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06

作为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迈出了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那就是塑造了一批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粗中有细的张飞、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等等。但其中对比鲜明的就是奸、枭二雄——曹操和刘备。刘备给人的印象是“宽仁长厚”,而曹操却是“奸诈狠毒”。其实,刘备与曹操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为何他人对两者却有如此不同的评价呢?《三国演义》中,作者对曹操、刘备两人物性格的刻画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言行之中,文中多次涉及人物的“哭”和“笑”,借“哭”和“笑”向人们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曹操和刘备既是奸诈和仁厚相对立的人物,又是奸雄和枭雄两类人物的集中代表,作者常常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凸现二人的善与恶,同时又在相互的区别中展示出他们各自的机谋。因此在分析人物时,我们就不得不将两者相提并论,在分析刘备的“泪”的同时就不得不分析曹操的“哭”和“笑”,因为“哭并非失败的象征,笑也不是胜利的标志。”通过分析对比,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枭雄与奸雄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两者形象更加清晰。

一、备“哭”操“笑”异曲同工

三国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你争我夺的乱世,“处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如果不具有种种狡猾、伪诈与雄图大略,如果不具有出众的政治、军事才能,不具有一套收买人才、消灭异己的韬略、权术,别说扩张地盘,统一天下,恐怕连立足之地也不会有。”尽管作者一再通过书中其他人物之口称刘备是枭雄,但这与曹操的奸雄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况且,刘备的“仁、忠、宽”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为了“每与操反”,他打出“汉室宗亲”的旗号也只是为了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对抗。

(一)同是施诈:备“哭”操“笑”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用他的“哭”和“泪”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了“宽仁长厚”的仁君形象。他爱民如子,爱将如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极具“仁君”心性、“义士”性情。但是对刘备的“哭”和“泪”我们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他的“哭”与“泣”的表象窥视其真实的心理动态,从中把握其复杂的人物性格,因为他的哭和泪既有其真实的一面,也有其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作假的一面。许多时候,在他的哭与泣的表象下隐藏的也是跟操一样的伪善、狡诈的人物性格。

枭雄刘备是一施诈高手。他的奸诈多是以“哭”与“泪”来表现的。他到东吴去联姻,发现四周有刀斧手埋伏时,便跪在吴国太面前,“泣而告曰:‘若杀刘备,就此请诛。’”赢得了吴国太的同情,斥出刀斧手,化险为夷;当他被困于东吴,不能回荆州时,他对赵云说:“我自有道理。”于是就有了玄德智激孙夫人这么一回,所谓智激,便是:“入见孙夫人,暗暗垂泪”,“并好言软语”,“悲悲切切,泪如雨下”,“哭”在此时又成了他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他终于哭动了孙夫人,一同回荆州,并一路做了他的保镖。毛宗岗在此批道:“善哭又善跪,夫人安得不入其彀中!”一下子就反映出这个“仁厚长者”奸诈的一面;送别张松时,刘备“潸然泪下”,似为永年实为西川,只是巧用诈术,真是“一哭霸图基业得,三分天下乾坤定。”降刘璋,刘备痛哭流涕,只是强者为尊这一铁的规则的绝妙表白,流露的只是豪强本性;鲁肃索荆州,刘备“掩面大哭”、“哭声不绝”、“捶胸顿足,放声大哭”,貌似表演,却意在荆州,这一哭便把一个兵家必争的重城要地纳入囊中。这是刘备的外交手段,更是特殊的心理较量。事实表明这是刘备的一招妙棋,以至于这样的戏在诸葛瑾索荆州时重演。刘备巧饰善变、虚伪狡诈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奸雄曹操在施诈方面也毫不逊色。官渡之战中,曹操在深夜听到少年好友许攸从袁绍营中来投,十分高兴,连鞋都来不及穿,“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当曹操问及有何策略破袁绍时,许攸问道:“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曹操大言不惭回答:“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曹又答:“可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军中粮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曹操以笑掩饰之后,附耳低语倒像真言,却仍是诈语。其实,许攸早知其诈,曹操却装腔作势,一诈再诈,以笑掩诈,显得更加虚伪诡诈。第五十八、五十九回,曹操被马超追得弃袍割须、狼狈不堪,气得曹操“掷兜鍪于地曰:‘马儿不死,吾无葬身地矣!’”就是在这种狼狈处境中,曹操亲施反间计,在两军对垒时,和马超的盟军韩遂言笑宴宴:“二人马头相接,各按辔对语。操曰:‘吾与将军之父,同举孝廉,吾尝以叔事之。吾亦与公同登仕途,不觉有年矣。将军今年妙龄几何?……只旧事叙说,并不提起军情,说罢大笑。相谈有一个时辰,方回马而别……”曹操奸在与韩遂笑谈越亲热,时间越长,戏做的就越像,越能引起马超疑心,这便是极要紧处,恶在使马超疑韩遂,进而翻脸成仇自相残杀。马超中此奸计,大败而逃。当然,这诈不全在笑,但若无笑,这诈恐也难成功。

