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美术写意的现代性与文化的跨越性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0-10
2015美术:写意的现代性与文化的跨越性 中国作家尚辉 写意 或许是2015年度美术界最热的一个词语,不仅中国画各种类型的展览创作常被冠以 写意 的字词,而且油画、水彩、版画、雕塑等也常以 写意精神 作为展创研讨的中心话题。写意概念的重彰,无疑是相对于当下工笔写实的繁盛而言的,但从更广泛的概念来说,写意精神已被当作中国精神在美术领 域的另一种表述,此 写意 绝非完全或仅仅是中国传统绘画 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 的审美范畴,而是在本土美术的现代性与移植美术的本土化进程中如何获得 民族文化的深层回归与横向跨越。
对现代性转型之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追寻
从年初的 中国画学会展 到年末的 写意中国 2015中国国家画院年度展 ,这两个几乎是由当代中国画坛名家耆宿为参展画家的大型展览,让我 们看到了当代中国画艺术的创作高度。相对于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这两个展览不是呈现画坛新锐新作,而是展示那些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为我们所熟悉的名 师大家在近些年进行了怎样更深入的学术积淀,尤其是他们在业已形成自己的创作风貌与艺术符号后又怎样进行艺术水准与艺术境界的提升。从展览梳理的当代中国 画多维探索路向上,人们既感受到那些来自现实生活的笔墨依然是最富生命的艺术创造,又体味到传承中国画学精神的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当下学术课题。笔墨加造 型的人物画在他们的笔下已更加老到、更加富于个性;现代性精神的探求则使许多人物画并不满足于生活样态的描写,而注重在象征与寓意上如何使那些人物形象获 得更加丰厚的意涵。工笔人物画无疑是最具有新异视觉创造力的当代中国画,那些看似实写的形象其实都进行了深度平面性与意写性的转换,工笔画表现力的不断丰 富与增强显现了其持续向前突进的态势。
显然,中国画在当下获得的现代性已远远离开了中国画原生的写意性特征,这便构成了中国画的现代性与传统性在精神诉求和视觉文化上的差异,这也是 人们为何在当下不断追问写意精神的重要缘由。而秋冬之际分别在北京和杭州展陈的 为中国画 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教学与创作展 和 天地绘心 中国画学国美 之路 ,试图从这两所中国最富有代表性的高等美术学府如何建立现代中国画教育体系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画学根脉的呈现,或许也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画发展 是 以西辅中 还是 中西调和 这两种不尽相同的中国画学路线。 写生 与 临摹 孰轻孰重,这个老话题依然是探讨中国画写意精神不能规避的问题。本年, 以 写生的传统与当下意义 中国美术太行论坛 为代表的各种研讨会,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现象与症结的剖析,让人们越来越集中于中国画学的写意传统如何在当代 进行反刍与增进的探讨。毕竟,人们当下普遍存在的对中国画学写意精神问题的焦虑,也是站在中西文化已深度交互作用的现实上对中国精神与写意文化的呼唤。
本土化的深化所面临的当代性创造课题
这样一种民族文化情怀,在引进而来的油画、版画、水彩和雕塑等门类中获得了更多的学术回应。 江南如画 中国油画作品展 、 历史的温度 中央 美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 、 文脉传薪 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 ,乃至 2015综合材料绘画展 等,既是对油画(包括其他西画)自20世纪引进以来 中国几代油画家不断探索东方特征历史轨迹的追寻,也是从当代这个历史的横截面上对油画与中国画形成的某种精神脉息进行学理性的寻绎与同构。 写意油画 无 疑是个十分恢弘的跨文化命题,油彩光色在此不仅要能体现西方写实绘画的本质特征与历史文脉,而且要能够呈现东方人物我为一的哲学诗思与审美观照。但这种嫁 接也同样会产生像生物学那样的文化排异现象,意写的主观性与书法化或许会本能地抵牾建立在实证与再现哲学基础上的西画形色本质。毫无疑问,写意油画是中国 油画本土化一种最鲜明的标识,这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几代油画家进行中西美术嫁接的文化理想,而这些展览于本年的集中展示,既是此种文化理想的历史呈现, 也是油画本土化的深化阶段必然会进一步质询的当代性创造问题。而年末, 靳尚谊油画语言研究展 或许是对这个本土的现代性课题的最好解答。展览较全面地展 示了靳尚谊 衰年变法 的思想观念与求索路向,尤其是展陈的他一直坚持到晚年的油画临摹,让人们体味出他如何借中国画学的 传移模写 之法来研习欧洲油画 大师的传统。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新古典主义油画学派的旗手,靳尚谊在他的晚年却进行了古典写实之中的平面化探索,这或许是他在努力解决中国油画更精微 地体现欧洲油画的空间与造型的精髓后,再度从现代主义平面化的理念回归东方艺术的深入进发。
