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你来之前体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3-22
9月24日,江苏当代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苏童、叶兆言、周梅森、储福金、毕飞宇、鲁敏、叶弥等10位作家的创作。就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江苏文学取得的成就及其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关系、在当代文学史中的位置、作用和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大家还就江苏文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足及其未来发展空间发表了看法。
雷 达(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江苏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地创新。江苏文学根深叶茂,群星灿烂,队伍整齐,充满活力,不断涌现新人新作。江苏作家善于积极借鉴和吸收各国文化之长,善于打开想象的空间,并且在题材选取和形式手段上非常多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创新有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作家的创作和时代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赵本夫是值得文坛重新认识的作家,他的创作立意、语言、结构都有独特的追求,表现出努力跟上时代前沿思想的一种前卫性,表达了许多自己对巨变时代的独特理解,提供出一些罕见的审美元素。《卖驴》是具有当代文学史意义的作品。自《绝唱》以来,赵本夫展示了另一方面的才能,那就是对民间资源的发掘,这在《即将消失的村庄》里有更显著的表达。《鞋匠与市长》《天下无贼》是赵本夫影响较大的作品,其“地母三部曲”苦心经营了2 年,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赵本夫总是将即失的东西和急需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他的小说向人心回归、向自然回归、向民间回归、向原生态回归。
范小青从事创作近 0年,成功完成了四重奏。上世纪80年代,她的《栀子花开六瓣头》等流淌着浓郁的江南情调,描述小城里各式各样小人物的生活情状和内心诉求,历史化地开启了苏州文化偏重于静的一面。90年代后,范小青笔风大变,主攻改革小说,写了不少时代弄潮儿,如《百日阳光》《城市表情》《女同志》等,现实感、运动感和时代精神都更强烈了,纪实性也比较浓厚,风格由明丽走向了阳刚,由恬静走向了喧哗,由狭小走向了广阔。第三次变化,就是《赤脚医生万泉和》以及《城乡简史》的出现,人物又回到了普通人,是行动着的染着时代风尘的普通劳动者。近几年,范小青创作又发生很大变化,她对于新媒体高科技对当代人的心理、情感、思维以及行为方式的影响非常敏感,写了一批轻喜剧型的中短篇小说。而随着眼光着重于人的异化、恍惚、失意、精神错乱及其荒诞感,她更多地着力于现代语言的营造,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王村》和《香火》便是这样。不过,一个作家的基调不可能彻底改变,在我看来范小青还是现实主义作家。
丁 帆(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江苏文学的发源应该是民国时期,是从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发源的。北方和南方的区别就是江苏文学的两种风格。南京是一个结合部,两种风格兼而有之。江苏文学实际上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是在创新的,一直是立于中国文学的潮头上,这一点无论是在内容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事件,都是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的。换言之,写中国文学史,江苏文学要占到一个很大的比例。
白 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储福金的《S形的声音》写法很特别,非常简约,但是非常有意味。一方面写了善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写了城市的包容性。城市可能包容那样一些商人,包括一些贪官,但是也可能包含一些很清纯的人、很怪的人、很呆的人。他把人的可能性、城市包容性都写出来了。我觉得,这个作品表现出了储福金另外的可能性,我希望在这一类写作中,储福金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
彭学明(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
鲁敏的小说很丰富,我今天着重谈她的东坝系列。东坝是鲁敏的灵魂高地,也是她作品的精神发源地,所以她的作品一直没离开东坝。