在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乱世,狡黠诡计是一种智谋,同时又是一种必需的防御本能,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敌人,不能不多疑,不能不施诈,在这一点上,曹操、刘备各有千秋。

(二)皆展英雄志:备哭操笑

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曹操和刘备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却能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与孙氏家族三足鼎立,成为三国霸主之一,实为不易。奸、枭二雄都意志顽强,败而不馁,都千方百计搜罗人才,都有傲视天下群雄,笑看天下的雄心与霸气。

在刘表处,刘备“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涕”,并发出“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未建”的长叹。这里的“潸然流涕”,细腻深刻地透露出了刘备出身低微、势单力薄而“素有大志”的个性心理,诚如他酒后失语时的表白:“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酒后真言无疑表现出了刘备傲视天下群雄的雄心与霸气,大有英雄本色,以至于刘表疑心顿起。这般“流涕”,这般“长叹”,后人多有评议。毛评曰:“是英雄气”、“为天下发愤”;李贽评曰:“是丈夫语”;李渔曰:“真丈夫语,能使丈夫坠泪。”“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宇不三分”的赞叹于刘备是并不为过的。须知刘备在诸葛亮出山辅佐之前,即连遭困厄,流窜不定,寄人篱下,“依公孙瓒”、“依吕布”、“投曹操”、“投袁绍”。于是“潸然流涕”的点睛之笔,形象地暗示了英雄当时的真实境遇,蕴涵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也折射出壮志难酬的悲情,更揭示了英雄的内涵。

曹操的宏材大略足以笑看天下。当权之前,曹操就以两次大笑初展英雄志。第二回,何进与众官商议如何诛杀宦官,众人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时,“旁边一人鼓掌大笑:‘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议!’视之,乃曹操也。”《三国演义》第四回,董卓专权,汉朝社稷危在旦夕之时,“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随后“众官也哭”。这时,“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反而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一笑,显示曹操高人一筹,有胆有识,有勇有谋,英雄之气昭然若揭。军事上,曹操以自己的武功,打败了黄巾军,收编其精锐部队为青州兵,使他们成为他武力的基础;他战胜了乌桓而乌桓的骑兵在他的旗下又成为“天下名骑”。除此之外还有官渡之战,漳河之战等。当遇到强敌时,他不是退让妥协,而是笑着夸到:“看我捉住那贼。”凭着这股豪气,曹操所向披靡,取得一次次的胜利,即使失败后,曹操也一笑置之。《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孟德大战吕布,曹操中陈宫之计,进濮阳城遭到伏击。“手臂须发,尽被烧伤”,后由典韦、夏侯渊救回大寨,这时候,众将都拜伏问安,而曹操却仰面大笑,说到:“吾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而且将计就计,诈言被火烧伤而死,诱敌而出,予以伏击。曹操的笑是真正英雄的笑,“胜败乃兵家常事”曹操早已看透,真是非大英雄有如此潇洒。曹操这种视胜败如常的心态,败而不馁的志气,伤而不乱的从容,一如既往的机变,令人自叹不如,体现着曹操的气魄胆识与胸襟,非常人之所能及。曹操以笑展英雄志在书中还有多处表现。第二十一回,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在刘备与其周旋之后,操鼓掌大笑,并发表了自己对英雄的高见,在刘备进一步追问之后,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那么自信,那么从容,有一种雄霸天下的英雄气概!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操与众将宴饮甚欢,屡次大笑。操醉之后,取槊立于船头,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丈夫之志也!”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在众文官进献称颂曹操的功德巍巍、合当受命之后,曹操笑曰:“……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笑可以说是纵情的笑,蔑视的笑,表现了曹操对天下形势的深刻洞察,也暴露了曹操君临天下、睥睨一切的情怀。

