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山村留守人散文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0-03
乙未年初春,榆社作家协会发起“走遍榆州”采风活动,第一站去社城镇维垴、磨石村。那是被移民村,早在几年前就被移到浊漳河边较大的北翟管村了,据说移民到较发达地方是为了使其尽快致富。
我随十余位文友乘车北上,想象议论着将去“空村”的荒凉寂寞,是凭吊怀古,还是给曾经的山村在历史上留下点墨迹?当车下了公路转向土道时,那崎岖坎坷、悬崖弯路,在颠簸中悬起了临危的心,更证实了对空村偏僻的先见。在改革之初就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交通发达地区就是富裕,那深山小村当然就贫穷了……
当车停到维垴村时,眼见为实修正了想象推断。山区的大小土木房,围成一个个小院落,排在东西走向深沟的北山脚下,大约有十余个院落,都已“老落”了,墙体斑驳,残垣断壁,有的大门只是用篱笆扎起来,这大概也是移民后不再修护的景象吧。倒是自然风光惹眼,村前的沟里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南山坡上青松覆盖,苍翠欲滴,让人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村的北山坡上是该村的旧村,顺羊肠小道攀缘而上,是几处窑洞带小院,也还残留几间破土屋,有一处“细刷”石条砌面的窑洞还在显示着昔日的辉煌,据向导说此曾是地主的居院,原先大门处还有对石狮子,而今石狮子和主人都不见了。只有窑洞之上的几株古槐树还在依旧花开花落,荒草一岁一枯荣。
如此村貌,其实就是家乡榆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太行山区普遍的景况,而今只能做“文物村”了。这老村还有二十多个老人,留守着旧居,我们刚进村时,迎接的是鸡犬声,先给人以生活气息。少见生人的狗狂吠,几头黄牛瞪着惊咤的眼和打红旗着艳妆的文友们对视,倒是散落在村头山野的笨鸡还在若无其事地悠闲觅食,引胫打鸣。
山里人纯朴憨厚,我们走进一家篱笆院时,一对老年夫妇迎了上来,当得知我们来意时,女主人打开了话匣子,介绍她养牛、养羊、养鸡的生活。是呀,这荒山野林确实适于搞养殖,他们说得很轻松,早上打开鸡笼、牛栅,鸡、牛就到山上自在觅食,晚上自动归窝。从女主人兴奋述说她生活的表情中,可见对留守旧村的满足,她居然还介绍到她的病情,拿出透视照片给我们看,怪味的热情显示着平时少见外人的寂寞。男主人更热情,主动给我们当了游村的向导。他说此村原有八十多人,现在就剩二十几个老人了,年轻人都到了移民新村,有的上学,有的种地或打工,是去追寻时代生活。留守的老人们恋旧,在旧家里重温旧梦,种山放牧,也是发挥余热吧?给孩子们创收。
向导还介绍了村里的历史,村里人大多姓石,有大地主的富裕。在抗战时八路军三十团在村驻扎过,有几个石姓青年跟着八路军走了,其中一人后来当了师长,解放后带警卫员衣锦还乡探亲,还有一人位居省交通厅要职。还说日本人也来过村里,杀人放火。说到现时,移民的孩子们也有了大学生,有了搞经营脱贫者……其实维垴村人也是踏着历史的节拍走过来的,经历了同样的社会风雨,现在从“大山区”移到“小山区”,似乎走了发展的捷径,尽快溶入时代新生活中。
移民可以说有“一步到位”的诸多好处,改变“大山里人”身份,从思想、认知、视野、生活都来了个急转弯。但不转弯在原地的人也有留守的道理,他们的经济生活并不低,那么多牛、羊、鸡是高利率“银行”,羊财市场更可观!似乎是文化生活因条件枯燥些,所以对我们突来的文化人倍感兴趣,但我们羡慕的是山村的自然环境,在小桥流水、石碾石磨、寺庙旧址、怪石古槐前频频按动照相机快门,深深欣赏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气,耳边响起鸟雀的鸣声。
我们又要回到高楼、车流、人海的城市了,重复居室水泥笼子到工作水泥笼子的生活,当品尝完购回的地道笨鸡蛋,还要听城市噪音。回忆山村原生态,评说城乡差别。移民有移民的优势,留守有留守的道理。但愿山村存在,让留守人诉说山乡历史。
共 15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留守有留守的道理,移民有移民的优势。”作者主题明确,全面介绍了采风维垴的全过程,记述了所见所闻所感,角度巧妙,思考深刻。起篇从想象远村荒凉入笔,与到达目的地实地考察的情况前后照应,讴歌山乡自然风光的优美,描写了纯朴民风与乡村风情,尤其加入历史史实的插叙,新旧时代生活对比,使内容丰富而多变,文章短小而生动。推荐欣赏!【编缉:水银月亮】
1楼文友: -27 09:11:00 帮你改了村名了。其它地方很好。角度选得不错。问好长竹老师。
回复1楼文友: -27 22: :22 移民不就是移人吗?探讨 移 不动的原因,也是我们荒村采风的 任务 。对现象能说出所以然来......问好!
