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桥梁文字原创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2-21
序言
1979.2.17,发表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一天,云南和广西方向,我在将军、将军率领下,向长期袭扰、侵略我南部边境的越南发起了自卫反击战。在惩罚性打击、取得预期效果后主动撤回边境,并在中越边境轮战换防达十年。
作战主要概况
1979年2月17日凌晨,中越边境群山中万炮齐呜,地动山摇。一发发炮弹撕裂长空,一齐射向越军阵地,骤然响起的枪炮声震动了整个世界。中队自卫还击战打响了!战争分别由云南和广西两个作战方向分三个阶段进行。云南作战由昆明军区司令员指挥;广西作战由广州军区司令员指挥。总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分别为11军军长陈家贵13军军长阎守庆14军军长张景华41军军长张序登42军军长魏化杰43军军长诸传禹50军军长张志礼54军军长韩怀智55军军长朱月华20军第58师军长张福钰广西军区独立师、云南军区独立师、广西军区2个边防团、云南军区5个边防团、2个炮兵师炮1师、炮4师2个高炮师高炮65师、高炮70师以及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约30多万兵力的部队,在约500公里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突袭。越军以6个步兵师,16个地方团及4个炮兵团,总兵力约10万人以及边境地区大量民兵应战。中队东线4个军20余万人在指挥下分14路进入越南境内,3小时后各部队便突破莫隆,冲占通农,攻击朔江,进攻茶灵。同日云南西线3个军10万余人在指挥下,从云南边境攻入越南。对越自卫还击战正式拉开序幕。
这一段历史永远铭刻在心。
据网络查证,这是54军在红河的复合平江架设的浮桥。
我是从近侧的两块桥板来判断舟桥种类的。据观察浮桥长度约为100米左右。舟与舟之间的距离为5.01米,20个左右的桥脚舟,是载重为50t的标准浮桥!
2.中越边境最常遇见的江河是红河,虽然江河并不宽(不足百米)流速也不大,但是两岸交通不发达,舟桥装备泛水(将舟从车上泛至水中)场地难以选择,多淤泥导致重型车辆难以到达河边,对岸有越军的明堡暗哨打冷枪,因此架桥也是十分困难的。
这一座桥,由于距离远,看不出哪种装备,但是从通行的轮式车辆来看,有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叫63式的轻型舟桥,其可以架设浮桥的最大载重量为40吨。
3.这张图片上的浮桥,应该与图1是同一座浮桥,有部分细节是相同的,例如为了防止履带车辆在桥面上打滑,铺垫的一些草帘子。
4.同样的,这张照片的信息也不能容易地判断舟桥种类,但是这座浮桥长度仅仅只有35m左右,因此不必动用舟桥团来保障,而队属舟桥营完全可以架设了,因此应该是63式轻型舟桥。
5.当年的文革刚刚结束,军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切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因此战备训练少、敌情研究少。也难为了当年的官兵了。
这张照片初步判断是62式重型舟桥与74式重型舟桥架设的混合浮桥。
6.这幅照片应该反映了以下几个信息,一是应该作战后主动撤回时所拍,不像进攻冲锋时那样紧张,二是这座浮桥的装备应该是74式带式舟桥所架设的20吨浮桥。
74式带式舟桥是我军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带式舟桥,属于二折带式舟桥,可以用全型舟架设50吨的浮桥,也可以用单舟架设20吨的浮桥。
顺便说一下,我自1983年大学本科毕业至今36年均担任的舟桥教师,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从学士、硕士、博士到研究生导师,从来没有离开过舟桥的教学与训练岗位。
