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扣扣案再说开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6-22
1月10日下午,民主与法制贴出我的聊天小文《张扣扣案之我见》后,忽又想起了孟轲老夫子在《尽心下》篇中说的话:
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文意并不难懂:我今天才知道杀害人家亲人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了有1500到2000公里。杀害别人的父亲,仇家的人会反过来杀你的父亲;杀害别人的兄长,仇家的人会反过来杀你的兄长。虽然你的父兄不是你自己杀害的,但同你自己弑父杀兄也差不了多少。 一间耳 ,形容距离很近很近。就是说,杀人父兄几等于杀害自己父兄。
按孟老夫子的说法,王家的灾祸是自家在22年前就种下的祸根,不是自己杀,犹如自己杀。
但几年或十几二十年之后,王家的后人是不是也一样会仇杀张家人?这就走入了 怨怨相报何时了 的怪圈。张扣扣似乎料到这一层,所以他不婚不育,断了对方报复的对象。不过,从史书上那些复仇记载来看,真还找不到第二轮的反向复仇案例。原因很多,如礼法规制中的避仇、乡村自治,家族调解等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后。在王朝治理还算正常有效的时期,风宪官吏也会从仇杀案中寻找地方行政缺失、司法不公、教化不力的种种弊端,纠弹相关官吏,让他们负连带。每当发生这种伦常大案,总会有一批官员丢乌纱帽,甚至受到刑惩。最高统治者借此转移民怨,博个关心民瘼的美誉。凡此种种,尚可探讨,但非这则小文所及。
回过头来说 一间耳 那段话。
孟老夫子的本意是劝戒人们不要逞强斗狠,伤害别人性命。从这段话中,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其一,同态复仇是早已存在的习俗,且盛行于孟子生活的时代。孟子的劝导正是以复仇的事实存在为前提的。其二,孟子告诫人们不要伤害别人,但没有明确反对或提倡复仇。这与大小戴《礼记》关于复仇的礼法规制相一致。而这些礼法规制正是后世历朝历代处理复仇案件的依据,也包含着预防 怨怨相报 恶性循环的合理内涵。
古老的同态复仇经过儒家礼法规制和世世代代的打磨、积淀,成为一种法律文化价值和心理传承下来。这就是我在《张扣扣案之我见》小文中说到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杀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父(母)仇不报,枉为人子(女) 等等。它不以帝制王朝的覆灭而灭绝,不为革命烈火的燃烧而成灰烬,不因西方法治文化和苏俄革命文化的冲刷而消失。
这个张扣扣肯定没有读过《孟子》《礼记》。他的复仇之志和冒死复仇之举正来自积淀在民族文化血液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心理信仰。这或许可称为民间小传统,与现时代法律文化的大传统不一致,甚至相抵牾。但它却是活生生的、不得不正视的一个存在。说直白些,它仍然是民间对中华孝道的一种理解。要改变它,尚需时日。有时候,在一定社会群体中,情理就是情理,信仰就是信仰,无是无非,无对无错。
一个文化生命体是无法拆分的。只要优质的、正面的,不要其他的,世上有那么占尽便宜的事吗?!况且,精华与糟粕的界定标准也不是绝对不变的。 亲不亲,阶级分 的时代是唾弃孝道的,动不动给人扣一顶 地主资本家的孝子贤孙 大帽子。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直到上世纪 文化大革命 刹车时,孝道都是被打入负面性的糟粕之中的。现在大力提倡孝道,教育大家要养老敬老,给老人沏杯茶端个洗脚水, 常回家看看 ,这些当然好。但传统孝道伦理文化中还有 亲亲相隐 复仇 这些东西。说它们是泥沙俱下也罢,沉渣泛起也行,反正作为一个孝道文化生命体,必须直面,正是这些所谓的负面性成分,考验着我们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考问着我们的社会肌体够不够强健,完全拒斥既不可能也不应当。
前年的于欢案,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坦言 司法审判不能违背人之常情 。再审法院发言人慷慨陈词: 亵渎人伦 的行为 应当受到惩罚和谴责 。民众无不为这样有伦理关切和人情温度的话语点赞,视之为我们的司法告别人伦冷漠、重估中华传统情理的转折点。
中华孝道伦理文化的生生不息、浴火重生,需要庙堂与江湖的同心协力,共举共创。
灰指甲是疾病吗泰州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治疗灰指甲的亮甲价格上一篇:白菜汤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