东坝的滋味首先是透露着渗入世俗的烟火味。鲁敏对生活的思考和观察极为细微、敏锐,她的小说是生活的情景戏,不以宏大叙事的野心去建构,而是从细致入微的关怀去表达。她关注生活的细节或细部,关怀生活的低处和矮处,用淡淡的笔墨、浅浅的颜色,描绘小人物、小生活、小日子、小悲欢、小幸福、小美丽。虽然笔墨很淡,颜色很浅,却力道很重,力量很强,生活的万千气象、生活的品质都得到了很好的表达。第二个滋味是人世、人心、人情味。鲁敏的小说是人世的探测仪,她最大的成功就是不只表现了生活的光怪陆离和丰富滋味,还把笔墨深入人世,探测人世间的人情、人道、人心、人性,让作品始终弥漫着人情味。在太多作品缺乏人情和人味时,鲁敏作品的人情味和人味格外珍贵。第三个滋味是充溢着审美享受的艺术味。鲁敏小说语言干净简洁,长短自如,且有 。最简洁的语言里,往往会描绘出十分丰美的画面和场景,传达出十分深刻的思想和意义,生活的能见度和社会的辨识度能够得到很好的呈现。
施战军(《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
我谈谈叶弥的作品。《美哉少年》写了一个少年梦的历程、出走的历程,把那个年代的时代氛围和人的心理的变异等,刻画得非常清晰。在这种年代背景下揭示的生活,往往以惨烈和沉重来形容和描绘它,而叶弥描绘的是一种又清晰又眩晕的感觉,那种感觉和那个时代的少年之心恰恰是吻合的,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长篇小说《风流图卷》把时间又往前推到五六十年代,写了一种小生活里的生命本性和大历史里的压迫力量。这可以说是叶弥写得最放开的一部长篇小说,有大量的男女情爱的描绘,斗争年代的惨烈也写得非常清晰。当然,最奠定叶弥文学地位的还是她的短篇小说。她的《天鹅绒》《猛虎》《父亲和骗子》《明月寺》《桃花渡》等等,在缥缈的人物情景当中,写出了自然的事物和人的合一。在叶弥的笔下,无论是长篇、中篇、短篇,特点就是对于自然的敏感,对于自然人的爱,所有小说里都有一个自然人性的基底,在这个基底上,历史、时代、矛盾、成长、变迁等等,都活了起来。
王 尧(苏州大学教授、江苏作协副主席):
在整个当代文学谱系中,作为江苏当代文学重要的部分,高晓声、陆文夫这样的作家,他们所达到的高度,需要有新的认识。他们这一代作家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所经历的痛苦和升华,远远比我们今天想的要复杂得多,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智慧,也超出我们所有人。
今天研讨江苏10位当代作家,他们与80年代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大多数是在80年代成长的,他们的创作既是80年代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受80年代影响的。我们许多对人性和现实的基本看法,包括一些文体和手法,都是孕育成熟于80年代文学。没有经历过80年代的文学,或者没有受到80年代的影响,对作家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欠缺。这是我们江苏当代文学能延续到今天,有比较好的状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何镇邦(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教授):
范小青的作品有一千多万字,业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第一是民俗性。从《裤裆巷风流记》开始,写从苏州小巷里走出来的人物,借鉴苏州评弹的叙述方法,慢慢地说故事。民俗性就是人性体现,写老百姓,写一个地区的文化。第二是时代性。90年代以后写改革开放,写旧城改造中的矛盾。她写的都是时代的新鲜话题,停车问题、手机问题、快递问题、住房问题,充满了生活书写的味道。第三是创新。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王村》写人的一种变形状态。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桂香街》把三个特点都做到了,写出了几重奏,民俗、人性和时代,需要细细品味。
吴秉杰(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
江苏作家的个人性比较强,其中储福金的小说最具代表性。储福金的小说不受政治影响,有专业的温度。在他的小说里,背景不是决定因素,过去有许多小说,背景是决定因素,如果背景不存在,小说可能就不能存在了。储福金的小说如果没有这个背景,照样好看,照样打动人。他的小说审美视角很独特,在弱者思维和强者思维中,储福金的小说是弱者的思维,他作品中的大部分人物顾虑很多,想得很多,有追求、有失落,这跟我们非常有共鸣,我们都不是强者。
胡 平(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
一个作家的底气,不仅是他一个人、一代人的事,和他的前辈甚至几代人都有关系,就是说,他的作品发出的声音可能有前辈的声音。赵本夫的前辈我并不了解,但是我总觉得他是有家族渊源的,他的作品里体现的那种深度和深沉,不仅是一代人的事。他是有力量的作家,他的力量在于他有一定之规,在艺术上他要求自己的作品必须拉住读者,有比较强的感染力。另外,他在思想意识上的追求也是比较稳、比较深的。在后期创作中尤其重视探究人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三部长篇里,《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和《无土时代》,这是他最主要的作品。他对人和自然的真实关系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他的思想会被更多人所理解。
