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元宵节前谈文化话乡愁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09-27

代表委员元宵节前谈文化话乡愁 -05 光明吴晓杰牛梦笛 2015年 月5日,正月十五,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的日子。

元宵节与人代会开幕,两个时间恰好 撞 在一起,这在60年来还是第一回。

从油菜泛黄的云南,到江河冰封的东北,从撑着油纸伞的东海之滨,到跳起锅庄舞的康巴高原,各族群众还沉浸在羊年春节最后的年味里。

他们在吃一碗元宵、挂一盏花灯之际,也不忘把目光聚焦到报纸、电视、互联上,聚焦到北京 在这里,5000多名代表委员正带着人民的嘱托,为改革建言献策,为民生福祉鼓呼。而一聊起元宵节,流淌在代表委员心间的,却是各自抹不开的乡愁。

当 两会 碰上元宵节

忙 。

从年前一直忙到现在,一见面,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杨宗亮代表口中先蹦出的便是这个字。他愣是没想起 月5日是元宵节,所有时间都被调 研、写作、讲学占走了。 好几年没过,都快忘了。 杨宗亮聊起了家乡过节的习俗 打糍粑、裹汤圆、放河灯、看焰火 节俗一件件从他口中抖落,话语中漫 出的欢乐堆上了脸。这些年,杨宗亮著书提建议,心心念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效果有一些,但仍远远不够。我会一直呼吁,因为我有这个。

早在几天前,过节的气氛就扬起来了,舞龙、踩高跷、走马灯、请大戏,浙江奉化滕头村村支书傅企平代表仍嫌 不够闹 , 像我小时候,正月十 四的晚上,小孩子们会拿一根劈开来的竹竿,响声很大,门前屋后驱虫赶蛇,讨个吉祥。 滕头村是个生态旅游村,往年这个时候,旅游正旺,傅企平事事都得盯 着,一刻都不得停歇。今年,他早早就放下村务,沉下心准备两会,其间,抓着空儿打了一圈,提前给亲戚好友送去祝福。

在船头点亮灯,盛装在江面打滚,朝他人扔雪团 打花脸 赫哲族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刘蕾聊起赫哲族元宵节的 闹法 很是平静, 这些赫哲 族传统礼俗能够完整保留下来,靠的是好政策。 甘肃张掖市委书记毛生武代表是藏族人,他对此颇有同感,曾任甘南州州长的他,传扬民族文化长期是其工作重心 之一。 藏族同胞也过元宵节,藏语称 美朵确巴 。每年这个时候,人们到寺庙朝佛祈祷,夜里举行酥油花灯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陈列用五彩酥油雕塑成 的佛、花木、鸟兽等形象。村庄上还要跳篝火,彻夜不休。 连同藏族、赫哲族在内,我国有16个少数民族过元宵节, 两会恰逢元宵节,将会增添更多祥和喜庆 的氛围,赋予其团圆团结的内涵。 毛生武说。

不能让元宵节淡啰。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说,过节是为了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在两会这样的场合过元宵节,对传承传统文化很有意义, 吃吃汤圆,聊聊乡愁 。

忙里偷点闲 。

如何 记得住 乡愁

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代表,至今仍能记起儿时父亲元宵节做的兔儿灯。 用一根绳牵着,里面点上蜡烛。我拉着走,烛火明灭之间,闪烁出的欢乐,思之难忘。 现在轮到自己了,不会做,带着小孙子跑遍了街市,却再也找不着兔儿灯了。

这几年,年节的气味愈发淡薄,杨宗亮连吃汤圆都省下了,因为 再不是那个味道了 ,他怀念母亲亲炙的那一碗汤圆,浓甜软糯,滋味漫长。熊召政说,这些年吃遍天下菜,回过头来感叹, 天下最好吃的还是妈妈做的菜 。

画家何水法委员讲起了杭州人的乡愁, 我有个朋友,去美国17年,一回来点名就要吃西湖醋鱼,虽然在国外生活很多年,但骨子里的东西变不了。 他今年有个提案,建议保护地方特色菜系, 如果这些承载乡愁的饮食消失了,那我们谈论乡愁时得少了多少滋味。

有舌尖上的乡愁,也有脚底下的乡愁。中国传媒大学鲁景超委员的乡愁,是老北京弯弯绕绕的胡同,而熊召政的乡愁,是小时候母亲牵着他的手走过的青石板路。现在,胡同拆了,青石板路没了, 精神上所依恋的那一部分被活生生砍掉了 。

习总书记强调城镇化要 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如何记得住?我们也在思考,但今后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过去那种 拆旧房、毁记忆、大搬迁、建新城 的方式肯定是不会再出现了。城镇化不能化掉乡愁,而是要守住乡愁、延续乡愁。 毛生武说。

守住乡愁,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教育。 熊召政说,现在传统年节式微,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去年元宵节夜里,没有买到兔儿灯的熊召政,只好驱车带着孙子去放孔明灯,一路上讲了许多元宵节的故事, 过去一年里,他一直缠着问,什么时候再去放灯?这种快乐,是会记一辈子的。

找回我们的文化身份

熊召政参加了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习总书记会上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然而, 危险 的信号早就发出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继了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又凝聚了当下中国的精神诉求。而我们的文化界有时候并没有把维护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担当和,甚至生产出相违背的文化产品。

文化不自信是根由。当代表这些年,只要遇上公开发言的场合,熊召政总是不遗余力地呼吁 回归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不能一味揣摩西方审美心理,以他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这对中国文化是一种伤害。

这就无怪乎年轻人 反认他乡是故乡 ,对传统节日嗤之以鼻。 长此以往,我们心灵的雾霾如何消除? 熊召政说。

回归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守旧。 在传统文化中,创新与守旧都有它的市场。 熊召政诵诗举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屈 原创新的冲动。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 ,王阳明的创新精神,在屈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往前看寻不着,回头看却找着了,这是辛弃疾守旧的喜悦。 守旧和创新可以因时代的需要有所侧重。优秀的 旧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守不住它,就找不到 回家的路,就找不回我们的文化身份。 熊召政说。

这番认识,杨宗亮也曾体验过。在保护古村落方面,有人提议 博物馆式 的保护,将村落 供 出来展示, 这种静止的保护方式显然是不可行的,剥离了人的精神和身心在里面呼吸,难以传承。

人确实是关键因素。刘蕾说,赫哲族人数少,人口只有4000多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完全靠一辈辈人的言传身教。而现在, 熟知赫哲文化的人为数不多了。他们没了,怎么办?刘蕾曾辞职养蜂,现在又回到学校教书,她说,只有这样,才能 一代代传下去 。

从文化自觉过渡到文化自信。从国家、群众层面,都有一个认识过程,需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杨宗亮说。

诗人张锲有一首诗,《祖国,一首唱不完的恋歌》。鲁景超当场念起了其中的片段, 祖国是什么?是山,是海,是森林 是孔子、是老子、庄子的思考 是历史书上一页页不朽的篇章 ,他希望这首恋歌,能永远地唱下去。

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吃什么好

正常血糖是多少

降尿酸最厉害的药

优卡丹可以治感冒吗
灯盏花制剂怎样
小儿积食发热的症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