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蹈资金池嫌疑如何破局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8-09
刀尖上的舞蹈 资金池嫌疑如何破局
很多贷业内人士对“资金池”这个名词变得越来越敏感,在监管的严格要求下,更多的平台开始极力撇清与资金池的关系。其对投资者的不利影响已经人所共知。但对于资金池,投资者该如何辨析规避、平台该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又该如何有效整治,至今都未形成明确认识。本文的主旨是想通过剖析行业的主要症结,尝试找到一条可供各方参考的思路。
首先,我们要明确资金池的含义。
资金池最初是跨国集团用于集团公司统一调拨集团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团持有的净头寸,而开发的一种资金管理模式。简单讲就是把集团下属各分/子公司的账户现金余额转移到集团设立的统一账户中,有需要时再从账户中划拨。在贷行业中提及的资金池概念则应理解为平台运营公司拥有支配客户投资资金的权利,在不受外部监管的环境下自由调拨客户资金,在进行投标行为之前用于存放客户资金的账户集合。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平台主推的集合理财计划大都存在资金池嫌疑:
首先,集合理财计划会帮助客户自动选择借款标的进行投标(即平台运营公司拥有支配客户投资资金的权利)
其次,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负责监督资金的去向(即不受外部监管)
最后,第三方支付机构无条件(制约能力弱)接受平台运营公司的资金拨划指令(有些平台可能设置了一堆账户一一对应投资人,但实际上这些账号都受平台控制)。
所以,大多数平台的集合理财计划是不符合监管要求的,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在实际监管缺失的环境下,个别平台会挪用新进投资者的钱用来兑付旧投资者退出时的本金和利息。
资金池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那为何平台还要屡屡犯险,搞这样的集合理财计划呢?通过研究几家贷平台的发展历程发现,这其实跟业务模式和行业竞争有很大关系。
我们来回顾下贷平台最初的业务模式:peer-to-peer。即借款人通过平台发布借款信息,投资人通过三方支付机构出借资金给借款人,借款人按照借款合同规定通过三方支付机构按期向出借人归还本金和利息,向平台支付服务费用。
然而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满标时间漫长。
借款所需金额往往比投资者出借金额大,这样就需要多个投资者共同出借资金才能满足借款人的资金需求。平台表现就是一个借款标需要几天甚至一周时间才能满标。而在满标的过程当中,资金存放于三方支付机构中(借款人未收到借款资金,借款合同还未生效),投资者的钱未能产生利息收入,导致最终的年化收益率下降。调查显示,满标时间是很多投资人(也是借款人)选择平台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而大多数投资者都不喜欢满标速度缓慢的平台。
2、期限匹配困难。
调查统计表明,借款人的借款期限总体上比出借人愿意出借资金的期限要长
。这就导致出现短期出借资金大量堆积,而长期借款标无人问津的状况。如果平台不想办法改善这种状况,将导致无法抢到标的投资人和无法满到标的借款人大量流失。平台人气和收益都会双双大幅下降。
3、投资体验不佳。
通过问卷调查及对有投资经验的用户访谈了解,有很多用户除了一开始的新奇体验后,不喜欢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抢标、满标等事务上。对投资散标的体验感觉不佳。
由于满标时间漫长、年化收益低、投资人抢不到标,借款人满不到标等不佳体验,很多人会重新选择平台。面对行业竞争压力,平台不得不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状态。集合理财计划成为了平台比较现实可行的一种方式。
集合理财计划不仅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还实现了资金的最大使用限度(年化收益比散标高),对于客户具有极强的黏性(计划期满前不能对出),使平台的总体满标速度有了大幅提高。正因为这些优点,很多平台甘愿冒险,在政府整治大潮的尖刀上舞蹈,集合理财计划一直是平台的主打产品。
要合规还是要生存的选择,就摆在了平台经营者的桌上。个人认为,集合理财计划是平台未来发展壮大的有效手段,政府在处理该类案件时可以考虑区别对待,仔细甄别。对于内部存在的风险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规范:
1、集合理财计划的账户需要单独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开户,做到专款专用。
2、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承担监管职责,平台需公开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托管/指令规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
3、及时公布集合理财计划项目资金余额,债权包的债权信息、还款记录等。
4、每年需要聘请外部机构对平台进行审计,对平台公布的信息进行鉴证。
佛山治疗白癜风医院江门白斑医院先声药业港股上市上一篇:北京5月仅2项目预计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