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我溺爱着的潘掌散文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09-22
我无法掩饰我对潘掌的偏爱时,最终变成了一种溺爱。
小乾坤胸怀山水,大田园万象澄明。潘掌的山水能洗心,潘掌的田园可寄情。
当滚滚的浓烟遮蔽了清洁的天空,沙尘正在淹没秀山绿水;当林立的高楼挺进城镇,村落正在一座座消逝;当异乡打拼的儿子想念故园的母亲,懵懂的孩童辨不清草木虫鱼,潘掌,这个天然的氧吧,这个大自然的百科全书,这个太行山上最典型的村庄,正敞开它山水般宽阔的胸怀,用它那美丽纯朴的民间故事、灵动毓秀的水文化、如诗如画的山文化拥抱来自四方的朋友,拥抱那些被雾霾侵袭着呼吸、被竞争逼迫着成长、被喧嚣混乱着视听的钟情于山水田园的游子。
潘掌,这个也许在中国的地图上还找不到名字的小山村,在昔阳的版图上却如一颗明珠正闪烁着圆润的光泽。
戏台上下“潘杨案”
潘掌,距昔阳县城仅 0里,地处沾岭之阳、松溪之阴,毗邻石马寺,这里山茂水丰,人杰地灵。
最初有家潘姓人流浪于此,见这里背靠大山、面朝大河,实属风水宝地,便决定安家于此。潘姓人在沾岭脚下依着山势凿洞筑屋,从沾岭山上采回大块的红沙石,盘为土炕,捡拾山上枯干的灌木枝为柴,从此炊烟升起,袅袅不断。后来有杨姓人、张姓人等也先后安家于此,几姓人家在松溪河谷里开出一片片荒地,种着玉米、谷子,过着农耕文明的生活。可能因为最先在此安家的是潘姓人吧,不管后来这里住进杨家、张家,还是王家、赵家,村子的名字都被约定俗称为“潘掌”。
而潘掌,让我联想到的典故“潘杨之好”,说的是中国史上最美貌的男子——西晋名士潘安与妻子杨氏伉俪情深,妻子死后,潘安曾作一组《悼亡诗》,诗意情深意切,十分感人,“潘杨”便成了夫妻恩爱的代名词,“潘杨之好”就与“秦晋之好”相提并论了,孟浩然曾有诗句“为结潘杨好,亲过鄢郢城”是为友人结婚祝贺时作的,可知宋代之前的潘杨两家是何等和睦亲密。而潘掌的潘杨两家关系如何呢?
潘掌,让更多人联想到的是戏文里《杨家将》的故事,那里面潘杨两家一奸一忠,是不共戴天的对头,擂台上杨七郎打死了当朝丞相潘仁美的儿子潘豹,潘杨两家自然结成了世仇,《金沙滩》一战杨门忠烈为国捐躯,老令公撞死于李陵碑,大郎、二郎死于乱军之中,杨四郎流落辽国,杨五郞出家五台山,杨七郎被乱箭穿心,这一切都拜潘仁美公报私仇所赐。杨家一门可谓惨烈冤屈,所以在潘掌庙会的戏台上,上午演一出《金沙滩》,下午就演一出《冠准背靴》,让冠准暗访杨六郎,设阴间扮阎王夜审潘仁美,为杨家报仇雪恨。戏台上潘杨两家的恩怨就这样年复一年地上演着,戏台下潘掌村的潘杨两家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仇家。他们续接的是宋代之前的“潘杨之好”的遗风,潘杨两家世代结亲、和睦相处,同生死、同患难,在烽火岁月中同为抗敌御倭的支前模范,在学大寨时代同为大造梯田的农业标兵,在勤劳致富奔小康的今天,潘杨两家的后代在潘掌这片热土上,同为美化村容村貌、打造生态农业观赏园出资出力贡献才智。
潘掌,这“潘杨之好”的民风民俗令我向往,也许这里面有我对潘掌的偏爱吧。
泽被后世盈口井
潘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永远被四邻八乡的乡民所铭记。
