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今德国所发生的一切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16
我的生活和我的工作都处在严重的危机中。对于现今德国所发生的一切,我感到深深的困扰,这实在是折磨我的道德和良知,我觉得我无法再坚持手头的文学创作了。
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 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192 年受纳粹迫害而流亡国外,1929年获得文学奖,1944年取得美国国籍。代表作有《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威尼斯之死》等。
托马斯·曼
作为德语国家中早期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和托马斯·曼可以说是德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代表性人物。同时,黑塞与曼还是私交甚笃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友谊横贯了近半个世纪。
赫尔曼·黑塞
实际上,从很多角度看来,黑塞和曼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与处事态度。被雨果称作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的赫尔曼·黑塞是避世的隐士,渴望自然、渴望田园,即使是身处乱世,也始终守护着内心的冥想世界。黑塞同时又是纤细而敏感的,或许正因为此,他一生中大多充斥着孤独、苦闷的情绪。在这一点上,托马斯·曼则不同。如果说赫尔曼·黑塞一直坚持将归隐避世作为自己的人生主题之一,那么曼的选择显然是入世。托马斯·曼一直秉持着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精神,并且十分热衷于参与社会活动。曼在当时的身份大概类似于我们今天常说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在一生中曾多次发表政治论述和演说,始终为其政治理想进行不遗余力的实践,即使是艰难困苦时期。
赫尔曼·黑塞(左)与托马斯·曼(右)
另一方面,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又有着很多类似的生活经历。例如,在成为作家之前,二人都曾为了反抗其资本主义的出身背景而选择辍学打工:黑塞曾在二手书店当过店员,曼则做过保险代理人。再比如,二者都曾受到过母亲一方所带来的外国文化的熏陶——黑塞的母亲出生于印度,年轻时也在印度住过几年,这或许也是黑塞对于东方文化(例如印度教以及中国的老庄道学)如此醉心的原因;而曼的母亲则出生于巴西,托马斯·曼热情快乐的天性正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但是,以上提到的种种只是表面,二者能成为惺惺相惜的挚友,必然是因为其心灵存在着相通之处,有着同样的信仰。不管是公开场合的表达或私下里的交往、不管是残酷战争时期还是背井离乡的流亡阶段,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始终彼此扶持,相互鼓励。即使他们的人生哲学、思想观点不尽相同,黑塞与曼始终没有背离他们的共同追求与承诺——永恒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人类永不退缩的信念。
从托马斯·曼与赫尔曼·黑塞的通信手书中,我们或许可以窥探到他们之间这种深切的友谊。但是因为时间久远加之动荡年代,二人的通信记录并没有得到妥善的留存,所剩内容多收录进了The Hesse/Mann Letters: The Correspondence of Hermann Hesse and Thomas Mann 1910–1955一书。从中,我们仍旧可以见证两个伟大的思想家、两颗包容豁达的心灵是如何碰撞出火花的。
1928年1月,就在托马斯·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前一年,他收到了黑塞寄给他的限量版诗集,其中包含了黑塞的45首诗作。他在给黑塞的回信中写道:
亲爱的黑塞先生:
非常感谢您寄给我这些诗作,这真是我的荣幸!虽然这些诗的风格可能不会吸引所有人,但您选择寄给我是正确的,因为我会发自内心地去理解感受它们 。
同样在这封信中,曼还对黑塞的小说《荒原狼》抱以热烈的赞扬:
