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征文追忆项英同志散文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0-23
摘要:“回忆起项英同志的种种往事,就好像他还生活在我们中间。我真想再为他洗洗衣服,再为他煮一茶缸野菜稀饭让他美美地饱餐一顿,再陪他回到“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我们出死入生地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去看看……但这一切愿望都不可能实现了。只有珍贵的记忆随着我这年迈体衰的老年人,给我以生活的力量——丁上淮。本文为项英同志的警卫员丁上淮遗作,其女丁国俊(云南省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授权我研究会所有。 项英,生于一八九八年,湖北黄坡县(武昌)人,家住在前黄鹤楼脚下。早年丧父,他和妹妹是靠母亲纺织、刺绣抚养成人。十五岁毕业于武昌私立日新学校。因家无钱升学,考入模范大工厂,在布厂当学徒。项英改名项德龙,又作德隆,字江钧,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一九二〇年成功地组织了武汉纺织工人第一次大罢工。一九二二年四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党的派遣到江岸筹办平汉铁路工人俱乐部,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工作。一九二三年平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在郑州召开,他当选为总干事。
“二七”大罢工中,他任罢工委员会总干事及平汉铁路总工会党团会议负责人,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这一重大斗争。一九二五年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长,参与“五卅”运动的领导工作。一九二六年起曾任武汉纠察队总指挥、湖北省总工会党团书记、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一九二八年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在第四次全国“劳大”后任总委员长,是中共“三大”至“六大”的历届中央委员以及“六大”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他还出席了共产国际“六大”,当选为国际监察委员。一九三〇年八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十二月调赴中央革命根据地。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先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在第一、二次全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副主席,先后兼任劳工、财政、监察等部长。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决定他和陈毅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此时他任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活跃在赣粤边,保留了革命力量,保存了党的旗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兼新四军副军长,开赴抗日前线,于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变突围后不久在安徽泾县境内遇害。
(一)
我第一次与项英同志见面是在一九三四年十月,在江西瑞金郊区一个村子的大办公室里。我原是在中央通讯社交通大队二中队当班长。一九三四年九月中旬,同大队一起从福建上杭县才溪乡调回到瑞金(中央所在地)改编,我被编在“中央军委”总部直属机关特务队当战士。红军长征前夕,队领导派我送信去五军团军团部。任务完成后回到原出发地时,特务队已随党中央出发走了。我是去询问部队的去向准备归队的。我找到那个村子里,在一个大办公室里见到了项英同志。当时我不知道他是中央政府的副主席——项英。从这时起到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我离开新四军军部(皖南),随张云逸、邓子恢等过江到江北(皖东)止,也只有四年时间。从我担任项英的随身特务员(警卫员)算起,到一九三七年九月项英离开粤赣边游击队去延安。我被留在原地“抗日义勇军”支队部(原红军游击队集体的)工作仅有两年半的时间。