这不仅仅是这里有着肥沃的土地和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玉米、小麦;不仅仅是这里有着被绿树掩映的差参错落、冬暖夏凉的民居窑洞;也不仅仅是村口富丽雄伟的古建牌楼前有个集休闲健身消夏为一体的娱乐广场;更不仅仅是广场旁还有个可以在绿色草坪间的红色石板小径上散步的涌瑞园。潘掌,最神奇的地方,是有一口水质甘醇、长年不断的老水井。在今天南水北调家家接上自来水的现代生活中,水井似乎已经退出了农村生活的舞台,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村落的象征,然而在过去的许多年代,在气候长年干旱的北方,有这样一口水井真是上天特别的恩赐。这口古井不仅世世代代养育了潘掌人,而且历代在松溪河谷干涸、颗粒不收的大旱之年,这口井成为十里八乡百姓的救命井,十里八乡的百姓赖此宝井,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这口古井里的水似乎永远不亏不损,甘淳清冽,无论春夏秋冬,长年不断,干旱不绝,故而被后人称作“盈口井”,饮水思源,为了让子孙后代永无感念自然赐予的这份涌泉之恩,有人作《盈口井记》勒碑于井旁。
而今,走进潘掌,坐在农家乐的饭桌旁,吃一口用盈口井水烹的菊花茶,津泽溢齿,余香满口;走进潘掌,吃一碗盈口井水煮的面和下的饺子,再喝一口下过面与饺子的汤,营养绿色,真正是原汤化原食。盈口井水成为主导农家饭菜的一大特色,也是农家乐的绿色食品的品牌标志。
而潘掌,让我偏爱的还有这里是黄昏母亲在烙饼里撒一把花椒叶的地方,也是过年父亲在门梁上贴上“天赐百福”的横批的地方。作为一个游子,我怎能不偏爱我的潘掌呢?
桃花坞上红叶谷
我对潘掌的偏爱必然变成一种溺爱。
于是,沿着松溪河谷,在山路的右岸种柳左岸种桃,东风一来,柳丝与溪谷相依,桃花就开满山坞,红的桃花鲜,绿的柳丝嫩,这时我这赏花人也正好与潘掌的桃花坞相遇,流连在潘掌的桃花树间,“人面桃花两相映”,无边明艳,占尽春色风流。那时即使杏花也争宠,梨花常带露,也夺不去这“回眸百媚无颜色”的桃花阵的风骨。
柳絮瓢飞的时节,绿星似的桃子缀满桃枝桃叶,而在此之前,如果我这赏花人赶得上最后的花期,一定会看到林黛玉葬花时的那场花瓣雨,那无边无际的山谷里,无声无息的点点落红,和着天籁之音,无忧无虑,随风而舞,步履从容,以最优雅的姿式与母体告别后,最终葡伏在大地怀抱,安然入睡。
所有都不必忧伤,因为这时候一人高的桃树上桃子羞成个胖娃娃时,就提着柳条篮子采摘吧,一定不比蟠桃会上的蟠桃差的。还能带着儿子或女儿,在回村的路上教他们辩识地上生长着的五谷百草,最好也在潘掌的“亲子圃”里办个会员证,隔三差五到认领的那块田地里当当地主,种下喜欢的植物种子后,为菜苗浇水锄草,秋天就可以在潘掌的土地里挖出不上化肥的花生与红薯,当然也可以种下喜欢的花圃。我想种一小块指甲草既观景又可作染料,至少圆我和小女儿的染指甲梦。
秋风把土地上的农作物染黄时,满山上的灌木也从翠绿的盛年走到风霜红黄的暮年。清晨,霜露正重时,不妨登上沾岭,攀到沾岭的发梢上去,俯视松溪河谷,“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整个一个名副其实的“红叶谷”,那就采一片红叶,在红叶上写一句诗,写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也让红叶随水流到陌生人那里去,流到爱人的心里。当然,搞植物研究的孩子们正好采摘最美的树叶标本,当然用这美丽的红叶做书签最好,更多的孩子或许喜欢送给友人作纪念吧。我喜欢这潘掌的红叶,成为我诗行里的主角和我爱情的寄托。
住进潘掌的消夏民居,与孩子一起垂钓、一起游泳、一起野餐,充分享受着乡村的天伦之乐时,我希望能在冬天的圣诞节到白雪皑皑的沾岭上,看被白雪覆盖的红叶谷银装素裹的俏丽身影,看山下潘掌民居被白雪修饰后就像《白雪公主》里的童话屋,看雪后山那头的日出与日落,想象山下炊烟升起时的往事。
