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作家专栏走西口的岁月随笔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14
摘要:“黄河弯弯的河曲县,三亲六眷漫绥远。二姑舅啊三老爷,八百里河套葬祖先。千年黄河水不清,跑口外跑了几代人。千年的黄河滚泥沙,走了大人走娃娃。娃娃走成朽老汉,老汉走成穷光蛋。辈辈坟里不埋男,穷骨头撒在土墨川。寡妇上坟泪长流,谁人留下走西口。” “黄河弯弯的河曲县,三亲六眷漫绥远。二姑舅啊三老爷,八百里河套葬祖先。千年黄河水不清,跑口外跑了几代人。千年的黄河滚泥沙,走了大人走娃娃。娃娃走成朽老汉,老汉走成穷光蛋。辈辈坟里不埋男,穷骨头撒在土墨川。寡妇上坟泪长流,谁人留下走西口。”
古老的名歌,在苍凉浑厚的土地上盘旋,把走西口的苦况,走西口的凄惶,走西口的苍凉,抛给白云听,可白云悠悠地飘远了;唱给大山听,大山亘古如斯,从不动容;唱给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听,黄河水承载着千年的洪荒,向远方滚滚而去。
只有山歌,在这块荒凉的大地上流浪。只有一匹匹骡马,和一个个晃动的黑点,在天边晃动,一直走出我们的视野,走向历史深处。
1.烟尘覆盖的历史古道
山西民歌极盛,唱走西口的更多。在巷闾间行走,在黄土地上徘徊,突然,一声粗哑而雄浑的唱腔就会响起,让人一时停住,侧耳倾听,保不准就是有关走西口的。
有一首山歌里,就明明白白地唱出了走西口的原因:“咸丰正五年,山西它遭年限(灾年)。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一句话,走西口,是生活的逼迫。山西北部,环境恶劣,地瘠民贫,干旱频仍,百姓耕种多,收成少。因而,找一条生路,只有走口外。所以,这儿谚语道:“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走西口,说白了,是一次移民,除了灾荒歉收外,走西口,还有以下原因。
首先,人口激增,土地锐减。清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随之暴涨,形成人地尖锐矛盾。乾隆十八年(175 ),全国人口10275万人,民田亩,人均占地689亩;乾隆三十一年(1766),人口为2098 9546人,耕地亩,人均耕地 .5 亩”。人口相对过剩,耕地相对锐减,百姓无田可耕,自然而然,把眼光投向了地旷人稀的内蒙地区。
其次,蒙古生产方式单一,需要改革。游牧民族经济单一,且极不稳定。只是游牧,不会耕作。为此,蒙古地方官向清政府“乞发边内汉人与蒙古一同耕种。”因此,靠近内蒙古中西部的山西、陕西等地贫农就来到口外,一方面,维持了自己生计;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蒙地农业开发。
再次,国家一统,天下一家。建国初,清廷严禁中原百姓出关;大一统后,为了促进蒙古发展,也为了减轻中原土地压力,政府采取“借地养民”和“放垦政策”。雍正年间,明确规定,内地灾民,可以往口外蒙地开垦谋生,并指出其意义:“惟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嗣后各省,凡有可耕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清政府鼓励,无疑对走西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到乾嘉时期,“出口垦荒者,动辄以千万记。
走西口,究竟走向哪儿,我想,开始的时候,大概就是找一处能吃口饱饭的地方。那时侯,地旷人稀的口外,也就是蒙古,是谋生的山西人首选之地。
“走咧——”于是,一声悠长而又无奈的吆喝,山西人,开始挎上搭连,赶着骡马,走向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地
西口,于是,就成了一个名词,出现在苍凉的民歌中,出现在历史文化中,出现在银幕上,甚至,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西口,今天,历史的风烟已经淡定,岁月的尘灰覆盖了走西口的人们的脚印,和骡马的铃声。只有走西口的山歌,还偶尔地在山梁上、在山沟里响起。我们不禁要问,西口究竟在哪儿?山西人是怎么走西口的?
山西人走口外,大致有两条古道: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另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再进入蒙古。所以,当时有言:“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走西口,则指杀虎口。
杀虎口,位于晋蒙两省交界处,属山西省,自古是军事重镇,清《朔平府志》云:“杀虎口乃直北之要冲也,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要。”历史上,这儿曾阻击过瓦剌,打败过蒙古俺答汗之子辛爱,是两个民族的冲突的紧要关口,也是民族和好后,进行贸易的关口。原名杀胡口,后来,蒙汉两族和好,改名杀虎口。
山西人,就是从这儿走出去,从而从中原走到关东,走到关外。走西口的山西人,从清朝初年,一直走到上世纪40年代。几百年中,到底有多少山西人从这荒原、沙漠中走过,有多少荒凉的背影在这儿远去,已经说不清了。总之,在这儿,父亲走了,儿子又跟上,儿子老了,孙子又踏着先人的脚步,一步步走去。
山西北部,有座小城,叫河曲,和内蒙古隔河相望。这儿至今有一风俗,年年七月十五日,要在黄河上放 65盏麻纸灯。 65盏麻纸灯,是河曲人在招魂呢,放灯的人希望那些漂泊异乡的孤魂,能随着灯光回乡。
走西口!走西口!谁人留下个走西口?
