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蓝散文一砂一石总关情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08-22

人居住在这个地球上,常为了生活日日忙碌奔波,所看到的是眼前的事物,所想的是当下的事情。好象万古千秋以来,一切本该如此,好象一切都是冥冥中预先给人们安排好了的。其实并不全是这样的,我们有生之年所生活的这个环境,是人与自然共同造成和决定的,而且更多的是人决定的。地球上的大多数人,一般来说,对于宇宙天体、河流山川、鸟兽鱼虫等等,乃是人类本身,其造化源流、其演变发展,关心无几,注意尤鲜。大多数人居此地球,只知其然,不知所以,好象没有关心的必要。于是人们说,没有必要关心这些,这些就由专家研究去吧,我们更关心的是眼下的生活和工作,至少目前是如此。就这样日复一日,终老不得明白。世人如此,莫能怪之。盖因先有生活而后有闲心;先有闲心,而后有关注身外事之心思,斯理不移焉。

适吾童年之际,天真烂漫。因生活之事,自有父母荷担,成日天只知顽耍,故有闲心遐想,关心起山水花鸟其渊源之事来。当初童稚之期,无资历可论,无条件可言,欲知宇宙天体、地球之谜,谈何容易。如此天大题目,岂是毫末小童之能为哉。由于久思不得其解,迷雾重重,故究其真谛之心愈切,遂成兴趣哉。于是乎,寄托于梦想,唯凭空想象以慰矣。此篇创作之根源,盖出于此矣。

时逢一九八二年,本人于苏州大学进修,课余闲时,偶读《江苏山水传说故事》一书,这就勾起童年往事的回忆。当时由于思乡心切,遂有为故乡山水创作之热衷。于是思如涌泉,笔似飞梭,欲罢不能。除听课和完成作业外,所有时间,全迷于此书的创作。虽三更灯火,案角树下,仍全神贯注,岂有疲哉。全书三卷,共三十章,一气呵成,只需半年,则于姑苏脱稿。然而过后,渐觉仓促之作,底气不足,恐落入笑柄,故一弃置之,尘封近三十年矣。近来常思,人生半百,已知天命,所见所闻,不过如此,有何求哉?又何虑哉?既有残稿,何不整理出来,在上凑凑热闹。此意已定,则付诸行动,便于今年四五月间,陆续发于上。在“江山文学”站,可觅其踪。

文中所谓“端屯”,乃是桂北山区的一个山弄。此山弄的自然环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林密、崖险石奇。据先人流传,此山弄有地下溶洞,纵横交错,幽秘非常,尚有地下暗河,四通八达。

我出生于此地,从小对于此地的地形地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我从小热心于探索周围地貌的形成机理和过程,更欲彻底了解地下溶洞和地下暗河的真形实貌,求知之心日久,以致痴迷于此。俗语云:日有所思,夜必所梦。既梦中有趣,则愈欲梦矣,遂成连锁反应、增益循环。于是乎,此梦多多,鸡零狗碎,经数年的积累,则内容丰富,其境况万千、虚幻无穷。凭我之初衷、凭我之兴趣,遂将庞杂无序之梦境加以编排调拨、剔除增补,再根据八仙神态性格,渗入民间传说故事,溶入生活、揉合神话、发挥想象、虚构杜撰、缝补连结、演绎推理、使之先后理顺、首尾呼应。经一番精心设计、遂成斯文哉。

本来梦因愿成,但也常出例外,故此部长篇只摘取童年繁梦其中之相关的三十个梦境,将无关者剔除勿用。再经分解合并、移花接木、添枝补叶,先后调整、串联成篇,完成了对端屯三十处奇景的故事创作,聊以 童年之心愿。

自思此等幻想形式文字,不须拘泥于实际,再则青年时代的我沉迷于小说《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等名著,于是便有了启发和幻想小说的创作基础。更有凑巧,有一回我在书店中偶然发现一本名为《八十一梦》的小说,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所著,于是购回欣赏,这就更增加了我写幻想小说的信心。

