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舞至公人物传小说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1-12

至公街历史不悠久,算到1966年,也就只能庆贺诞辰29周年。29年之前,这里没有街道,没有市区,说惨点连个两间门面的店铺都没有,是日本鬼子一炮轰出来个热闹的市区。《沙家浜》戏词里唱:“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江南国土都沦丧”。闸北大炮一响,上海商人携裹细软一路向西北逃亡,跑到界沟集一看,豫皖交界,民风淳厚,于是止步于此。其实,上海伲更看重的是此地交通闭塞。日本鬼子从商丘一路进攻过来,在张大桥跟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干了一仗,耀武扬威开进界沟集,探头看看,扭头就走。后来听说是因为他们囿于运输通道不畅,只能忍痛割爱。

闭塞就是安全。

界沟集分三镇,界首,刘兴,皂庙。住户这里一片,那边一片,土房土屋,土桌土床。走出门,土路土沟。跟在脚边的,便是一只土黄色的土狗。

好在往南走二里,一条宽阔的大河清亮了人眼,沙河,足满的河水,缓缓东流去,看得清河底的泥沙,漂浮的河草,游弋的鱼虾,两岸树木青翠欲滴,这才洗去各种的土颜。土狗下河狗刨了一会儿,以为自己洗去了土气,上岸甩甩身上的水,唁唁几声竟然显得娇贵起来。

有河宜居,有水旺财。

上海商人就是商人,流亡不忘本色。

坐吃山空,细软再多,当不得饭吃。商人注定是要做生意的,上海人逃难到界沟集,就是难民。难民有钱,反倒把土著看如难民。本地姑娘看他们身上的塑料纽扣都新奇,他们就做纽扣卖。男人见上海人穿衣光鲜,那就做洋服。拿出银元买地盖房,地皮便宜,抠门的商人惊讶得每亩地多给了几块。然后盖楼,青砖承重,原木搭建成两层,房顶铺青瓦。木的门窗,木的地板,上面住人,下层店面,或兼做作坊。先是两三户,接着十几户,商量好的样式。盖的小楼多了,也便成了街。站在街头一望,两边厢楼房如刀切,整整齐齐,煞是气派。为天热防晒,下雨挡水,就跨街凌空架起毛竹,毛竹上铺上竹席,四角扎紧,各店这样连片搭起过街天棚,大家顺口叫天棚街。清晨天光放亮,大家几乎同时下门板,迎客;晚上掌灯时分,一起上门板,外面留个照亮的灯,昏昏黄黄。

上海人有钱盖楼,也知道拆迁安置。

天棚街起来了,界首镇的“安置区”也拔土而起。一色儿麦秆儿草顶,墙是土墙加砖的跟脚。上海人占了便宜,慷慨地使用这边盖房最高规格,七层砖的跟脚,弄得当地土豪和地主很不高兴,比肩了他们的住房水平。

安置区都是草房,被安置的拆迁户却十分满意,比原先一土到顶的破屋云泥之别。大家感激上海商人,就取名至公街。

至公,字典上说是最好的诸侯,或最公正。

宋瞎子

至公街东西向,街东头走到街西头,两袋烟的功夫。

从东头走过来,略略偏南。到街中间,曼妙的一个弯,又略偏向北。

弯处路南,一处木板门的三间门面,穿堂而过,一院房子,小小的四合院,住着宋瞎子。

宋瞎子有大号,宋锡然。

宋锡然十一岁之前不瞎,据传少年时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跟沙河水一般清澈。

那一年政府抓了十二个土匪,一根绳穿着押送刑场枪毙。其实他们不是土匪,是国民党部队74师58旅第110团加强营的士兵,被日本鬼子击溃逃来就地成匪,烧杀奸淫,无恶不作。

刑场就在皂庙北荒地,一队黄军装,船形帽的国民党士兵押着土匪开进,十二个土匪跪成一排,后面士兵的枪刺几乎挨着他们的后脑勺。行刑令旗一挥,十一杆枪都响了,土匪后脑勺发一道红光,倒下,群众一片叫好。唯独土匪头子坐地炮稳稳跪着,对他开枪的是个新兵,没打过仗,紧张,手一抖没打响。坐地炮还回头笑笑,兄弟,痛快点……话没说完枪响了,坐地炮崩掉了半边脸。

看热闹的群众远远观看,谁也不敢近前。老人严重告诫大家,死人多,大凶,血气扑人。

少年宋锡然贼大胆,冲过去就在十二个尸体间来回蹦跶,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还踢踢坐地炮。冲着外围人拍着自己胸脯,表示他的无畏。

