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电商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07

自从有了电商,原本平凡的各种数字开始有了特别的意义。比如再过两天就是“6·18”,看见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有了“买买买”的心理暗示?爱书的人们,是不是又等着清空自己满满的购物车?

自从有了电商,原本平凡的各种数字开始有了特别的意义。比如再过两天就是“6·18”,看见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有了“买买买”的心理暗示?爱书的人们,是不是又等着清空自己满满的购物车?这些年大家都在感慨,从前逛书店,一次买个三五本书就叫厉害。现在有了店,有了各种数字购物节的大促,一年豪买好几箱书,似乎成了购书人的常态。买买买的时代,我不是购物狂,我是购书狂。

囤书是一种经济实力

岑伯宁,80后,媒体人

购书是我的乐趣。

线下书店已经不去了,主要是没有那么凑巧的时间。现在有名的出版社、出版公司和书店,基本上都有公众号,可以随时更新书讯,逛书店这种浪费时间浏览新书目录的行为就显得很奢侈。而购图书,量就显得很重要,平时关注的读书公众号有荐书和活动,加上一些专业的导读评分站,这些信息一般每过半个月就可以积下一份非常想读的书单,留到大促的时候一打尽,很有快感。

我买的闲书居多。工作学习中需要的书,通常是要快速浏览完的,所以不适合专门买来看,有电子文档的就尽量用电子文档,方便而且获取信息更快,还可以自己做excel归类。但看闲书就不一样,是要有专门的时间去消耗的。我自己看的闲书一般有两类,一种是人文历史类的知识读物,一种就是纯粹的消遣用作品,比如文学作品和类型小说。

我最夸张的购书行为应该是东野圭吾流行起来之前,日式推理还没有在内地变成畅销书的时候。一些作家的作品中文版只有台湾几家大的出版社有,比如皇冠和尖端。台版书当时很贵,印量少,装帧上也比较成系列,很多书后来都成了绝版。我就专门去跑上各种台版图书集散地去捞,而且这班日本作家都非常能写,集全一套非常困难。这段时间花费就非常夸张,大概平均一个月用了1万多元来收集这些作品,持续了大概半年多的时间。

而同一套书我买过版本最多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集,有三种不同的版本,比较满意的还是耿济之翻译的《耿译世界名着》系列。我不会因为装帧版本迭代去重复购买,大部分是冲着不同风格的优秀翻译去的。

我有一个专门的书房,做了三面整墙的书柜,但竖着摆放不下,结果横着堆成了里外两层,平均一个格子能放下三百到四百本。粗算一下,总共有三千来本。

书并不一定都要看。有一类型书我是不会看的,比如《S.》,这种书纯粹是为了体验,只读内容的话会很失望。反正我没看下去,但这不妨碍我台版和简体版各买了四套。

应该说,读书是一种能力,有些书不一定要看完才能领会它的精髓。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买到了书,把它放起来,这种购买的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希望自己能有空闲的、舒适的时间,能再次与一本一直放在身边的书相遇。

买书的速度能跟得上阅读的速度吗?问出这种问题的人基本上都不是有计划地买过书的人。第一时间阅读不是买书的目的,需要第一时间阅读完的为啥不去买电子书?阅读是一种慢生活,而藏书是对这种生活的一种储备和保障。

在买书这件事上,我从来不会告诫自己剁手,还要买,使劲买。只要想一想,你能持续不断地买书,这种看似廉价的经济活动,实际上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这就有很大的满足感。毕竟买书藏书是要有囤书的房产做保障的。

买书满足我的占有欲

家住通州的何先生,70后,公司职员

我觉得自己算不上“购书狂”,但最近快递小哥费了很大劲把我下单买的两箱书扛到三楼,也是很嫌弃的样子,我猜他心里一定在怨念:“买了这么多书,你真的看吗?”

这两箱书本来并不是计划要买的,是凑单凑来的。最初只是要买《知日》出的关于茑屋书店的两本工具书,碰巧赶上大促,在犹豫什么书该不该买的时候,想起家里人最近迷上契诃夫,就下单了《契诃夫戏剧集》和《契诃夫小说集》。继续凑单,发现了《静静的顿河》,盘算一下如果不买,总价反而要比买更高,所以就果断买了。结果就是,为两本工具书,花了五百多,买下原价一千多的书。

其实这些书有的是以前看过的,买了也就是堆在书架上,再看的可能性也很小,有时候会反思自己,正常人和书的关系不该这样的,我一个朋友搬家去深圳,要处理一批书,明知有些书不会看,我还是愿意接盘,挑了几十本放到家里。

