以彰显全文的特色,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可以蕴涵全文的主旨,可以升华文章的主题。好题目还能给人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感觉,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标题还是文章的标签,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一个文品牌。文章标题犹似是人的眉目,它是文章的眼睛,历来有 文好题一半 、 题好心怡然 、 好题可传情,不厌百回看 等说法。一个好的题目,可以传达全文的信息,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可以蕴涵全文的主旨,还可以透露全文的特色,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起阅读的兴趣,能使文章有眉目传神,画龙点睛的妙用。因为题目是作者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是文章内容和读者视角之间的第一扇窗户,是投进读者心扉的第一缕阳光,让读者感觉是明媚、是温暖、是惬意,进而感觉到的是自己被尊重。

可是,不少习作者,平时作文时,对拟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不了解其要领和基本方法,因而对拟题存在很大的误解,认为 只要主题对,标题无所谓 。所以,对拟题十分草率,或者特别随意。比如《记一件事》、《我的老师》、《我的好友》、《感恩》等等。这些题目不是说不对,而是太淡、太俗、太泛。让读者一看就有股 闻馊饭 的感觉,没品文先倒了胃口。或者给人的是一位风华褪尽的 祥林嫂 ,这种文风能获得多少回头率?往往导致所拟的文题不是平庸呆板就是陈词滥调,不是平淡无奇拖沓冗长,不是平实浅显就是一览无余,不是文不对题就是南辕北辙。由此可见,古人 文好题一半 的比喻是十分形象的。我们应该感谢何社的精辟论述,感谢他的精彩奉献。我们以后作文时都要学习何社严谨的治学态度,重视和加强自身拟题的修练。

甘肃治疗牛皮癣方法
山西治疗不孕不育费用
祛风止痒中成药有哪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