宋锡然回到家,进门就说四壁皆红,白狗如丹,黑狗身上是紫色的毛,裤脚老有人拽。老宋得知儿子去过刑场,慌了神,背着就去水月庵赎魂。

水月庵在刘兴集,要过沙河。

老宋背着小宋,小宋在老宋背上哼哼唧唧,叫唤眼疼。小宋眼疼,老宋心疼,脚下踉踉跄跄飞奔。跑到岸边,呼喊船家摆渡。

沙河里的小船不是南方的尖头平尾,尽是方头方尾,浆是双桨,双手一划,船身一挣一挣地前行。木桨出水,甩起两串水珠,再砸入河里,溅起两排小小的水环。

这船平时都是大老郑摆来摆去,南岸老百姓去北岸买油盐酱醋,北岸人去南岸卖瓜果梨枣,都靠他。有钱的给一两文,没钱的留两棵白菜,老郑都是笑笑。天长日久,大家都叫这摆渡点叫郑渡口。后来叫白了,叫郑布口,就像北京叫大栅栏叫做“大石拉”一样,没有实际意义,就是叫白了。

老宋等来的不是老郑,是老郑的小闺女妮羔。羔即是最小的意思,妮羔自然就是老郑最小的孩子,还是女孩子。妮羔长得不是很好看,却也不丑,笑起来细细的小米牙很白。常年在河里帮父亲摆船,脸蛋儿晒得黝黑。少年宋锡然经常坐她的船去南岸,帮父亲贩卖瓜果,妮羔很喜欢宋锡然的大眼睛,叫他大眼贼。少年不知愁滋味,宋锡然不知道女孩子这样子是撩拨喜欢的男孩子,沉着脸回击,叫妮羔黑牡丹。他五岁开始天天去皂庙说书棚听说书,最喜欢听铁嘴鸭子于华堂说的《侠女传》,里面有个女侠就叫黑牡丹。

妮羔看见宋锡然闭着眼睛,一脸痛苦,惨叫着眼疼,赶紧扶着他上船,双手很快地划桨,那双桨几乎不出水地快。到了对岸,妮羔还不说话,下船背起宋锡然就跑,等着渡河的人呼喊着她,她只顾跑。老宋追上去要接过,妮羔说她有力气。也真是,妮羔跑起来,老宋追不上。

水月庵的主持了尘净手焚香,八个比丘尼分列两边敲磬击鼓。了尘念了一通大悲咒,洒了观音大士坐像前的圣水,宋锡然眼睛还是睁不开,倒是更痛得满地打滚。了尘摇摇头,一脸悲戚。老宋上了二十文的香火钱,小心翼翼问了尘。

“师父,犬子能好吗?”

“阿弥陀佛,依恶业可往来之处有三所,名为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你看,他这眼睛……”

“下恶者孽障无妄,死有余辜,血气冲出,携裹前世荼毒。施主少爷竟然在十二个杀人无数的土匪尸首间玩耍,血气扑入眼睛,浸润心肺,摄走魂灵。我为他诵念大悲咒,观世音大慈大悲,还回了你儿子的魂魄,却无法解救失明之灾。”

老宋大惊,跪拜:“师父救救我儿!”

了尘不语。

老宋:“我卖了房子给水月庵做供奉!”

了尘起身:“不必,且看孩子的造化吧。阿弥陀佛。”

出了水月庵,老宋决不让妮羔背宋锡然,他背着儿子,眼泪不断线。妮羔陪着掉泪。

上了船,少年宋锡然昏迷过去,妮羔就划得很稳,不让渡船颠簸。

“这是疼昏了,我的儿啊。”老宋悲号,哭声顺着河床飘过去,远远近近回声:我的儿啊……

的儿啊……

儿啊……

啊……

妮羔劝老宋:“宋叔,你哭死,大眼贼还是疼,要想法子不疼啊。”

“观音大士都没办法……”

“我爷爷说过,童子尿,头生孩子奶水洗眼,能治眼疾。”

“能行?”

“能!”

