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这里援笔行文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05

今天我在这里援笔行文,是为了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古人尝曰:“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同样,评论者不是作者,也不可能完全诠释作者的心思,但是,我不一样,因为,我今天要说的这篇名叫《绝瑟》的文章,它的作者就是我本人。

《绝瑟》是一个微电影的剧本,这是我为了参加江山的微电影比赛而创作的,犹犹豫豫了几个月,修改了无数个版本,现如今已经快到了截止的时候,于是,我不得不发文了,6月28日,我终于下定决心,将它投稿了。

从来没有为一篇文章如此费尽心思过,微电影我是第一次接触,行文之前,至少我要先知道什么叫做微电影吧,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和范文之后,我终于决定了要写一写这个内容,那就是我要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写一篇文章,于是,就有了《绝瑟》。

《绝瑟》的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几个搞乐队的年轻人,无意中涉足了中国传统曲艺的领地,认识了一个名叫张骥的民间艺人,从而爱上了曲艺,决定将曲艺和歌曲融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的故事。

还是先从《绝瑟》的名字说起吧,“绝瑟”这个名字,其实有三个语义。

首先它指的是“伯牙绝瑟”的“绝瑟”,《伯牙绝瑟》是大鼓中的一个唱段,说的是高山流水会知音,伯牙在知音钟子期死后摔毁了古琴,不再弹奏的故事,这个节目也有人称其为《伯牙摔琴》。在故事中自然就暗示了张骥失去了自己的朋友,那具“古瑟”的事情,但是,张骥比伯牙幸运,他失去了古瑟,但是却迎来了几个弟子。

“绝瑟”的第二个语义和“绝色”谐音,暗指年轻人郭鸣的绝色乐队以及他的原创歌曲《风华绝色》,同时,也表达了我本人的一个想法,那就是我认为真正可以称得上是“风华绝色”的,就是咱们大中华的传统艺术。

“绝瑟”还有第三个语义,那就是谐音“角色”,因为我们每一现实生活中的人,其实都是戏中人,是戏中的角色,而微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类人的代表。为了传统曲艺殚精竭虑,耗尽一生心力的张骥;为了理想不断拼搏,永不言弃的郭鸣兄弟;见钱眼开、一心追求个人利益的赵老板……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其实都是你、我或者是他。

接下来就要说说故事中的那些人物的原形了,他们其实都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就先从那位老艺人张骥说起吧,有人或许会说,现实生活中不会有这样的人,如此执着于艺术,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清贫,这样完美的人物,可能存在吗?我要告诉大家,真的存在,陋巷之中有颜回,树下长居范莱芜,真正的英雄,永远都在民间。张骥的原形是一位叫做张长骥的弦师,他是马长青先生的弟子,在京城曲艺界享有盛名。他将滑、扣等特殊的指法运用到了三弦伴奏方面,所以他的伴奏松弛有度,而且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

更难得的是,张长骥老师不计个人得失,只要是有人愿意学习,他就会教,据说经他手指导过的学生有两百多人。

虽然身体情况不佳,但是为了弘扬传统艺术,张长骥老师还是经常参加各种演出,为很多名角伴奏过,我曾经看见一次他在德云社鼓曲联唱的表演中,一个人连续为数名演员伴奏,涉及了包括连珠快书、京韵大鼓在内的多种曲艺形式。老先生的才华之高逸,技艺之圆熟,让人叹为观止。到了最后,郭德纲上场,和老先生鼓弦合奏,郭德纲声音高亢,张长骥三弦纯熟,配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一种摄人心魄的感觉。到了最后的时候,郭德纲无意识中看了老先生一眼,微微一笑,而恰好老先生此时也对着郭德纲淡淡一笑。这两人相顾一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颇有一种“出门一笑大江横”的豪迈。

我曾经看一篇报道中说,像张先生这样纯熟的弦师,北京城不出十位,可叹啊,难怪张长骥先生一直都尽心教导学生,因为他的肩上,担负着拯救传统艺术的重任啊。只可惜,张长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6月去世,享年只有五十几岁,斯人已逝,现如今想要听老先生的曲子,恐怕真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了啊。

