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前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2-23

徐志摩的前妻: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变得坚强

知晓张幼仪,是从徐志摩开始,她是徐志摩第一任太太,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离婚的女人。

相比林徽因和陆小曼,不管是电视还是小说,对张幼仪都惜墨如金。她没有林徽因的温婉如莲,亦没有陆小曼的妖娆如火,但却有坚韧沉静的朴实之美。她就如那墙角寂寞绽放的小花,隐忍的让人感动,漠然的令人心疼。

关于徐志摩的对与错,好与坏。我不愿多说。但写张幼仪,却怎么绕也绕不过这位才情、恋情都轰动一时的多情诗人。

他们的婚姻是旧式包办婚姻。媒约之言,父母之命。一个是江南富商,一个是家世显赫,可谓珠联璧合,天合之作。

都说有些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你就知道在劫难逃。我说,有些人,如果第一眼就看不,不管后面你再做什么仍无济于事。

对于这个15岁就辍学嫁给他的结发妻,徐家的少奶奶。他的眼神总是自动飘过,很少正眼,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即便是夫妻生活也是例行公事,只为传宗接代。无论是婚前亦或是婚后,徐志摩对张幼仪,只有鄙弃。在他第一眼见到她的照片时,他就下了定论,称她是乡下土包子!这个印象根深蒂固,即便后来他们离婚了,也难改变。

张爱玲说,“一个人不爱你的时候,你哭闹是错,静默是错,活着呼吸是错,连死了都是错。”

他于她,是一首雪月风花浪漫的朦胧诗。她于他,是一曲朴实无华的乡村歌谣。他恨她,反感她,厌恶她。他甚至认为她是这段婚姻的始作俑者,而忘了她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者。刚结婚,他就直言不讳告诉她,“我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子”

面对丈夫无端的挑剔冷漠,面对自尊心一味的被践踏。张幼仪选择了沉默,委屈求全、温良顺从,把心放到了,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

她以为只要自己克己复礼,恪守孝道,就可得到他的理解,冰释前嫌。她以为只要自己相夫教子,异国陪同,就可摆脱被抛弃的命运。她以为只要自己“三从四德”不犯任何过错,她始终是徐家的大太太。但所有这些都只是她以为。

因为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就像你无法感动一个不爱你的人一样。

她的秉性感动了公婆,赢得了上下认可,却在他那感觉不到任何爱,哪怕只是微乎其微,一点点儿。

五年光阴,对于相爱的人而言,仿佛弹指一挥间,但对不爱的人而言,不啻于无底的深渊。他们之间真正在一起,算来不超过四月。而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个表情—沉默是金。

郎心硬如铁,妾心碎一地。

最后她连这个徐家少奶奶的位置也保不住了,岌岌可危。因为此时,他遇到了自己的“灵魂爱人”他已容不下她了。

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有多深情,对另一个女人就有多冷酷绝情。每读一次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信,我仿佛能感受到一旁的张幼仪,暗自垂泪。在她怀彼得时,他提出了离婚,并且不顾虑打胎的危险,不念及她的生命,逼她去堕胎。

面对她的不接受,他勃然大怒,索性不告而别,留下已有三月身孕的张幼仪一人,在这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哀莫大于心死。

半年以后,在徐的一再坚持下,最终他们还是签署了离婚协议,终结了这段无爱的婚姻。而当时,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刚生下来才一周。她的丈夫。不,应该说前夫,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感情丰沛,给很多人写过许多浪漫的诗篇。在离婚时,他按捺不住心中暗涌的喜悦,即兴赋诗一首《笑解烦恼结—送幼仪》而这也是生平送给她的唯一一首。

“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听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结儿,消除了烦恼!” 是的,他倒是真痛快了。解除了无数烦恼丝儿,恢复了自由自在身。

潇洒挥手,奔赴真爱。

但他带给她的却是,心底难掩的凄凉,一辈子的疼痛。她说:“我是一把秋天的扇子,是个被人遗弃的妻子。”

不是所有的好姑娘都会有好姻缘,也不是世间所有事都顺理成章。

女人,命好的,一生跟一个男人,命不好的,或许后面跟了两个、三个…,也或许是,从此单身,痴痴怨怨的坚守。鸟在天上,再累也飞,鱼在水中,哭不见泪。

他是她的劫,劫后,凤凰涅槃。离婚后的她,简直是一部励志大剧,女人崛起的伟大赞歌。

人不自立,必自毙。生活从来靠自己去成全。上帝虽为她关闭了婚姻的大门,却为她打开了事业的窗口。

“我要为离婚感谢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蝴蝶之所以美丽,那是它经历了痛苦的蜕变。

一个人当真正经历过生死的抉择后,经历过暗无天日的苦痛和绝望后,最后依然放弃了自杀而选择坚强的活下去。

而这样的生,是有希望的,也是勇敢的,更是真正的自由意志的选择。

经历每一种创痛,都是一种成熟。最彻底的伤害,也是最有力的成长。

次子小彼得的夭折,让她的人生彻底跌入谷底。那段晦暗的时光如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的笼罩她,她在阴郁的痛苦中打碎自己,用所有的痛淬炼出了一个全新的张幼仪。

生活之路,总是充满坎坷变数,谁不是一边伤痛,一边学会成长。

张幼仪把自己的人生一分为二,“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

在此之前,她什么都怕,在此之后,她一无所惧!

离婚后,她开始变得充实而又忙碌。一边上班,一边学习,一边接受教育,一边接收新派思想。

她不仅出任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利用家里人脉,将银行带出了困境。

她还创立了云裳时装公司,使之成为上海最高端、生意最兴隆的时尚汇聚地,连陆小曼、唐瑛等当地名媛都在那做衣服,她成了风雨中的铿锵玫瑰,独立自信,坚强果敢。

而她和徐志摩的关系,离婚后也奇迹般的开始缓和,变得融洽,经常通信不断,她还时不时地接济前夫。

离婚后,她仍一如既往,照顾着徐家二老,直到养老送终。

徐申如更是把房产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也过继给了张幼仪,并认她为干女儿。她掌管着徐家的经济大权,家中大小事宜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就连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也要她点头之后,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才勉强同意。

飞机失事,噩耗传来,陆小曼不肯面对现实,哭死过去。林徽因让梁思成拿回了一块飞机残骸,挂在卧室中央。

只有张幼仪,命儿子前往肇事点,领回尸骨,发布,召集朋友开追思会,以一己之力,料理着徐志摩的后事。如果人死,魂魄真能回家,当看到这一幕幕,不知道这位娶名女人后,苦乐参半、冷暖自知的徐志摩,可曾后悔过,当初的薄幸!时间是最大的革新家。万事万物都抵不过时间的洪流。

好也罢,坏也罢,爱也罢,恨也罢,一切都过往云烟。人生如书,读不尽,人生如景,解不完。人活着不只为了自己,而活着,却要活成自己。

昨天拜读了徐志摩的前妻,感触,稍微整理润色了一下,好久没发朋友圈了发来文章大家看看探讨下。对于她,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关于这类名人的文章实在太多。若有雷同也正常,毕竟大家引用事例都是一样。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校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春,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的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医药资讯
温州十佳牛皮癣医院
北京京都医院怎么样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