相比于油画写意性的厚重口味,水彩似乎本能地与中国文化有种亲和性。本年有关水彩画的发展依然保持着近些年的火爆势头。 首届全国水粉画大 展 、 百年华彩 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 和 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 等,都是这一画种的大戏。 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 系统地梳理了百年来中国水彩艺术的演 变历程,并以作品、图片和文献等时代 场域 的模拟,全息地展示了水彩画在20世纪各个不同时期汇聚而成的审美文化特征。从这百年华彩的演进中不难看出, 水彩画如此深入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温厚土壤并深刻地呈现了中国现实社会的人文风貌。而 首届全国水粉画大展 的策划举办,则让我们开始聚焦这个既熟悉又陌 生、既古老又年轻的画种。其水溶性的轻快透明和粉色的厚重浑朴,也让当代美术家激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创造空间。 2015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 呈现了依 然处于现当代性探索状态的欧美水彩画,而包括主办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此种绘画进行文化与时代跨越时更显现出无穷的创造生机。展览中的许多画作已较少呈 现传统意义上的水彩美学,而是力图用水性色彩媒介来寻绎一种精神图像的表达。在此,水彩技艺的高低可能不是绝对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怎样的从未被发现 或被运用的精神图式。
和水彩画重新启航所获得的艺术创造活力相似,连环画从小人书到架上连环画的华丽转身,其实正是从 架上 的创作观赏性来重新探寻连环画艺术生存 空间的重要尝试。架上连环画试图在浓缩的文本里,以有限的幅面来展开一则故事的起承转合。此种探寻,既保留了此画种原来特有的文学叙事性,也在有限的幅面 内最大限度地激活了绘画艺术的创造潜质。显然,架上连环画概念的提出,是在连环画逐渐淡出人们日常阅读的视野后,在文学性与绘画性、叙事性与审美性之间寻 找到的一种新的切入点。本年以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叙事题材而举办的 第三届架上连环画巡展 ,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学术突破和大众点赞,在很大程 度上便得益于这种历史叙述对于现实的回应,以及这种新的切入点对此种绘画活性创造物的激发。
青年美展的艺术价值观与文化立足点
在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的主题实践活动中,许多人担忧青年美术家能否像前辈那样,依然信奉现实主义的艺术理想,依然坚守通过深入生活表现人民 思想情感的创作方法,依然专注架上艺术在传承之中的语言创新与观念探索。 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 的揭幕,或许是对这些疑虑最好的回答。从近8000件投稿 中遴选出的290件作品,最大限度地呈现了当下青年美术家的创作状态与学术水准;而以 70后 、 80后 为参展主角的青年美术家,并未因他们具备清一 色的高深学院教育背景而使他们的艺术创作深藏于象牙之塔,他们对于2015这个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历史节点所抒发出的民族抗争精神、对于 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社会阶层的民生状态所表现出的人文关切、对于他们这一代成长在络时代的青年自我生活所流露出的心理表白与精神揭示,都让人们深刻地感受 到,这些青年美术家的创作和社会、和民众、和自我所构成的某种深层关联,是这种追求现实表达的真诚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鲜活的触感。
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 虽于年末揭幕,却是本年度最被看重的具有艺术纪年意味的大型学术展览,许多青年美术家为此早已未雨绸缪蓄势待发。作为当 代青年美术家,他们不乏开放的视野与创新的精神,许多作品的鲜活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在表现视角、呈现方法和媒材语言等方面的突破与创造。相比于前 辈,他们是在全球化语境中成长与生存的一代,当代艺术对于架上艺术的冲击曾为他们选择什么样的艺术价值观产生过动摇、多元文化主义对于中国这个五千年文明 主体的渗透也曾为他们择取怎样的文化立场造成过迷茫,这或许就是他们在全球化视野中进行文化抉择与艺术选项的难题。从更深层面看,这种选择本身就意味着秉 持怎样的艺术发展观、坚定怎样的文化信仰问题。而本届全国青年美展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对于中外架上艺术的承传与创新、对于既往优秀艺术传统的探究与研习、 对于民族文化主体的坚守与继承和他们对于当代现实生活的深入与体验一样,都共同构成了这些青年美术家推进艺术创造不可或缺的思想与方法。