尤其是1983-1993年在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担任教员时,主要的教学装备就是74式重型舟桥,十年的教学在徐州的运河上不知道架设了多少次浮桥,并且在1991年在徐州的郑集架设过一座施工浮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7.这两张照片都是62式重型舟桥装备架设的小吨位的浮桥。
62式重型舟桥可以架设50-70吨的重型浮桥,当然也可以架设小到16吨的浮桥,通过桥脚舟的舟数、节间(跨度)桥跨中桥桁数量等多个因素的调整,可以架设几十种的水上结构物,这也是该舟桥装备50年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8.62式舟桥最大特点就是变化多,在舟桥兵魔术师的手里,可以架设重载浮桥、轻载浮桥、特种浮桥(在大流速下使用)双车道浮桥、超载浮桥以及标准门桥、大面积门桥、工程作业门桥等。
当然,他的缺点也有。主要是作业繁琐,工作量大,作业步骤多,架设速度慢,有一定的作业风险,训练周期较长。
9.这是一座62式重型舟桥架设的重型浮桥。
我1983年大学毕业后到徐州的指挥学院任舟桥教员。当时有一位刘姓同事,河南滑县人。他作为一名舟桥兵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他们在红河上一个摆坚执行任务。用62式重型舟桥架设浮桥时,由于对岸的越军没有肃清,因此在强行架设时死伤了很多官兵,并损坏了不少器材。
领导下达了停止架设的命令,并指挥分队迂回包抄,消灭了残余敌人,架桥很快顺利完成,保障了重武器主力部队发动了进攻。刘姓同事荣立了二等战功,并送军校培训、提干、留校了。
10.这座浮桥大约40m,尽管不宽,但是多淤泥,如果不架设浮桥,各种车辆、坦克等就不能通过。
据报道,在反击战的战争初期,坦克运用较多,但随着战事展开,部队深入,坦克就用的较少了,主要原因是越南境内山林茂密、小路曲折、河流众多。主要靠炮兵在后方支援,步兵突击。因此我军伤亡也不少。
11.这是重型浮桥架设过程中的照片,非常珍贵。
62式重型舟桥的方舟大约5米左右,尖舟6米,桥桁为30号槽钢,长度6米,重量达到270公斤,桥桁之间用横撑材加以固定,提高稳定性,桥板长度约4.5米,重量达到89公斤,全部都是舟桥兵搬动、铺设、连接、固定的。因此从前舟桥兵的体力要求很高。
12.这也是62式舟桥在结合门桥。
这幅照片应该不是中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因为江河没有这么宽。
但是,作为舟桥装备的使用都是一样的。架设浮桥前,先是架设好一个个桥节门桥,一旦架桥开始,只要将一个个门桥用汽艇拖过来连接,专业术语是,将门桥引入桥轴线、投锚固定、连接门桥、闭塞浮桥、校正桥轴线等。
13.这是舟桥83团在反击战中架设的浮桥。
该团原先驻扎在安徽蚌埠,2003年左右撤改,部分归来工兵团,部分改成预备役。
14.这是当年的步兵110团利用63式舟桥装备架设的浮桥。因为步兵团的工兵连里只有该舟桥装备。
15.这是舟桥84团在作战中架设的红河复合浮桥。舟桥84团长期驻扎在湖南长沙。在作战中他们架设浮桥四座,有力的遂行了渡河工程保障任务。
16.这也是舟桥84团架设的51米装配式公路钢桥。
17.这个照片应该是舟桥84团架设装配式公路钢桥的场景。装配式公路钢桥的特点是承载能力大,跨越障碍能力大,结构形式变化多,但是存在架设工作量大,架设速度慢。
18.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是63式轻型舟桥架设的浮桥。我从桥面板可以完全确定。而且是部队战胜后主动撤回时通过浮桥的,战士表现的轻松自如。
19.这是某部七连凯旋归来时经过一座大桥拍摄的。虽然照片不太清楚,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喜悦、兴奋的精神状态。
20.在中越边境,山区江河多,通常河幅并不宽,但是雨季流速急,两岸地形复杂,因此架设了很多简易的悬索桥,主要供人员行走。
这座桥就充满了战争的创伤,桥面板被枪弹打得伤痕累累。
21.这是一位英雄的全副武装的参战人员在悬索桥上留下的英俊潇洒的一面。不知道战争中是否安好,不知道现在何处?