2.晋商的崛起
走西口,一定是一场悲伤的迁徙,是一种无奈的流浪,是一次辛酸的漂泊。中国人热爱故土,安土重迁。所以,当他们无奈之下,远离故乡时,心里一定充满了忧伤,充满了凄凉,走在谋生的路上,回望故乡时,夕阳下,眸子里一定灌满了浓浓的哀伤。“苦菜花开点点黄,提起走西口好凄惶。十月狐子冰滩上卧,提起走西口心里难过。”但不走是不行的,不走,就无法生存。
走西口,有的人流落异乡,成为游子;有的人,可能倒在走西口的路上,再也不能到达目的地。也有一部分人,走出一路风采走出一路的发达,也就成了后世所称的“晋商”。
山西人走西口,开始于500年前。晋商称雄商场,大概也有500年之久吧,从而,中国,形成了一种文化奇观——晋商文化。
晋商的成功,我认为,首先在于他们的吃苦精神和不懈的毅力。走口外,是一段艰辛的历程,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无论在心理上和感情上,都是如此,真像走西口的民歌中唱的那样:“人人都说走西口好,走西口的苦难谁知道。人人都说走西口好,一有闪失就把命丢了。”但是,他们仍然走出去了,义无反顾地,沿着黄沙古道,沿着岁月云烟,沿着历史的荒凉,一路铃声,一路艰辛,一路血汗,走出了一条不屈的路,也走出了一条繁华的路。
晋商的成功,其次在于他们的精明。500年前,他们就意识到商品交易存在着巨大发展空间,他们就抛弃了轻商的儒家观念,从此,牵着骡马,一路走来。那里有商机,那里就有晋商;那里有交易,那里就有晋商的呼喊。他们有贩盐的,有收茶的,甚至有放牧的。清人著名的笔记文集《清稗类钞》中,列举了15家晋商,以郝氏为例,就贩过山参,贩过茶叶,积攒起一份雄厚的家业。
记载中说,郝氏,榆次王村人,起家明末清初。早年,东北贩参东北。1727年(雍正五年)《恰克图条约》签订,郝家瞅准商机,出口茶叶,与俄罗斯人交易,商号遍及北京、天津、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太原、包头、西安、汉口、上海、四川、江浙、两湖和山西。可以说遍地开花,有城市处,当时就有郝氏商号。
郝家除输出茶叶外,还有中国特制的绸缎、绫罗、绢纱等。同时,又从俄国输入皮毛、呢子、毛毯、哔叽、钟表、五金、玻璃器具等。郝家“万胜通”和“万胜高”当时就以销售俄国货为主,因此人称其为“羌货庄”。由此可见,晋商生意灵活多变,不拘守一样。
晋商成功,还在于他们守信义,重承诺,尚读书,性淡泊。《乔家大院》的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出,晋商身上折射出许多闪光点,乔致庸其实就是晋商的一个缩影。他首先是诚信。衡量一个经商者是“良贾”还是“劣商”,首要是看他经商是否讲究信誉和诚实。在商务活动中,诚是基础,有了诚,信才能笃实。“经营信为本,买卖礼当先”,是晋商信守的商谚。二是坚韧。电视剧里,乔致庸不怕风险,去江南贩茶,去北疆送货,以生命做筹码,力挽狂澜。这,正是晋商为实现既定目标百折不挠、奋斗不止品质的写照。三是谦和。谦和对待客户,谦和对待经营合作者,谦和对待商业竞争者。四是稳健。谨慎不保守,做生意,做大生意,不能如赌徒,要么发大财,要么遭大难。晋商的稳健其实是一种进取。五是节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俭,是晋商的经商的黄金原则。
其实,翻开地方志,历史上的乔致庸也和电视中的没有多大出入。
晋商还有一个最优秀的品质,发家之后,不忘国家。历史的真实记载中,乔致庸,这个山西票号的龙头老大,还是当时左宗棠筹措军费的东家。左宗棠西征时,乔家出了好几百万两银子,清军到达新疆后,乔家派一个票号跟随经营后勤,为军队筹办粮草,负责汇兑朝廷军饷。军费急缺时,乔家票号还为左宗棠借支透支。所以,左宗棠对乔致庸充满感激,回京途中,特意拜访乔致庸,见到乔致庸的第一句话:“亮大哥,久仰了。”并为乔致庸大门前百寿图题一副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左宗棠,一代人杰,自诩“今亮”,连曾国藩都不放在眼里的人物。由此可见,晋商,实在是不可小觑。
.走西口的意义
走西口,是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的。
走西口,使蒙地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走西口出现,蒙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过去的草原,很多地方,一变为沃野一片,谷田连畴。塞上,有一个地方叫隆盛庄,据记载,当年这儿沃土广衍,沟渠相通,水草丰美,是名声显赫的商镇。晋商的驼队一路向北,黄沙飞扬的小道上留下他们的脚印,水草丰美的草原留下他们的车辙,蒙古的马头琴,也依依呀呀地,扯起了山西小调。而今,在塞外,不时的,你仍然能看到中原的建筑,对开的大门,斑驳的黑漆,仿佛还在回忆救援的过去。随着走西口的驼铃声响起,牧民们也放弃了单一的生产方式,垦草屯田,蓄水种禾,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养蚕。马背上的人们,也开始放弃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察哈尔更是出现了定居小村落,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的蒙民大多开始种田。蒙地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走西口,促进蒙地商业发展,加快市场繁荣。走西口,走来大量商人,即“旅蒙商”。他们进入蒙地,贩卖绸缎、布帛、烟茶,又收购蒙民马匹、皮张。