妮羔带着一罐子童子尿,一瓶人奶走进老宋的家,这个时候还没有至公街。

童子尿是妮羔大姐家两岁儿子的,正经童子。清早妮羔硬把他拉起,拍打着屁股,童子一边哭一边尿。奶水是妮羔二嫂的,二嫂头生闺女才满月,妮羔堵住女婴的嘴巴,挤二嫂的奶头接了一瓶,二嫂嗔怒,骂妮羔胳膊肘往外拐。接完奶她坏笑着掐一把小姑子,问她是不是想当宋锡然的媳妇,小妮羔拿起装好奶水的瓶子就跑,丢下一个字,想!

妮羔让宋锡然躺在她的臂弯里,一点一点往眼里滴童子尿,滴奶水。

宋锡然的头就顶在妮羔没发育成熟的 上,热乎乎一小团,软软的。这是宋瞎子后来想起来的,当时眼疼得想挖掉眼珠子,顾不上品味感觉。

五天过去,妮羔的手臂累得打不了弯,压成涨紫色。宋锡然不哼唧了,也就是眼不疼了,可是再怎么努力睁,眼皮就是抬不起来。老宋着急地掰开儿子的眼睛,已无黑色眼球,尽是一片白色云翳。

老宋仰天长叹,瞎了,真瞎了。天要灭我宋家,我就一个儿子啊!

宋锡然摸摸索索站起来,嚎哭,没眼了,啥也看不见,我活着有啥用?死了算了!

妮羔勃然大怒:大眼贼,你眼瞎心也瞎了?要死去死吧,不跟你玩了!

妮羔扭头就走。

妮羔去摆渡了,双桨划得渡船一挣一挣的,桨声欸乃。

妮羔好久不去看少年宋锡然。

大眼贼成了一点光感都没有的瞎子,宋瞎子。

宋瞎子二十八岁那年,老宋走了。

老宋给瞎儿子留下一院房子,就是至公街拐点路南的小四合院,天棚街拆迁户的还原房。

宋瞎子自己住东厢房的一半,剩下所有的房间都出租。

收的房租很微薄,勉强够年年的维修费。草顶房冬暖夏凉,价廉物不美,风大了,卷我屋上三重茅,雨大了,漏水,还容易沤烂。

宋瞎子一天三顿饭有鱼有肉,油也舍得放。他一炒菜,半条至公街都弥漫着香味。闻到这香味,街坊都说,宋瞎子炒菜了。

外来人不相信,跟至公街的亲戚说瞎子还能炒菜?瞎子点灯——白费蜡,瞎子打铁——敲不到点子上,瞎子看书——观点不明……

亲戚就带着外来人去看宋瞎子炒菜。

宋瞎子一手把柴禾塞进锅灶,一手从案板上抓菜往锅里放,接着拿着炒勺翻炒,盐、五香粉、辣椒粉一样一样用小勺子挖出来放进锅里,准确无误,没有一丝摸摸索索的感觉。

芹菜木耳肉丝,红绿黑三色,还勾了芡,油亮亮的色香味,醋溜白菜,放了糖,闻着酸酸的香甜。两样菜端上桌,看得外来人啧啧惊叹,连说真是瞎能瞎能的。宋瞎子眯眯着眼睛笑,一只手就伸过去抓脚下盆里的一只乌龟,亲戚连忙拉着外来人就跑。外来人莫名其妙,亲戚告诉他,你让宋瞎子不高兴了,他去摸乌龟,意思就说瞎子逮老鳖——没抓你个龟孙。

炒好菜,宋瞎子倒上酒,吧唧一口菜,吱溜一口酒。

宋瞎子能吃香喝辣,房租不足以保障,关键是他有一手绝活,唱河南坠子。

老宋不能伺候儿子一辈子,带他去河南拜师,学唱河南坠子。那年宋锡然十六岁。

宋锡然的师父唱河南坠子,豫东豫西无人能敌。河南坠子起源于“河南道情”和“莺歌柳”,又分路西坠子、路东坠子,还有的分上路、下路。不管路西路东,上路下路,东路坠子最出名,商丘的刘忠堂、张志坤则为代表。他们的弟子遍布上海、天津、北京、南京、徐州、东北三省,干脆说桃李满天下。有一年蒋介石金陵做寿,请去刘忠堂唱河南坠子,宋美龄称赞他是“一个人的歌剧”。

宋锡然就拜刘忠堂为师。

老宋卖了乡下的两亩地。

头三个月刘忠堂搬给宋锡然一个小坛子,让他嘴对着坛口叫唤,声音小了,对着屁股就是一脚。再三个月换了个大坛子,还是对着坛口叫唤,声音小了不踢屁股,改用藤条朝屁股上抽,抽得藤条上沾着血滴。