此部长篇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虽属虚构幻想小说,但也有现实基础,并非完全凭空捏造,并非完全虚无缥缈。曾有读者评说:“此文情理兼容,其中不乏趣味,观后如饮别茗,另得其味。”

文中的故事情节大抵如下:

八仙中的汉钟离的一只金戒指和吕洞宾的一只银戒指,因久随仙人,感染仙气,得道成精。只因金银质异,刚柔有别,遂分阴阳两性,它们早有相慕之心,各怀私奔之意。只因汉钟离下凡,一时粗忽把金戒指送予凡人韦乐天;吕洞宾在杭州宝极观因怜悯穷人张卖鱼赐以银戒指,银戒指几经周折,落入西湖成精。端屯员外马楼因施毒计谋夺韦乐天的金戒指,以致害死其全家。金银两只戒指于马员外家偶然相遇,并相助逃脱,结为夫妻,号为金环银环,隐居民间。马员外因搜捕精灵宝贝,求助于妖狐,费尽心机,到底自招奇祸,导致满门灭亡。

马员外的两位爱女被西海龙王三太子救活。龙王父子均看中马氏二美人,都要娶她们为妃,父子争风吃醋,反目成仇。老龙王欲斩三太子,银环巧施妙计,救出三太子及马氏二美人,逃离了龙宫,成就美好姻缘,隐居端屯南山之中。西海龙王发兵端屯征剿,三太子一家妻离子散,其中两儿战死,一女自尽,唯次子马腾云巧计避祸,死里逃生,藏身地下溶洞。三太子长年被囚天牢,两夫人老死南山。马腾云死而投胎,成为猬王。猬王行善立法,减少对百姓庄稼的祸害。

汉钟离与吕洞宾,寻找下凡的金环银环,无意中造化松鼠。金环银环结为夫妇之后久不生育,求助于观音菩萨,却生出金银花来。吕洞宾欲在民间行善,建亭造桥,栽树种花。王羲之母亲走失一只名叫“猛”的仙兽,“猛”以为吕洞宾在民间沽名钓誉,蓄意破坏他的工程。吕仙与“猛”恶战,得金环银环暗中相助,最终战胜恶“猛”。但是他的工程也毁于一旦,因而心灰意冷。

猬王寿终,转世为小白鸟。小白鸟在丛林中凄凉度日,不幸却被大鹫擒去囚禁。金鱼精设计为三太子解脱囹圄之灾,又与三太子救出小白鸟,小白鸟死后转世为游蜂。游蜂几经危难,三太子痛念骨肉分离,遂作法将游蜂变成项下之痣,从此了却一段哀情。

金环银环隐居民间,过着夫妻生活,因无事闲游三界庙,与庙中侍者争执。三界老爷了解情由,顺了各位心愿,放侍者归红尘了结姻缘,收留金环银环取代金童玉女之位。

三太子新婚之夜,惹来奇祸,被流放西方鹰愁涧受苦。吕洞宾在玩笑中与张果老的毛驴结冤。吕洞宾二度下凡行善,苦心经营,筹集银两,要在人间起造乐园“常花府”。毛驴偶于东海之滨拾得龙宫异宝,身怀绝技,于是摆脱张果老,藏匿民间,与丑陋的飞鼠结为盟友。它们存心捣乱,共同破坏,使吕仙的计划落空。

张果老走失毛驴,王母娘娘责怪。八仙苦寻毛驴,毛驴不愿皈依,八仙与其苦斗。八仙各献收驴计策,吕洞宾历经艰险,几乎命丧蚁穴。八仙最终智收毛驴,索回宝珠。

八仙东海还珠寻不到失主,又转南海、西海,终于将宝珠还给鹰愁涧的三太子,归结一段情缘。八仙还珠从西海归来,途经三界庙,与金环银环邂逅相逢。汉吕二仙遂收复了金环银环,完结了它们一段奇特的人间历程。八仙归洞,恰遇赤眉公公,备言前事,感慨不已。为了纪念,把端屯之中与故事相关的地点一一起名,刻石铭记。并委托端屯土地负责流传后世,以致千秋不忘。端屯百姓发现三界庙冷落,究知其根由之后重新修缮,并引进众多神祗,从此三界庙香火不绝。

