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朴实的父亲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09-13
一
父亲,谢意藩,一九O三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出生在边远的农村,家住杨子坪:谢家大屋旁(谢家大屋是杨子坪最大的三家地主)。一九八四年九月九日在乡下病逝,享年八十一岁。
父母结婚那年,父亲18岁,母亲才16岁,农村早婚已经成为习俗。父母俩感情很好,相濡以抹,夫妻恩爱,相互体贴,逢年过节,相互夹菜,你来我往,好几个来回,不是客套,出于内心,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父亲一生务农,克勤克俭,吃苦耐劳。他为人不亢不卑,老实憨厚,性情温和,话语不多。只读过几天私孰,没有高深的文化,但在旧时的农村里,凡是读过书的,能写几个字的,能记点什么账的,会书写借条之类的等,算是文化人,广受乡亲的好评和尊重。父亲还是一把珠算好手,珠算,是农村男性的必修课,就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在算盘上也能扒拉几下;田间地头,各种农活,他均能拿下;农闲时帮助外地人收购本地农产品,收点跑腿费。旧社会他曾被强行派出做苦役劳工,去衡阳修建军用机场,人海战术,肩挑背扛,起早贪黑,咸菜萝卜干的艰苦生活,家人同情感动落泪。
他对新鲜事务不但有兴趣,而且积极传播。爸是乡间少数几个进过衡阳城里的人,了解城里人的生活,他还看过无声的黑白电影,绘声绘色地描述电影里的人物如何手舞足蹈,能张嘴说话,口里还冒烟……儿时我都听傻了,神了!还有,解放前夕,父亲不知从哪儿听来有关时局的小道消息,或者地下传闻,他非常谨慎,神秘兮兮,十分好奇,悄悄地给我们讲:“有人说,现在国乱,可能有一支叫什么毛兵(军)的军队,会来收拾,国军要完蛋了,等着瞧吧!就是不知他们现在在哪里?穷人可希望他们早日现身……”我不知其内涵,无知年幼的我,听了“毛兵”二字,不觉毛骨悚然,暗想:还有身上长毛的兵?那多吓人啊?过去,尤其是解放前夕,民间各种传说、小道消息,五花八门。过去的人,过去的事,过去的时局,往事多多,现在成了我美好的回忆,甜蜜的回忆,也是老爸留给我最好的回忆。
父亲不重男轻女,在旧社会的农村出污泥而不染,确实难能可贵。旧时农村,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更甭提女孩子上学啦,甚至连生的权利都被剥夺,视女孩读书是多余,甚至纯属浪费,这种思想在农村不但普遍流行,而且根深蒂固:“女孩家读书识字有啥用?读书能当饭吃?写字能当衣穿?读了书、识了字,还不是围了锅台转。”“女孩子读书再多,自家用不上,人都是人家的,钱都打了水漂,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瞎子点灯白费烛……”真的,就事论事,在他们看来就是如此,严重短视,缺乏远见。我想,五十年代初,虽说已经解放,刚从旧社会翻过页来,封建残余思想仍然相当严重,父亲为什么能够抵挡,能够抗拒,如此巨大的社会舆论和压力,不顾乡间闲言碎语,不顾家庭经济拮据,还是依然固执地支持和同意送我外地求学。不解的是,父亲虽识几个字,母亲是个文盲,自己没有读过书,他们没有文化,没有社会背景,生活底层,身处寒门,为什么含心茹苦,一心要栽培女儿,我也不解,确实难得。今天我要五体投地感恩我的父亲,永远对父母怀着感恩的心,我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父母为了我上学,除了顶住社会封建残余思想的压力,主要是克服经济上难以想象的经济负担,我们生活在农村的最底层,日常生活开支都难以维持和支撑的家庭,突然要增加一个中学生的学费,不言而喻,雪上加霜,困难重重,可想而知。