宋锡然嗓子里滴血,屁股上出血,还是忍住泪吼叫。

刘忠堂说这是练声,唱坠子不是在街头就是在村口,声音跟猫叫谁请你去堂会?饿不死你才怪。

等宋锡然发一声喊震死猫狗的时候,刘忠堂师父开始教他拉坠琴。

河南坠子离不开坠琴伴奏。

坠琴拉出来的声音近似人声,拉得好,一步不落地托着唱书人走,恰如二重唱,好听。还能拉出花来,学锣鼓声,学鸡鸣狗叫,惟妙惟肖,营造气氛。

坠琴杆子都用紫檀木做成,再次的也是酸枣木。琴筒两边蒙上薄薄的桐木板子,后面的一面挖个圆圆的洞,出音。不蒙蟒皮,蒙蟒皮的那是擂琴。

师父让宋锡然拉了三个月空弦,只准右手来回拉弓、推弓,左手不准挨弦。就是不许拉音符,过去叫工尺。右手拉弓也不能随心所欲,师父在墙上钉了个圆木橛,宋锡然的弓头拉回来必须正好顶着木橛,拉成一条直线,顶不住就要挨戒尺。

刘忠堂教给宋锡然河南坠子唱段,有大戏《响马传》、《狸猫唤太子》、《五虎平西》、《回龙传》,小段子《偷石榴》、《小姑贤》、《三打四劝》、《王麻休妻》……

一同跟刘忠堂学坠子的还有三个徒弟,一女二男,女的叫闫立贞,十五、六岁,长得很白很好看,就是记不住唱词,师父连着教几遍都不行,气得刘忠堂揪住她的耳朵听宋锡然学唱词。刘忠堂一口气唱了二十多句唱词,停下,让宋锡然唱,宋锡然一个字不错的重复了一遍。这段是新戏,师父还没教过。

闫立贞真的很佩服宋锡然好记性,另一个男孩子不服气,私下对闫立贞说,瞎子啥也看不见,眼不见心不烦,世间的好歹事自然干扰不了他,也做不了,故而心灵,别跟他比。

共 2769 字 6 页 ...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描述至公街人物小传,详实真诚,生动的文字立体的展示了至公街的历史和特殊时代里三位特殊的人物, 宋瞎子、张大个、闫立贞。正是这三位核心人物让现在的至公街有了活力,有了故事,有了至公街传记。 宋瞎子无疑是贯穿全文的核心人物,他由于去了刑场受到惊吓过度导致神精紧张,瞎了眼。但是他虽然眼睛瞎了,可是心灵手巧,不仅会烧一手好菜,还拜了刘忠堂为师,学唱河南坠子,拉坠琴。宋瞎子更神奇的是曾经力挽狂澜,挽救了作者的政治生命,这个事件让作者铭记于心。也让增加了故事的可塑性。小说的重点突出了宋瞎子的一生和他的从艺经历,为后面的结尾做铺垫。本篇人物传记截取三位主人公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和爱情故事,构思以宋瞎子为主,来囊括其他两位主人公是是非的一生,故事从介绍至公街的发展历史层层递进,在故事的表面里有纵深感,故事情结生动曲折,且脉络清晰,有层次感,语言朴质流畅,故事性强,读了令人有意犹未尽之感,是一篇很不错的人物传记!倾情!【:翰墨如烟】【江山部精品推荐016092 01】

1楼文友: 22:46: 2 读完这篇小说,至公街的整体风貌就会清晰于眼前,熟烙于心,三位主人公演绎了至公街的传奇!

2楼文友: 22:49:06 自古勤奋出天才,宋瞎子的勤奋和坚强获得了至公街老少的认可。故事情结给人真实感!

楼文友: 22:50:59 偏安一隅的界首三镇曾经是热闹的 小上海 ,特殊时代里三位特殊的人物有了特殊的传奇。小说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内涵。感谢支持墨舞风清!创作部愉快!期待您精彩继续!

4楼文友: 20:55:4 恭喜获精,感谢来时对墨舞的支持,祝创作愉快!!

回复4楼文友: 09: 0:24 感谢您的品论

5楼文友: 09: 1: 8 谢谢您的品论

小孩咳嗽有痰吃什么好

小孩晚上睡觉咳嗽厉害怎么办

孩子睡觉咳嗽厉害怎么办

宝宝积食该吃什么药
甘油三酯高的危害
糖尿病胃轻瘫腹胀吃啥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