筐篼我的曾祖父母散文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1-21
在清华大学当教授的大伯来问我,老家里你曾祖父母的老照片还在否?是否已经妥善保存?有空回老家时,别忘了翻拍下来寄给我,我有些想我的爷爷、奶奶了。伯父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谈及我的曾祖父母,声音很是激动。听得出,他对已过世多年的两位老人,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对曾祖父母,没有任何直接的印象。虽然我出生的时候,曾祖父还健在,但也仅仅和我的生命只有不到一年的交集。曾祖父去世的时候,比我年长一岁的堂姐已经可以口齿不清哭自己的老爷爷为“老额额”了,而我依然在襁褓中浑然不知。
曾祖父唯一和我相关联的,是他给我起的小名,名曰“发财”。但这样的小名,在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难免招致贫下中农的口诛笔伐。无奈之下,父亲只得帮我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曾祖父曾经豪情万丈地对家人说,如果再给我10年光景,我照样还可以过成一个地主!曾祖父到死都没忘了发家致富,他心目中的“发财”,无非是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精明的头脑。从祖父、伯父和父亲那里,听过不少关于曾祖父创业持家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对曾祖父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曾祖幼年丧父,是他的母亲一手拉扯成人。曾祖年轻时,还是一个不过日子的浪荡子弟,后经母亲苦苦相劝,方入正途。于是发愤图强,做起了走街串巷卖豆芽的营生。数九寒天,滴水成冰。在大街小巷、十里八村,总能看到一个背着草囤子的年轻人,身着一件破旧的对襟棉袍,迎着刺骨的寒风,沿途高声叫卖着:“豆芽,卖黄豆芽喽!”
这个人,就是我的曾祖父。他所背负的草囤子俗称“气死猫”,是用麦秸编织而成。过年的时候,农家大多用这种草囤子盛放馒头或者团子,把盖盖严以后,据说即使把馋嘴的猫儿气死了,也无法把草囤子给打开,足见其封闭性特好。然而,对于卖黄豆芽的曾祖父来说,这种草囤子却让他苦不堪言。草囤子里的豆芽含有大量的水分,沉甸甸背在身后,渗透滴出的水顺势而下,慢慢渗入他的棉袍,寒风一吹,冻成坚硬的冰块,如同铁打的铠甲一般,有时水珠凝结,在后摆处冷冻成大大小小的冰凌。曾祖父背着一筐筐豆芽,每天起早贪黑,沿途高声叫卖豆芽,生意做得越来越顺手,越来越红火。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成了丰县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曾祖父在经营豆芽生意的同时,并没有耽搁地里的庄稼,相反,家里的几亩薄田,经他侍弄,如同妙手回春一般,庄稼长得比任何一家的都好。曾祖父认准了一个理儿,那就是庄稼和人一样,只有“吃饱”了,才能长高、长壮。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因此他十分注重购置农肥。那时候没有现在普遍使用的各类化肥,只有人畜的粪便用来作为庄稼的肥料。于是,在卖豆芽的间隙,他就进城买些大粪,或者在村头收些穷苦人家捡拾的杂粪。那时候,专门有经营粪便的地方,叫粪行。你可别笑,在当时,粪行也算是三百六十行里的一个行当吧。每到农闲,一些无事可做的贫苦农民,就挎着粪杈子四处捡拾人畜的粪便,然后背到粪行去卖。粪由粪行人负责过秤,然后评定等级,按质论价。那时候,曾祖父是粪行里的常客,由于他为人豪爽,从来不与人讨价还价,所以大多数人都愿意把粪便卖给他,有些人还会主动送货上门。
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曾经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浪荡公子,已经学会了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在年仅二十九岁的时候,一鸣惊人的曾祖父,不仅单枪匹马翻新扩建了宅院,盖起了非常气派的“堂楼”,而且还在村前村后从别人的手里买了数十亩的土地,基本上赶超了当地中等富裕人家的生活。但曾祖父并不就此满足,而是更加野心勃勃。他又有了新的打算,决定尝试着在冬季大量收购并饲养牲口。
