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惊觉已太迟体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3-28

悠远而古老的绵河,从太行山而来,穿越肥沃的晋中盆地,浩浩荡荡直奔汾河而去。究竟是不是几百万年前伟大的自然力造就了它?已经无从可查。人们看到的,是清凌凌的河水,从巍峨的太行山直泻而下,又蜿蜒东来,它像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两岸的人们。或许是这里风景太美,亦或是地下有什么磁力,河水在这里转了个大弯,才恋恋不舍地西去,这就是绵河湾。一千八百年前,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居民,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是晋中市著名作家梁成芳老师笔下的绵河湾,这湾清清的河水中,隐藏着数不清的故事,正如河畔数不清的青草。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是赞成小说讲述有意思的故事的,梁老师就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小说题目用《绵河湾的故事》,看似平淡,却吸引了无数爱听故事的人。

一、天意怜幽草

绵河畔的青青小草中,一定有一棵最可怜;绵河湾的人中,庞瞎子最可怜。当年他为了修建乡农中,被炸瞎了双眼。从此,一把二胡、一根红皮山桃木拐杖陪伴他,踏遍了家乡的沟沟坎坎。父母走了,他成了一个孤独的行者。山路蜿蜒,众生芸芸,可寂寂长夜中,有谁愿意听听他说话?他只有把自己的心事倾诉于那把二胡:遇到好事时,拉出格调高扬的曲调;受了委屈,拉出低沉悲伤的曲子。

孤独,是生命的真相。小说中的庞瞎子,让我联想到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行走在无锡的大街小巷。然而,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庞瞎子同样也向往正常人的生活。在走街串巷中,他瞅下了一个同样是盲人的四川籍女人做对象,而且大舅哥做主,把盲女人送到了家。

小说这个桥段的设计,颇具有戏剧情节。一对盲恋人,互不知道姓名,见面时,女的叫男的“老哥哥”,男的喊女的“老妹子”。一个说:“老妹子呀,你可把哥哥想得一夜没睡着觉。”另一个说:“我也想得不行行,做梦梦见你,醒来眼泪还在脸上挂着呢……”读着这些热辣辣的语言,没有人会把他们和“肉麻”之类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因为那是来自生活最底层的两个盲艺人,发自内心的爱的呼唤。

庞瞎子对自己的这段婚姻充满了向往,为了今天,他一大早就洗了三次脸。小说这段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他虽然洗过脸,可鼻凹、眼角、耳廓处都还积着厚厚的污垢。他在大舅哥指挥下重新洗脸的同时,女人也已经在哥哥的指点下,做了几道香喷喷的菜。三个人,一瓶酒,几个菜,两个盲人的结合就这样简单。没有婚纱,没有婚礼,更没有婚房和婚车,可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婚姻的幸福感。他们坐在一起,憧憬着将来进村里的养老院;他们牵着手,熟悉村里的主街道、古槐商店、李氏祠堂、老母殿;他们一个人拉琴,一个人歌唱,共同谱写着一曲曲生活的赞歌。

读到这里,我们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是啊,和两个盲人相比,我们该满足了,如果再不满足,那就只能解释为对物欲的贪婪。

萨特认为,一种小说技巧总与小说家的哲学观点相关联。这点在小说《绵河湾的故事》中体现比较明显。作者在作品中消减了时间的叙事功能,使情节无法按照物理上的时序安排,故事交替着来安排。而是沿着庞瞎子、葛素兰、龚丽芬家的丧事等几条复杂的线索和多重视角叙述展开。而这些人物和情节穿插的构架,无疑是小说最成功的地方。

如果说构架是小说的骨架,细节就是小说的血肉。每次读梁老师的小说,都能感受到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细节描写。《大森林的那颗清泪》中对灵狐的描写、《木屋》中对木屋前路的描写,以及这篇小说中对庞瞎子的二胡声音的反复描写,都能让人从灵动的文字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草木有本心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如果能坚守本心,自然不需要美人来折,可绵河两岸湿地的萋萋芳草中,几人能守得住本心呢?

