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历里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19

我的经历里,对笔会之类的文学聚会是十分乐意参加的,每次聚会都会认识一些新朋友,他们的文学坚守总是可以深深地打动我,使得我对中国当代文学失望得不至于十分严重。当然,我新结识的文友大部分是草根作者,他们一边谋生,一边坚持文学创作,从读书和创作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和人格提升。前不久笔者去开封赴一个民刊会,见到了来自广州的邯郸籍写作者阿国,心中立即升腾几分亲近之感。

邯郸位于中原的边缘,赵文化的腹地,是“慷慨悲歌之地”,这里有一个散文沙龙,办了二十几年,一个人办点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办好事;一个地域偶尔办个笔会也不难,难得是二十几年如一日地办下去,每月活动一次,品散文和写散文是这个城市里的一部分文化人的精神大餐。过去,我一直关注的是居住在邯郸本地作家的成长,自2012年后,我关注的重点逐渐放在从邯郸走到外地的作者,品味邯郸这块热土对一个写作人究竟产生多么深重的影响,邯郸作者阿国即是在这个时候走进我的视野的。

阿国已经出版了三部散文集,《一地清凉》是他的第四部散文集,笔者在开封民刊会上,有幸得到他的《一地清凉》这部散文集。会议议程和参观开封的节奏是紧张的,在从开封回邯郸的列车上,我打开了《一地清凉》,熟悉的故乡场景和相似的人生阅历,使得我一鼓作气读毕此书,下面分四个部分对此书进行解读。

一、与故乡的血肉之情以及母爱主题开掘

故乡对于每个人都是难于忘怀的,对于阿国也是挥之不去的情愫。作者说“我认为的故乡,就是在那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出生地,是眼镜第一次接触感知世界生动细节并永远留存的灵魂之源。”河北魏县曾经是全国贫困县,虽然贫穷,也是阿国写作的重要资源。其它的写作资源可能用一阵子就用完了,故乡的写作资源是永远用不完的,因为作者心中有对故乡的拳拳之爱,他对故乡的爱,是爱到骨头里的爱。凡是作家,无论大作家,还是小作家,大部分对故乡的有热爱之情,如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从他的散文里一一凸显;当代的莫言因为热爱故乡,竟然形成了写作惯性,凡是他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都要放到他的家乡——山东省高密县去过滤一番。

阿国热爱故乡,热爱朴实的农耕劳动,认为农耕劳动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的热爱故乡和热爱农耕劳动的情结不仅在此书的第一辑专门呈现,也在《一地清凉》思辨性的“浮生碎笔”(第三辑)进行了审美描述,“父亲一袋粑粑、一壶凉茶就是一天的伙食,牛儿一边耕地一边咀嚼着嫩草,和父亲佝偻的背影相映成趣……我和妻在一旁用撅头刨着葛根,胳膊一样粗的葛根洋溢着泥土的恩宠,让人欣喜不已。”还有作者对乡村月夜的回忆,“乡村的夜是静谧的。星却是一颗颗亮晶晶的,和偶尔的狗吠相映成趣。田地里的玉米苗绿油油的,几场雨就把空气过滤得万分清爽,树木站在田边,就像站在油画里。”这样的描写有点像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里的诗意描写,生活里有很多丑,但又不乏美,全看当事人怎样抉择。

阿国对故乡的热爱是通过热爱亲人和乡情来呈现的。在这个方面的散文,笔者认为《念娘亲》和《姐娘》是阿国的代表作。作者对自己母亲的刻画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是写母亲活着的点点滴滴,后半部分是写母亲去世后,作者对母亲的殷殷怀念。当然,写母爱,作者没有放开铺陈,而是写细节:写母亲在织布机前的忙碌,写戴着老花镜学汉字,写母亲对抗日时期的文化干部的向往,写“母亲用硕大的剪刀极其仔细地捉住我脏而黑的小手,轻轻地帮我剪指甲,还不时习惯性地吹一下”。母爱渗透在作者的心灵里,成为作者的营养,因此他才说:“我出了三部书,似乎都是来源于母亲。”没有母亲,不仅没有作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就没有作者丰富的心灵。

