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家淡淡的笔触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2-04

【酒家】淡淡的笔触,甜甜的忧伤(说文) ——读赫拉巴尔“河畔小城三部曲”之《甜甜的忧伤》

作者: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 272发表时间:2015-02-21 20:05:45
因为春节,断断续续地,终于读完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河畔小城三部曲”之二——《甜甜的忧伤》。这部一如它的书名,有别于第一部《一缕秀发》的明澈轻快,虽然也是写温润如水的小日子,写浸在小日子里的小人物,但是夹杂着若有若无的、时轻时重的忧伤,就像是一颗巧克力,初进口滑润、甜腻,过后却是满嘴满胃的涩苦。
《甜甜的忧伤》全书共分二十三个小节,各个小节之间有的有明确的联系,有的独自成为故事。其实,说是故事也不对,充其量是日常生活的片段。整部书一如拼图,二十三个部分,通过明里、暗里的相关性,合成一大张琐碎芜杂的小城小人物素描图。
在这部书里,小城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受纳粹的蹂躏。原本平静、快活的乡村田园诗般的生活戛然而止,小城的上空笼罩着战争的阴影,小人物的心头亦填满战争的恐惧。所有这些,赫拉巴尔都没有浓墨重彩地去描摹,也没有义愤填膺地去批判,而是用淡淡的笔触,寓所有的苦难于无形,反而事半功倍给人更大的震撼。书结尾的时间节点选择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苏联军队入驻小城,全城举行庆祝狂欢,却是以准备献媚的“教父”被苏联士兵“误杀”收场。
——呵,真正是“甜甜的忧伤”啊!
一如第一部,这第二部赫拉巴尔依然用细腻的笔触,沉到烟火深处的视角,勾画了一个又一个毫不起眼的但又真实存在的,既可恨又可爱的小人物形象。他们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仿佛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你、他,还有她,让人过目不忘。
贝宾大伯依然是出彩的。即便生活困苦潦倒,依然没心没肺地活得坦荡、快活、爽利。他给人的形象,不管身上有多脏有多落魄,都会戴着他那顶按他偶像汉斯?阿贝尔斯帽子尺寸特意制作的海军帽。这顶白色的帽子“恰像一只小船”,游荡在啤酒厂,游荡在小城的各个角落,游荡在众多酒吧美人的怀抱。
当初,曾是奥匈帝国士兵的贝宾大伯从老家来小城,说是到弟弟家玩两周,结果一住却是十年。弟弟是小城啤酒厂的管事,高高在上,形象体面,他却是啤酒厂的箍桶师傅、打杂工人,离开弟弟就潦倒到靠在鸡栏里偷吃鸡饲料过活,最后饿晕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看热闹者的目光一遍遍凌迟。就是每天傍晚小城居民们在窗口跟他的问候和寒暄,也不过是被人当成笑话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所有这一切,贝宾大伯都不在意,他在意的只是他能不能按时去酒吧,只是不要让那些等他的美人儿心焦。他看似不思前程,不求进取,应该是令人不齿的那类人,然而他活得真实、乐观、豁达,又幽默风趣,在纳粹光临小城时自豪地宣称“奥国士兵跟往常一样总是胜利者”,终归是让人又爱又怜。
于是,那顶白色的海军帽不仅仅是一顶帽子,更是一种曾经的辉煌,一种酸楚的渴盼,一种无言的宣战,一种美妙的向往。它即贝宾大伯,贝宾大伯也即它。