贫穷落后的农村,除极少数地富子弟能在外地上学外,广大的贫下中农子女,不敢读书,没钱读书,读不起书,一句话,没条件读书,所以农村的文盲率高达九成多以上。原本就无能为力供我读书的父亲,为了女儿的前途,他勤劳农耕,辛苦劳作;母亲俭朴持家,勤奋喂猪,——喂了肉猪,又喂母猪。他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他们一辈子吃了两辈子的苦,受了两辈子的累,为了女儿他们宁愿自己多吃苦,多受累,父母过的是“头顶不起背来顶”的煎熬日子,度过了艰苦岁月,直至培养我中学毕业,女儿我,除了心疼还是心疼。我有了今天,我有了现在,我,有了今天的我,这是双亲对女儿深藏不露的爱,深入骨髓的爱,沉甸甸的爱,由于父母的辛劳和厚爱,我成了贫下中农的文化人、小秀才、佼佼者,杨子坪的父老乡亲对我刮目相看。
二
四十年代,约194 年左右,那时父亲刚四十来岁,病魔悄无声息,找上门来,缠住了父亲,突然大病一场,莫明其妙,肚子浮肿,医疗条件极差的农村,究竟是啥病无人知晓,找了不少农村郎中,吃药都不见效,看来无望了,悲痛欲绝的家人为他准备后事。没有棺木,只有先用为奶奶备用的,临时请来好几个裁缝和邻居的大婶们,加紧赶制寿衣寿鞋,……父亲也觉得自己可能离世,在说话已经非常艰难的情况下,把我叫到床前,用他那颤抖无力的手拉着我的小手,有气无力,颤颤微微的说:“孩子,看来我……不行了,无法……把你抚养成人……爸对不起你……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以表示歉意,寄于希望,仅几岁的我,年幼的我,伤心落泪,口中无语,目睹了父亲被病魔缠绕至死神降临——停止了呼吸。全家大小顿时哭成一团,乱了阵脚。大家含泪将父亲从床上转移到临时搭起的门板上(乡间习俗人死后立即离开床铺)。过了一会儿,奇怪!不可思议,父亲神奇般地慢慢苏醒了,起死回生,活了过来,躲过一劫,家人喜出望外。当时正在我家的邻居,隔壁地主的大儿媳说,她娘家有个堂兄,是位当地有名的乡间郎中,专治腹肿疾病,并同意立即派人陪我去她娘家求医——过河十几里以外的板桥乡。
她娘家姓周,也是板桥乡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到了周家如同到了谢家大屋的地主家里一模一样,环境幽雅,设施毫华,房屋之多,装修高挡,富丽堂皇,有过之而无不及,令我眼花缭乱。由于我为父求医心切,根本无心去观赏那美丽漂亮的豪宅。周郎中见我这么小的年纪,为父外出求医,既同情又感动。餐罢,三人心急如焚地赶回我家杨子坪,以最快速度就诊、开处方,我哥三步当两步去小镇买药。服药后,果然见效很快,开始排泄,拉肚子,中医叫排毒、泄毒,肚子漫漫消落,精神逐渐好转,病就这样神奇地、意想不到地消除了,父亲死而复生,生命的奇迹,就这样转危为安了,民间的医药挽回了父亲的生命,夺回了父亲的生的权力,全家人打心眼里感激地主的儿媳为我们提供的求医信息,感谢乡间郎中妙手回春的高超医术。
为了父亲的身体能尽快地恢复健康,恢复元气,妈妈给父亲弄来各种营养补品和养生食材,只要父亲的病好,恢复快,不顾代价,不惜一切。妈妈说:“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父亲体力脑力的恢复过程,是一次重生和脱胎换骨的过程,由于大伤元气,一切功能都从零开始,相当吃力。像初生幼儿一样,学说话、学拿筷子、学走路等基本动作,记忆力也是一点点慢慢地回忆和恢复的。后来爸爸风趣地和家人说:“我到阴间阎王那里报到,说我还未到期,不能收你,所以我又回来了。”
有意思的是,那几个做寿衣的裁缝后来也风趣地回忆说:“我们知道他不会死的,因为那天我们一早出门去你家,路上就碰到了担米的人,这就是吉祥,就是好兆头,因为他的米还没有吃完,所以又回来了!”
