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的史记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1-14
《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鲁迅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是当之无愧的。这是因为:
(1)它开创了我国史学上以纪传体编史的先河。司马迁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开辟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篡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主要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记述各个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自《史记》起,至后来一千五百多年的《明史》,共有《二十四史》,全部采用司马迁的纪传体例。如此世代相续,绵延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载,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2)《史记》的内容包罗万象,具有立体型和多层次性。如《平淮书》、《货殖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少数民族作传;《儒林列传》、《论六家要旨》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学术史作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卑微者作传。《史记》描述的是全景式的历史,成功的帝王,失败的英雄,叛乱的首领,失意的学者,流浪的侠士,忙碌的商人,残暴的酷吏,狡黠的术士,都是司马迁注意描写的对象。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纳入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为此史学家把《史记》视为“全史”。
( )《史记》包含着司马迁博大精深的思想。如司马迁认为历史是连续、变化和发展的,他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连续的、变化的、发展的历史画面;如司马迁认为,治史应该“原始察终”,他对国家的兴衰、人物的功过、制度的沿革都作了精彩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如司马迁认为历史是形形 的人的活动,他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来写,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也为刺客、游侠等下层人立传;如司马迁歌颂大一统的政治观,自由放任的经济观,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民众观,《史记》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处处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4)司马迁的语言文字水平在所有史学著作中独居尊位、无与伦比的。如《史记》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虽然笔墨简繁不同,然而一经点染,就精神毕肖,性格分明;如《史记》中说理抒情的语言,畅快淋漓,俗而有雅。对司马迁语言的赞美,班固云:“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扬雄《法言、君子》云:《太史公》书,圣人在其中也将有所收获。桓谭《新论》云:通才著书以百数,只有《太史公》书气势宏大,其余都是丛残小论。《论衡、案书》云:汉代著书者不少,司马迁是大河,其余都是小水。韩愈云:“雄深雅健”。柳宗元云:“峻洁”。苏辙称其奇,韩熙载称其逸。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 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十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二十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曾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三十五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专门负责记录天象的变化,后武帝封禅,司马谈因滞留洛阳,没能参加这一旷世大礼,他因此郁闷成疾,临死的时候,他对司马迁说:我家世代为史官,自孔子后,就无人写历史了,史书也因为战乱遗失了,我身为太史却没能把历史记录下来,你一定要完成我这个心愿啊!司马迁流着眼泪答应了父亲。
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一百零八年,西汉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可以任意取阅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图书。他惊喜地发现有这么多的好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公元前一百零四年,西汉太初元年,他开始动手编写《史记》。
公元前九十九年,西汉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这件事轰动一时,汉武帝大怒,下令把李陵全家都抓起来,然后召集大臣开会,研究如何给李陵定罪。许多大臣都认为李陵不该投降,应该严惩他的家人。司马迁和李陵是好朋友,很了解李陵,他认为李陵带那么少的士兵,本身就是指挥官的失误,况且又杀死那么多敌兵,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说李陵很爱国,投降有不得已的理由,会找机会立功回来的。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把罪名推到李广利身上,而李广利是他爱妃的哥哥,因此司马迁是在讽刺他,于是他勃然大怒地说:你为那种叛国的人辩护,可见你和他是一伙的,给我抓起来!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宫刑就是阉割,对于男人来说,这种刑罚是最大的耻辱,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忍受这种刑罚,司马迁受刑后也想到了死,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在《报任安书》中,他用这样几段话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志向。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五十五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
《史记》全书1 0篇,五十二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信史”。由于司马迁坚持历史真实的态度,敢于背离传统,富于批判精神,甚至在颂扬汉武帝功绩的同时,揭露指责他迷信鬼神、妄想长生、多欲好战、耗费民力的行为,因而这部伟大的著作不为当时的统治者认可,被称为“谤书”。据记载,《太史公》书当时有两部,一部藏于名山,一部置于京师。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将整部书公布出来,这个时候《史记》才流传开来。
共 275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叙述《史记》出处的文章,力尽苦难,来之不易,穷司马迁一生,可敬可佩,可歌可泣!引经据典,细述完整,欣赏了!感谢投稿木马!继续期待美文!【:文子】
1楼文友:201 - 12:45:22 一个人,一生,一本书,一句话,一个故事,足矣!
失眠多梦腰酸夜尿多
填补肾精哪款中成药好
男性调和阴阳常用方法
夜尿增多临床症状薏芽健脾凝胶治疗便秘吗
灯盏花领军企业产品
上一篇:用创意撬动文化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