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叹荀彧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2-20

读《三国》叹荀彧,关于正史三国第一猛将的介绍

荀彧(字文若)是曹操手下排名第一的谋士,为人聪明正直,善良勇敢,相貌堂堂,被曹操誉为自己的张良,非常倚重的一个谋臣。曹操成就一生霸业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二是以弱胜强官渡击败袁绍,而这两个关键的主意都是荀彧出的。

荀彧家在颖川,原在外地做过县长,后辞官不做回老家,发现老家处在乱世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建议举家搬迁,才避过后来家族所遭兵祸。

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局面并不清晰,荀彧想辅助汉室,分析来分析去,能扶汉或倾汉的只有两股势力—袁绍和曹操。于是先投袁绍,后感到袁绍不是经世之才,难以匡扶汉室,于是再投势力较弱但胸怀远大的曹操,想通过大英雄曹操重振朝纲。荀彧深为曹操所倚重,亦不负曹操所望,忠心耿耿、屡出良谋,为曹操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推荐了郭嘉、荀攸、司马懿等青年才俊为曹操所用,是曹操阵营中不可多得的良才。

荀彧汉臣出身,忠君思想非常明晰,助曹操的目的也是想借曹操之力匡扶汉室、重振朝纲,因此当曹操平定天下、功成名就、欲自立为魏王时,两人之间的分歧就产生了。荀彧公开反对曹操称王,令曹操非常不高兴,俟荀彧在外做监军时,令人以空食盒相赠,荀彧收到后会其意,当即自杀以报之,一代精英以如此方式黯然谢幕。

论才谋智慧,荀彧自无话可说,不过若论机敏识时务,或还有成长空间,不说充分考虑自己的进退,性命攸关之事总该考虑吧,否则是不是一种愚忠呢?毕竟生命是最珍贵的东西,怎么能够随意杀身成仁呢?

荀彧的心目中有着自己的情操与追求,忠君事主的正统思想非常执着,帮助曹操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却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看清曹操的小心思,或者看清了也不愿承认,把曹操看作和自己一样的忠君事主之臣,因此才在曹操欲自立为魏王时,意见相左分道扬镳。面对曹公的不满,自己也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以自杀方式收场,实在可惜。

当然,荀彧的以死抗争,也注定了曹操缔造的强大曹魏帝国的短命。曹魏帝国的宏大根基,在此产生了一条大裂缝并不断延伸。

结束语:人总是有自己的小私心的。乱世之中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收伏天下,出生入死马上征战几十年,如今功成名就天下归心,野心膨胀一下想做魏王,想来也不无道理,有情可原。荀彧坚决反对这个想法就略显迂腐。纷纷乱世至此,汉皇也是勉强维持,被是迟早之事。即便曹操不称王,也挡不住别人称王称帝。荀彧即使不愿像华歆们那般迎合,像贾诩们那般沉默,也是无可厚非。实在不行分道扬镳,各行其事也无甚不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阻挡历史的车轮,终归有些不合时宜,一代英才落得这般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可以吃通心络吗
韶关治疗牛皮癣医院
宁波中医牛皮癣医院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