中俄边境的恰克图,成为通商口岸,是晋商,成就了恰克图,也是恰克图成就了晋商。清人笔记载,当年这儿“万货云囤,居然以都会也”。
黄河从托克托缓缓流过,这儿是当年晋商的重要渡口。刚在这儿,晋商就运走鄂尔多斯地区的甘草250万公斤。
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县,至今处理着一座山西会馆,它建于乾隆十年,会馆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以砖木为主,木刻、石刻,环纹精巧,栩栩如生。它在风雨和战火中,已经保存了几百年了。是它,证明着走西口的辉煌。
走西口,更走活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呼和浩特就是一例。在清初,这个著名的塞上明珠,仅仅是一个集镇。但,随着走西口的出现,人口逐渐集中,成为塞外名城。包头,明末清初还是一个小村子,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包头已是汉、蒙、回杂居的大村镇。雍正乾隆间,晋商开设“永合成”商号,专门运输粮食、杂货,换取皮毛、牲畜。光绪年间,包头先后兴起了“三义堂”、“福和藏”、“广丰公”、“万兴玉”、“万盛玉”等生皮庄,到此时,包头发展成为塞外皮毛的集散重镇。一个城市,也屹然耸立。
最重要的是,走西口是一种精神,一种永远进取的精神,一种敢于突围的精神,一种在困境中充满理想的精神,一种在失败中从不屈服的精神,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从这个方面说,走西口,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象征。
人间处处有西口。走一次西口,你的精神就升华一次,你的境界就开阔一次,你的脊梁就坚强一些。
走西口的人,用他们的双脚,丈量的不是土地,是一条理想的路,一条突围的路,一条穷则思的路。
共 44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走西口的岁月】走西口,走西口,走的是无奈,走的是突围,走的是穷则思变。笔者怀着一种悲悯而睿智的视角从原因、历史、影响、意义等多方位解读走西口这种文化,并在这里历史文化中找寻到人生的境界和民族的精粹。文风厚实雄浑,结构层次分明,自然流畅,语言洗练且富有音乐感,多处引用地方民谣是史料增强了文章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推荐佳作,问好老师!【山水神韵:清华晚照唐】【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1:58:11 问好老师,雄浑的笔调下流淌着一种民族精粹,流淌着一种文化精魂,非常欣赏。点评不到之处还望老师见谅! 只是晚唐秋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的危害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治疗措施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怎么用药
小儿肠痉挛腹痛饮食注意什么悦而维生素D滴剂好吗
阴部潮湿长疙瘩怎么办
上一篇:人生如蓝
上一篇:美国侨报杰克逊反衬美国文化之大
- [人生感悟]浙江引进文森-汉密尔顿&戴维斯-梅森2名训练师 前者曾与波神合作
- [人生感悟]森碟高尔夫球照片被“疯传”,当看到她蓄力的瞬间,这胳膊我酸了
- [人生感悟]咖喱酱证件照曝光,眉目清秀颜值颇高,还意外撞脸白冰
- [人生感悟]诸葛大力入行前照片曝光,看到她无美颜滤镜的样子,还是你女神吗
- [人生感悟]直击调研 | 中材科技(002080.SZ):今年叶片出货量预计同比增加20% 十四五末期膜产能或达
- [人生感悟]关乎大资金动向!科创板“芯片”指数来了,42只样本股名单公布;上交所几大指数也调整,腾讯、美团等权重
- [人生感悟]袁杏宜广州市名师工作室参加南方教研大讲坛讲演活动
- [人生感悟]衰退担忧便市场恐惧 投资者逃离几乎所有主要资产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