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凄美成诗体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3-02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强调:“教育是有意义的,因为理解生活是有意义的”(p )。那么,教育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引领学生“理解生活”。这样的一个定义绝对是属于形而上的,作为一个一线的而且正带领学生一起浮游在题海里的教师,我对于这个定义的第一感觉是高调地“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细细想来,就像孙悟空始终逃不开如来佛的手掌一样,我们具体的教育行为真的就是逃不开这样一个定义的:教育即引领学生理解生活。我们教师如果能在意识里存了这样一份理解,那么我们就应该能呈现出另一番目的鲜明,思路清晰,每一步都踏实可感的教学风景。基于对教育的这一理解,我对于教学方式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传授知识,在于精要。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对老师的定义。但是现代中学的教师,在“传道”方面,基本上是无可作为的。像孔子那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能让学生追随一生且受益一生的老师,在现在功利的社会环境里已经很少了。在与“素质”教育始终貌合神离的中学教育中,传授知识是教学的主流。对于传授知识,标准是“少”和“精”。“在教育体制中,如果要避免思想上的僵化,就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东西(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p )。那么推而论之,对于一门科目也是一样的:不要同时教授太多东西,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透彻。因为“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p )“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腐蚀。”(p2)这灌输的最大害处是堵塞了创造的空间,扼杀了想象的冲动。对于知识,要做的是理解。孔子也这样要求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如果学生没有对知识加以理解,那么那些死的知识就没有生命力,不能产生智慧。这些少而精的知识,应该是和生活紧紧相溶的知识。正如文科的表达方式,理科的原理,都是生活的智慧总结。这些知识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学习的时候正应该放回生活里去,理解哪些知识是属于生活里的核心知识,哪些知识是这些核心知识衍化出来的。老师需要对这些知识加以消化整理,备好学生可能的思路发展,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给学生以引导。“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p9)在有限的教育时空里,我们能带领学生一起感知的,必然只是树木。而我们的目的却是让他们在将来的独立行走中认识整片森林,所以,我们只能告诉他们核心的概念,并且教会孩子们运用这些概念辨识树木的方法,并且保留孩子们自我理解、创造性归纳或者命名的可能。“最好的教育是用简单的工具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p14)讲得太多,不是一件好事情。
运用知识,生动迅速。在怀特海的教育过程哲学里,“知识”不能只做静态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应该存在于知识的使用中。他说:“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p7)”那么如何让知识在“少而且精”的前提下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乐于接受?可能很多老师都在寻找着这一“武功秘籍”,怀特海毫不吝啬地告诉我们:“我确信,成功教师的秘诀是:他十分清楚学生需要精确学习的知识范围,他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知识。成功的秘诀就是速度,速度的秘诀就是专注。迅速地学习知识,然后加以应用。如果你能得心应手地应用知识,你便牢牢地掌握它了。”(p48)大概所有的秘诀都是很“基本规律”的东西,此亦如是。迅速是对于时机的把握,不仅仅是在学生刚刚接收新知识时新鲜的求知体验,也还应该遍布在任何与这一知识点有关联的教学契机当中。温故而知新,不是一个固定时刻的任务,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状态。而迅速,是对这些时机的敏感。“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p7),这些精妙的调整,大概也正是教育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的地方吧。毕竟,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进行沟通,思想的撞击让我们有太多灵感闪现的可能,每分每秒都产生着与预设相冲突的变数,课堂生成应该是教师的一种幸福体验,对学生来说也可能是闪过天际的美丽流星。而生动,则需要老师对运用方式方法加以推敲。或润色之,或灵活之,或游戏之,而最好的,是将知识融入生活,从生活的各个细节或角落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也更能激发探索的兴趣,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生活”的教育目的。怀特海将课程分成三类:文学性的知识、科学性的知识和技术性的知识。文学类课程也许较科学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与生活的关系更为紧密,字里行间的情与思都来自生活细碎触动或恒久的困惑,还原生活的触动面并生发共鸣与理解似乎更容易做到。科学性和技术性的课程知识也一定要和生活应用的场景相联系,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才能让知识在学生的思维中活跃灵动起来。“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的艺术。”这难处,大概就在于对于生活的发现和开掘。而在所有的发现和开掘之前,我们教师首先需要接受并理解这样一个观念:教育即理解生活。