让人难忘的还有屠宰工瓦西切克。在战争爆发后,愤慨的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城乡各地,宣扬被他称之为“哈米吉多顿”的最后战役,宣扬“最后的战斗必将燃起熊熊烈火”,即便被人讽刺为“哈米吉多顿先生”也不改初衷,最后公然到纳粹军面前表达强烈不满,高呼着“哈米吉多顿”被纳粹军残忍杀害。在描写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卑微得不能再卑微的底层人物时,赫拉巴尔写到纳粹军驻扎大楼上悬挂着一条标语:“新鲜空气从窗外来,良好愿望往门里进”,耐人寻味。他又难得地借瓦西切克的口,表现了阴影笼罩下的小城人民的真实内心:“每个人都知道,尽管真理在哈米吉多顿先生手里,但谁都害怕这真理,宁可像一条活着的小狗,也不愿像动物园里的一头死狮子。”
赫拉巴尔写这些小人物,有的毫不吝啬用了大量的笔墨,有的又惜墨如金寥寥几笔,然而,却依然具有四两拨千金的功效。在小城收卖毛皮和骨头的犹太人老板雷哈先生的弟弟奥斯卡尔,出场就短短的几句文字,局限于被纳粹军推上车带走的那个瞬间,然而,他总说一句同样的话:“只需五分钟的聪明就行!”就是这样一句反复的话,奥斯卡尔就活了。
同样的还有在小城广场拱廊下开书店和文具店的富克斯先生,赫拉巴尔给予他的外貌描写重点在眼睛:“这是一对大眼睛,只是眼珠子有点儿移位,就像我爸爸那辆40 型斯柯达汽车上没有调整好的一对前灯:一盏照着壕沟,另一盏却照着天上。”于是,三两笔,这个富克斯先生就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用这一双没调整好的眼睛中的一只看着最高处的永恒,另一只眼睛看着地面”,见到他喜欢的人便说:“精神领域里的状况在好转。”——其时正处于纳粹统治时期,话语背后隐藏的东西颇值得玩味儿。
其他的,像粗鲁暴躁的“我”的教父,把砍碎柜子作为发泄的途径,总喜欢骂教母“臭婊子”,有一点不如意就跺着脚大吼“我要像钉钉子一样把你捶进地里”;像总喜欢躺在草坪上菩提树下看星星的啤酒厂夜巡员沃尼亚特科先生,发现最大的樱桃树上有一只睡觉的大黄鸟,兴奋地叫醒所有啤酒厂的人,带领大家去看,还固执地认为大黄鸟是死在纳粹手上的屠宰工瓦西切克的灵魂,“也就是哈米吉多顿的灵魂啊!他是来向我们问好并告诉我们:最后的战斗在燃烧啊!”
……
这些在与世无争的小城居住的一个个小人物,全被赫拉巴尔画在了纸上,又画在了读者的眼前,还有心里。他让一个个人物立体丰满,同时时时不忘其戏谑之特长,极尽夸张之能事,在看似荒唐的外衣下隐藏着狡黠的智慧之光。
文章中,他写那个极喜欢拆装摩托车的父亲,说父亲“喜欢技术革新产品”。父亲每到星期六,都会将他那辆老是发生故障的“猎户星座”牌摩托车的发动机拆到最后一颗螺丝钉,然后细心查看究竟是哪里出了毛病,拿锤子和凿子捣鼓捣鼓,再组装起来。父亲完全痴迷于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痴迷到何种程度?他每个礼拜都在大街小巷转悠,找寻周六下午可以帮他扶凿子和紧螺母的人,以致于人们一看到他就像看到魔鬼一样逃之夭夭,到处找地方躲藏。甚至有人为了逃避“被抓夫”,不惜在避之不及时把自己的鼻子砸出血。那一段描写惟妙惟肖,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不得不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东西:当社会变革不可阻挡地光临宁静的小城时,向来无忧无虑的人民有着怎样的恐慌和无所适从!
而在另一处,写我给教父亲编写税务账目的税务所长诺沃特尼先生家送樱桃。每次我去时,税务所长都要在我面前问他的两个孩子功课得了多少分,然后宣称孩子们所有功课都是得1分(捷克小学功课1分是最高分),宣称自己“学习曾经好到这个程度,连视察员都亲自推荐我由小学四年级直接跳到中学一年级”,结果我当面毫不留情地反驳捷克小学就没有五年级。所长的权威和面子被挑战,因此住进医院,他的两个原来呆若木鸡的孩子跟着我疯玩,研究我胸前纹的美人鱼,恢复了孩子本应该有的天性。再后来,所长死在了医院,他的孩子们竟然高兴异常,逢人便大声叫嚷他们的爸爸死了。这里,死了的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所长,更是贪得无厌、虚伪奸诈的旧势力,是死气沉沉、拒绝变通的旧风尚!