母爱的片片断断是阿国幸福的根源,即使是他的母亲已仙逝,他的脑海里依然保存着母爱的温馨,尤其小时候的情景,历历在目,“小时候,家中只有母亲的一把蒲扇,把炎热的夏天扇走。晚上,我们七姐弟在香椿树的草杉上一字排开,母亲那把扇子从大姐摇到我,驱赶走肆虐的蚊虫。每次在星光中醒来,见母亲倚着椿树睡着了,手里的扇子偶尔机械地摇几下,那情那景,给了我一世的清爽。”母亲把母爱给了自己的每个孩子,阿国也把孝心回报给母亲,“三十年前,母亲给我过儿童节;三十年后,我给母亲过儿童节。”因为人老了,就成了老小孩。

阿国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妇,但也是有思想的人,比如在作者的职业选择上,母亲不赞成阿国追逐功名,用“千里居官,无非吃穿”观念来教育儿子。阿国年轻时不太理解母亲的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商海里远游,渐渐地理解到了母亲的深意,“10万元和10亿元有何区别?钱财多,潜伏的风险即多,奢华会腐蚀人的心灵。”对于恋母情结,作者是这样认为的“有几个男人不渴望释放童心偶尔也做次调皮的孩子?母亲的味道会荡平你浮躁不安的功利心,母亲的嘱托会让你的梦境充满田园牧歌的安详。”是啊,这样的恋母情结有何不好呢?

除了写母亲,阿国还写了自己的姐姐们。作者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有五个姐姐,五个姐姐都在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使他充分体会到来自姐姐们的亲情,他的散文《姐娘》就是抒发对姐姐们的情感的。阿国姐姐们对他这个小弟疼爱有加,付出了母爱一般的关爱,所以作者称呼姐姐们为“姐娘”。阿国的最小的姐姐为了培养他上大学,坚持在家种地,推迟了几年出嫁。大姐“说话最少,干活最多。”当年大姐出嫁的时候,坐的是牛车,因为阿国年纪小,哭闹,“大姐没有办法就把我一起捎带着娶走了。”阿国的母亲去世后,他“每天都给大姐二姐三街四姐五姐打。”只有和亲人们说说话,才能平复他无比悲伤的心情,才能摒弃孤独和辛酸。作者的姐姐们的生活很简朴,但是过得很踏实。对于姐姐们的幸福,阿国也感到幸福,比如四姐的一对儿女生活和工作很好,阿国能体会到“四姐分享着果实的甜蜜,感受着岁月的慷慨馈赠。”

歌谣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作者正是由于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才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和文格。阿国从考学、上大学以及只身到广州打拼,全由母爱呵护着,“在母亲的声音里,一种庞大的安全感密密麻麻地包裹着我。”母亲的去世,对阿国是悲痛的,也对碌碌红尘有了更多的理解,“母亲去世后,我仿佛一下把生命的真谛悟透,功名利禄视作鸿毛。”其他人写母爱,仅仅停留在温暖的层面上,而阿国写母爱,则提升到如何做人的层面上,这是作者的优秀之处。写到故乡,写到亲人,阿国就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细节,他能记忆起亲人们的细节,牵挂亲人们的生活困顿,知道大姐牵挂自己,找“明眼人”为自己算命,知道四姐在做生意时候丢了一笔钱,“她奋斗了几年才还清债务,至今姐夫浑然不知。”

作者热爱故乡,认为家乡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对于家乡的老房子,也是“记忆完整如初”。“在娘面前,我永葆童心;在老屋面前,我却似婴儿。”因为热爱家乡,对家乡的乡亲们的生活状态丝丝在心,他记着村里的村公所,记着老房子对门邻居名字叫——磨子。记着隔开河南河北的家乡的河流。作者在里听大姐讲述了故乡发生一件一家六口人溺水死亡的事,让作者彻夜难眠,他在想着“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残酷,因为这一对老人领着三个孙女和一个孙子过河渠,先是小孙子掉进了河渠,十几岁的孙女跳进水里去救弟弟,淹没了,另外两个孙女去救姐姐,也淹没了,慌了手脚的爷爷奶奶也跳进河渠救孙女孙子,也淹没了……一家六口人都淹死的悲剧,就顷刻间发生了。“这是我今天夏天听到的最沉重的事情吗,心窝痛!”

