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言不信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08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不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详解: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白话:真言、实话、可兑现的话不需要披上华丽的外衣,经过一番装饰、修辞与美化之言,往往不真实、不可靠、不能兑现。

阐述:美,作动词,使……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与《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呼应。意思是通篇五千言,句句言道,句句实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皆为信言。只为言道,故句句质朴,不加粉饰,不为好听,其言自然。然而,世人皆好美言,为言之不真、言之不实者大开方便之门,为掩饰之,不惜称誉夸赞之辞藻、对仗比拟之修辞,巧言令色以悦人,而究其实,则虚诞无凭。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白话:真正利万民百世之中肯之言,不须争辩,无须辩白,那些须争辩之言,往往夹杂私货,存有私心,必有瑕疵,故不善。

阐述:善者,指中肯的话、上合天道下顺人意之言、不偏不倚的话。辩,辩论、争辩、辩白。意思是我之言,无私心,皆为中肯之言,是合乎天道人意之言,对与不对,我不争辩,自有公论。我之所言者,句句言道,教人明天理、达人事。凡伶牙俐齿而辩白者,其言往往夹杂私货,而不善。当今之辩者,光顾着逞口舌之能,席上之机锋甚捷,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是可辩为非,正可辩为邪,人虽屈于其言,然善与不善,自在人心。所以,我所留下五千言,不与人争辩。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白话:真知灼见、大道之奥妙,言之甚简,而洋洋洒洒万言往往没有得到、没有明悟道之真谛,顶多是一知半解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阐述:博,作动词,使……广博,引申为洋洋洒洒千言万语。知者不博,意思是知者心神领会,明觉四达,明道之奥妙,原在不见不闻之地。博者不知,意思是动则洋洋洒洒千言万语,实不知道之精髓。言外之意,我之言,简约但不简单,皆为大道之奥也。我作《道德经》,只为提醒世人,劝诫上位者,遵循天道,顺其自然。那些动则洋洋洒洒千言万语者,实为不知也。这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一个意思,真知大道之奥者,懂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明白大道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来描述,而那些说得天花乱坠,夸夸其谈者,实不知大道之奥也。

以上三句,皆为一正一反,论证遒劲有力。尽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我之言,朴素自然,何曾需要“美”、 何曾需要“辩”、何曾需要“博”,此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故而无一丝一毫人为造作之痕迹,自然可称得上是“信”、“善”、“知”,而世上那些经历一番“美”、“辩”、“博”的打磨后,或多或少地添加人为之意,其与大道更是相去甚远了。

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白话:圣人无私心,不存私货,心无囤积,有余皆已奉天下。尽其所能地帮助别人,自己则愈加充实;倾囊相授,倾其所有奉献给别人,自己实际得到的愈多。

阐述:圣人知晓:“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故而“不积”。老子我,自然当知效法圣人,倾尽我毕生之所知,传授给世人,且不敢存私心,不敢夹带“私货”,否则,心必有“积”,则心存挂碍而难以圆融通透,而难以得道。凡好美其言、逞其辩、使其博者,都添加了自己的主张,夹带“私货”,其之立言,其之著书立说,必带有功利性。殊不知,功名利禄、荣辱富贵皆为身外之物,故而心里有“积”而难以得道。圣人知其然,故“不积”。以己之所有,既以为人,人得我之有,而人亦进于有,有与有相证,则有与有必相长。以己之多,既以与人,人得我之多,而人亦进于多,多与多相勉,则多与多必愈进。“既以为人己愈有”,类似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既以与人己愈多”,类似于“千金散尽还复来”、“教学相长”。

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白话:天之道,善利万物而又不妨碍自己,让万物得以生生不息,让自己得以周而复始。圣人之道,帮助万民而不让自己存有相争之心,让自己心静而天下正。

阐述:天之道,无为而化生万物,无日不生,生之不穷,无时不化,化之无尽,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天道不积,故利万物而不妨碍自己,万物得以生生不息,自己得以周而复始。圣人之道亦法天道,圣人不积,帮助万民而不存与民相争之心,万民得以生生不息,自己心静而天下得以正。

综述:

这一章,类似于自序,只是搁在后面而已,如《庄子》的《天下》、《淮南子》的《要略》、《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抱朴子内篇》的《自叙》,等等。按照本章的自述,八十一章所言,皆为信言、善言、知言,分享“道”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于“道”再认识、再精进的过程。本章的重点谈“不积”。“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圣人效法天道,故而“不积”。老子著五千言,倾尽毕生之所知,授给世人,不敢存私心,不敢夹带“私货”,否则,心有“积”而难以圆融通透,难以得道。故有“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最后提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道不积,阳光雨露洒向万物而又能不妨碍自己,自己得以周而复始,得以永存;圣人帮助人类而心不存相争之心,自己得以圆融通透,得以合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指五千言全是释疑解惑之辞,全是信言。道本就是“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言显道之意,只是为了帮助大家体道悟道,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越是美言,将“道”描绘得天花乱坠,离道之本真就越远。老子在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乃言说也,已非道矣。这五千言,也非道之本真,充其量算是管中窥豹、惊鸿一瞥,能得道之一鳞半爪就算是有幸。但这五千言,皆为由衷之言,皆为我体道悟道之所得,不敢增一分亦不敢减一分,此谓“不美”。世上那些言“道”的美言,那些华丽的辞藻,那些美轮美奂文章,虽美而不可信也。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者,指顺天道、合人意的衷恳之言,指中肯劝进之言,指一针见血的话。不辩,不需辩白,不需争辩。辩者不善,需要争辩、需要辩白的话,就有瑕疵,就有问题。言外之意,我五千言,无需辩白。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善辩之士,如惠施、桓团、公孙龙等皆为好辩之徒,以辩驳为宗,所向披靡,且自以为善。老子认为,其言不善也。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者,真知灼见、真谛、真理。不博,简单、简约。真正明白道,就明白道其实非常简朴,那些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千言万语,实则是不明白道。世人不知其中奥妙,以广博为知。老子认为,广博者,实则不知也。

“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大道体虚,运而不积。而世人以积为务,故愈增障碍。殊不知有积则有散,有散则有穷。无积则无散,无散则无穷。圣人体虚合道,忘言任真,了无所积。因其不积,则不穷。所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如枢得环中,以应无穷。故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乃无言之圣,圣乃有言之天。以天道不积,其体至虚,故四时运而不竭,利尽万物而不伤其体。故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害,非害物之害,乃不伤己之意。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法天地之用,为物作则,而了然无物可当于情。故曰为而不争。争,谓与物竞也,圣人虚心游世,对万物之去留无意,对荣辱名利之得失无心,超然独立于万物之上矣。

后记:

《道德经》讲了“道”,也讲了“可道”;讲了“德”,也讲了“下德”。“道”与“德”,类似《易经》中的“无极”;“可道”与“下德”则类似《易经》中的“太极”。八十一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道”、“可道”,“德”与“下德”来展开的。

首先,老子绘出了“无极图”。

一是画出“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无”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无臭无味,无热无寒,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情无思,无善无恶,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无征兆,无端倪,至虚至空,故称“无”。此“无”本来无名,老子勉强把它称为“道”。《易经》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并非没有,而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备,无所不涵,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至,它的实际是“有”,是宇宙万有所出的唯一总门,无此则无一切。

对于此“无”,在《道德经》中论述颇多: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以上这些论述,都是对“无”、“无极”即“道”的描绘。这说明“道”是纯粹、素朴的物质,但不是普通的常见之物,而是虚无之体。说它“无”,却能化生万物,说它“有”,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道就是这样一种无形而又真实的存在。

道体现于人谓之“德”。道的这些体性,被道家归纳为“虚无”、“自然”、“纯粹”、“素朴”、“恬淡”、“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等十大特征。而这些体性、特征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就是说,“上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是内在的、含蓄的、不显露的、无意的,而不是人为的、故意的、彰显的、炫露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它的特性、功用与道相似。道是什么特征,“上德”就是什么特征,二者一脉相承。道的十大特征,“上德”全部具备。“上德”的特征,就是道的特征。“道”和“上德”的基本特征是“无”,但这个“无”,无所不在,无所不含,无限圆满,至善至美,是至高无上的本体。