22.在战争中,由于舟桥装备数量少,主要保障宽大江河、主力部队、重型装备,因此在次要方向、小分队行动中就各显神通,架设各种各样的桥梁,保证部队通过。
我们老师说过,当时1977年有一位在学校培训了10个月的同志(师兄哦)在行动过程中,遇到了一条小江河,人员可以通过,但是装备通过不了,利用学习的知识架设了一座小桥梁(相当于涵洞)保障部队通过,荣立了二等功呢。
23.这是一种上承式桁架桥,其桁架是梁式结构中比较理想的结构形式,具有抗弯刚度大、抗扭性能好,杆件主要承受轴向力,透风性能好等特点。
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装配式公路钢桥主要采用下承式桁架结构。其桥面标高低,容易与两侧的道路连接。
24.这张照片与上一张照片的桥很相象,应该是同一座大桥,不同的距离拍摄的。
25.桥梁是战时敌我双方争夺与反争夺、与反、袭击与反袭击的重点,是交通线上的咽喉。因此,要严密保护各种桥梁,防止敌人侦察与。
26.这是在硝烟弥漫中的原有桥梁。在我军主动撤回的过程中,对越南境内的道路、桥梁、电厂等,都进行了彻底的,以示惩罚。
27.这是某部队达到战术目的后胜利经过一座大桥。
28.背景中的一座钢制大桥已经遭到彻底,我军工程兵官兵正在克服寒冷的天气,进行应急抢修。
29.这张照片反映了战争的威力,巨大的桥梁桁架结构在炮火作用下,如同面条,扭曲变形,整体垮塌,我军工程兵技术人员正在查看,现场制定抢修方案。
30.这座大桥抢修完毕正在通车。从照片看来,这座大桥应该是简支梁桥,其中的一跨被后,利用了原桥的桥墩和上承式桁架桥进行架设,保障了交通。
31.这是一座下承式桁架结构桥,两侧或者一侧还有人行道,不知道是守卫士兵正在桥上巡逻,还是部队通过桥梁开拔向前线。
32.这与上一张照片应该是同一座大桥,两侧都有人行道。
33.这也是一座下承式桁架结构大桥,这种桥型桥面标高较低,便于与两侧道路连接,引桥或者接近路的工作量小。但是桥面宽度受到限制,加上该桥的桁架顶部有横向联系,虽然增加了桥梁的整体稳定性,但是桥梁的净空也受到影响了。
33.这是工程兵部队架通桥梁后,作业分队在桥面上合影留念。桥梁为典型的装配式公路钢桥,架设的是单层双排(或者三排,看的不太清楚)加强型桥梁。
34.这是步兵冲锋陷阵时通过浮桥的镜头,因为桥面上还有激烈的交火冲锋的意境。
35.这是坦克车通过战火纷飞的浮桥。
36.这位英俊潇洒的兵,正在浮桥旁拍照留念,可以看出,浮桥对他是多么的重要。
37.这是62式重型舟桥装备结合的门桥在汽艇的牵引下进行门桥漕渡。
38.架设浮桥后通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述照片中的舟桥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现役了。代之以各种新的舟桥装备和军桥装备。
我们训练备战就是为了打仗,我们不惧怕任何来敌。
39.1979年2月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昆明军区舟桥团以62式重型舟桥装备在红河摆坚架设了50吨浮桥。
40.1979年2月,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昆明军区某师舟桥连以63式轻型舟桥装备在南溪河上架设了12吨浮桥。
冒着越军的炮火架设舟桥
王英武,田隆明,江师见
从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到1984年4月的老山、者阴山地区的拔点作战,我军再中越边境云南省境内的红河、南溪河、孟拉河、盘龙江上使用62式重型舟桥、63式轻型舟桥和74式带式舟桥共架设了10座浮桥,保障了不对和数以万计的技术兵器渡河作战,为夺取战役、战斗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显示了我舟桥不对坚强的作战保障能力。
一、在红河上
1摆坚浮桥
1979年2月17日4时25分,某舟桥团一营奉命在摆坚地区的红河上率先开始了用62式重型舟桥架设浮桥的作业。此时,对岸残敌不断用火力封锁,全营指战员毫不畏惧,勇敢战斗。他们利用事先隐蔽构筑的8条泛水进出路,迅速将器材泛入水中。由于我岸浅滩较长,达16米,架桥点上游50米、下游30米都有暗礁和沙脊,因而,门桥离岸和引入桥轴线十分困难。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一个个奋不顾身跳入水中,用人力推引门桥。经过3小时35分钟的浴血奋战,一座长119.3米,载重50吨的浮桥架通了。8时正,一辆辆坦克顺利通过浮桥,成为还击作战中最先通过坦克不对,使之投入战斗的通道。