不过还好,中华曲艺不亡,还有后来人,下面我就要说说故事里郭鸣等几位年轻人的原形了。

先来说郭鸣吧,郭鸣的真名叫做郭鹤鸣,是北京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他精通多种曲艺,对于各种乐器也都能够拿得上手,可以说是六场通透,相声专场的第一场节目经常是快板或太平歌词,郭鹤鸣因为其特长,经常担任开场的任务,因此被郭德纲戏称为“开场艺术家”。

我曾经在郭鹤鸣的博客中看见过这样的内容,北京“白居不易”,有一段日子郭鹤鸣的生活相当艰苦,甚至连自己的狗“玉子”(名字来自于一种曲艺的伴奏乐器)都养不起,人都吃不饱,谈何养狗呢?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硬是坚持了下来。

我知道,“开场艺术家”不是一个真正的褒扬,因为演出中好角色都是压轴上场的,我也曾经为郭鹤鸣抱不平,说“鹤鸣不红,天理难容”,但是我却知道,郭鹤鸣不在乎自己红不红,他真的不在乎,他只要能够有自己的一个小天地,唱快板、说评书、吹拉弹唱,演给喜欢艺术的观众看,那就已经足够了。

再来说张雷,张雷的原形叫做张云雷,第一次正式听张云雷的太平歌词,是一个叫《鹬蚌相争》的作品,当时就觉得惊若天人。除了太平歌词以外,张云雷各种民间小曲小调都十分擅长,如《王二姐思夫》、《游西湖》、《白蛇传》、《太公卖面》、《韩信算卦》、《挡谅》等,他声音流转、荡气回肠。

张云雷很小的时候就拜郭德纲为师,那个时候以唱太平歌词为主,被郭德纲戏称为“少年太平歌词老艺术家”。几年前,说是要“倒仓”暂时离开了相声曲艺的舞台,据说曾经唱过歌,想当歌手,但是最后还是觉得曲艺更加适合自己,于是便毅然决定回到相声舞台。当他王者归来的时候,顶着黄毛,穿着大褂,打着太平歌词的点,唱流行歌曲,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由得让人感叹,这真是古典与现代完美的“串儿”啊。

或许,张云雷也不会大红大紫,因为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寂寞的歌者,带着一颗向往艺术的高尚的胸怀,不管怎么说,离开舞台那么长时间,还能够记着回来,这就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在微电影中,几个年轻人是受到了曲艺的吸引,投入了曲艺的怀抱,而张云雷则是去外面闯荡了一圈之后,最后还是觉得曲艺最好。

其实不光是他们,赵霞、云阳也是一一有原形的,他们也都有着自己和曲艺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在我的微电影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真实的个体。

下面再来说说里面的那些和曲艺有关的内容吧,既然说到了这里,头一个要说的自然就是微电影中郭鸣提出的那个问题,什么叫做“全堂八角鼓”。考虑到微电影的篇幅,没有太长的时间来解释说教,而且为了给观众留一个疑问,促使观众自己去发掘问题的答案,所以,我在剧中并没有让张骥真的解释什么叫做全堂八角鼓,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什么叫做全堂八角鼓吧。

要解释什么叫做全堂八角鼓,那么还是要先说八角鼓是什么,一开始的时候,八角鼓是一种乐器,后来演变成了一种曲艺形式。康熙年间有一个叫做李声振的人,写了一本《百戏竹枝词》,其中就提到了“八角鼓”,说它“形八角,手击之以节歌,都门有之”。

满族八旗子弟可喜欢唱八角鼓了,从乾隆中叶以后兴起,八角鼓延伸出了“岔曲”,后来又有了群曲、拆唱、单弦、双头人等几种形式。比如说单弦就是一人自弹自唱,而双头人则是一人持八角鼓击节演唱,另一人以大三弦伴奏,现在双头人的表现形式,也统称单弦。

