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9日体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3-26

2015年雨果奖结果公布,刘慈欣的《三体》获奖。此次参评的《三体》英文版是由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译出。雨果奖主办方对腾讯文化表示,未来或许会有中文科幻小说获得雨果奖。

《三体》英文版封面,英文版译为《三体问题》

[世界文学奖访谈录之一]

2015雨果奖公布:《三体》获奖

2015年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争议未消。文学奖应该怎么办?如何保证公开和透明,评选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文学奖的演变与世界各国语言、文学乃至社会的变迁有着怎样的深层关联?针对上述重要问题,腾讯文化对文学奖、法国龚古尔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日本芥川直木奖等世界着名文学奖项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系列报道将在近期内陆续推出,此为开篇。

美国时间8月22日晚10:00(北京时间8月2 日中午14:00),倍受瞩目的雨果奖在美国西雅图附近的斯波坎市颁出。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奖,创造了中国科幻的一个记录。

首期《惊奇故事》,其中刊有H.G.威尔斯、儒勒·凡尔纳、爱伦·坡等人的小说

2015年雨果奖奖杯

雨果奖创立于195 年,除1954年停办一年外,迄今已举办62届。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力的两大奖项。雨果奖的名称来源于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后者被誉为美国“科幻之父”,他于1926年创立了美国最早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Amazing Stories),正式将科幻小说带入了美国公众的视野。

雨果·根斯巴克

雨果奖由世界科幻大会举办,在每年6月举办的大会上颁奖。一年一度的世界科幻大会是全世界科幻迷的盛会,期间会举办书迷见面会、作品讨论会、讲座、签售会、Cosplay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科幻迷们齐聚一堂,其乐融融,而雨果奖颁奖典礼则是活动的最高潮。可以说,雨果奖是一个深具平等精神的奖,它不仅由粉丝创立,也由粉丝管理和运营,所有奖项均由世界科幻大会成员经两轮投票选出。发扬粉丝精神、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科幻迷社区,正是世界科幻大会最引以为傲的一点。

雨果奖官方网站

今年的雨果奖尤受到中国科幻迷关注,因为刘慈欣的《三体》进入了雨果奖“最佳长篇”类的决选名单。《三体》的英文版由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译出,去年由着名的托尔出版社推出,英文版名为《三体问题》(The Three-Body Problem)。《三体》英文版一推出就受到美国主流媒体关注,并广受好评。《纽约时报》称,《三体》系列“有可能改变美国科幻小说迷的口味”,因为在美国顶尖科幻小说家纷纷摒弃传统外星人入侵情节时,人们对《三体》这类黄金时代经典科幻小说的需求并没有消失。《纽约客》则称,刘慈欣的小说是对于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

第三届“悲伤小狗”行动标志

今年的雨果奖因《三体》为中国读者期待,但在美国本土,却因“小狗门”事件陷入了巨大争议。所谓“小狗门”,是指“悲伤小狗(Sad Puppies)”和“狂暴小狗(Rabid Puppies)”这两个组织通过刷票操纵雨果奖提名名单的事件。

“悲伤小狗”201 年由美国畅销作家拉里·科雷亚发起,此人持保守的右翼政治观点,屡发反对女性与少数族裔之声。科雷亚称,雨果奖评选受到“政治正确”气候的影响,部分流行作家因为他们的保守政治倾向被歧视,奖项越来越向女性与少数族裔作家倾斜。

“狂暴小狗”则由前“悲伤小狗”成员沃克斯·戴(Vox Day)发起,诉求与“悲伤小狗”相同。2015年,两个组织并肩刷票,成功操控了雨果奖提名名单——在每类五部作品的提名名单上,三部长篇、全部中短篇、全部相关作品都与这两个组织的名单一致。名单揭晓后,舆论大哗,科幻界义愤不止,《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RR·马丁多次发文批判。

早期的《惊愕》杂志

事实上,《三体》的入围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小狗门”事件的影响——最初因“小狗”们的刷票行为,它被刷出入围名单。其后,入围作家马可·克罗斯(Marko Kloos)为抗议“小狗门”事件退出竞赛,《三体》得以入围。可以说,雨果奖的粉丝投票制度也是“悲伤小狗”们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凯文·斯坦德利

