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千古文人之江南情结散文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1-06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词,极其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古典文人向往江南风光、喜欢风情的江南情结,以及希望与江南自然风光交融盘结的文人心理。

那些中国古代文人们,见惯了人间的春花秋月,厌恶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所以他们特别希望摆脱官场的虚伪与欺祚,希望返朴归真,希望回归大自然,希望在无功利的自然风光的静照下,涤清心境,提升人格。然而,这种心理寄托最佳的自然状态就是江南。

古往今来的文人颂扬江南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而白居易的《忆江南》最为人们所熟识。在这首词里,“江南”迷人景象的丰富性得到充分表现与极致的展示。江南的风光情韵,人生的别恨离情,尽在词中。无独有偶,千年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也充满着对江南的眷念情怀。但是,其表现手法与白居易的《忆江南》直白表达大相径庭。

白居易的《忆江南》直抒胸意,对江南美景赞不绝口,而《荷塘月色》说江南是那种欲言又止,犹抱琵琶式的隐约。不过,其言外的意思和所想要表达的江南风情倒大多与《忆江南》相似,只不过写得隐晦,不易琢磨罢了。从白居易到朱自清,上千年的时光过去,从两人在文章、词赋中所表达出相似的江南情怀,可见虽沧海桑田,时光易老,而文人的价值观、美学观并没有改变多少。

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还是“人生富贵侯与王,四海为家皆故里”的旷达。不论是“独立小桥风满楼,平林新月人归后”的风趣;还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亦或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论是“粉身碎骨横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从他们豪迈的诗歌词赋中,可以看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对江南情有独钟。

在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时间和空间成为了唐诗宋词最基本的象征符号,也是文学生命本身的象征和表达,对于古代的传统文人而言,江南是其精神归宿的空间原型,也是其扎根文学园地的时间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大地自古是封建集权的争夺中心,也是封建领主群雄逐鹿、军阀割据、刀枪争霸的园囿,而江南则是山水清秀,风流蕴藉的温柔之乡。

江南山清水秀,云碧烟寒,气候宜人,既没有北方的寒冷,也没有偏南的酷暑,气候、植被兼有南北的优点,所以中国的山水名胜与古典园林,除去皇家园林,多位于江南,自古以来多集于扬州、苏州、杭州。江南的风物人情,火红江花、池塘水满、花木葱茏、如蓝江水、山寺桂子、郡亭潮头、春竹吴酒、芙蓉娇娃,都是催人的风景,也是醉人的新梦。是文人的企盼,更是文人的眷恋。江南的四时风光、梅雨风絮截然不同,风土人情,殿堂馆阁,别样韵味。

就如杭州西湖,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晨月夜,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味儿,正如扬万里所说“风光不与四时同”,如此美景亦是千古文人们作诗填词取之不竭、受用不穷的精神源泉。加上西湖周边绵延起伏的群山,错落隐现的胜迹,足够让人留连忘返,难怪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为西湖极尽讴歌,甚至在睡梦里也惦着西湖。

中国可入正史的东晋王朝,偏安江南,使得大批文人聚集江南,也使江南的文化得到真正开发与传承。江南的文化也因王朝建都于此,带来经济的繁荣而发展,并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格调。例如,生存于晋朝、宋朝之间的陶渊明是那个时期江南田园文化的宗主,他一生希冀寻得“世外桃园”,在其影响下,后来有人开山水诗之先河,山水田园的江南气质从此分得中华文化的半壁江山。

唐代是诗魂雄壮的时代,但是亦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句子,缠绵的情感,梦幻的色彩,尽是江南“婉约”的意韵。到了宋词时代,除了山水田园的诗化,还有春逝的感伤,相思的惆怅,这些都俱化为江南的风景人情。创造了小桥、流水、人家、院落、荷塘、明月、细雨、梧桐等一系列江面代表的意象,如若不是江南的风物人情,又会哪里有中国婉约的唐诗、宋词的产生。

从唐诗宋词中,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文人乐意江南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江南的清山秀水、舞榭歌台千百年来都是古典文人乐意游览之地。江南灵秀温润的文化气息亦慢慢植根于古代文人的灵魂之中,并一代又一代地延传下来,至今不衰。于是,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歌赋中,“江南”意象层出不穷,“江南”也令无数文人骚客魂牵梦萦,“江南”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域名称,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代表了以江南士人为主体的艺术趣味、人格精神和生命理想。韦庄写得好:“人人都道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虽然词中说的是游人到得江南后的心情意境,也说若是江南人居于北地,应是日日断肠才是。不正好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韦庄的江南吗?