王彬彬(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90年代中期出现的“晚生代”现在基本都从文坛上消失了。毕飞宇能够跟其他人不一样,能够走到今天,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及时地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他不断审视自己,不断看到别人的好处,看到自己的问题,及时调整、解决,这个极其重要。他几十年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好奇,尤其对女性好奇,同时极力地去探索、去表现;始终保持对语言的敏感;及时审视自己,经常检讨自己,经常挑剔自己。这几个因素的结合,使毕飞宇在晚生代那个群体里走得最远。
张 陵(作家出版社原总编):
周梅森的小说直面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最剧烈的领域,那就是政治生活。政治生活、民生问题、经济建设问题,都是宏大的主题,但是这些东西是不能玩味的,需要直接的表达。周梅森就是属于这种力量型的作家,跟其他地域文化培养出来的作家不一样。他的小说直接面对着很多尖锐的问题,腐败问题、民生问题、老百姓下岗的问题、经济发展中困境的问题,他所有的故事都围绕这个内容,这是在攻坚。什么叫挺立潮头,就是作家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最根本的矛盾。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范小青的作品包含了当代文学史的变化,她始终在突破自己,越走越宽,越走越自由,越走境界越高。她能切入江南的文化记忆,写出细碎的人性。《杨湾故事》《顾氏传人》这些作品让我感到很浓的江南的味道,非常细腻,非常温馨,非常委婉,但却是一点一点地把人性在生活中的那些细微环节透视出来。第二,范小青的小说能够切入当代现实,解开体制的郁结。这点是别的作家没有体现的。《女同志》是最鲜明的,直接写在这样一个体制中,女干部是如何生存的;《我的名字叫王村》是关于土地流转的;《赤脚医生万泉和》是写医疗体制的。她都是触及到很硬的东西,难度很大。作为一个作家,范小青对体制性生活把握得非常准确。第三,她切入人物的内心,刻画隐忍的性格。范小青的小说外圆内方,她不描写那种大起大落的冲突,甚至把这种冲突转化为内心的冲突。她承认外部矛盾的存在,也不认为我们能轻易地解决外部的矛盾。在这一点上,范小青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她真实地面对现实,不是一种浪漫式的超越、神话式的战胜。第四点,切入女性的侧面,在荒诞感中成就反讽,在荒诞的情景中来完成它的丰富。这一点在《我的名字叫王村》中表现得最为透彻。这种反讽既是对人生、对情境,也是我们面对现实困境的一种处理。范小青的小说艺术越来越炉火纯青,笔法越来越高妙,渐渐地显露出妙品的特色。
王 干(《小说选刊》副主编):
江苏作家给当代文学到底贡献了什么?从《李顺大造屋》到赵本夫的《卖驴》,还有周梅森的《沉沦的土地》,写的都是关于农民与土地、农民与工业、农民与经济、农民与财富、农民与发展、农民与现代文明。伟大的作家和作品是需要时间来淘洗、来见证的。在我个人看来,《李顺大造屋》《卖驴》《沉沦的土地》经过了 0年以上的考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李建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江苏的地域文化,内在的结构是多元的。这种自然风貌、文化积淀形成了江苏文学的一种气质,境界极其阔达,温柔、细腻中夹杂着一种力量感,甚至内含一种阳刚之美。江苏文学整体上写作的反讽性并不是很强,都写得比较柔和,像汪曾祺,不使自己苦恼也不使别人难受。但是有两个作家,一个是高晓声,80年代的时候写的《李顺大造屋》,反讽性非常之强,短短一个短篇,把几十年来农民在住房方面尴尬的场景揭示出来。
谈凤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黄蓓佳在长达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不断汲取不断突破。我曾读过她的一篇文章,叫《走一步说一声再见》,黄蓓佳的小说在四处寻路中始终灌输着走向经典的渴望,我读她的作品能感受到渴望,无论是 还是儿童小说,都有非常高远的追求和丰厚的建树。黄蓓佳的小说蕴含了诗性品格。在她的小说里有很多种生命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小说中,给风尘满面的故事带去诗性的气质。
牛玉秋(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
我觉得在当代文学格局中,赵本夫是一个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存在。最重要的也是他自己最看重的作品,当属“地母系列”。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作家表达了他对文明断裂的忧思以及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理解。他曾经说过,离开土地太久,失去了人对自然宗教般的情感,文明在建立一种秩序,但秩序又在束缚着生命的自由。赵本夫密码就是这三个关键词:自然、自由和文明。