于是,曾祖父开始穿梭于各地的牲口市场,专门挑拣那些骨瘦如材的牛马买回家来。然后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日夜守护在牲口左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老人家精心饲养,到了第二年的春暖花开,所有的牲口都被养得膘肥体壮,然后他悉数以高价出手。从此,善于经营的曾祖父确实发了财,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可谓财源广进、心想事成。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少东家。曾祖父鼎盛时期,已发展到几百亩土地的家业。
当年的许多地主,其实并不都像曾经宣传的那样,作威作福、生活奢靡。他们的日子,往往也是如履薄冰、充满艰险的。他们的吃喝穿戴有时还不及自家的佃户和长工,他们只知道一味地攒钱买地而已。那种品德败坏、横行乡里、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的黄世仁、周扒皮、南霸天、刘文彩之流毕竟还是少数。靠勤劳致富的曾祖父,从来就没做过一件仗势欺人或者为富不仁之事。相反,他老人家做人极其低调,穿戴从来都不讲究,每次出门,不仅粗布破衫,身后还常常背一粪萁,其装扮基本和穷苦农民无异。结果闹了不少笑话。
有一回,在村西的大路上,来了两个推着宏车贩卖犁铧的商客。所谓的犁铧,就是耕地时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的铁片。宏车子是一种手推车,现在早已绝迹了,那时侯走南闯北做生意的人,大多采用的交通工具就是这种手推车。推车有宏车子和土驴子,都是木轮车。宏车推起来吱呀作响,不仅费力,而且要靠着屁股的左摇右摆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是一种既要力气又要技术的活儿。
在烈日炎炎之下,两个汉子推着宏车,马不停蹄地辛苦赶路,俩人挥汗如雨,不堪重负,恰遇站于路旁的曾祖父。曾祖挎着粪萁、别着粪铲,随口向来人问道:犁铧多少钱一张?俩汉子一边用手抹汗,一边斜眼望着缊袍敝衣的老汉,没好气地说:一个拾大粪的,你添什么乱呢,哪凉快上哪呆着去吧。曾祖父正色道:我真的要买,你俩就痛快地说个价吧。其中一个汉子随口说道:俺们是四个钱贩来的,如果你敢全部都要了,三个钱就卖给你!他心想,如此穷酸的村夫,即使买,也绝不会要这么多,于是他就口出狂言,意在揶揄调侃一下。原以为老汉就会识趣地走开,没想到曾祖父哈哈一笑说:那我今天还真的就包圆了,你们可不要反悔哦。接着他就向着正在田里使唤骡马耙地的一个长工频频招手,让他停下来,帮忙数犁铧的数量。俩贩子弄巧成拙,顿时傻了眼,忙低声下气地问长工:兄弟,这挎粪萁的老汉是?长工朗声答道:这是俺的东家呀,快点儿卸货吧你,发什么呆啊?贩子听这么一说,惊得魂飞魄散,扑通一声跪倒于地,连连哀求曾祖父:都怪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俺给您说句实在话吧,这些犁铧是俺四个钱从山东贩来,原本六个钱出手的。俺刚才觉得你买不起,才故意说三个钱卖的混帐话来。果若如此,我们岂不亏死?你大人有大量,就权当俺刚才说的是屁话!你老就放俺一马吧,俺那一家老小还等着赚了钱回去买米下锅呢。曾祖父听了,捋着三羊胡子乐呵呵地把两人扶起:老乡啊,今后出门在外千万别再以貌取人了。我老汉岂是那种乘人之危的人。刚才既听你们说出实情,我看这样吧,你们也别六个钱卖,我也不必三个钱强买,咱二一添做五,就按五个钱成交如何,这样咱们谁也不吃亏了。两人听了,自是欢天喜地把犁铧全都卖给了曾祖父。
曾祖父其实并不是刻意打扮如此,包括平日里捡柴、拾粪,都是他老人家在持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的节俭习惯。但这身标志性打扮,居然使他在一次土匪流寇的围追堵截中化险为夷。
那天,曾祖父早就得到消息,说是有一帮土匪可能前来敲诈勒索钱财,家人皆劝他外出暂避。可曾祖父笑呵呵地说:躲啥?不躲!家里只要把值钱的东西和孩子们都藏好了,他们来了又能咋地?我这一把老骨头又不是唐僧肉,就让他们来好了!土匪们气势汹汹进了宅院,只见几个年老体弱的家丁看家,土匪们问:说!你们东家到哪里去了?众人皆摇头不知。匪徒们乱翻了一通,一无所获。他们再次对下人逼问,其中一个下人只好坦白地说:东家刚刚出门。匪徒们一听,立刻冲出门去,四处搜索。他们追至村东的三叉河畔,见一老头身着旧衫,赤胸露臂,身后背着粪箕,在河堤的树下怡然自得捡拾着干柴。一喽罗大声喝问:喂!老东西,见你们东家往哪儿跑了?曾祖父信手一指:刚刚过河,找朋友吃酒去了。匪徒们依着手指的方向,乘船过河,快马加鞭追去。大胡子匪首在家中静候佳音,匪徒们垂头丧气地无功而返,如此这般述说了一遍。匪首气得火冒三丈,不禁连打带骂:你们这群有眼无珠的东西,简直就是饭桶!你们所遇到的那个老汉,就是咱要找的财神爷啊!于是连忙派兵复追,哪里还有曾祖父的身影?!