家里有两个书架加起来5米长;还有两个书柜,在书房里。书房太小,基本都摆客厅了,比较便于显摆。我觉得我在买书的时候还算理智,没有太疯狂的下单经历。以前会慢慢攒一些喜欢的等到大促销的时候凑单,现在基本没有这种耐心了。过去买书会比较偏执,如果喜欢哪个作家就尽可能买全。前两年买阿特伍德、弗兰纳里奥康纳都是尽量买全;再往前几年侦探小说流行的时候买劳伦斯布洛克、钱德勒、埃勒里奎因也都买齐了。

要说买了这些书真正看完了没有,确实会遗憾地承认很少看完。尽管买书不多,但阅读的速度更慢。主要阅读媒介毕竟是络和了。总还是会在买书的时候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想象,以为以后会有时间读这些书,可是每每有空余的时间,往往就会用来买新的书。这叫什么?占有欲吧。物理上的占有,只是得到了书的身体。

因为买书的频率不算很高,我没告诫自己不要再买了,周末的时候,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花一天读完会很满足。我读书很没规律,一段时间对一个人感兴趣,就会集中地读这个人的作品,不得不说,想看某一个作品就能从自己的书架上找到时,会觉得很享受,也就对当时的下单感到很欣慰。 本文采写/本报 张知依

书海航行靠剁手

赵为民,60后,自由撰稿人

我自己的买书史应该从小学二三年级算起,那时候省下五分钱的冰棍儿钱,可以在新华书店买一本小人书或者成语故事之类的插图多一点的字书。刚工作时,会在午休的两小时,骑自行车穿行胡同,逛近十家书店,哪本书在哪个书架上,能比店员还清楚。

当当1999年底开张,卓越2000年开张,我都是最早的购会员。不买包包,不买化妆品,只买书。购书最疯狂的时期是从2005年我女儿出生,到她上小学之前的六年。现在回想我当绘本发烧友的那六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我购书的狂欢节,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淘绘本,淘绘本,淘绘本……买书的狂喜是完全等不到三八、六一、母亲节、父亲节、双十一、双十二……这些劳什子节来促销的。当时的绘本风向标是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了的“好孩子亲子阅读论坛”,里面的新绘本信息远快于当当、卓越,找好了信息,只要在这两家店守株待兔即可,一上架就秒杀。这六年当中,交了无数学费,练就了能排除狂轰滥炸的硬广软广,只看版权页就能判断绘本真正好坏的“火眼金睛”。最傲娇的战况是我曾用一千元在淘宝店淘了五六十本绘本地板书:开本大小不一,每本软而大,不能直立在书架上,平放摞起占的面积也超过了书架的横档,只好收存在一个报废了的超大的旅行箱里。而当时一本地板书在香港机场书店就要七百元。

再后来,我曾很短时间进了一个叫“剁手帮”的群,群名很吓人,群友是一群像我这样的打着给孩子买书读书的旗号过自己购书瘾的妈妈:“再买书,就剁手!”结果,像“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一样,从建群的第一天就是一人扔上去若干条购书信息,然后赌咒发誓“不再买!不再买!”然后一帮妈妈蜂拥上去买买买。

想想购十余年,我并没有真正投入到促大战里,因为只要有看上的书,我是很难耐让它在购物车里过夜的。

现而今,书不贵,但是放书的地方贵。刚刚有电子书时,单位里弄电脑的年轻人,指着我家顶天立地的四壁书架说:“将来一张盘就可以装下这所有的书。”我信。但是至今还是喜欢和习惯纸质书。但也因为放书的地方越来越狭促,在下单时,没有了以前的随心所欲,会在心里再问一下自己:“真的需要吗?”

见过我家书架的人,总是爱感慨:“这都读完得多长时间啊。”我每每讪讪地笑笑:“购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什么时候买书慢过看书,购书癖的“癖”字就可以不带病字头了。

买书成癖是一种慢性病

郭辉,70后,公职人员

“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这句名言早已广为人知。那然后呢?越是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就越是想读书,越是想读书,就越是想买书,最终可能就患上了买书成癖这种慢性病。

说买书成癖是一种慢性病,首先由于这种病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的。刚买书时,东三本西五本地放着,也不算多。后来堆得乱了,购置了一个书架。很快,书架满了,就又加一个书架。直到书架藏住了一面墙,越来越多的书开始抢占地面,开始层层叠叠地挤满整间书房,开始从书房向客厅里攀爬。这些书到底有多少本?就像海水不可斗量一样,再以本来作为精确计量单位,可能过于小气了。估计一下,四五千本或是五六千本,总该有吧。