此部长篇是幻想虚构的神话小说,全书共三十回。此长篇故事情节曲折、复杂、离奇,书中人物众多,内容丰富,笔调诙谐,富有生活情趣。通过书中故事,解析端屯(地名)三十处奇特地貌的名称及来历。

此部长篇所虚构的故事中饱含人间情调,宣扬真善、抨击邪恶,暗寓社会合谐的重要,激发世人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和祖国文化的亲切感情。

此长篇创作的初衷,是出于对生养自己的故乡的山山水水的“眷恋”之情;是出于对家乡、对生活、对故土文化的无限热爱。

千百年来,那些隐蔽、偏僻的深山老林里的奇特山水,无声无息的沉睡着,鲜为人知。原因在于没有人赋予它文化的生命,没有人给予它足够的关怀。在那温饱没有保证的住在那里的人们,根本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去考虑这些。在那物质生活贫乏的那个时代里,人们对大石山区的评价,是以它能生产多少粮食为尺度的,所以向来人们常称那些地方为“穷山恶水”,常以能离开那里,迁到平原去生活为向往的目标。现在我们已经觉察到,在国富民强、再也不为温饱发愁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了。原来那些不产粮食的荒山野岭、那些不适合人们长久居住的所谓“穷山恶水”,看惯了高楼大厦的人们倒愿意去逛一逛,到那里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风貌,去呼吸一下那里的新鲜空气。于是新的旅游理念——“山区旅游”就产生了,“穷山恶水”便产生了新的价值,那死一般寂静的大石山区,又重新获得了生命。远的不说,广西都安县“七百弄”旅游区和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旅游区的开发,便是一个例证。

然而,光凭那些地方的奇特地形式地貌来保持人们对它们的长久吸引力是不够的,必须给它们予文化的包装、营造它们的文化氛围,逐步沉淀它们的文化底蕴,它们的风貌才能逐步地鲜活起来。没有文化的积淀,会使风光逊色;有了文化的衬托,可使风光锦上添花。

奇景无名,文人有责。千古大荒,原本无名。那些荒山野岭,我们怎能让它们永远沉睡!怎能让它们永远无名!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普及的今天,我们能使“恒河沙”的每一粒都有它独立的名字,那么给山川起名是不困难的。当人类活动足够频繁的时候,在用计算机管理一切的时候,这种起名就见得必要了。

文化靠人去创造,山水靠人去命名。不要一代观望一代的没有人去关注它们。我们一些能够动笔的人,要做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要做一些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事。要给家乡的“无名”山水给予适当的“宣传”,给它们提供一些文化的铺垫。同时借以激发后世人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深山老林里的荒坡野岭,由于它们不是“风流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不是“上林旧苑,宫廷遗址”,也不是“帝王发祥之脉”、“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是“名不见经传”,问名于土著亦皆不晓得的。要给这样的荒山野岭穿上文化的新装是没有依据的。因为那里一般没有发生过引人视听的事情,风自拂拂兮雨自飘飘,再平凡不过了。你要给那些山水起名,是没有任何历史资料可以挖掘利用的。

在洪荒时代,所有的山水不都是无名的吗?可是后来却有了“神女峰”、“老君犁沟”、“二郎山”、“三清山”、“九老洞”、“子牙河”等等,这是借助于神话故事而起名的,久而久之也得到了世人的公认。

在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十分肤浅,对于宇宙的来历感到迷茫,对世界上的一切自然现象不知作何解释,于是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臆造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来,诸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等。对于天象的解释,古人的想象力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了,什么“金乌”、“玉兔”、“二十八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等,给宇宙中的星体也给起了名字。所有这一切,都得到世人的认可而承袭沿用至今。