何大鹏守不住本心,他想通过赌博一夜暴富;葛素兰也守不住。她不仅外表漂亮,而且有营销手段,凭借销售业绩晋升为乳业公司的副经理。面对婚姻的不幸,丈夫何大鹏嗜赌成性,家里的冰箱和液晶电视都被他充作了赌资,输得一干二净,她的心冷了;面对老板左玉科的甜言蜜语,她的心又被点燃了,她无数次地和他在绵河岸边幽会、缠绵;面对县长对她的垂涎,屡次点名让她陪酒、和她跳舞,借扶持乡镇企业资金的事准备逼她就范,她急中生智,反而抓住了县长受贿的证据,顺利拿到了扶持资金。

可当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左玉科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一则不幸的消息。何大鹏因找她去乳业公司闹事,被公安机关带走。她后悔了,当年素兰就是因为只看外表,才错选了只有一副好看皮囊的何大鹏。如今,她已死心塌地爱上了左玉科,无论别人说他在外有多少女人,她都不信。她愿意为了他,为了他的乳业公司的壮大做一切努力。可左玉科真的爱她吗?他把她当做情人还是工具?恐怕只有左玉科自己知道。

其实,我也不想为葛素兰辩解,无论怎样,一个人借故堕落就是不值得原谅的。做一个女人,如果遇人不淑,就应该学会自己爱自己。

当下社会流行一句话,女人嫁谁都后悔。葛素兰当年选择了外表英俊的何大鹏后悔了,住进了公司,准备离婚;当年选择了左玉科的张广芬因受不了丈夫在外拈花惹草,也选择了离异。无论结婚日期选择九月九日,还是博过多少次“一三一四”(一生一世)的彩头,都无法阻止民政局每天开出数不清的绿本。我们无法断定,离婚的男女中,到底是男人错了,还是女人错了?哦,也许是这个时代错了,这个时代里的男人和女人都太自我了,他们都不肯为婚姻牺牲自己,一旦婚姻生活中有不如意,就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婚。如果婚姻中的男女,都能坚守一点当初的本心,社会中是不是可以减少一些单亲家庭,进而减少一部分“问题少年”呢?

文学无疑是要反映社会的,小说《绵河湾的故事》反映了另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夫妻进步的不对等。葛素兰的婚姻中,她是积极自己要求进步,去适应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的;可她的丈夫何大鹏却停留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模式中,而且一有时间,他就去赌。两个人的生活基本已经不在一个频道,没有任何的共同语言可以沟通。这样的夫妻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尤奈斯库的荒诞剧《秃头歌女》中那对“对面不相识”的夫妇,而这种荒诞一旦成为常态,夫妻间的隔膜越来越深,如果一旦遇到导火索,如小说中葛素兰回家的凄凉以及丈夫对她的家暴,就很容易造成婚姻解体。

其实,小说《绵河湾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故事本身。读者在读文本的同时,禁不住会反思自己的婚姻,尤其中年读者,会思考究竟该怎样经营自己的婚姻?这也正是梁老师小说的高明之处。

三、绵绵思远道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小说中,龚丽芬的一颗芳心,早已飞出绵河湾,飞上了从山西去威海的绵绵远道。那里有她的牵挂,有她以身相许的心上人计明。本来,一对恋人已经约好相见的时间和地点,可她却不得不失约,因为爷爷去世了。

老人去世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大事,人们有时看重的不是一个老人死后如何,而是儿女们为老人办的丧事如何。小说用很大的一部分笔墨描写丽芬爷爷的丧事,幡旗飘舞、灵棚高撘、花圈如海、唢呐声声,僧人敲着木鱼、鼓、钹诵经,村人陆续都来烧纸钱,家属陪哭,哭垮了身体,哭哑了嗓子。