吸收知识,引产智慧。怀特海的教育哲学里有一个词汇很突出:智慧。“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是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模糊却伟大,而且更重要——古人称之为‘智慧’”。他否认了一种“呆滞的思想”——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或与其他东西进行融会贯通的知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知识的尊敬和崇拜都是对静态知识积累的尊敬和崇拜,我们从来用“渊博”来表达我们对学识的尊崇,也正如我们的唯“学历”论——谁拥有了知识更多的积累,谁就赢得了尊敬和高贵。但怀特海绝然地否定了这种知识状态,他说:“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运用,即在于智慧。”“一切取决于拥有知识以及他用知识做什么。”我同意这种观点。君不见,拥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有思想的有几人?君不见,那些跨越高考的天之骄子正面对着现实社会的严峻考验!创造是价值的唯一标准。只有创造价值的知识积累,才是有价值的;不创造价值的知识积累,本身就只能没有价值。而我们教育,应对此负一部分责任。我们应在学生的意识里播下一颗创造的种子,让学生了解,知识是在运用中产生价值和魅力的。“智慧”究竟是什么?在怀特海的教育哲学里,智慧可以定义为知识的运用方式。包括判断力、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预见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渐渐习得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引导的结果。怀特海对教育进行了两个有趣的比喻:往行李箱里塞满物品的过程和生物体吸收食物的过程。这是两个悬殊的境界,前者自然误人子弟,后者才可能醍醐灌顶。而吸收,如何做到?我想,第一,要教师努力克制做到不灌输,努力做到等待,因为吸收需要时间需要空间。四十分钟的课堂,要懂得有舍才有得,敢于留白!现在“活化课堂”的呼声很高,但不能浅显地理解成课堂拒绝沉默和宁静,当沉默里孕育着思考,这样的沉默我们要敢于给予它时空。第二,还需要教师精心做到引导。引导需要耐心,是师德师爱的最好体现。苏格拉底说:“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我想,助产士“引产”的耐心和智慧,是对生命的存活与否负责,而教师的“引产”,则是对智慧的产生与否负责吧!当引导的艺术之美成为课堂的主要节奏,那么一定不会再有学生谈课堂色变了。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活跃的智慧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思想状态!就像怀特海将无论是“知识”还是“文化”还是“智慧”都定义在动态的过程中一样,“活跃的智慧”也一定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积累拔节而出的。生活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教育是有意义的,因为理解生活是有意义的。期待我们的第一教育现场,能够满园桃李笑春风!在生活的春风里,孕育出智慧的花火。
共 24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既是一篇论文,也是一篇书评文章。作者从从怀特海《教育目的》一书落笔,从中揭示出了作者受到的教育启迪。文章引述内容恰当准确,联系教育现实自然合理。论述内容具体,条理很清楚。一篇值得一看的好文章。推荐!【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 0 0648】
1 楼 文友: 201 -0 -06 16:56:12 文章标题就是一句哲理好言,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语文教师亚宝药业薏芽健脾凝胶活血化瘀消肿的中药有哪些36小时长效治ED
宝宝脸色发黄什么原因更年期怎么治疗好
老公阳痿了怎么办
上一篇:1总有一些事情体系
- [经典语录]马卡报:对阵曼城早先,本泽马就对勺子点球进行了训练
- [经典语录]王诗龄近照大变样!多才多艺又自信,网友竟然认不出来
- [经典语录]嘉兴一网友求助:现在学区在汇塘高等学校!想置换一套更好的学区给小孩读书!有五个备选学区...应该怎么
- [经典语录]2022绍兴市公务员考试笔试时间重启公告
- [经典语录]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才知道太过善良,多半得不偿失!
- [经典语录]迪拜富豪圈流行的“小点心”,每块标价17万,吃起来是金钱的味道
- [经典语录]大S结婚照曝光!具俊晔一本正经哑肩太僵硬,她笑得欢快却太端着
- [经典语录]“失联”近半年,董卿丈夫有了新消息!明天起正常履职董事长!去年财富超100亿,如今旗下上市公司即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