2瓦窑浮桥
同日4时30分,某军舟桥连和某师舟桥连在瓦窑地区的红河上开始用63式舟桥器材架设浮桥。由于河滩泥沙松软,舟车无法到位泛水,他们用事先筹集制作的8车束柴和木板在海滩上铺设了两条舟车泛水道,使舟得以顺利泛水。架桥中,敌人发现了我军架桥行动,不断向架桥点开枪开炮,1名战士当场牺牲,6名战士负伤。两个舟桥连的官兵不畏敌火袭击,强行作业,越战越勇,经过1小时50分钟的,到6时20分,一座长126米,载重12吨的浮桥横贯江面,成为红河上最先通载的制式浮桥。
3洞坪浮桥
同日5时30分,某师舟桥连和工兵连的两个排奉命用63式舟桥器材在洞坪地区的红河上开设浮桥渡场。工兵连负责敌岸进出口道路的构筑,舟桥连负责浮桥的架设。作业一开始,敌人就发现了我舟桥车队,用炮火和轻重武器严密封锁了我岸的下河坡路进出口与河面。在我火力掩护下,工兵连一排首先乘三只冲锋舟过河,在河岸敌雷场中开辟通路。紧接着三排乘冲锋舟在堤岸登岸,开始构筑进出路。6时02分,舟桥连将舟车分三个梯队泛水强行架设浮桥。由于岸滩泥沙松软,舟车到位困难,舟及汽艇全部卸在河滩的泥沙里。全连战士用肩顶手推,将舟一个个推入水中。汽艇太重,人推不动,他们就用推土机将其推入河中。7时40分,一座长74.7米载重12吨的浮桥终于架设成功了。在敌方猛烈的炮火下,我军的火炮、车辆、机械、人员从浮桥上顺利通过。
4坝洒浮桥
同日5时30分,某舟桥团二营用62式舟桥器材在坝洒渡场的架设作业也开始了。由于敌岸多数火力点还未被摧毁,作业刚一开始就遭到敌火的猛烈射击。全营战士临危不惧,强行进行卸载。此时,整个已全被敌人封锁。为掩护工兵架桥,我方火炮进行多次反击,摧毁了当面之敌的主要火力点,使架桥作业于18日11时55分开始展开。部队采用“两岸架设法”于13时15分架通了一座长164.5米,载重16吨的浮桥,为保障歼灭坝洒纵深之敌起到了重要作用。5河口浮桥2月24日,为改善前方交通,由某军两个师的舟桥连用63式舟桥器材在河口地区的红河上还架设了一座长126米,载重12吨的浮桥。2月17日至24日,我军在红河上一共架设了5座浮桥。
二、在南溪河上
2月17日7时,某军舟桥连在河口五条半地区的南溪河上,准备用63式舟桥器材架设浮桥。16时40分接到架桥命令,50分器材开始泛水,舟车泛水后,除一辆车开上河岸外,其他17辆车全部打滑或下陷。由于预先由准备,他们很快用推土机和牵引车将被陷的舟车拖上岸。架桥作业中,由于河底系细沙加卵石,锚定遇到了困难,制式锚和石笼锚都难以奏效,他们果断采用张纲法锚定,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2小时10分的战斗,在18时50分,一座载重25吨,长40米的浮桥开始通载。战斗中,为保障部队突破敌南溪河防线,我军在这条江河上架设了3座这样的浮桥。
三、在孟拉河上
2月18日1时30分,某军舟桥连用63式舟桥器材开始在那发地区的孟拉河上架设浮桥。夜暗中,部队的架桥作业正在紧张进行着,突然,敌岸向架桥点方向打来一发曳光弹,约2分钟,敌人的火箭炮弹沿曳光弹指示的方向咆哮着袭来,在敌人炮弹激起的水柱中,部队立即疏散器材,架桥作业暂时停止。19日10时,在我跑步火力的掩护下,舟桥连再次架设浮桥。11时30分,架通了一座长56米、载重12吨的浮桥。
四、在盘龙江上
1984年2月,我军在云南方向又打响了收复老山、者阴山的战斗,作战中,我军第一次在云南方向将74式重型舟桥用于实战。在老山北侧的盘龙江上,用1/4套74式重型舟桥架起了一座长45米、载重25吨(实际应该是20吨)的浮桥,为保障作战物资的前运后送起到了重要作用。战斗准备期间,某军工兵营舟桥连接到架桥命令后,采用小编队、多梯次、化整为零的方式,利用夜暗闭灯驾驶了7小时,通过了暴露在敌人眼皮底下的23功力路程,秘密到达距敌人前沿只有4公里的架桥点上。他们利用黎明前的黑暗和浓雾作掩护,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架通了浮桥。为了不使浮桥明显暴露,根据盘龙江水浑浊的背景特征,用颜色与江水基本一致的草席铺在桥面上,起到了良好的伪装作用。这座浮桥从战斗准备阶段开始使用,直到战斗转入防御,历时101天,敌人向浮桥附近发射炮弹数千发,无一命中目标,成为云南方向对越作战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浮桥。
在几年的作战中,我军在云南方向架设的10座浮桥全部获得了成功。我军的舟桥器材在战火中经受了检验。我们的舟桥部队在战火中得到了锻炼。