既然深山老林里的荒坡野岭,没有任何历史文化可以挖掘利用。那么要给它们起名,要解释它们的存在,只好借助了虚构幻想神话故事了。虽说虚构幻想神话故事,不需要挖掘历史素材,不必受客观事实的约束,不必顾及学术、科学的严肃性,但是要写好长篇幻想小说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你起码要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尊重千百年来人类生活形成的基本理念;不要与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不要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相违背;在文字安排上,在情节处理上,不要出现互相矛盾、前后脱节、思路紊乱、不能自圆的现象。

此长篇借用八仙之名号,虚构了与端屯山水地形相呼应的错综复杂、离奇古怪的神话故事。借此机会,顺便就给了一些比较特别的山水赋予名称。这对于本人家乡未来可能的旅游开发来说,是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当然,自己仅能对最为熟悉的端屯做文章,而且也不宜对别人的村屯横加编造。但是我所做的小范围的文章,其作用不见得就很小,因为这是一个引导和示范,这是为家乡建设着想的一种精神。如果我的这点精神,能给读者有丝毫的感动,那将是对我巨大的安慰了。也许这仅仅是个人的奢望而已。

我知道现代的作家,很少写这种题材、这种风格的小说。他们所写的幻想小说多是“科幻”或“玄幻”的,大多是写武打、侦破内容的,他们紧跟了时代的步子,所以很受读者睛睐。也许我的这篇“古董”会被不屑一瞥的。即便如此,对于我来说也不会感到悲哀的。因为我在动笔之前,就没有丝毫的企盼,当初仅仅是聊以自娱而已。

此部长篇与本世纪初之青年文学爱好者兴起的玄虚魔幻小说之风格又有所不同,后者得益于泊来之引领,方兴未艾。而前者则根植于本土,其味略陈。自虑与时味相去,或者难得时人一瞥。然而,文章千古事,意气一时风。毫素在手,欲写则写,文章兴废,自有其期。文出于兴,不以得失荣辱而虑哉。

但愿我的这一拙作,能找到几个喜欢她的朋友。若真能如此,我将对这些朋友表示十分真诚的谢意。

共 502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本篇散文为《寻石三十梦》创作谈。人生活在地球上,在对大自然的索取中,对地球和自然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童年天真烂漫,只知关心山水花鸟,但无能力解地球之谜;大学时热衷故乡山水创作;青年时代沉迷于小说《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等名著…作者记述了自己认识自然界,并开始投笔对大自然的创作过程,介绍了自己成长过程和爱好,记录经典名著的重要情节,对《寻石三十梦》的创作思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作者用文言文和半古文半白话来撰写成现代白话文写作手法,感慨于一砂一石总关情。问好作者,。嫣儿。

1楼文友: 2 :45:19 本篇散文为《寻石三十梦》创作谈。人生活在地球上,在对大自然的索取中,对地球和自然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童年天真烂漫,只知关心山水花鸟,但无能力解地球之谜;大学时热衷故乡山水创作;青年时代沉迷于小说《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等名著 作者记述了自己认识自然界,并开始投笔对大自然的创作过程,介绍了自己成长过程和爱好,记录经典名著的重要情节,对《寻石三十梦》的创作思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作者用文言文和半古文半白话来撰写成现代白话文写作手法,感慨于一砂一石总关情。

2楼文友: 2 :45:47 本篇散文为《寻石三十梦》创作谈。人生活在地球上,在对大自然的索取中,对地球和自然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童年天真烂漫,只知关心山水花鸟,但无能力解地球之谜;大学时热衷故乡山水创作;青年时代沉迷于小说《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等名著 作者记述了自己认识自然界,并开始投笔对大自然的创作过程,介绍了自己成长过程和爱好,记录经典名著的重要情节,对《寻石三十梦》的创作思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作者用文言文和半古文半白话来撰写成现代白话文写作手法,感慨于一砂一石总关情。

灯盏细辛忌吃什么

云南弥勒灯盏花与生物谷

弥勒灯盏花有什么特点

治疗小儿积食发热的方法
老年痴呆症什么症状
女性尿液浑浊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