在2015年雨果奖颁布之前,记者作者邮件采访了雨果奖主办方的两名负责人凯文·斯坦德利(Kevin Standlee)和谢丽尔·摩根(Cheryl Morgan),借机了解世界上最大牌的科幻奖是如何运作的。他们不仅谈到了美国百年科幻发展史与雨果奖的来龙去脉,也谈到了他们将怎样应对“小狗门”危机。

以下为记者与凯文·斯坦德利、谢丽尔·摩根(下文统一使用“雨果奖主办方”)的对话:

流行杂志是美国科幻的核心推动力

记者:雨果奖是以科幻杂志编辑雨果?根斯巴克的名字命名的。雨果?根斯巴克对美国科幻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谢丽尔·摩根

雨果奖主办方:是他将科幻带入了美国公众的视野。早期,流行的科幻小说大多是由欧洲人写的,例如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根斯巴克在卢森堡长大,少年时代移民到了美国。1926年,他创立了美国最早的专门科幻杂志——《惊奇故事》。

根斯巴克对科幻的兴趣是从他对电子学的兴趣中来的。他办的第一本杂志叫《现代电子学》,目标读者主要是对无线电这种新技术感兴趣的人。他慢慢开始在这些杂志上发表小说,在192 年还发了一个叫“科技与发明”的特刊,里面全都是小说。这种兴趣最终促使他创办了《惊奇故事》。

根斯巴克坚定地认为,科幻小说的使命是对读者进行科幻教育,在他的杂志上发表的科幻小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深具创新性的小说。作为编辑,根斯巴克会鼓励读者写信告知对这些小说的想法,有一些他会选出来发表。他还把这些通信者的地址发在了杂志里,于是,这些人相互之间也开始通信了。这成了美国科幻小说迷圈子的开端。尽管“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这个词不是他本人发明的,但是根斯巴克让这个词流行了起来——他本人自创的“Scientifiction”却从未流行。

记者:在美国科幻发展史上,杂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吗?

雨果奖主办方:在美国科幻发展的早期,像《惊奇故事》这样的流行杂志是其核心推动力。平装书19 9年才在美国出现,在此之前,流行杂志是读到有趣的新故事的最便宜方式。小说在成书之前通常都会在杂志中连载,许多科幻大腕都是从流行杂志起家的。19 9年是一个尤其重要的年份,因为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阿尔弗雷德·贝斯克、弗里茨·莱伯、A·E·范·沃格特和西奥多·斯特金等人都在这一年发表了他们最早的作品。

早期的《惊愕》杂志

《类比》杂志

其他重要的杂志包括《惊愕》(Astounding)和《类比》(Analog),后者今天仍在发行。

记者:雨果奖的评选机制是怎样的?

雨果奖主办方:雨果奖是由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所有世界科幻大会的成员都有权提名雨果奖,在每个类别中可以最多提名五部作品。获得最高投票数的作品将会进入决选名单,之后,成员将再一次对决选名单进行投票——这一次,“无奖”(No Award)也是选项之一。成员需将他们的选择按喜欢程度排序。雨果奖采用的是排序复选制,得到多数票的作品将获胜。

如果“无奖”一项获胜,就意味着世界科幻大会的成员们认为此类别中没有作品配得奖,那么这一类别的奖项就会空缺(这在雨果奖的历史上发生过五次)。

记者:或许可以说,雨果奖主要还是一个图书奖。我想,它与别的图书奖一个主要区别是,它完全是由粉丝而非业界权威选出来的,在评奖过程中也没有任何等级之分。为什么雨果奖的创办人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初衷是什么?