阿国因为工作和其它原因,去的地方比较多,在这些地方,他始终保持一种“异乡人”的角色,即使是对他所生活的广州,他也自我定位在“异乡人”角色。他自己这样描写“即使是天降祥瑞,皇恩浩荡而落户广州,在骨子里,依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乡人。”异乡人的角色有助于站在圈子以外观察南国的生活。虽然是异乡人,但是无法阻止他成为义工和志愿者,200 年,他刚到开发区,就已经是一名义工。义工意味着付出,阿国不怕付出,但是他不喜欢别人称呼他为“农民工”。

二、对当代文人生态所进行的思考

阿国的散文是抒情的,更是思索的,他的思索的当量不亚于当代著名随笔家。阿国在大学学习的是中文,他曾有过一个作家梦。梦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在现实生活里,为了生计,阿国不得不经商。因为作者带着真诚去经商,在广州萝岗区取得了成功。经商成功后的阿国,并没有陷入物质主义的花天酒地,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农民的本色,对那些物质主义的泡沫,保持足够远的距离。

阿国在经商之余,坚持写作,用文学使自己不受物质主义的污染。他对于现代文人的生存尴尬和“后文学时代”也有自己的思索。阿国在《后文学时代》一文里,他借一位领导的话,对文学家进行讴歌和定位,“文人的灵魂是清高、自恋,即使是全世界的人都说他是一粒尘埃,他依然带着钻石的璀璨建造文字的金字塔。”可见,阿国所理解的文人不仅是感性的,而且是心灵的、崇高的。这样的文人自古有之,屈原、司马迁、阮籍……近代的鲁迅先生。这样的文心传承,像是接力棒,一代代传下来,一直传到了今天,今天的中国和历史的中国有所不同,商品经济蔓延到每一个角落,如同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初期,拜金主义淹没了一切,而人性中最闪光的,恰恰被忽略。

阿国人在商海,心在天国。他把亲情当作生命图腾来供奉,对家乡的老母亲、姐姐们,村里的相邻们,阿国时刻挂在心上。要知道,亲情在商品经济的熏染下也会变质的,但是在阿国的视野里,不仅没有变质,而且成为他的生命港湾。阿国本人对文学的态度,即是他的生命观的一部分。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可以没有良心;人可以生活困顿,但不可以没有诚信。中国的封建历史太长,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来的太晚,没有来得及建设诚信为上的商品经济道德(只是存在清末民初的来自山西或者安徽的少数商人那里),缺少全民族的商品经济道德规范,因此,才出现了许多丑恶,包括官商勾结狼狈为奸……对商品经济的丑恶那一面,阿国保持足够的警惕。

阿国与一般的商人不一样的地方,他喜欢读书,“远离灯红酒绿,远离金钱帝国,远离人世喧嚣。”阿国读书的范围很宽,读中国的,也读外国的(其中包括日本作家写的书)。他读沈从文的文字,感到“字里行间沁透出悲悯天下苍生的情怀。”他读完莫言的《十三步》,心中有相识之感。他利用坐飞机的闲暇,读毕余华的《第七天》,感到“文学偶尔会像黑蚁,尖叫着撕咬我的心脏。”总之,阿国是一个敬畏文字的人,正因为敬畏文字,才不随便写字,而对那些有分量的作家们给予一份崇高的敬意。对于读书,尽管当代已经进入“图文年代”,阿国还是对纸质图书给予无比的珍重。现在出版图书是容易的,很多人把索取图书当作一个礼节,其实从内心并不尊重,阿国用“王蒙再送著作”的事,对不珍惜别人劳动果实的人,给予鞭笞。