当然,这完全是一种巧合罢了!遇到这类巧合,人们自然会就题发挥,浮想联翩。的确,父亲不能死,他是全家的主心骨,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不能没有他,我不能没有父亲,否则,天就塌了,地就陷了,家也散了,家人的命运不可测。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尤其是我,可怜的我,在人生的分水岭上往两个相反的方向分了路,如果没有了父亲,无疑的、肯定的我非现在的人生道路,我成了地地道道的、毫无知识的农家妇女,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条人生轨迹,今天无法用笔墨记录这段至关重要的回忆记录,不能独自掌握自己命运的风帆。
父亲自那次战胜病魔后,恢复很好,免疫力增强,远离疾病,在后来几十年的岁月里,身体一直非常健康,身心愉快。应验了民间谚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健健康康的活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
三
父亲,他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为人朴实,乐于助人。
父亲会采一种中草药,专治喉咙肿痛,不分时间,不顾气候,只要有人上门求援,他总是有求必应,不收分文,立即出门,为其采摘,在那医疗条件极端困惑的旧社会,他为周围乡亲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解人之难,深受乡亲们的称赞和好评。
每到收获季节,他经常担着自种的农产品到集镇上进行交易,买回自家需要的口粮和杂物。他买卖公平,从不短斤少两,常说,做事要凭良心,缺德会遭雷劈,会遭报应。他用普通百姓最简单的方式,用现代语,就是最接地气的传统道德观,传统美德来教育我们,启发我们,培养我们,身教胜于言教。
妈说他有时粗心,但内心世界丰富,爱在心里,落实于行动。如他出门,或生意之余,不忘家有“馋猫”的女儿,每次赶集回家要给我买点小吃,如包子、麻花和油饼之类,不善言词,少言寡语,他有表示父爱的另一种形式。
睡觉,是父亲特有的嗜好和最爱,如遇雨天和冬闲,是他睡觉的大好时光,从不“浪费”时间,分秒必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睡觉的特点是:快!神奇地快!快到你来不及喊一、二、三,快到让你惊呀不已,只要往床上一躺,倒床便睡,酣声必起,一睡就香。妈妈常幽默风趣逗他说:“如果哪里有睡觉比赛,你保证得第一名,全能冠军!”“你把今生来世的觉提前睡光了!”妈还送他一个睡眠绰号,挺逗乐的,称他是“瞌睡虫”,老爸并不生气,还含情脉脉地默认了!其实,他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种懒惰睡汉。他泾渭分明,正常天气从不因贪睡而耽误农活,出门干活,正规准时,有时还批评我好赖床呢。
父亲不善于搞家务,对内活是地道的外行,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可能是旧社会流传男主外,女主内的习俗,另一个原因,母亲精明能干,心灵手巧,也许是一种天然互补吧。妈称老爸是没有手指的“圆手板”,家人知道他不是偷闲、使懒,就是后来和我进城生活了十多年,他也只学会了点点煤炉子或洗洗青菜等简单易做的活,当然大家都理解他,同情他,包容他。因为农村里的男人一般是不做家务、少做家务的,这是过去社会给男人的额外的“恩赐”。新社会的男人,城市里的男人,现在的男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就享受不到这种“恩赐”了,有的早被或者正在被身边的女人取消了!哈哈!
他滴酒不占,抽点自种的土旱烟。他能看懂简易的农村流传的古典小小说,冬天农闲时,家人围坐在土煤炉旁,边烤火,边洗耳恭听他滔滔不绝地讲什么薛仁贵征东,樊莲花、薛丁山征西等历史故事,不少典故讲了不知多少遍,我们的耳朵听出了老茁!父亲喜欢以历史题材编写的故事和戏剧,着迷式的只要哪个村子上演皮影戏或者湖南花鼓戏,哪怕夜间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团,深一脚浅一脚也要前往。当然我也免不了尾随其后。
奇怪的是,父亲对农村里那铺天盖地的神话鬼怪和低俗的传说,他不闻不问,不感兴趣,冷眼旁观,更不提及。有人埋怨自己的“命”不好,八字不顺,来世投胎一定要睁大眼睛……爸会委婉温柔地纠正人家:“别信那一套,那是骗人的,那是鬼话,投什么胎,人死于泥,千真万确;无论贫困或富足,不必责怪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不必羡寞别人。”