回过头来看,这种慢性病,其病情的发展,也是一个慢慢加重的过程。最初买书的乐趣,还仅仅存在于读到某本心仪已久的书之时,后来扩展到买到某本心仪已久的书时,然后是买到某本以后会读的书时、某本以后可能会读的书甚至某本以后根本不会读的书时。当买书的快乐完全超越读书的快乐,书的存在已跌下精神层面滑入了物质层面,自己于是成为“版本控”“套装控”“丛书控”“精装控”“毛边控”等等。这时,买书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大幅度地增加。究其缘由,其中或许有储物癖和占有欲等心理在作祟,但电商打折无疑是催促这种病症加重的罪魁祸首。当购物车里的书限时成为白菜价,对稍有兴趣的书也会争先恐后地抢回来;当折上三四折出现时,即使不感兴趣的书也会成为书房里的上宾;当满减需要凑单时,连垃圾书也都蜂拥进自己的家中。只有当电商大促终结时,面对这样一堆自己亲自请来的陌生之客甚至不喜之客,才可能惊觉,该剁手了。

但剁手并不容易。曹聚仁曾给自己制定了买书的四不原则:书面上要人题签的书不买,开头排列了许多名人序文的书不买,标明为必读书的书不买,封面花里胡哨的书不买。自己也学着制定了四不原则:作者不超过六十岁的不买,出版者不是名社的不买,版本不佳校对不严的不买,装帧拙劣的不买。但这剂猛药并不十分有效。为把丛书买全,把不喜欢的作者的书也买了进来;为购进套装书,把同一作者的凑数作品也买了进来;为买特制的毛边本,甚至有时把这个四不原则也置之不顾了。这些书堆在家里,不仅自己有时会有些不安和迷惑,经常有朋友来也会问:你收了这么多的书,你都看了么?一般我只会笑而不语。有一次实在被问烦了,终于强词夺理地反问道:你攒了那么多的钱,你都花了么?

数据里的购书狂

最近各大电商都开始了年中图书大促,让我们来看看京东和当当的统计数据里,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购书真相。

京东:男性比女性买书多

京东图书文娱业务部公布了新鲜出炉的2017年5月 1日图书音像超级品类日的系列消费数据,数据表明,国人在图书大促期间的购买力越来越强,童书成为了市场的头牌,此次大促销,男人比女人买书更多、80后是买书的主力军、北上广在任何层面都是超一线的买书城市。

京东数据显示,今年5月 1日图书销售总额同比增长779.6%,销售总册数达到近800万册,同比增长5 5.5%,购书的人数同比增长245.9%,人均购买册数同比增长8 .7%,人均购买量从去年的7.8本上升到14. 本。

在今年京东5月 1日的超级品类日的热销总榜上,童书成交份额占比26.27%成为最热销品类。

《浮生六记》成为了京东图书音像超级品类日最热销的图书,当天销售数量达177 1本。

京东数据显示,从2 点到24点,是整个超级品类日最疯抢的时间。单张订单最高的用户产生在丹东市,订单金额达8 21元,而最早下单的两位广东的用户,同时在活动开始的5月 1日凌晨00:00:01一起刷下了今年的第一单。

从性别上来看,此次活动热销期间,男性要比女性买书更多,占比超过60%!从图书品类来看,男性和女性在大促中的选择也有不同,最受男性欢迎的图书品类依次为:文学、社科、童书、生活艺术和科技,最受男读者欢迎的是《白鹿原》和《巨人的陨落》;最受女性欢迎的图书品类依次为:童书、文学、生活艺术、社科和文教,《北斗童书》和《小王子》成了她们的最爱。

从地域来看,北上广三大一线城市在购买册数、购买人数和消费金额上抢到了前列。

当当:粤京苏稳居购书前三名

在近期当当开展的六一礼品季促销中,数据显示,广东、北京、江苏仍继续稳居图书购买力TOP ,三地图书消费总量占据全国三分之一,消费力提升最快的省份是新疆与西藏。

六一礼品季期间当当的折扣力度不小,全场自营图书每满100减50,多买多减上不封顶,童书全场1.9折起—4.9折,这期间什么书卖得最好?数据显示,文艺、小说、励志类受众最广,卖得最好的是《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姥姥语录》(长江文艺出版社)、《巨人的陨落》(江苏文艺出版社)、《摆渡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自在独行》(长江文艺出版社)、《外婆的道歉信》(天津人民出版社)。

童书畅销榜上,《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新世界出版社)、《汉声数学图画书》(贵州人民出版社)、《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新世界出版社)、《神奇校车·桥梁书版》(贵州人民出版社)、《地图(人文版)》(贵州人民出版社)五本书位列畅销榜前五。

数据显示,当当图书零售平台占据中国图书零售 0%以上、线上图书零售45%以上市场份额,拥有年1.5亿人次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顾客群体和 500万月活消费人群,而童书用户占比高达26%。在购买童书方面,全国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北京读者坚持阅读从娃娃抓起,购买婴儿读物比重高;上海顾客最爱进口童书和少儿英语;广州、深圳阅读普及度高,孩子们的自主购买意愿强烈,最爱买动漫卡通类;武汉顾客很爱科普、百科,并且中国儿童文学占比高。

文/本报 张知依

(:王怡婷)

拉萨治疗前列腺增生费用
重庆妇科医院哪家好
苏州牛皮癣医院哪家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