读着这一连串的凄凉文字,我不禁想起父亲出殡的日子。自己和三个妹妹就像木头人一样,任村人摆布,只要外面喊一声“孝子还礼”,就得马上放声痛哭。一个上午,真的数不清喊了多少声,哭过多少次。午饭后,起灵去往坟茔的路上,我分明听到村人在议论,媳妇不哭也就罢了,连女儿的哭声也听不到……村人何曾见过父亲最后的日子里,用杜冷丁维持生命的痛苦?而今,他走了,对老人家来说难道不是一种解脱吗?村人不知,女儿的眼泪早已在得知父亲患病时流尽,从振作起来带父亲走进医院的那一刻,我就学着坚强,从不愿在父亲面前流泪;而今,女儿心中的大山倒了。我想,父亲一定希望我们都坚强,不愿看到他的女儿痛哭流涕的。

人嘴两种皮,怎么说都有理。小说中小卖铺门前的村民,在议论着龚家子女“活着不孝顺老人,死了红火顶屁用”;可如果龚家不讲这些排场,我相信他们同样会议论:活着不孝顺老人,死了也不让体面地走……这就是所谓村风俚俗中的陋习吧。

小说中的丽芬是幸运的,爷爷走了,她和恋人约好的日期耽搁了,可她的恋情却迎来了转机。早些年两家为争夺一块宅基地,把官司打到土地管理局,结下宿怨。为此,两家都不同意她和计明的恋情。死者为大,计明的父母在龚家老爷子灵前一跪,丽芬的父母磕头还礼。在一跪和一还礼中,从前的一切矛盾都烟消云散了。

小说中丽芬的形象是一个矛盾的集中体,她有传统农村女孩子的保守,选定了计明,就从一而终,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她都要坚守自己心中的一份爱情;可她又有点开放的,敢婚前在酒店和恋人偷尝禁果,可这种开放是在沿海城市打工的男朋友的带动下不自觉地行为。那种农村女孩子忠于自己爱情的心理,在梁老师笔下刻画得非常生动细致。

对丽芬的心理最成功的描写,是计明父母来灵前吊孝的时候。她十分敏感地扬起脸来,目光一下子就扑住了这对夫妇的脸。此时,她心中颤栗着,身上热汗涔涔。她怕作古的爷爷不接受他们,也怕灵堂的父母和叔伯不接受他们。无疑,作者写活了丽芬,尤其是那一个“扑”字,活脱脱一个为自己婚姻前途紧张的女孩形象站立在了读者面前。

小说《绵河湾的故事》除了塑立起庞瞎子、葛素兰和龚丽芬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外,群体形象也非常有特点。一是在康七小卖铺前“谝闲传”的“一帮懒婆闲汉”。无论村里任何的风吹草动,他们都会在这里议论个不停,这也可以说是农村目前还保留着的,为数不多的不同于城市的特点。这群人在文中无疑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二是何大鹏的父母及三老四少。面对家族里的“败类”媳妇葛素兰,他们争相给儿子(或侄儿)出主意,命令儿子(或侄儿)一定要把这个媳妇弄回来,不能让她在外面丢人现眼。可他们出的主意,对于何大鹏,无疑都是火上焦油,最终引发何大鹏掀翻了做好的一桌饭菜。

四、问草何故绿

汪曾祺说:“一个人的风格是和他的气质有关的。”风格即人,我是相信的;文如其人,也是可信的。

梁成芳老师是河北井陉人,出生在太行山东麓,多年在太行山西麓的山西打工。他和山西人一样,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文中的地理环境,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晋中风物,老人出殡的风俗也基本符合晋中本地风俗。

日常生活中,梁老师不仅非常善于观察,还喜欢把收集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作协采风时,一路都能听到他讲故事的声音。

梁老师的作品,语言特点非常明显,带有明显的“太行风”。“一帮懒婆闲汉”“哭声搅翻天地”“谝闲传”……这些亲切而熟悉的词语,让人拿起小说就爱不释手。

梁老师对文字的态度,几乎可以用“严苛”来形容。作为一个已有三年网络编辑经验的我,在网上文学社团,也是以认真赢得广大文友的尊重,从普通编辑到主编、社团总编、副社长的。可每次我把自己的文稿发给梁老师时,他总是能指出几处文法不当或打字的疏忽。我看过他的几篇文稿,厚厚的一沓稿纸上,工整的钢笔楷书,一丝不苟。

“问草何故绿?窗外已春深。”都说文字是有灵性的,也从不辜负挚爱它们的人。梁老师的小说着眼现实,刻画人生,这就决定了他的观察点到是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我相信,勤奋写作的梁老师在日后的创作中,一定会把主题更深刻、内容更丰富的精品,至臻完美地奉献给喜欢他的读者!