更有意思的是,据说现如今我们熟悉的相声,最初的时候也是从这八角鼓里面衍生出来的。拆唱的时候,三个人上来,桌子摆在中间,拿弦子的坐在中间,拿八角鼓的站在左边,另有一个人不拿什么东西站在右边。坐着的说开场白,吉祥话,开始弹弦子,左边的开始敲鼓。坐着的开始唱,夹杂很多笑话,右边的人就说闲话打岔,引得人哈哈地笑,这就是逗哏儿的由来。

据说相声早期的著名艺人张三禄当年就是拆唱八角鼓的著名丑角,因与同行不睦,无人与他搭档,所以改说单口相声,成为了相声的开山鼻祖之一。

下面就要说道全堂八角鼓了,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当时的全堂八角鼓包括鼓(八角鼓)、柳(小曲)、彩(戏法),具体形式有五音大鼓、杂牌子曲、琴腔、大岔曲、逗哏、枣核儿腰借、联珠块书、拆唱八角鼓、双簧、变戏法等。此外民间还有口技(象声)、评书、十不闲、莲花落、南板马头调、京韵大鼓、北板大鼓(梅花大鼓)等。

实际上,全堂八角鼓就是一种民间曲艺的综合形式,包罗万象。我之所以会称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张骥为全堂八角鼓艺人,就是为了说明,所有的曲艺,都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所有的曲艺形式,都是中华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

接着就要说说《绝瑟》里面用到的几个曲调了。作为背景音乐的《小凤调》,还有郭鸣原创歌曲之中所借用的曲调《太平年》、《休洗红》,歌词中提到的《照花台》,它们都是北方民间的小曲小调。其实我国各个地区都有自己具有代表性的小曲小调,由于剧中主角是北京人,所以我采用的是北方的小曲小调,但是南方也有自己的小曲小调,江南地区的吴歌,历史悠久,风韵独存。另外,就拿大家熟悉的《茉莉花》来说吧,它其实就源于江苏六合地区的一个民间小调,原本叫做《鲜花调》。

此外,在郭鸣演唱饶舌的部分,我还提到了两个名词,一个叫做《神奇秘谱》,一个叫做《白雪遗音》,这两个其实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神奇秘谱》是明朝太祖的儿子朱权编纂的一部古琴曲,乃是阳春白雪的代表,它里面保存了很多原本人们以为已经失传了的曲子。比如说我们都熟知的《广陵散》,嵇康在临死前说“广陵散绝”,但是广陵散其实不绝,它就好端端地保持在《神奇秘谱》之中呢。我在这里用《神奇秘谱》这个典的原因,其实也是因为要暗示,民间曲艺不会亡,因为还有很多爱它的人,会将传统艺术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而另一部《白雪遗音》则是一本嘉庆、道光年间的俗曲总集,它和《神奇秘谱》正好相反,代表着下里巴人的艺术,那里面所收录的都是当时最流行的小曲小调,其中就有八角鼓在内。

不管是高雅的阳春白雪,还是通俗的下里巴人,只要是好的艺术形式,那么就有它留存下来的必要。

最后再来说说我创作《绝瑟》的手法吧,其实手法方面比较简单,但是我用了两个连贯全剧的线索,一个就是易拉罐,一个是影子。

由于将易拉罐踢倒了张骥的脚下,郭鸣等人才注意到了张骥的艺术,而张骥又是由于一个易拉罐而滑到,最后被送入了医院,可以说是成也易拉罐,败也易拉罐。

而影子呢,孤独的时候,倔强的时候,坚持的时候,看见希望的时候,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会有影子的存在。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我要说影子是心灵的试金石。如果你不挺直了腰杆的话,那么你的影子必然是显得卑微的。而有的时候,即使你的影子显得很无助,很孤独,但是只要你的心还没有死,那么你的影子就总有一天会重新变得又直又长。

不管是戏剧还是小说,都要注重四点,起因,发展,高潮,结果。这个故事的起因就是郭鸣他们比赛失利,结果遇到张骥,发展则是他们在张骥的帮助下领悟民间曲艺的魅力,高潮则是张骥想要取回古瑟,结果被车撞倒,郭鸣等人决定靠着自己的实力参赛,而结果则是他们在舞台之上的彻底绽放。