在阅读这件事上,我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耐烦,那些我读到的内容也并不能打动我。但是《荒原狼》这本书却使一切彻底改观,它让我多年后再次看到阅读本来应有的样子。
当时,《荒原狼》还不过是才面市几个月的新作,远不是如今一版再版、跨国掀起黑塞热”的里程碑式作品。而在20年后,《荒原狼》恰恰成为黑塞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当然,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前辈”,在黑塞得奖前,托马斯·曼每年都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他,并且给予《荒原狼》高度的推崇,将其与《尤利西斯》置于同等地位。
这种赏识是相互的。黑塞在阅读了托马斯·曼的杂文集《歌德与托尔斯泰》后,于19 2年 月的一封信中写道:
再一次,我不得不佩服您这种勇气与活力:与德国的传统不同,对于悲剧,您不仅没有回避或是粉饰太平,反而去着重强调它们。
……
总之,我要感谢您,感谢您的著作带给我的愉悦。
19 年末,黑塞在信中评论了托马斯·曼的小说《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
…相比于仅仅是展现历史的相关概念,我实在太喜欢您在最后的历史问题分析中所展现的略带愁思的讽刺了…
Penguin Classics:威尼斯之死,托马斯·曼
当时,托马斯·曼的小说著作正在遭受严苛的批评,而黑塞信中的鼓励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随后几天的回信中,曼谈到了这种友好亲切的行为给予他的力量——尤其是当他正在承受如此多公众抨击时,这无异于雪中送炭:
(您)应该可以想象到,几乎没有例外,那些评论家是如何傲慢而愚蠢地对待这本书的…您所展现的亲切与敏锐…实在令我感动,我从心底里感谢您的宽慰之语…
此前曾提及,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之间有着诸多不同。黑塞在回忆二人初识的往事时,也承认道:我们并不是相像的人,由衣着和皮鞋就知道了……”但是,在时代大环境下,两人却又遭遇了相似的命运。早在一战爆发之初,托马斯·曼还曾秉持着浪漫的民族主义思想,认为战争可以带来解放与希望。而随后战争的失败使托马斯·曼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开始支持共和与民主。在一次公开抨击种族优越”理论后,托马斯·曼受到了纳粹的排挤而不得不离开故土,流亡瑞士。另一边,赫尔曼·黑塞则一直是坚定的反战主义者,在一战期间,黑塞曾多次呼吁和平。然而在全民范围的战争狂热中,黑塞的反战立场反而为他招致祸端。在看清内心所求与现实的冲突后,黑塞无奈的选择了退隐,归化为瑞士国籍。在那段困难且阴暗的时期,赫尔曼·黑塞和托马斯·曼的友谊在相互鼓励中再次得到了升华。
19 4年5月,读过黑塞的中篇小说《呼风唤雨大师》后,曼在信中赞扬道:
您的小说简直是美丽的艺术品,在德国大概无出其右了。
后来,这篇《呼风唤雨大师》被黑塞收录进了他的最后一本小说集《玻璃球游戏》。在经历了纳粹党的十年封锁之后,这本书于194 年得以出版。
《玻璃球游戏》,赫尔曼·黑塞
同年8月,在收到黑塞寄来的一小本诗选作为礼物后,托马斯·曼回以了极大的赞赏:
这里面包含着多么珍贵动人的旋律啊!这是多么纯粹的艺术啊!这对于日渐衰弱的灵魂是莫大的抚慰。这些评价是一般性的褒奖之语,但我是从内心这样认为的。对于这样的诗作,我实在不能吝啬我的赞美。
当时,面对不断增长的纳粹势力,托马斯·曼变得愈来愈灰心沮丧。在信中,他也有所提及:
我的生活和我的工作都处在严重的危机中。对于现今德国所发生的一切,我感到深深的困扰,这实在是折磨我的道德和良知,我觉得我无法再坚持手头的文学创作了。
当然,在黑塞的鼓励下,托马斯·曼仍是坚持了下来。几个月后,曼给他的朋友兼支持者寄去了表达感谢的信件。信中,他谈到了这种在相互尊重和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性循环:
我的激动与喜悦是如此明显,从中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我对于善意与理解的深深渴求。拥有这样一位与我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朋友,我怎么能不骄傲呢?
(:王怡婷)
福建男科医院如何给儿童止咳安全用药
锦州治疗阳痿早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