的确,走进潘掌的河谷,仰望山路两岸葱茏的山色,不见峰石,只被蓝的天绿的海红的叶白的雪所包围,的确令人“望峰息心,空谷忘返”。听说,山的深处有河谷的水源,那是八仙之一——铁拐李曾经饮驴歇脚的地方,你随便捅个窟窿就有泉水冒出来,怪不得这山上的树木茂盛得看不到一块裸石,只觉得披着厚厚的植被浓妆呢。
我所爱着的潘掌就是这样的迷人吧。
陌生人啊,当你在尘世疲倦的时候,不妨到潘掌来歇脚吧。这里的山不太高,足以凌峰望远;这里的水不太长,足以临溪吟唱。小小潘掌,足以洗去你昨日的风尘,找到回家的路。小小潘掌,足以给你打开世界的另一扇门窗,让你回到真正的田园,这里鸟语花香,泉流叮咚,树色美丽,空气清香,足以安放下你纯静的心灵。
而我对潘掌的偏爱也许真的最终变成了一种溺爱。
作于- 0
共 08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优美的散文,叙述生动,文笔流畅,层次分明。作者文中叙述小山村潘掌,文中作者无法掩饰对潘掌的偏爱,那是一种溺爱。潘掌有古老的传说典故“潘杨之好”,说的是中国史上最美貌的男子——西晋名士潘安与妻子杨氏伉俪情深。潘掌的“盈口井”,让四乡的村民饮水思源,感念自然赐予的这份涌泉之恩。潘掌的山涧河谷,风景如画,那里有真正的田园,鸟语花香,泉流叮咚,树色美丽,空气清香,足以安放下纯静的心灵。而潘掌,让作者偏爱的还有这里是黄昏母亲在烙饼里撒一把花椒叶的地方,也是过年父亲在门梁上贴上“天赐百福”的横批的地方。作为一个游子,怎能不偏爱潘掌呢?美文,共赏。【:秋觅】 【江山部·精品推荐150 020004】
1楼文友: -01 10:55: 1 以优美的文笔,叙述自己的家乡潘掌,体会到了作者是多么的爱。
欢迎到春秋发文,期待更多佳作。
回复1楼文友: -01 11:28:29 潘掌不是我的故乡,是我采访过的一个旅游村。谢谢秋觅!
2楼文友: -01 16:4 :55 随着优美的文字仿佛置身于那人间的仙境一潘掌,潘掌犹如一位纯洁美丽的女子婀娜在作者的字里行间。读此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精品之作!拜读欣赏学习了!
回复2楼文友: -01 20:40:42 问候家珍!潘掌,美丽田园的理想!
楼文友: -01 17: 7:47 一个爱字贯穿于全文始终,游子之情展现得酣畅淋漓,引读者欲罢不能,陶醉其中。问候作者!祝新春愉快!
回复 楼文友: -01 20:41: 7 问候朋友!
回复 楼文友: -01 20:41:49 问候朋友!
4楼文友: -01 19:15:24 景美文字更美,欣赏了!
回复4楼文友: -01 20:42: 8 问候红景天!
5楼文友: -02 09:26:18 多日不见,月亮的文章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此表示祝贺,期待更多更好的文章!
回复5楼文友: -02 12: 2:44 谢谢关注与鼓励。
6楼文友: -02 21:46:45 美丽的风景需要美丽的文字来表达。令人向往的潘掌少不了作者这支好笔。
维生素D3多少钱一盒
维生素D3青岛双鲸
乳腺癌的症状有那些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怎样心绞痛吃什么药缓解
微信小程序如何使用
上一篇:心灵爱上网的女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