其次,描绘出了“太极图”

《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涵阴阳,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平衡与统一。道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为道。阴阳冲和之气,生成万物。道是“无极”,阴阳则是“太极”; 道是“无”,阴阳则是“有”。阴阳二气,互相吸引,相互凝聚,生出一层一层的自然万物。万物皆分阴阳,植物动物皆分雌雄,人则分男女。阴阳并立,则为“太极”。因而,“太极”是相反的、对立的矛盾统一体。对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阐述,在《道德经》中不胜枚举,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等等。宇宙万物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没有阴阳就没有万物。阴阳二气,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热阴寒,阳生阴杀,有形有象,有色有声,有臭有味,有聚有散,有生有死,有强有弱,可变可化,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此谓“可道”。因盛衰兴亡变动不居,不能永恒存在,又称“非常道”。如:天的冬夏四季,地的寒热五带,物的阴阳刚柔,人的男女老少、吉凶祸福,就属于“可道”,因其变动不已,就是“非常道”。

道是无形的、永恒的,而由道生出的有形有象、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乃是“可道”、“非常道”,亦即“太极”。道体现于人,则为“上德”,“可道”体现于人,则为“下德”。“下德”与“可道”一样,是有形有象,可生可灭,变幻莫侧的,不是内在的、永恒的、全面的、含藏的真常,这种“下德”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局部的、片面的、暂时的。“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第三,描绘出了“无极”与“太极”,即“道”、“德”与“可道”、“下德”的关系图

“无极”即“无”,“太极”即“有”,且“有无相生”。这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归“无极”,二者是纵向的派生关系。“无极”是本,“太极”是末;“无极”是母,“太极”是子。“无极”是源,“太极”是流;“无极”是总,“太极”是分;“无极”是全,“太极”是偏;“无极”是定,“太极”是变,等等。“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太极”中的阴与阳的关系,是横向的对待关系。前者可用“母子”关系来形容,后者可用“夫妻”关系来比拟。对于前一种关系,老子主张“复归于无极”,即万物“复归其根”,人“复归于婴儿”,社会“复归于朴”,为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圣弃智”、“绝学无忧”,“致虚极,守静笃”、“抱一为天下式”,等等,崇本息末,守母存子,由一统万,以寡治众,“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而无不治”,则可永远立于主动、不败之地。

道是全在全备全息全能的,抱守此道,人得则成真,为“圣人”。“圣人”,是道的人格化,是真正的“得道者”。故老子倡导“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去甚、去奢、去泰”、“守柔”、“处下”,目的在于“得道”。如果守雄、守白、守荣、居上,图荣华、享富贵、争名逐利、姿情纵欲、胡作妄为,等等,皆为失道失德。

《道德经》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了“道”,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人道”与“人德”的遵循问题,也彻底解决了起源与归宿的问题,也回答了本与末、源与流的问题。总之,“天地与我同根,万物共和一体”,这就是人类最大的命运共同体。而作为个体,人人可为道,人人可得道。老子著书的目的,在于劝进世人,尤其是上位者取法于道,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国邦振兴、天下太平。

共 5567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一章,类似于自序,只是搁在后面而已,如《庄子》的《天下》、《淮南子》的《要略》、《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抱朴子内篇》的《自叙》,等等。按照本章的自述,八十一章所言,皆为信言、善言、知言,分享“道”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于“道”再认识、再精进的过程。本章的重点谈“不积”。“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圣人效法天道,故而“不积”。老子著五千言,倾尽毕生之所知,授给世人,不敢存私心,不敢夹带“私货”,否则,心有“积”而难以圆融通透,难以得道。故有“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最后提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道不积,阳光雨露洒向万物而又能不妨碍自己,自己得以周而复始,得以永存;圣人帮助人类而心不存相争之心,自己得以圆融通透,得以合道。谢谢耕牛,辛苦了!八十一章解读完毕,倾囊相授,可谓“不积”,弘扬国学功不可没,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祝贺!【 叶雨】

1楼文友: 14:0 :48 耕牛辛苦了,祝假日快乐!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月经量多会造成什么后果
颈部肌肉紧张头疼
江西白癜风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