两年半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就在今天和平建设时期的感觉也是很短暂的。但当时我们处于要对付七十几倍于我的敌人的游击战斗环境,我们又是“首脑机关”必须保证主要领导的安全以取得最后胜利。因此项英、陈毅同志等领导同志带领我们长年累月地住在深山密林之中,间接地指挥游击队对付敌人。我们常年地风餐露宿,昼伏夜行,过着像野人般的生活。那时有屋不能住,走路不能留下脚印,说话、咳嗽不能大声,烧火不能冒出烟子,就这样,整整两年零四个月,我们没有住过房子,半年多没有见过老百姓;三、五天没有粮食吃是常事。在那艰苦的、度日如年的岁月里,虽只有两年半的时间,但在那种环境中的感觉就实在太长太长了!项英、陈毅同志、陈丕显等领导同志都是在这种环境中度过那“三年游击战争”的。
我跟随项英同志不仅时间短(只两年半),而且在那种环境中,项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正常的工作和正规地指挥打仗。当时由于敌众我寡,敌人来了也只能躲或跑,实在跑不赢时才打上几枪,以便脱身,除此别无他法。因此,我回忆的事情不可能深刻,更不可能全面。事隔五十多年,有些事情已经忘记,而有些事情就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
(二)
我跟随项英同志的时间虽不长,但他给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给我的教育也是比较大的。
我刚到中央军区直属机关特务排的时候,项英同志的爱人张亮是直属机关的政治指导员,项英的特务员曾忠山是党小组长,不久我又当选为党支部书记。项英还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儿子在身边,因此我经常到他家去。
有一天张亮同志告诉我,红军要离开中央苏区,项英早就知道,但他回到家里一点声色都不露。别的地方也没有听到他吐露过这方面的消息。红军走后张亮就说他“红军要离开苏区你早就知道了,回家来为什么一声也不吭!还怕我靠不住吗?”项英却说:“你是什么人?这是党内的事,为什么要同你说呢?”张亮说:“我是你的妻子,是共产党员,又是直属机关的指导员,为什么不能同我说一声呢?”项英说:“你是我的妻子不错。家里的事情什么都可以通过你。什么事都可以告诉你。但党中央的大事就不能什么都告诉你呀。你是共产党员,你知不知道党的秘密原则。党需要你知道的事。组织上会告诉你。不该你知道的事。你问都不该问。问了就是错误。这就是党的秘密原则。你懂吗?”张亮给我讲的这件事,虽是随便说的。但是给我的教育很深。对我后来担任项英同志的警卫员工作很有帮助。也使我知道项英的党性、原则性很强。
红军主力走后至我们突围(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五年三月)这段时间,项英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日夜都在忙。有时忙得连吃饭都忘记掉,常常都是警卫员去催上几次才能回来吃。当时他虽才三十六岁,但看上去却四十六岁都要多。从这方面看也可看出他在党的事业、工作上花费了多少心血。他对自己的家属好像是不怎么关照似的。
在红军主力走后不久(一九三四年底)是他“离别妻子”的时候,他忙于党务和军事领导工作。当时他爱人张亮怀孕,快要分娩了。组织上决定张亮同瞿秋白一路撤退到上海去隐蔽。途径福建时与瞿秋白同志一道被捕。他们三岁左右的儿子送给老百姓代养。但这件事却很少听到他提过,好像没有这回事似的。只是在一九三六年秋才听他说,他还有一个女儿在浙江丢失了,打听过多次都不知下落,如果还活着的话,已有十四、五岁了……
项英说起来很是难过,可见并不是他对妻子儿女感情不深。他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但斗争的艰苦,几乎使他无暇照顾家庭和亲人。
项英同志爱学习,爱思考问题,爱写些东西。这一方面就要同陈毅同志联系起来讲了。因为他两人都有同样的爱好。特别是在写东西方面,他两人在“三年游击战争”那么及其艰难的环境中都写了不少东西。
我们从中央苏区突围出来到粤赣边游击区的初期,学习材料少得可怜。只能看看从苏区带来的几张《红色中华报》、一本《论“左”派幼稚病》和一本《共产国际纲领》。这点书报他们两人不知看过多少遍。那几张《红色中华报》被翻破了。还舍不得丢掉。
记得有一天下雨,烧柴被淋湿了,没法煮饭,我们就把它拿来作引火柴烧了。他们知道了,就对我们说:“在这山上什么都没有看的,生活太枯燥了,这点书报就是很宝贵的精神食粮呀!那两本书以后你们可要好好的保管了。可不要随便丢掉啊!”后来,我们对那两本书也就当成宝贝一样的保管了。看到书翻烂了,我们就把它设法补好、裱好。这样,项英、陈毅同志都十分满意。
在这期间里,有时能看到一张、半张,包东西来的国民党的旧报纸也是如获至宝地看了看。就在这些破旧报纸中也确实能看到些有趣的“消息”。
记得三五年秋我们在北山活动时,项英同志捡到一小片报纸。那是事务长外出买东西包东西回来的国民党的旧报纸。他看着看着,便大笑着叫我们去看,他说:“你们来看!我真是长着三头六臂呐!”我们走拢一看,那破旧报纸上确实登着一条“消息”:匪首项英在江西兴国县××山上被我军抓获,现已关押在兴国县监狱里……我们看了,对国民党的造谣感到十分气愤。项英却大笑不止,还摸摸脑袋,幽默地说:“莫非山上的这个项英是假的?”