赫拉巴尔又极擅长隐语,喜欢一语双关。他写我在所长家老想起在城里游逛的野狗,全得1分的名贵血统的狗,和一辈子都被绳子拴在村子里各个狗窝旁的狗,以及这各类狗的下场。这里明里说等级分明的狗,暗里却是对应各色人等,于曲折的幽径之中涵盖了辛辣的讽刺意味,实为高明之处。
另外,在这部书二十三个小节中,他花了足足一节的文字,只为描写小城的路灯。小城装的是煤气路灯,每当黄昏来临时,负责亮灯的朗博乌塞克先生就像果园工人采摘果子一样,举起带钩的长竹竿,轻轻一拉,一盏盏路灯就像花儿一样次第开放了,朗博乌塞克先生便一次次地走向光明,把黑暗远远地抛在身后。在这一节里,赫拉巴尔用纯粹的散文化的笔触,借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现了小城的黄昏之美、夜色之美,画面感十足,而且还有妥帖的配乐。这种感觉是甜蜜的、温馨的,然而,有灯光必有影子,有灯亮必有灯熄,“我一拽竹竿,仿佛由我熄灭掉整个天空的光亮”,无不预示着小城美好安宁的生活,终会被突如其来的战争肢解破坏,光明终将被黑暗掩埋。好在,灯亮灯熄是循环往复的,希望,终归还在。
众所周知,作家的文字往往是自己经历的再现,在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伟大的作品往往即是作家经历和心血的结晶。据说,赫拉巴尔的亲生父亲是奥匈帝国的士兵,继父由啤酒厂的会计做到总管再到承包商,他的生活该是优越的。然而,那样的生活让他觉着窒息,让他变得叛逆,他在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决然地从家里搬了出来,住到了贫民区,而且一住多年。他一生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如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列车调度员、废品收购站打包工等等,就是写作之路也颇为不顺。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一生,对幼时的赫拉巴尔来说,是无法预知的。然而,当成年后的赫拉巴尔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来写“河畔小城三部曲”时,他不由自主地在自己回忆性的文字里掺进了暗示自己人生轨迹的密码。
这在这部《甜甜的忧伤》开头部分即有体现。我无比羡慕码头上运沙工人胸前的刺青图案,尤其着迷于那艘扬起风帆的小船,非常期待自己胸前也能拥有一艘一模一样的小帆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不惜冒着风险,怀着矛盾的心情跑到教堂“借”捐款箱里的钢镚儿,找罗伊扎先生在胸前刺小船。结果,却遭到罗伊扎先生的戏弄,梦寐以求的小船没有得到,却得到一条裸着身子的美人鱼。就是这条美人鱼,后来也被专制保守的父亲命人给刺上了一件上衣,遮住了裸露的 。
——如此的南辕北辙,如此戏剧性的结果,往往才是生活的真谛。和历史上的捷克民族一样,受尽压制的赫拉巴尔即便深刻体悟到生活的残酷和多变,依然怀揣着一个小帆船的幻境,在这个幻境里,可以自由畅想,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和神奇。
有梦想即有希望。赫拉巴尔和他的小说人物一样,始终往前看,始终往生活的底里看。他说:“最大的英雄是那个每天上班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是那些在社会的垃圾堆上而没有掉进混乱与惊慌的人,是意识到失败就是胜利的开始的人。”他还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生活,观察人们的生活,参与无论哪样的生活,不惜任何代价。”
——他说到做到了,正是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付出巨大代价的参与,他才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默默无闻的社会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洞察到寂静无声的无名小卒的悲欢离合,也才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一幅幅真实的底层社会生活图。
《甜甜的忧伤》即是,他让我们与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相识、相知,进而认识被时光的河流湮没的小城,认识在逼仄的环境里求生存求独立的捷克。他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善,人性的恶,人性的美,人性的丑。他让我们笑到落泪,让我们含着泪地笑,让我们即便是忧伤着,也是甜甜的忧伤。
毕竟,人有回忆总比没有好,至少可以看到自己的来时路。

共 422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部好的作品,总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为之思索更多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河畔小城三部曲”之二——《甜甜的忧伤》,这部名著以一些平凡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从一定程度上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变革,反映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这篇说文,生动细腻地总体概述了这部作品,然后深入剖析了其内涵,让读者更深层次的了解这部作品的魂,了解了在那个时代里的人性,是难得的反映时代的好作品。这篇文章,深入细致,剖析深刻,欣赏。推荐阅读。【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2220008】
1 楼 文友: 2015-02-21 20: 0:56 幸福的感觉,还能静心看书,很羡慕你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1 楼 文友: 2015-02-22 11:01: 5 故事辛苦了。待在部队不能出去,也没有吃喝打牌,还没有亲戚可走,生活单纯,所以看书是打发日子的一种方式。
2 楼 文友: 2015-02-21 20: 1:2 分析很透彻,很到位,我都想去拜读一下这部作品了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2 楼 文友: 2015-02-22 11:02:41 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赫拉巴尔的作品。其实谈不上赏析,不过是业余爱好者的读后杂感。有点喜欢他的作品,和作品里的那些小人物。
 楼 文友: 2015-02-27 07: 5: 7 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生活,观察人们的生活,感悟别样的生活:生动细腻的、淡淡的。 取万物之魂灵,通阴阳之分割,得日月之精华。
回复  楼 文友: 2015-02-27 14:59:19 欢迎朋友到访,上茶!北京丰益医院王立平
河南妇科专科医院
动脉粥样硬化初期吃通心络可以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