阿国是广州萝岗区的作协副主席,参加了广州市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见到了著名作家张欣,很赞同张主席的话“在文学日益边缘化、快餐化、络化、娱乐化的今天……一位作家朴实生命的真正延续方式只有一个字:写。只有用文笔勾画出生活的内涵、人生的真谛,才不枉来世一遭。”阿国在实际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他为文有感而发,热情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索,从来不做无病呻吟。他希冀自己能有“真正铭刻时代烙印的有思想的纯文学作品”出世,只不过他的主业是经商,人在商海,在商言商,只能在工作间隙,写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杂感。对于那些有前途、有深度的民刊,阿国也用行动给予支持“因为缘走进《知觉》,认识酸枣小孩。愿《知觉》好运,长寿,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向前。”民刊《知觉》也有阿国的心血。

对于写作,阿国对自己要求很高,有分量的作品发表了,是一种欣慰,应酬之作发表了,就产生一种自责,比如他的《春至心灵》是一篇应景之作,居然在报纸上发表了,作者立即进行了自我批评“年岁逐增,对文字的推敲愈加严谨,这篇文字,真诚不够, 干瘪,我自嘲为伪真情。”对于自己的作品和读者的关系,他不希冀收获掌声,有一份认知和感动,足矣。阿国通过文字无情地解剖世界,也解剖自己。“是我堕落了,还是这个世界堕落了?”对于写字,阿国没有当作宣泄,而是怀着敬畏之心,从不随便写字“思想的火花呢喃、匹配、默契,甚至可一字千金,掷地有声。”

在开封见面的时候,我说“阿国,你是一个儒商。”这并非恭维,是对阿国生命状态的刻画。他确实是一边经商,一边写作,通过写作来解剖自己,检点自己,他说过,“远离文字的世界,自己变得面目可憎。”“说我是生意人吧,却那么感性,带着一颗悲悯的心灵。”“人到中年,已经习惯把悲伤深深储藏在心底,而把最仁和的一面留给身边的人。”可见,阿国热爱文字之深。

共 10127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点穴式的赏析,深刻,精准,由衷的赞赏中有知己的欣慰,更有深深的理解和认同。以《一地清凉》为轴心,从与故乡的血肉之情以及母爱主题开掘、对当代文人生态所进行的思考、对他乡他景的文化考量、用笔记体散文穿越当下现实生活四个方面逐一解读,作品内容、主题、文心传承、写作手法,点面结合,高屋建瓴,直言己见,有的放矢,赏文,品人,鉴世相,勾画了一个儒商形象,一位用爱去思考、用思考做事的人,一个敢于用笔真实记录时代的写作者。阿国,他的主业是经商,人在商海,一边谋生,却也坚持写作,认真读书,甚至去做义工和志愿者,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和人格提升。他写亲情和乡情,《念娘亲》和《姐娘》是其代表作。母爱以细节呈现母爱,兄妹情,提升到如何做人的层面上,亲情是他的生命港湾;他是怀着敬畏之心,写有思想深度的杂感,民刊《知觉》也有阿国的心血;他采风,旅行,解读陌生的惊喜和厚重的文化,威海的精神画像,扬州竹子的风骨,扬州瘦西湖的“瘦”,他思考,抠字眼,对于人的尊严,对于国家放长假的旅游,对于物质享受,对于中国社会的瞒与骗,对于不作为、乱作为的政府部门,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无一不凸显出一个忧国忧民的丰盈的人,不由得品读者们不心生亲近和赞赏之感。作品,生活,人情,世故,深情的书写,浪漫的观望,现实的针砭,一篇掷地有声的赏析佳作,推荐共赏。【:芦汀宿雁】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8:26:26 有生活,有见地,超好看的赏析。 名芦汀宿雁,60后。行走山水,虚极静笃。与书相伴,恋字成痴,以散文、随笔居多。

2楼文友: 08:40:0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舒筋活络有哪些药水
宝宝积食如何清热
活血化瘀的中药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