成大事者首先必须有其要成大事的雄心壮志,在这一点上曹操、刘备平分秋色。

(三)同为求才:备“哭”操“笑”

曹操、刘备两人都善于搜罗人才,两人都以自己的手段和魅力建立了能与对方相抗衡的小集团。在对待人才的态度问题上,两人不谋而合,手段上异曲同工。

“哭”是刘备得人才的重要法宝。刘备以哭得到了赵云、诸葛亮等人。刘备帮助公孙瓒攻袁绍时第一次见赵云,这时,刘备已知赵云是一将才,乃“甚相敬爱,有不舍之心”,及与赵云分别时,就“执手垂泪,不忍相离”,这让赵云马上觉得刘备对自己惺惺相惜;刘备在北海救孔融,向公孙瓒借兵时二度与赵云“执手挥泪而别”,这一哭基本上为刘备哭得了文武双全、地位仅次于关、张的赵云的投靠之心,使赵云在公孙瓒兵败后主动来投刘备。在得诸葛亮的过程中刘备更是屡施哭功。曹操以假书信诱骗徐庶离开刘备,刘备“闻言便大哭”,而后又与徐庶“相对而泣,坐以待旦。”次日,与徐庶“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并且“执庶之手,泪如雨下。”刘备如此,终使徐庶拍马而回,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又恐孔明不肯出山辅之,遂乘马直至卧龙冈下,入草庐见孔明,并且“终身不为操设一谋”。请诸葛亮出山,哭更是功不可没。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不愿意的时候,“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刘备之聪明在于把孔明与天下苍生联系起来,孔明正当年华,满腔的报复,内心当然是希望大展拳脚的。刘备这么一哭,诸葛孔明自然感动至极,终于“愿效犬马之劳”。这般一哭就换来了才智天下的卧龙先生。

曹操亦求贤若渴,以各种方法收罗人才。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谋士许攸背袁投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第四十九回,赤壁之战前夜,庞统弃吴归魏,操笑曰:“公覆来降,此天助我也”,这些笑表现了曹操思贤若渴的心理,也表现出曹操笼络人才的手段,让人感到十分被器重。第二十四回,“操见公(关羽)有泪容……公曰:‘二嫂思兄痛哭,不由某心不悲。’操笑而宽解之,频频以酒相劝,”曹操此时的笑看起来很有人情味儿,但深藏着心计与权谋。以丞相之尊,“笑而宽解之,频频以酒相劝”,正是与他赠宝马,金银,美女之意相同:打动关公,笼络关公,以买其心。

刘备此时的哭与曹操此时的笑虽也有真情搀杂于其中,但更多的却是为达到他求才的目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有雄心、权谋、顽强的意志是必须的,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良将贤才,曹操和刘备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求才方面,曹操、刘备不相上下,在这方面刘备亦是用哭,而曹操依然用笑。

二、二雄皆哭同中有异

奸雄曹操虽然在困厄之中常以大笑表现出与众的不同和与刘备的迥异,但他也是善于用哭收买人心、对部下进行精神控制的高手,在这一点上,奸雄与枭雄有着惊人的相似的一面,所不同的只是哭的时机与场合不同。

共 7567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三国是群雄纷争的年代,所谓乱世出英雄,刘备与曹操都是真英雄,都是白手起家,建立霸业。而孙权是坐享其成,靠的是父兄。【三国演义】是经典的小说,是三分历史,七分虚构,里面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子虚乌有的。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就是编出来的,真正斩华雄的人是孙权的父亲孙坚。【三国演义】的宗旨就是抑曹扬刘,因而曹操成了奸雄,刘备成了枭雄。其实能成就霸业的人,哪一个不奸诈?不善权谋,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曹操与刘备都是雄才大略之人,善于把握机遇,罗人才,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不惜一切手段。笑与哭,皆是谋略而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很好的一篇文评。欣赏。。:叶孤城【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8:59:01 《三国演义》是世代流传成书,本着拥刘反曹的思想,把曹操塑造成了奸雄,而刘备则成了仁君。一将功成万骨枯,谁会没有谋略呢?相比较而言,还是更喜欢曹操。 很多时候,我们离天堂的幸福只有寸步之遥。而我曾有过的一切,你给的最美。

2楼文友: 21:54:25 小时候就听说过:哭来的江山。真的吗?

上饶治疗牛皮癣费用
进口原研他达拉非效果怎样
薏芽健脾凝胶亚宝药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