王英武为成都军区工程兵部部长,田隆明为该部参谋,江师见为56005部队工兵处参谋
舟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显神威
刘陌生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是继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一次规模较大的作战,仅广西作战方向为保障部队克服江河障碍,就使用了62式舟桥5套、63式舟桥11套,先后架设各种吨位浮桥6座,共长1538米,通过各种车辆、火炮、坦克6万余辆次,对保障当时作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参与组织架设的6座浮桥简况如下:
一、马房肇庆浮桥
一一般情况
在战役准备过程中,有X个陆军师、X个炮兵师,要跨越珠江水系的北江和西江,开赴广西中越边境。1978年12月10日,广州军区司令部命令,在北江马房和西江肇庆各架设一座浮桥,保障上述部队通过,并要求12月17日前作好架桥准备。
二江河情况
北江马房,河面宽550米,最大水深5米,流速1.0米/秒。潮差1.2米,不能利用原有下河坡路架设浮桥。西江肇庆距离马房80公里,江面宽约710米,最大水深15米,流速1.5米/秒,也不能利用原有。
三架桥准备
12日组成渡江指挥所,舟桥部队分别从湖南、广州、广西调集。各部队昼夜行军500-700公里,于13日晚先后到达。马房以63式舟桥和民用渡船两艘、轻型机械化桥2套架设载重20吨,长度54米的混合浮桥一座。肇庆以2套62式舟桥器材、两只8车渡船架设载重22吨、长度720米的混合浮桥一座。
四浮桥架设与维护
部队经过一个昼夜兼程开进,到达架桥点后,利用原有下河坡路将器材泛入水中,62式舟桥汽车兵连续三昼夜运送器材,舟桥兵投入繁重的下河坡路构筑,16日24时,两个分别进行了试架,按合成军要求,提前了一天完成了架桥准备工作,12月17日20时开始使用,两座浮桥以日撤夜架的方式,每夜通过800-900个摩托单位,两座浮桥使用了8天,安全通过各种车辆和重兵器7000台次。
二、强渡巴望河的水口浮桥
一一般情况
在广西中越边境中段有一条界河叫巴望河,战斗打响后,有陆军某师要通过这条江河发起进攻,在界河的水口关上,原有一座钢桥,是60年代我方修建的,战前,发现越军在桥头埋有大量炸药,这座钢桥有可能保不住。合成军要求在战斗打响后1.5小时在水口关钢桥下游500米处架设一座浮桥,保障坦克过江。
二江河状况
架桥点水面宽30米,水深约5米,两岸粘土坡度45-50度,高约10米,在架桥点下游约500米处有我国的内河龙江。
三浮桥的构筑方案与准备
经多次侦察研究确定,舟桥器材提前在龙江泛水,战斗打响后引至架桥点,两岸下河坡道,用快速爆破开辟该,能否按时构成,关键在能否快速构筑好下河坡道。因此战前对舟桥兵专门进行了快速爆破训练。2月16日黄昏前,舟桥XX团X连将器材泛水到龙江,并结合好50吨桥节门桥,隐蔽在岸边。部队在距离架桥点2公里处村庄待命。我于22时到达该连,传达开始架桥命令,并随该队行动。全连听说明晨就要发起总攻,个个十分激动,几乎彻夜未眠。2月17日晨4时吃过早饭,全连战士静悄悄地前往架桥点。
四架桥实施
2月17日5时,爆破队在微弱的月光下进入了阵地。大战之前,大地格外寂静,连小虫子叫声都听得十分清楚。6时10分,天刚蒙蒙亮,全线各种炮火骤然发出怒火,大地寂静被撕破,天空通红,此刻爆破队跃到岸边,对岸爆破人员乘橡皮舟过河,10分钟后,第一次土方爆破起爆,由于装药过量,大土石块飞散达200~300米,后来听说友邻部队个别战士被砸伤紧接着推土机进入岸边推土。7时整,舟桥器材引至架桥点,7时15分架通但对岸下河坡路坡度还是很大因但是步兵以神奇的动作攻占了原有的桥头堡,切断了敌人炸药的起爆电源,保住了钢桥。新架的这座浮桥只通行了少量坦克。
三、强架复合平江浮桥
一一般情况
1979年2月17日6时40分,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广西龙州方向以X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夺取越南北部重镇高平。进攻发起后,后续摩托化部队和后勤运输车辆被泥泞道路所阻,无法跟进,后方交通一度中断。前方的伤员运不下来,后方的给养送不上去,情况十分紧急,急需打通水口关经复合到车溪的交通线。合成军命令战役预备部队X师强攻复合,打通交通线,并命令舟桥某营在复合平江上架一座浮桥。2月19日夜攻下复合,但复合仍在敌机枪、迫击炮的控制之下。