共 449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朱光潜先生说,书是读不尽的。文章同样是读不尽的,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只有打动人心的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山西省晋中市著名作家梁成芳老师的短篇小说《绵河湾的故事》,无疑深深打动了作者。小说该怎样读?朱光潜先生也说过: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这篇赏析,以小说人物形象为线索,不仅肯定了原著人物与故事的穿插的结构形式,通过凝练的语言把原著的人物形象再现于读者面前,而且把每个主要人物都和小说中的意向“草”巧妙结合起来,用一句优美的古诗诠释他(她)的形象,准确而生动。从文章看出作者不仅有深厚的古诗词功底,而且文中引经据典,有贾平凹先生对小说讲故事的论述,有萨特的小说技巧与哲学理论,还有曾祺的人的风格与气质理论……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博学。这篇赏析层次分明,文辞优美,有亮点,有深度。感谢投稿礁石,推荐赏读!【编辑:驴鸣】【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221000 】

1 楼 文友: 2019-02-19 2 :45:5 梓烨灼灼的欣赏文总能给人以新奇之感,读过她的多篇都是如此,每一篇都有一种独特的视角,读来真是一种享受!

回复1 楼 文友: 2019-02-20 07:02:45 老师辛苦,我在尝试诗意赏析,但愿能有点成果,问好!

2 楼 文友: 2019-02-20 10:22:22 将诗词意境与小说故事情节勾连起来赏析,技巧新颖,文笔丰盈,值得借鉴学习。 成绩属于过去,笔尖书写未来。

回复2 楼 文友: 2019-02-20 12: 2:46 其实也很受限制,专业的评论也很好,我读过一些,没人家的深度,只能弄些奇巧,千万别学我。

 楼 文友: 2019-02-20 11: 5:06 诗意赏析也是一种创新,虽然没读到小说原著,仍能让人感受到原著的力量。 醉剑磨得飞快,豆腐一切两开

回复  楼 文友: 2019-02-20 12: 0:21 醉哥好!对于我,学诗就是为了写文,想办法用上,谢谢留评!

4 楼 文友: 2019-02-20 16:4 :09 看完此文,勾起了我对《绵河湾的故事》的神往,对梁老师的膜拜。只有拍手称快!

回复4 楼 文友: 2019-02-20 19: 2:2 别膜拜,梁老师的小说最多是和你平手,我一直想把他拉到社团,可惜他对网络发文没兴趣。

5 楼 文友: 2019-02-21 0 :01:55 占个沙发,慢慢品赏!!!

回复5 楼 文友: 2019-02-21 06:26:47 欢迎来做客,谢谢关注!

6 楼 文友: 2019-02-21 14:17: 6 欣赏了老师的这篇赏析,感觉有新意。一是抓住人物性格,用古诗词加以点评;二是用名人名言佐证作者的观点。读之,就能较为容易理解原作(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这种写法值得学习,并祝贺老师成功。

回复6 楼 文友: 2019-02-21 19:12: 4 谢老师留评,最近可有新作?欢迎支持礁石!

7 楼 文友: 2019-02-22 10: 1:06 梁老师的作品,成熟老练,构思新颖,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不愧为精品之作。值得点赞!另,别忘了给我写的《错位姻缘》申报精品。我的联系方式159 9266858.谢谢!白常学敬上

回复7 楼 文友: 2019-02-22 1 :26:18 老师,我很理解您的心情,《错位姻缘》我编发当天就报了精品。广西中医白癜风医院云南中医癫痫病医院西宁妇科医院地址

血脂高吃什么好
如何治疗增生性关节炎
经期小腹胀痛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