古代文人眷顾江南,也是因为江南蕴涵了深刻的传统文化背景,特别是古典文人无不都是徘徊于儒与道、出世与入世、此岸与彼岸之间的矛盾情结。古典文人的这种矛盾心理情结大致可归为三点:闻达经世,放浪形骸,归隐园田。三者并非互不关联,而是有其因果联系。中国古代的文人,特别是那些出身低微的寒士,无不在三者之间辗转,非此即彼。绝大多数文人都不曾摆脱这种所谓的古典文人情结的束缚。在白居易那里,这种情结更是显性的存在,也在他的词赋中表露无疑;而在朱自清的诗词里,那更是无意识的充分流露。两者细究起来,实在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

经世闻达者的理想自是不必说,他们的志向都在其诗词中溢于言表。放浪形骸者在古代失意文中最多,不过也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追逐酒色“才”气,完全生活化、表象化的自我放纵。晋代的竹林七贤、宋代的柳永,明代的唐寅,算作此类人物的代表。还有一种古代文则专门流连于江南的风景名胜,求道、问仙、听潮,或三五文友聚集一团,整日醉酒寻欢,纯粹是及时行乐、风发意气的狂欢作乐。

传统的文人也常常从江南的山水园林、田园牧歌中寻求一种自我慰藉的精神力量,于是,文人们也就有了另一种情结,那就是归隐园田。这些古代的文人们笔傲山林,归隐园田,这种逃避社会的行为在文人世界中很流行。于是,文人们还发明了各种隐逸的方法:隐于朝,隐于市,隐于野,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在内心极度的矛盾中自我排遣的一种人生策略。不管这些古代的文人们是哪种情结,但都没脱出江南的气质,只能是更加体现出他们骨子里的江南文化内涵和文人们皈依江南风情的山水情结。

古代文人普遍而根深蒂固的江南情结,千百年来已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行为意识深深植根于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内心深处。其实,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得意与失意文人都可以在江南寻得一种心灵的解脱,他们几乎都在江南这片美丽而人杰地灵的天地里将他们的人生艺术化、审美化,并将他们的日常生活诗意化。如果从纯文学的观点出发,人生的艺术化需要以内在的诗意拥抱生活,发现生活中瞬间的诗情词意,并逐渐培养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情致。而那种感性的自然陶冶,灵魂与智慧的自在升华,意志与坚忍的融会贯通,当然需要江南天然美景的溶汇,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文人们的文思与情思,才能创作出流芳千古的不朽诗歌词赋。

江南正是古代文人们人生艺术化、思想审美化、日常生活诗意化的最好自然载体,江南的人文地理、风物气候都洋溢着自由浪漫的诗情画意,是涵养古代文人身心平衡的天然方剂良药。任何一个古代文人,只要身处江南,就会情系江南,就会梦忆江南。从白居易到朱自清,他们不约而同地殊途同归,都在江南意象中获得寄身养命的家园,真可谓“千古文人,江南一梦”。

继李白在江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后,江南的精致和细腻,使得古代文人对江南更是情有独钟,到了明清两代,很多文人墨客对于能到江南把酒临风,欣赏江南的烟柳葱绿作为人生的目标。江南的清风古韵,如水的沧桑,千年的凝重,黑瓦白墙,园林卧月、奇异门洞,酿泉桥,修竹林,香桂木,梅树桩,这些透着跌宕飞扬韵致的江南情韵,都让文人们心驰神往。

江南,一个听起来温柔清新、仿佛有着清风拂面之感的名字,古往今来不知在朦胧中迷醉了多少人。其实,真正的江南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地域概念,或者说是一种从唐诗宋词中感悟到的自我感觉。是烟雨苍茫中的那山、那水、那人。是朦胧记忆中的江南气象,是在心目中努力寻找和定义的那份江南情怀。一如白居易所说“能不忆江南”?只是白居易深刻地道出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江南欲罢不能的“江南情结”。

共 42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拜读了黄亚明老师的散文《千古文人之江南情结》,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着。黄亚明老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为读者清晰准确地理出了千古文人江南一梦情结的脉络。老师在作品中,为我们翻开了历史长卷,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闪过的一位位诗词歌赋的大家。从白居易到朱自清均对江南有无尽的的情结。作品中作者还引用了大量文人墨客的诗句。江南山清水秀,云碧烟寒,气候宜人的地理环境。确定了江南山水田园流派占据中华文化半壁江山的地位等诸多方面来佐证了千古文人江南情结这一中心论点。全文以支持千古文人江南情结为主旨,通过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运用了千百年来诗词歌赋的大家传承而来的千古绝唱来论证,使散文的语言壮美,文采斐然。全文构思巧妙,立意新颖且多角度。笔墨纵横,善于蓄势,因此使得文章跌宕起伏,张弛适度。如此厚重的文章足以说明黄亚明老师深厚的文字功力。强烈推荐!学习共赏!感谢老师赐稿东北!问好黄老师!祝元旦快乐!【:朱暖】【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 20:12:15 老师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知识内涵,深厚的文学底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问好冬安!

失眠多梦腰酸夜尿多

填补肾精哪款中成药好

男性调和阴阳常用方法

微信小程序入口
晚上夜尿多的原因
悦而维生素D3滴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