二复合地形情况
平江(左江支流)水面宽约40米,水深约3米,流速1米/秒,岸高8~10米。原有有滑纲渡船一只。每岸下河坡道长约110米、宽5米、坡度11~12度,四面环山,地形险峻。
三架桥情况
2月20日9时,某师命令,舟桥兵前出架桥,并组织全师火炮掩护。20日9时50分,舟桥部队的侦察、运动保障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到达,用冲锋枪将原上的滑纲渡钢索打断,推开渡船,测得河川资料。
10时10分,舟车从距离4公里外的待机地域出发,为适应泛水点的地形,减少损害,舟车以两辆一组开进,10时30分,第一组舟车到达,在舟车泛水时,敌人发现我军架桥的企图,以猛烈的炮火向我射击,随舟车前出到的观察员我方炮火压制敌人,掩护架桥,双方炮战十分激烈,当第一个桥节门桥进入桥轴线时,推送门桥的操舟机(地形不容许用汽艇)熄火,13名舟桥战士只好下水泅渡到对岸,用绳索将门桥拉过河,在舟车开进、器材泛水和架设浮桥过程中,第各种火器向我射击,我舟桥兵战士发挥高度的爱国主义不怕死精神,生死拼搏,以2小时45分钟时间,架通了一座载重50吨、长44米浮桥,架桥过程中,我舟桥兵23人,牺牲2人,23台舟车中弹,5节舟被打坏漏水。
四使用维护情况
该桥架通后,进攻高平的五个师后方交通线恢复,对高平地区之敌是一个重大威胁,因此敌多次派小股部队袭扰和特工队进行。由于该桥军事价值十分重要,为确保该桥畅通,我方组织舟桥2个连和步兵一个营进行守卫。
该桥使用到3月15日为止,共23天,安全通过陆军5个师,各种车炮近7000余台次,坦克250辆,对保障战役的胜利和部队的回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军在敌火下强行架设制式重型舟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为广州军区司令部科研设计所高级工程师
被炸毁的高平大桥
后记:
2.由于部分照片年代久远,不甚清楚,或者笔者水平欠缺,有错误的,请批评指正。
3.如果有类似的照片,请发给我,我加以完善补偿。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往事,潜心总结。
工学博士,桥梁教授,正式出版过《渡河工程》《浮桥工程》《舟桥设计理论》等四部专业书。
平时以写《渡河诗集》《轶事随笔》手机随拍等自娱自乐。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浮桥
浮桥,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的桥梁。军队采用制式器材拼组的军用浮桥,则称舟桥。浮桥的历史记载以中国为早。《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记载周文王姬昌于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桥。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公孙述在今湖北宜都、宜昌间架设长江浮桥。西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杜预在今河南孟津附近的黄河架设河阳浮桥,曾持续使用达800多年。在国外,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37年在美索不达米亚修建过浮桥;泽尔士一世于公元前481年为进军欧洲曾在赫勒斯滂(现为达达尼尔海峡)建浮桥,以连接欧、亚大陆。
对越自卫反击战:43军129师386团靠矛山之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43军129师386团靠矛山之战。在1979对越作战中,43军129师386团部署于广西龙州县下栋公社附近,对面是越南谅山定县地区。386团预定从15号界碑至550高地之间突破,向敌纵...
对越自卫反击战40周年暨27军出征32周年
记住(2.17)南疆的人!!“对越自卫反击战”40周年暨27军出征32周年战争回忆录(一)“对越自卫反击战”40周年!热血颂今天是2019年2月17日,是一个特别回忆的日子,40年前的今天前夕主席、副...
上一篇:话说古代有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