2楼文友: -27 09:2 :16 人去村空,这是现代文明的后遗症,问候长竹老师
回复2楼文友: -27 22:40:56 谢阅文评点!移民初衷是什么?听说有的人移走后又返回去了,还是考虑生活收入问题,这给政府提出了移民 下集 内容。但愿不要虎头蛇尾,赶时髦计政绩!问好!
楼文友: -27 21:22:14 老常的文章果然与众不同,在叙述了留守村民的生活状况后,与移民新村夫人的生活作了对比,从比较中得出了结论。的确,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中,年轻人是向前看的,而老年人则是回头看的,一新一旧,是人成长中的表现,也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吧!
回复 楼文友: -27 22:51:24 谢指点!问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认知,而此认知又以 存在决定意识 。生活环境不同导致认知差异,所以活法就不同了,形成 代沟 ,互难说服。所以移不动老年,青年是不可能返回深山 修炼 了!与时俱进是正道......
4楼文友: -28 11:42:17 长竹老师的文章思维独特,寓意深刻,让人回味悠长。欣赏佳作,祝贺!
回复4楼文友: - 0 00: 4: 7 多谢阅评!此文只是直抒想法,有很多事一时还难于理清下定语,桉存在合理的现象,还需实践验证。问好!
5楼文友: -28 14:51:25 二次移民,维垴人了不得,不亏是,维脑人!移新后,维恼人的生活与榆社人的生活同步,与榆社的发展同步,告别了蛮荒的生活,进入到新的生活阶段,真为这村人高兴!长竹老师的文章进行了探讨比较,移民的问题在短时间不大能显现,需要长期的关注!这也是作者的用心之处!感谢长竹老师!
回复5楼文友: - 0 01:00:21 多谢先生阅评!能深入交流对此现象的看法,使我又引深认识。我国一党执政,政风一刮到底,官人们省了动脑筋,顺风扬土即可,所以往往搞极端,拍脑袋决策,拍屁股推责。移民策利弊还需时间验证,向发达地区移易发达,但又有承包经营荒山者。中国十多亿人,如都向沿海发达地区移,承受能力??也许我杞人忧天?现在的关键是要做好移后的跟进工作,能使他们安居又乐业。但愿不要一阵风交差了事。问候先生!
6楼文友: 08: 5:24 当品尝完购回的地道笨鸡蛋,还要听城市噪音。回忆山村原生态,评说城乡差别。移民有移民的优势,留守有留守的道理。但愿山村存在,让留守人诉说山乡历史。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回复6楼文友: 22:45: 7 才翻出来看到跟评指点。迟复致歉!
灯盏细辛如何煮水喝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效果怎么样
云南道地药材灯盏花好用吗
绵阳小程序开发公孕期小腿抽筋是缺钙吗
男性突然夜尿增多怎么办
上一篇:家园散文迈过门槛
上一篇:宁可孤自静,不可为情多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