雨果奖主办方:雨果奖确实主要仍是一个图书奖,但在“粉丝运营”和“粉丝投票”这两点上却不是那么独一无二。事实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奖,比如英国的英国科幻协会奖、澳大利亚的迪特马斯奖(Ditmars)、加拿大的极光奖(Auroras)、日本的星云赏等。雨果奖是这一类奖中最早的一个,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对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以任何语言发表的作品开放的。

不过,迄今为止,唯一的非英语决选作品是法国小说家让·韦科尔(Jean Vercors)的《Sylva》,那是在196 年。那一年最终获奖的是菲利普·迪克的《高城堡里的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或许有一天,中文小说会出现在决选名单上。

雨果奖是195 年在费城的世界科幻大会上创立的,科幻迷们想要成立一个奖,表彰他们心目中最好的作品。1954年,它停了一年,1955年又重新启动,并延续至今。世界科幻大会是一个极具平等主义精神的组织,大会每年都在一个不同的地方举行,由不同的粉丝筹划。这一年的组织者,下一年可能会在搬椅子或是分发会章。它甚至都没有一个“中央政府”,没有一个做决定的理事会,所有的重要决定——例如下一年的大会在哪里举行,未来的会址怎样选择,雨果奖如何评选等等——都是由参加世界科幻大会的全体会员在公开会议上共同决定的,每名会员都有同等机会参与组织的管理。

不是说专家评的奖没有位置,而是说世界科幻协会(由当年参加世界科幻大会的人组成)一直认为,他们才是最好的评委。

很多科幻作家一开始是粉丝

记者:世界科幻大会的活动精彩纷呈,包括讨论会、作品朗读、签名会、电影放映、Cosplay比赛等。《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RR·马丁似乎是世界科幻大会的常客,你们是怎么请到他的?

雨果奖主办方:马丁其实不是我们请的。就像所有会员一样,他自己掏钱交了会费,自费旅行来参加大会——世界科幻大会在这一点上很特别,不管是名家还是普通人,都会自己交会费,只有特别嘉宾例外。

从最开始接触科幻/奇幻圈起,马丁就是科幻/奇幻迷群体的一员。是的,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世界科幻大会也多次邀请他担任特别嘉宾,但他也是一名粉丝,而世界科幻大会的核心精神是发扬粉丝文化。

记者:科幻圈这种强大的粉丝文化是怎么产生的?在科幻领域,作家与粉丝的距离似乎比别的写作领域要近得多,为什么?

雨果奖主办方:在科幻领域(包括奇幻与惊悚领域),粉丝与作家之间的关系可能确实要比其他类型小说近得多,但这恐怕也不是独一无二的现象。犯罪小说与历史小说爱好者也有自己的集会,这些集会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可能的解释之一,是杂志体系。科幻是少数拥有欣欣向荣的短篇小说市场的类型之一。许多作家一开始是粉丝,然后开始创作短篇,再在短篇的起点上变成一流的小说家。尽管这并不是唯一的职业发展路径,但像这样成长起来的科幻作家,基本不会丢掉他们的粉丝传统。

乔治·RR·马丁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他的第一篇雨果奖提名小说《晨临雾逝》是197 年发表在《类比》杂志上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光逝》要到1977年才出版,在此期间,他出了一本短篇小说集。

另外,科幻与奇幻圈的根子还在于粉丝们办的“粉丝杂志”,那是他们自己写自己出的,在他们中间彼此交换。他们做这些杂志不是为了金钱或其他回报,而仅仅是出于热爱。他们的说法是,“给我寄一份你的评论或你们的杂志,我们就扯平了”。

记者:在科幻科域有“软科幻”(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和“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描写新技术新发明对人类社会影响)之分。在为加拿大广播公司做的纪录片中,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罗伯特?索耶称:“科幻小说与科学发展的轨迹有互补的规律。当科学比较发达时,科幻小说就会受到轻视;当软性的社会科学比较流行时,科幻小说就会转向硬科技。”

索耶认为,北美科幻小说界有一个“软科幻”与“硬科幻”交替出现的规律,如1901-19 9年是“软科幻”,19 9-1957年是“硬科幻”,1957-1969年是“软科幻”,1969到1980年代中期是“硬科幻”——这种总结确切吗?近年来美国的科幻小说有什么新的发展规律吗?