青年美展的学术坐标无疑依托于当代中国主流美术的价值取向。在 深扎 主题实践中, 当代15位美术家作品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写生创作展 和 时代领跑者 等展览,从历史的纵向和当下的横向上形象地展陈了当代美术家植根于生活、为人民造像的艺术追求与创作历程。他们的作品不仅生动形象地塑造了 新中国的人民形象,而且真切感人地刻画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时代先锋,画家们无意用 高大上 的流行方式去拔高他们,而是用质朴单纯的语言去刻画他们的平 易。在处理艺术与生活辩证统一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当代美术家以怎样关切的视线聚焦于这个社会的普通百姓、边地民族和时代英模,生活之于他们艺术创作最核 心的,是解决表现怎样的人文关怀、怎样的精神品格问题,是解决艺术创作对于生活的感受与认知、艺术创作对于表现对象的精神情感问题,而这,才是解决一切艺 术创作问题的起点或根本。
从深度美术交流到审美记忆的历史承载
2015还是中国美术走出去、引进来产生较大成效的一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实现了远赴欧美巡展的梦想,受到西方主流社会的极大关注。 而以 记忆与梦想 为主题的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举办,则再度彰显了以造型艺术为主体的世界当代美术发展趋势。的确,记忆与梦想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 内心世界,这是个极为个人化却又不能完全脱离民族与文化集体性的精神产物,并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人们所在的时代与环境的关系。因 此,记忆与梦想也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映射,成为这个民族家国不息流变的历史血脉、文化承传和不懈探求的社会理想。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许 多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来自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艺术家对于童年记忆、家园记忆、历史记忆以及个人梦想、民族梦想和人类梦想的共通性描绘,这些渗透了艺术家 个性情感的作品,无不把超现实主义的浪漫幻想和真切可触的现实生活凝聚于一体,勾画出神秘绚丽、奇幻美好的伊甸园般的梦境,体现了记忆与梦想之间奇异而超 验的视觉探寻与审美体验。
其实,只有当自我的精神世界和整个民族家国、乃至人类的历史文化记忆与社会共同梦想融为一体时,这样的艺术创造才能真正唤起人们的审美联想与情 感共鸣。而在2015这个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所进行的美术创作,也便具有了国家民族精神塑造的历史承载性。不论是在中国美术馆 举办的 铸魂鉴史,珍爱和平 ,还是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 铁的新四军 ,抑或是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 铜墙铁壁 等,人们在这些作品面前感受到的,正是 这70余年抗战题材美术创作如何从战争现场的真切描绘走向诗性历史的审美重建,感受到的正是不同时代的思想特征对于抗战历史主题 人性 考量的文化积淀。 这些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无疑已成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塑造不可缺失的视觉文本。
已纳入世界艺术发展观照视野的当代中国美术,无疑地需要深入探索民族美术的现代性和移植美术的文化跨越命题。 写意 或许早已脱离了对一种艺术 特征的概括,成为对汉语文化体系一种最鲜明博约的审美思想方法的提炼。而2015在中外美术深度交互作用中对中国画原生写意精神的反刍、对被引进而来的油 画等再生写意精神的寻绎以及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中对艺术与生活关系命题的探讨等,都让人们切身地感悟到民族文化复兴对于 中国精神 自觉的紧迫性。 的确,当中国真正屹立于东方时,我们应当捧献出可以示范人类未来艺术发展的东方美术的智慧。
云南省特色植物药灯盏花
什么是云南省特色植物药
哪些是云南省特色植物药
常见的佝偻病症状软件开发微信小程序
五个月宝宝发烧39度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