陈福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储福金的中短篇写得相当好。他的好在于,他基本不在潮流里,而是执拗地处理自己的感受。这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力量感不够,但其实这也是文学的命运。不可能每个人都是黄钟大吕,储福金在这方面处理得特别细腻,不是那种顶级的在社会前沿第一层的感受,他是退下来的,让人回到内心,回到那些微妙的地方去。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周梅森的创作分两个阶段,80年代新历史小说和转型后的新政治小说。两者都体现了他充满挑战意识的创作。他的历史小说完全是对现实的一种呼应,是通过历史小说来表达他的现实情怀。他的政治小说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乌托邦的意识,表现了他对绝对正义的渴望。要强调的是,因为一些观念上的误解,往往把这样的小说看成是非纯文学的小说,这其实是对周梅森的一种误解。
何 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黄蓓佳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黄蓓佳的小说里,充盈着诗意的理想主义。无论是 还是儿童文学作品中,都贯穿着共同的东西,就是追求精神的自由。从黄蓓佳小说的个案里,我们可以思考一些问题,现在我们评论不常用的概念,比如理想主义、人道主义,是不是已经是一种陈旧的无效的过时的东西?还是我们原来在使用概念的时候,附着了另外的一些东西?
张志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讨论一下90年代中国的社会进程,就可以看出,周梅森的小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直击中国最惨痛的现实,在很多作家笔下没有这样的直击人性,直击现实的力量。毕飞宇的小说跳出时代性,或者说超越时代性,他写的是人生和人性的错位,以及由这个错位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巨大冲突,并在这个冲突当中,展现出伤痛感。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苏童因为什么进入中国当代文学?他给中国的当代文学贡献了什么?有这样几个关键词:
第一是历史,苏童是80年代中期以后,讲述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现代历史,非常有新观念、新思想的一位作家,他同时也是开启了“60后”一代作家书写个人历史、成长记忆的一位代表性的作家,他还是最早能够和中国传统叙事对话的一个作家,他的《红粉》《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系列,可以说最早地回到了中国传统叙事。第二是人性,苏童是最早细致地、深入地书写人性恶的作家。苏童非常高明地处理了这个命题,人性恶、潜意识,他的书写非常精细。第三个关键词是传统,他是和整个新文学历史能够接洽的一位作家,我们在他的小说里可以看到鲁迅对人性恶,对民族、对国民性的书写传统的再现,也能够看到他和更古老的传统小说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在苏童身上比较经典地表现了江苏或者南方美学,基本特点就是温婉的、华美的,甚至是颓败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和精髓之一。
张 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认为,中国至今依然是两个流派,一个山药蛋派,一个荷花淀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已经移到了陕西而不是山西,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已经移到了江苏,而不在河北。建议荷花淀的“淀”字改为荡字,荷花荡派,那就是以江苏作家为代表的,充满了水乡韵味的作家。
在我看来,苏童活在什么时代,什么时代就是文学的黄金时代。苏童的小说我都喜欢,但是我更喜欢他的短篇小说,苏童在写短篇小说的时候,是第一流的作家,在写长篇小说的时候,是一点五流的作家。
王 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主要是谈对叶兆言的一些研究和评论。对于叶兆言作品的评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一个是主题的研究,一个是他的创作手法研究,还有一个对他美学特色的研究。主题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三个大的主题:爱情、死亡和“文革”。对他的创作手法的研究,涉及到先锋、新写实、新历史、重塑神话这样一些方面。对他的美学特色的研究,比如地域意识、悲剧意识,还有哲学意识。叶兆言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思考。他把文人的风范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是不是要重建中国文化新秩序,或者中国文学的一种新秩序?从80年代到今天,叶兆言的作品都是以一种探索者的姿态来对小说的形式进行探索,所以我想,他是不是在推进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形式美学的建构?