一九三五年冬发生了“北山事件”(即由于叛徒的出卖,领导机关遭到袭击,项英、陈毅同志险些落入虎口)。我们撤退到油山地区后,项英、陈毅同志就利用这一地区的群众基础好的条件,叫赶集的群众有意去买可以用报纸包着的东西回来。哪怕是很旧的报纸也好。还利用有条件的地下党员、小学教员到附近县邮局去订报纸送来给我们看。这样消息就不再那么闭塞了。
从一九三六年春、夏起,还通过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后叛变了)从广州、香港搞来一些书刊。如《西游记》、《唐诗三百首》和不成套的《红楼梦》、《水浒》等书籍;同时也搞到少量的理论书籍和刊物、杂志等。但其名称已不记得了。这些书刊杂志成了游击战争中的宝贵精神食粮。不仅项英、陈毅同志他们看,他们还教我们看。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读了许多书,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
我们长期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也没有电台,党中央的正式指示、文件和真实消息都无法得到。作为主要领导的项英、陈毅同志同志只能独当一面地掌握斗争方向。
如何才能做到正确领导、指挥部队呢?只好到外界去,从国民党的报刊里寻找线索、情报。国民党的报刊上登载的消息虽然很不真实,但还能起到一点参考作用。如:一九三六年春,有一天国民党的报纸上透露出“瑞金县附近山上有游击队活动”。于是项英与陈毅同志商量好后,就派杨尚奎的警卫员黄明镜(瑞金县人)去联系。因国民党控制太严没有联系上,直到一九三七年陈丕显同志去才联系上。
国内每次发生较大的事件,项英、陈毅同志都能在国民党的报纸上找到一些线索,以做出相应的对策。如: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的“华北事变”发生后,项、陈就提出了“抗日救华北”、“实行全国联合一致抗日”等口号,并写了将游击队改为粤赣边抗日义勇军的布告,油印了传单在群众中进行抗日宣传。
一九三六年二月,当长征到达陕北的主力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时,中央分局又提出“红军为保卫华北东进打日本”、“反对国民党阻止红军打日本”等口号,在群众中进行抗日反蒋宣传。
一九三六年六月“两广事变”发生时,项英、陈毅同志召开了干部会议,会上提出了“反对军阀混战,实行抗日战争,变军阀混战为抗日的革命战争”的口号。会后发表了《为两广事变告群众书》。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发生时,项、陈立即召开了干部会议讨论分析“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在这次会上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是:“蒋介石是杀还是放?”所有到会的人除项英外,都说是“杀”,绝不会“放”,只有项英一个人说:“还是有放的可能,只是可能性大小的问题”。有人说除非是叫你项英来处理才有可能放,别人处理就不会有可能。项英说:“要叫我处理,我就放,因为是为整个国家民族有利的问题,留着他对国家民族有利……”有人说:“这是右倾机会主义”。事后,项英还发表了关于西安事变的文章,阐明“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表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一九三七年七月中旬,“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项英就写了《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斗争高潮》的文章,指出“卢沟桥事变”的实质,号召广大民众联合抗战,反对和平妥协,为保卫祖国而奋斗。
一九三七年七月下旬,项英、陈毅同志从香港出版的《新学识》杂志中看到了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报告。从中领会到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接着,项英写了《中国新的革命阶段与党的路线》的文章,指出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阶段。
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的消息,大概是在七月十日前后一份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的。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用一个很小的标题登出的。我记得标题好像是用的“日军炮轰宛平城”几个字的。但项英、陈毅同志两人看到后就说:“我们要准备下山了!准备到大城市去了!”接着两人就聚精会神地研究起来。过了几天他们就写出了号召……他们两人每逢看到了较重要的消息,都要仔细地进行分析研究,做出自己的决策。