曾祖父不仅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他的心胸却也是相当广阔。有一天,牛栏里一头又肥又壮的大蟒牛不见了,这可把曾祖父急坏了,连忙发动家人四处寻找,打探了大半天,终于在复明河对岸的一个村庄发现了牛的踪迹。下人气喘吁吁跑回来对曾祖父说:东家,快抄家伙!牛被人偷了去,他们已经把牛宰了,正在河对岸支起大锅要煮牛肉吃呢!曾祖父问:小偷果真把牛杀死了?下人说:那还有假,皮都剥了挂在树上晾着呢,我这就带人、带枪,把狗日的小偷抓来,剥皮抽筋!曾祖父连忙阻止道:万万不可,咱是大户人家,千金之躯,岂能与鸡鸣狗盗之辈动粗?再说,即使抓住小偷,也只是出一口恶气而已。牛死不能复生,我看这事就算了,要是动起手来,难免你死我活,万一有个闪失,就不好了,权且算是破财免灾了吧。
解放后,曾祖亲手建造的大楼被强行拆除。已经是耄耋之年的他,弯下腰来,亲自从土堆里捡拾出一块块的砖头、瓦块,然后整整齐齐摆放好。父亲私下问他:爷爷,这些东西已经不是咱家的了,你还捡拾它们作甚?曾祖父朗朗地笑道:这些东西无罪,收拾好,照样可以垒墙盖屋。糟蹋坏了,岂不可惜!
我在北京时,常听伯父说起自己的祖母。曾祖母虽然没有曾祖父的传奇故事,在家只是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但她为人心地善良,平日里只知道行善积德,不仅深得下人和邻里的称誉,其优良的品德,对其后人也是影响深远。
她常常对自己的子孙们念叨:“天上星星朗朗稀,莫笑穷人穿破衣,十个指头有长短,池里莲花有高低。”她还说:“为人精明有十分,用三分弃四分,留下三分给儿孙。”
我按照伯父的吩咐,到老家的旧屋里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曾祖父母各自仅存的一副遗照。虽然镜框早已斑驳,照片也已泛黄发霉,但两位老人的慈祥的面容仍清晰可辨。我连忙找人将照片修复得完好如初,心中如释重负。虽然曾祖父母并未对我产生过直接的影响,但老人家的勤劳、善良、朴实和睿智,早已融入到我的血脉之中了。
共 40 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曾祖父,一个解放前的地主。随着作者厚实的文笔,让我们改变了对地主“奸诈、刻薄”的形象。曾伯父出生贫寒,他能从一个浪子变成一个家缠万贯的地主,他没有做过一件昧良心的事,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智慧和吃苦的精神,从一个卖黄豆芽的小贩起家,勤俭节约,为自己攒了一桶金,然后用钱进行有益的发展。天道勤酬,曾祖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裕的家庭。成为富人后,他没有过着锦衣玉食的奢侈生活,依然保持着省吃俭用的状态,不显富、不摆阔。他是一个很厚道的东家,对工人、他人都很友善,面对小偷,他也显得非常有风度,对面强盗,他又非常有智慧。拜读到这里,想到了一句名言:“君子爱才,取之有道。”就仿佛当今社会上的儒商,他们之所以富甲一方,完全在于他们的智慧和正确管理。此文,内容详实,文笔精炼,主题突出,富有内涵!好文,倾情推荐!【:蓝明】【江山部精品推荐01 120101】
1楼文友:201 - 18:21: 8 曾祖父,用勤俭创造了一个富裕的家庭,用智慧赚来无数财富,他的一生,彰显出智慧的伟大力量!好文,拜读,祝老师创作愉快! 享受文字的快乐。
2楼文友:201 -11- 0 08: 1:12 写文章,写出真感情了。推荐。顺祝周末愉快!!! 我是您不经意间忘却的一个人,您是我无意之中想到的一个人。
楼文友:201 - 19:46:46 祝贺精品!!!期待精彩继续!!! 我是您不经意间忘却的一个人,您是我无意之中想到的一个人。
经常痛经怎么办
经间期出血吃什么药
经间期出血吃什么药物
哪些原因会引起腹胀热淋清颗粒什么时候吃好
小儿厌食吃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