李云雷(《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我们现在熟悉的毕飞宇是由他的一系列经典的中短篇和长篇构成的,《青衣》《玉米》《玉秀》等。但是,我读他的三个小说集,发现他早期的一些中短篇跟后期的写作有很大不同。比如他有很多有力量的东西,跟后面比较温婉的写作有些不太一样,这可能给我理解毕飞宇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中国文学比较高的境界像《红楼梦》的传统,就是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对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心理、人与人关系微妙的把握,在当下传承的不是很多。毕飞宇的小说,在这方面有他自己的一些成就,有他自己的探索,这是很宝贵的。
岳 雯(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研究员):
鲁敏的小说打眼望去一定是温和的,就像她的为人一样,她的叙事态度非常地温和,她对她的主人公不过分溺爱,对他们遭遇的人和事也不过分渲染,她像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她们保持着不远不近的态度,很有分寸感,这是她的温和。但是仔细看,温和后面充满着冷感,这种冷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死亡。在我们每个人看到红颜的地方,她看到的是累累白骨,这很可怕。当大家都认为她的东坝写的是善良,是温暖,是美好的时候,我认为恰恰不是。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我要讲的是叶弥的作品。我觉得她的中短篇试图塑造日常生活的传奇性,所以讲故事的方式总是试图在很短的篇幅里面,把故事讲得更加曲折。第二点,我在读叶弥小说的时候,觉得很愉悦,因为她小说里的人物非常有意思,她塑造了一群既在生活之内又在生活之外的人,这些人物一方面离我们很近,另一方面又离我们很远。导致这些人物本身也具有矛盾性,一方面这些人物很鲜明,但是,另一方面人物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这是叶弥小说有魅力的地方。
曾一果(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
范小青在写世情生活,特别是市井传奇的时候,她的确是江苏作家的掌门人,她确实是跟传统有着很深的关联;但她是如何把这种世情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继续探讨和思考。第二,范小青很关注个人与时代的 关系,特别是最近一些作品,我觉得弱者是很多的,而且都是精神状态不太好的弱者。但是弱者有他的抵抗方式,弱者对抗权力的结构,这种关系也是挺有意思的。
张光芒(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本夫的小说拓展了中国乡土小说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以来的传统乡村小说不同,在乡土小说两个字“乡”与“土”之间,他将探索的重心从乡转到土,从与“乡”相近的民族意识转到与土地天然粘连的地母意识、人类意识。他的小说改写了当代生态文学的思想意蕴。在小说当中,人与兽等同于文明与野蛮的关系,被赵本夫的叙述颠倒引导过来——在人类野蛮邪恶之下,野兽反而显得更加文明。我认为赵本夫的写作为当代文学注入了一种生命理想主义的独特气象。他始终有一种浓厚的托尔斯泰的情结,他的创作以极其丰富的细节和叙述,逻辑地呈现了人性之真与道德自我完善二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现场录音删节整理)
南宁牛皮癣医院哪家好贵阳治疗男科费用不含防腐剂的止咳药好使吗
失眠女性更年期怎么办宝宝地图舌注意什么
老人风湿骨痛怎么办
上一篇:分别以访菊体系
- [人生感悟]浙江引进文森-汉密尔顿&戴维斯-梅森2名训练师 前者曾与波神合作
- [人生感悟]森碟高尔夫球照片被“疯传”,当看到她蓄力的瞬间,这胳膊我酸了
- [人生感悟]咖喱酱证件照曝光,眉目清秀颜值颇高,还意外撞脸白冰
- [人生感悟]诸葛大力入行前照片曝光,看到她无美颜滤镜的样子,还是你女神吗
- [人生感悟]直击调研 | 中材科技(002080.SZ):今年叶片出货量预计同比增加20% 十四五末期膜产能或达
- [人生感悟]关乎大资金动向!科创板“芯片”指数来了,42只样本股名单公布;上交所几大指数也调整,腾讯、美团等权重
- [人生感悟]袁杏宜广州市名师工作室参加南方教研大讲坛讲演活动
- [人生感悟]衰退担忧便市场恐惧 投资者逃离几乎所有主要资产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