以上活动,是项英、陈毅同志根据国民党和外界的报刊杂志登出的一星半点、不完全、而且是真真假假的消息,经过仔细研究后做出的。除此之外,还根据我们自己的行动和国民党的蠢动写过不少标语、传单口号等宣传品,分发给游击队和游击小组,到各处去散发和张贴,以迷惑敌人,弄得敌人日夜不得安宁。如:一九三六年春夏,敌人进山搜山。项英、陈毅同志事先就写好了,以××支队、××大队落款的标语、传单,叫游击队去奔袭广东南雄的乌径墟,这一仗打得很漂亮,战斗结束返回时,就将传单、标语到处张贴、散发。同时又叫油山游击队由曾彪队长带领着连夜赶到大庾的游山墟,把游山墟的一个土围子打掉了。
共 825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少年时,常看革命回忆录,对于项英,多少有些了解。当年美国友人尼姆·韦尔斯将项英与毛泽东、朱德并称为“中华苏维埃的三巨头”,可见项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连陈毅也这样评价项英:“中央苏区过去还是一个模范区,是项英同志直接领导的。”美国埃德加·斯诺说过这样一句话:“项英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铁人。”项英,确实是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南方苏区的最高领导者。但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由于历史原因,项英的业绩多被抹煞,名字很快在党史、军史资料中消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项英的正确评价,才得有了着落,对于一名对中国革命有着巨大贡献的牺牲者,人民和历史都不应忘记他们。文中正是从这个角度,让历史真实的得以重现,这才是我们应具有的唯物史观。内容翔实的好文章,。:老树老树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9:11:42 历史最终对项英是公正的 项英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 抗日战争的名将之一 。不愧为之。 男人的力量原夲就不是来自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外化与延伸而已。
2楼文友: 09:1 :59 项英同志是我们从小就敬仰的革命领袖和英雄。
楼文友: 14:04:2 我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项英同志,他的故事在警卫员的笔下是那样的感人,让人情不自禁的流泪。一个伟人,心里装着国家、装着部队,装着每一个战士,哪怕是一个警卫员他都发自内心的关爱,没有粮食自己少吃或者不吃,他和陈毅的的战友情更是让人感动。这一代领导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和人民在一起,同甘共苦,不怕牺牲!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项英同志牺牲了。今天我们纪念抗战,就要纪念项英同志,他的英灵永在,精神不朽!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4楼文友: 15:14:41 项英是新四军杰出领导人之一,早年投身革命,可惜英年早世,为我党我军失去这么好的领导人而捥惜,作者警卫员深情回忆了项英的点点滴滴,这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是我们领导者的榜样。
5楼文友: 16:44:5 从作者生动、详实的介绍中,还原了一个真实、全面的项英,这个历史人物我们又熟悉又不熟悉,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对项英同志更加敬仰,对人民有功的先辈,人民和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6楼文友: 2 :57:46 朴实的语言,真实的记叙,细节化的描述,将曾经的苏区最高领导者的形象生动饱满立体化地呈现给我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超凡军事指挥家浩然正气的一生,重情重义的一生,读来十分亲切,也十分感人。
此文不论加精与否都要收入书中,太有收藏价值了。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云南生物谷药业经营产品
云南生物谷产业发展
云南生物谷药业代表性药物
生物谷灯盏花滴丸治什么病开微店流程
病毒性感冒症状及预防
上一篇:流年我见青山多妩媚雅品
上一篇:酒家韶华已逝父爱无际散文
- [散文精选]16岁黄多多分享美照,短发红唇上演侧颜杀,对镜摆拍感受好!
- [散文精选]270名工人全返岗,青浦这家企业停建率达到100%
- [散文精选]求学季,杭州家长都在咨询的热门国际化该学校来了!
- [散文精选]“凭什么或多或少天生资质聪颖, 我生来就是被人欺辱的命,而他洛冰河一来就能师承高门” 沈九 沈清秋
- [散文精选]从“狗玩的”到“人玩的”:飞盘在年轻人当中爆火,却离商业化很远
- [散文精选]保镖吐露海后与德普随便细节,女方随便男方撕衣服,谁也不示弱
- [散文精选]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卖出35.65亿 汽车股继续分化 理想(02015)、长城汽车(02333)遭暴
- [散文精选]真视通三名股东似合计减持不超6.96%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