他不封建迷信,不信鬼神,生长生活在农村这个大染缸里,他有天然的抗腐功力,拒污不染,白纸一张。我幸运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幸运我有这样一个拒污不染的父亲,我幸运我做好了他的女儿,我幸运……
四
父亲探校。我自十五岁起,就在外地住校读书,过集体生活,每年只有寒暑假返家,我和家人聚少离多,相聚成了奢望,心中不免相互牵挂。那天父亲带着全家人的心愿和嘱托,担着自家的干辣椒,沿途跋涉,徒步六十多里路程,来到南岳中学为我送点学费,在学校只停留约半小时,仅环视了一下学校的面貌。他停留时间虽短暂,给我留下的印象却特别特别地深。
那次,他担了干辣椒,沿途零售(叫卖),直到南岳镇也没卖完。他将出售辣椒的几分几毛,挣下不多的钱和母亲新做的一双布鞋一并给我后,只在寝室里休息了片刻,就立即赶回南岳镇上继续出售辣椒。我随即陪同他一同来到镇上,目睹了父亲的生意买卖,他远途到此,一两、二两、三两,半斤很少,小买小卖,其目的是换点零钱,积少成多,凑数支付女儿的学费,我内心感慨万千,激动落泪。当我从镇上返校时,回头望着还在目送我那慈祥的父亲,我情不自禁地鼻子一酸,潸然泪下。当我回到寝室立即试试母亲为我做的新布鞋,噢!我发现鞋内有个小纸团,打开一看,是一块钱!没错,是一块钱!这是妈妈卖鸡蛋攒下来的钱,瞒着父亲悄悄地塞到布鞋内给我的,这不仅仅是一块钱,这是一份爱,一份深沉的爱,是一份母女情,骨肉情,一颗石子投水激起了千层浪花,水中涟漪,刚才泪水未干的我,此时更无法自控,失声抽泣,内心溢于言表……我为有这样一心为女儿的父母,感到心满意足,我要双膝跪下,顶礼膜拜,感谢父母。
共 758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文章写作者的父亲,每个章节一个主要内容点,把父亲的爱写得很感人。第一章,写父亲的文化,写父亲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打破旧思想送女儿读书;第二章,写父亲的那场病,写出了家庭贫穷的无奈,写出了作者和母亲等亲人对父亲的努力救治,写出了父亲对这个家庭的重要;第三章,写父亲的日常生活,乐于助人,闲时贪睡,不会做家务,不相信迷信,等等;第四章,写父亲来学校看作者,写作者的停餐故事,写作者父亲的尽力却又无奈,这章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对政策给予作者的帮助的感激;第五章,写父亲做的棚灯,写出了父亲的能干,写出了家的贫穷,写出了作者的理解。整篇文章,通过生活小事等细节,写出了父亲为家为作者付出的爱,也写出了作者自力之后对父亲的孝顺。感人的文章!【:春雨阳光】【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2:00: 0 这篇文章的构思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章节,一个内容点,全面而有具体地写出了作者父亲一生的特点,写出了父亲感人的美德和坚强的精神。人和文都值得我们学习。 语文教师
2楼文友: 10:42:15 谢谢春雨阳光!你辛苦了,感谢你对文章全面慨括的点评。我昨下午才发出,你们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值得赞赏!我遥祝你心情快乐!事业高升!
小孩子发烧怎么办怎么降温
宝宝感冒吃什么好
小儿干咳
胳膊老抽筋是怎么回事解小便有异味是什么原因
缺钙会不会引起腰酸
上一篇:何以电影版曝光先导海报
上一篇:墨海病中杂念散文
- [经典语录]马卡报:对阵曼城早先,本泽马就对勺子点球进行了训练
- [经典语录]王诗龄近照大变样!多才多艺又自信,网友竟然认不出来
- [经典语录]嘉兴一网友求助:现在学区在汇塘高等学校!想置换一套更好的学区给小孩读书!有五个备选学区...应该怎么
- [经典语录]2022绍兴市公务员考试笔试时间重启公告
- [经典语录]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才知道太过善良,多半得不偿失!
- [经典语录]迪拜富豪圈流行的“小点心”,每块标价17万,吃起来是金钱的味道
- [经典语录]大S结婚照曝光!具俊晔一本正经哑肩太僵硬,她笑得欢快却太端着
- [经典语录]“失联”近半年,董卿丈夫有了新消息!明天起正常履职董事长!去年财富超100亿,如今旗下上市公司即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