雨果奖主办方:雨果·根斯巴克大概会很生气索耶将他杂志中的作品定义为“软科幻”,因为他一直强调作品在科学方面的准确性。当然,事实是两者之间的界限永远是模糊的,而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几十年前被看成“硬科幻”的作品,现在看可能就是可笑的幻想。根据作品主题所在的学科做的划分,也常常站不住脚。一本探讨人类学理论的严肃作品与一本讲述超光速旅行的作品,孰“软”,孰“硬”?——至少目前科学界的共识是,超光速旅行是不可能的。

和其他写作领域一样,科幻小说领域也有它自己的潮流。目前流行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发生的太阳系的故事,它们被认为是“硬科幻”。在1980年代,赛伯朋克(Cyberpunk,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等矛盾展开)被认为是(由女性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软科幻”的拯救者,但今天已经没有人将“进入Cyber空间”(指上网)当回事了。今天,我们对电脑系统的了解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而当时没有几个赛伯朋克作家预测到了病毒或垃圾邮件。

雨果奖应该向所有类型的作品开放

记者:在美国一百年的科幻小说发展史上,有哪个时期可以被看作鼎盛时期么?如果要向世界科幻迷推荐一些核心作家与核心作品,你们会推荐哪些?

雨果奖主办方:恐怕没有“鼎盛时期”。有一个叫彼得·格雷汉姆的粉丝曾说过,“科幻小说的黄金年代是12岁”(托马斯·M·迪施让这个说法变得流行)。格雷汉姆的意思是,我们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永远是我们12岁时读的小说,因为那是我们对科幻小说带来的“惊奇感”最敏感的年纪。每一代粉丝都会认为自己成长的年代是科幻小说的黄金年代。

至于推荐作者嘛,当然是我们的决选名单上的作者了。你可以把雨果奖历年来的名单拿起来看一看,拿起一篇作品试着读一读。这其中有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作品,它们是历史上许多粉丝喜爱过的。

记者: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三体》是今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类的决选作品,能得到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奖认可,中国的《三体》迷十分兴奋。对刘慈欣的作品,能否谈谈你们的看法?

雨果奖主办方:作为雨果奖的代表者,我们无法针对决选作品发言。西方评论家写了许多关于《三体》的精彩评论,他们的观点值得参考。

记者:因为“悲伤小狗”(Sad Puppies)和“狂暴小狗”(Rabid Puppies)这两场“小狗门”事件,今年的雨果奖引来了巨大争议。“小狗门”对雨果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雨果奖主办方:我们绝对没有想到雨果奖评选会有这样狂乱的场面,但我们还是挺感激我们由此得到的媒体关注的——“小狗门”给我们带来了我们绝对负担不起的媒体宣传。无疑,有人会因为这一争议对雨果奖有负面看法,但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文章都在强调雨果奖在粉丝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此外,在我们看来,今年投票数的巨增也是一件好事。

记者:雨果奖是怎样应对“悲伤小狗”和“狂暴小狗”事件的呢?雨果奖内部会因此有什么改变吗?

雨果奖主办方:我们希望人们能带着耐心和理解看待此事。不管“小狗门”发动者的动机是什么,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本人也有他们的粉丝。雨果奖和其他国际性奖项应该向所有类型的作品开放,而不仅仅服务于某一族群或拥有某种政治信念的作家。

所有参加世界科幻大会的人都有权参与改变雨果奖的评奖规则。为了避免冲动,任何重大的规则改变都需要两年才能生效,也就是说,它必须获得连续两届世界科幻大会成员的认可。这会给成员足够的空间去考虑那些改变的后果。

针对此次争议的一项主要提议是对投票机制做出修正,通过数学算法减轻拉票事件对评奖结果的影响——在现行体制下,这种事先商量好的投票会导致一小部分人主导投票过程,将大多数成员的声音排除在外。

尽管在过去有针对单部作品的拉票行为,但这种大规模拉出一整个名单的拉票却没有过,而且大家对此都是非常厌恶的。参加本届世界科幻大会的成员将会讨论我们是否需要对提名机制做出改变,这一届大会通过的议案将会在下一年继续讨论。不过,获得通过的话,最快也要到2017年的雨果奖才会生效了。

(编辑:葛润)

江苏治疗白癜风费用儿童感冒国家专利保护产品大连治疗癫痫病费用

钙和D3什么时候吃最好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可以吃什么好
复方木香小檗碱片是治什么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