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至10月体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3-21

1940年9月26日,“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德国犹太裔哲学家本雅明在逃离纳粹统治途中,于法西边界自杀。他的命运可看作当时欧洲乃至西方思想界命运的缩影。个体命运颠沛流离,政治阴影挥之不去,再加之纸张配给受限,人们越来越青睐体裁短小的诗歌与短篇小说……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掀起了一场肉眼看不见的文学地震。   作家在时间、空间、情感、思想的维度上与战场距离太近,干脆顺从于这种让人心碎的真实,于是我们看到受难者在黑暗的废墟里寻找爱的碎片,也看到制造灾难的民族在战后进行沉思与反省。关于二战的文学作品,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裸者与死者》(1948)   诺曼·梅勒(美)   作品是25岁的梅勒根据自己在二战中的体验写成的长篇小说,以类似戏剧的人物对话和实验性的文体风格讲述了美国一个步兵排参与和日本争夺太平洋某小岛的故事。   2.荣誉之剑三部曲:《军人》(1952)《军官与绅士》(1955)《无条件投降》(1961)   伊夫林·沃(英)   以讽刺见长的伊夫林·沃毫无悬念地选择了自己二战期间的从军经历作为靶子,以讽刺之基调完成了对怀旧的伤感与对荣誉的悼念。虽然担任军队长官,伊夫林·沃的高傲性格让他对军旅生活水土不服,他所在的部队也从未登上战场。小说跟随一位来自没落贵族家庭的信奉天主教的年轻人,讲述了他的军队生活与婚姻,对关于家庭与传统的忠诚进行了颂扬,同时沉痛地哀悼了旧日英雄主义在空虚的现代世界的衰亡。   .《铁皮鼓》(1959)   君特·格拉斯(德)   经改编小说上映的电影获得了198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小说主人公奥斯卡无意中发现母亲与表舅偷情,又目睹纳粹势力猖獗,拒绝长大,跳楼之后变成了侏儒。二战期间,奥斯卡随侏儒杂戏团赶往前线慰问德军;战后返乡,他凭借铁皮鼓的技艺名声大噪,最后被误认为杀人罪犯,在狱中写下了回忆录小说。   4.《茫茫黑夜》(1961),《五号屠场》(1969)   冯内古特(美)   《茫茫黑夜》以战后身陷以色列监狱等待审判的坎贝尔的叙述为框架,回忆了他在二战期间表面上与德国纳粹亲近,实际利用公开演讲为美国政府传递秘密情报的经历。   而《五号屠场》,用流行的话来讲,是一部脑洞很大的小说。故事由一位不可靠的叙述者以非线性的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头脑混乱、缺乏训练的美国士兵比利的故事。   5.《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   约瑟夫·海勒(美)   《第二十二条军规》可以被贴上许多标签:它是一部反战,且是黑色幽默的小说,讲述了约翰·约瑟连上尉与他的同事在意大利以西的皮亚诺萨岛空军部服役时遇到的种种荒谬事件。   6.《德语课》(1968)   伦茨(德)   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位警官的儿子讲述他目睹自己的父亲 纳粹期间德国北弗里西亚地区的一名警员,如何大义灭亲,禁止自己儿时友人西森的绘画。叙述者被西森的画作打动,设法将画作转移到安全地点,却被父亲发现,最后被转交至少管所。故事是少年在监狱期间对往日的回忆。这本小说仅在德国便销售了140万册,引进中国后更成为中国作家的启蒙书。   7.《暗店街》(1978)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   奖得主莫迪亚诺执迷于对记忆的探索,小说《暗店街》以47个片段组成,串起了因意外失忆的主人公试图寻找自己的过去的故事。通过这名前侦探执着的探索,他发现自己失忆前是一个南美外交官,在一次逃离中经历了巨大刺激。与此同时,小说一步步重塑了德占时期的巴黎,“以回忆的艺术再现了最难以捉摸的人类命运”,更展现了人类记忆的黑洞。   8《比利时的哀愁》(198 )   雨果·克劳斯(比利时)   这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小说,弥漫着一种自传体小说特有的哀愁。雨果·克劳斯借少年路易·席内的视角,记述了19 9-1947年期间,德国占领比利时后,这个小国麻木的悲凉与少年五味杂陈的成长。   9.《钢琴家》(1988)   瓦拉迪斯罗·斯兹皮尔曼(波兰)   同样被改编为电影并且奖项加身的经典著作,它讲述了斯兹皮尔曼二战期间在波兰贫民窟的生活、与家人的分离、他独自一人求生的经历。回忆录的高潮来自他某日搜寻食物时与一位德国军官相遇,军官被他的琴声打动,帮助他寻找藏身之处,并为他提供饮食与衣物。二战结束后,斯兹皮尔曼努力寻找军官下落,最后得知那名德国军官被怀疑为间谍,最后在被关押的苏联监狱里死去。   10.《长日留痕》(200 )   石黑一雄(英)   这本书是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成名作,也为他赢得了布克文学奖的殊荣。故事以二战后一位英国管家的视角,回顾了二战期间他耳闻目睹自己的老雇主达林顿伯爵的“绥靖”选择,而自己作为管家的价值乃至尊严也在回顾与反思中摇摇欲坠。   11.《偷书贼》(2005)   马克思·苏萨克(澳)   这本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2 0周的小说,将背景设在纳粹德国,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莉赛尔与养父母和邻居的关系。二战期间,她家还收容了一位年轻的犹太男子避难。尽管生活艰苦,她仍然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吸引人的东西,那就是书。在战火之中,小女孩为地下室的犹太人、防空洞里的邻居们读书,帮助他们努力生存。   (实习编辑:白俊贤)辽宁治疗癫痫病方法通心络治疗哪种心绞痛好清远牛皮癣专科医院

冠心病日常用药通心络有效吗
慢性心律失常表现
全身发痒是怎么回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