对于《绝瑟》的结局,我安排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如张骥老师最后是不是安然度过了危险期,郭鸣等人是不是真的赢得了比赛的胜利,这些我都没有交代,因为已经不需要交代,《绝瑟》所要告诉人的,不是郭鸣他们有没有赢得掌声,而是郭鸣他们有没有得到人生的升华,当他们再一次勇敢地站在舞台上,为张骥献上一支歌的时候,他们其实已经是胜利者了。

知道一场比赛的输赢,对于郭鸣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以后还会面对更加多的比赛,人生之中的竞技,那个时候如何应对,才是更加关键的事情。

郭鸣他们不在乎这个比赛的输赢,同样,我施云南也不在乎所参加的这个比赛的输赢,这个微电影能否在江山的征文活动中折桂,这个对于我来说,真的不重要。但是有一点却是我的肺腑之言,我听说比赛中获胜的微电影会真的被拍摄出来,那么,我的这个故事即使没有获奖,我也希望它能够被拍摄出来,原因你懂的,民间曲艺式微,我想要用这个微电影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的民间曲艺。

我知道,我的作品可能写得不够好,但是那却是我呕心沥血之作,才华有限,只能够做到这样。我也知道,一部微电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爱上传统曲艺,这是杯水车薪,但是,只要有人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受到启发,对于传统曲艺有那么一点点的兴趣,我便已经感到足够了。

我曾经听人说有专家要建立“相声博物馆”,我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什么时候相声若是真的被搬进了博物馆里,那么就说明相声已经真的完了,没有人再听相声了啊。

同样,我也不希望出现什么单弦博物馆、大鼓博物馆、梆子博物馆……每一个曲艺都应该是鲜活的,是活灵活现的艺术,而不应该丢在博物馆里,和古墓里的尸体、明器放在一起,那就真的是可悲了啊。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有人热爱曲艺,还有人将曲艺当成是自己的事业,除了刚刚我所提到的这几位,其实还有很多人值得一提,就拿德云社的班主郭德纲来说吧,说实话,我真的一度以为这个世上没有好听的相声了,但是自从我听了他的段子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世上其实还有人说相声,而且说得那么好。

郭德纲的相声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曲艺百宝箱,他会在里面介绍各种曲艺形式,并且给大家示范各种不同的唱段。

当然也有人说他现在出名了之后不如以前了,去茶馆说相声的日子少了,上电视主持节目的时间多了。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也要分两方面来看,因为,我看见郭德纲总是在他的节目之中竭力地宣传曲艺,有的时候会亲自唱上两嗓子,给大家介绍某一种曲艺类型,有的时候则会在节目中请上一些和曲艺有关的嘉宾。试想一下,电视节目的受众是多么浩大啊,如果有十分之一的观众对曲艺产生一些兴趣的话,那就已经很不错了啊。

所以说,郭德纲其实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弘扬曲艺,用自己的人气,带动大家来对曲艺产生兴趣,别的人不说,我本人就是受触动的人之一。

高山流水长在,曲艺精神不死,我谨以《绝瑟》献给所有和我一样热爱曲艺的,以及即将爱上曲艺的朋友,这是真正的黄钟大吕,它能真正地陶冶情怀。

共 5560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说文,有点特别,是自己对自己的文章加以剖析。但这是一篇很透彻,鞭辟入里的说文,颇吸引读者。这篇说文,从作者写的一部微电影《绝瑟》开始说起,详细分析了这个名字的来源和含义,然后引申出微电影中的几个人物的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作者详细讲述了几个人物原型的感人故事,也将曲艺的一些种类详细介绍,让人大增见识,也将民间艺术加以升华和。不错的文章,欣赏。推荐。【:故事中人】【江山部·精品推荐 】

舒尔佳官方网站
桂林妇科医院哪家好
腹泻快速止泻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