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老街记忆散文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09-04
摘要:老街,在时光里渐渐老去了,可从老街走过的时候,依旧可以看见老人们的微笑,这老街,是和他们一起老去的。爷爷、奶奶和外婆也都走了,我很少到老街了,但老街的画面不消散,那留存我幼时温馨、美好回忆的老街,像所有历经的斑斓,深深铭刻心间。 老街是一帧不退色的黑白照,静静躺在我的玻璃台板下,让我时时忆起。又梦见老街了,不知为什么,最近老是做同样的梦。梦里的老街还是原来的样子,古朴,庄重,简单,不带半点俗世的浮华。
老街里满载着我的童年欢乐,怀着对老街的无限怀恋之情,我开始循着记忆的线索,找寻有关老街的点点滴滴……
我的家乡在渭河平原下游,距离市区五十里,是渭北的一个大镇点,交通发达,水利设施齐全,灌溉方便,盛产小麦,玉米,黄豆等,是全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区。
在我小的时候,街道很小,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乡政府,医院,邮电所,理发馆,合作社,食堂等都集中于此。
记忆中的邮电所,在老街的东头,紧挨着国营食堂。爷爷跟食堂的大师傅是老相识,常在空闲时带我去食堂玩耍。依稀记得我称之为爷爷的大师傅眉毛很密很长,很和善,像年画上的老寿星一般。
乡政府紧挨着合作社,在老街的中心,合作社很大,里面分为布匹,书店,文具,针织百货等柜台。门口有高高的台阶,东西两边各有两扇深绿色的大门。因为要常去买文具,在我的印象中,只隐约记得布匹和文具柜台的样子。布匹柜台位于东边的大门口,售货员是一个中等个头的中年人,业务熟练,说话和气,因为每次进门最先看到他,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后来成为我们班主任老师的公公。文具柜台的售货员,是一个刚刚顶替父亲参加工作的长相有点丑陋、高高瘦瘦的女子,很高傲的样子,每当别人问她什么,她总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直至三五声后,才懒洋洋地回答。
正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物质相对比较贫乏,人们的生活虽然较之前已经有所改善,但并没有多余的闲钱,平日的街道上除了我们本地人,很少见到别的闲杂人等。
每逢集日,各地的商贩一大早就用自行车驮来各种蔬菜,摆放在老街的东头;老街的中心,是买卖农具和铁锨碳锨(做饭时往灶坑里添煤的工具)的所在;老街的西头则是牛羊市。此外,通往戏园子的巷子里是交易粮票布证的黑市,初中和高中毗邻而居,位于老街口的斜对面,与生产资料门市部隔着一条马路而望。
集日的这天上午十点多,早早吃过饭的被我们称之为乡里人的男男女女,便陆陆续续到达街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使这条平日里略显冷清的街道顿时热闹起来。
在那样的年代,街上仅有的一家国营食堂因为要凭粮票吃饭,而彼时的粮票又比较紧张,所以,菜贩们大都带着家里人特意烙的锅盔,用那种老式军用水壶带一壶水,即算一顿饭。
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比较传统,一家的男女主人往往不会相伴赶会,若是看到有谁家的两口子亲密地一起采购,便会常常遭到村人的讥笑嘲讽。于是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三五成群的女人叽叽喳喳一路说笑一路走到街上,直奔布匹柜台或者日用百货柜台而去,一番精挑细选、反复比对之后,又简单购买一些蔬菜,因为惦记着赶紧回家做饭,便急匆匆结伴回家了。
在那个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年代,男人们只需干好地里的活计就行了。有一句话就是这样说的:“男主外,女主内。”但这往往只是男人找来掩饰自己的借口罢了,可怜的女人们,除了每天跟男人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因为家里还有老人和上学的孩子,下工后总是急急忙忙赶着在孩子放学前做好饭。男人却不一样,他们回到家,好像大功臣一样,不是蹲在门口聚在一起谝闲传,就是坐在一旁抽烟,无论女人怎样忙活,他们也不会去搭一把手,只待女人们把饭菜端到跟前,他们端起碗边吃饭边继续谝,直至上工的铃声响起,他们才拿起农具懒洋洋去下地,天长日久,这便成了一种习惯。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女人们来去匆匆,男人们却不会太忙乱,因为一个月仅有四天逢集的日子,他们往往要在每个集日置备足够的农具货物。他们一会到西头的牛羊市上转悠转悠,看看能否买到合适的牛羊,一会又走到街中心,置办一些铁锨锄头之类的农具,悠哉游哉,看看置办得差不多了,才把货物在自行车上捆扎解释,便心满意足地满载而归。
忙乱的年月里,集会持续的时间是很短的,往往到下午两三点就结束了,这时便有闲散的老头老太太上街去捡拾贩菜人丢弃的烂菜叶。待到清洁人员打扫完毕,热闹了一个上午的集会便结束了。暂时的平静后,待我们放学归来,这里便成了我们的乐园。
好像是在我八九岁的年纪,由于听爷爷讲了好多的故事,自己又看了大量的书籍,以前因为调皮活泼被大姨称为“疯丫头”的我,变得有些文静了。但孩子的天真烂漫天性并没有完全泯灭,每天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放下书包就迫不及待地去找小伙伴玩耍。
记得那个时候,老街上的城墙还是完好的。每当下午四点多吃完饭,我们便三五成群地聚集到城墙跟前,因为常常看到电影上解放军攻城的画面,我们几乎每次都玩这种游戏。记不清当时是怎样分的,也许是看到解放军攻城太辛苦,也许是觉得爬在厚厚的城墙后比较安全吧。记得我总是扮演守城的一方。每当对面的“解放军”用土块“攻城”的时候,我们便把头缩到城墙后面,听到他们“弹尽粮绝”,我们就偷偷地慢慢探出脑袋看。虽然“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木块纷纷,我们却从未有人受伤。想不起游戏如何收场的,只知道我们玩腻味了,又玩了别的游戏,想想再也没有新鲜刺激的游戏能吸引我们,便商量着去高中门口捉弄捉弄门卫老头(那个时候应该叫传达室)。
到高中去,须得经过生产资料门市部,门市部门口是一排粗壮结实的泡桐树。每当春天花开时节,树上便挂满了小喇叭似的淡紫色的花朵,一簇簇得甚为好看,微风过处,空气中就弥漫了淡雅的香气。这样的香气,并没有引起我们太多的关注,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吹落在地下的泡桐花上,那里面藏着我们向往的美味——撕开紧挨花蒂的花儿,下边便会有甜丝丝的汁液渗出。刹那间,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扑过去,抓起花儿,一把拽开,便有滋有味地吸吮起来……
不知为什么,我们没有在门市部对面的初中停留,直奔高中而去。
高中位于初中的南边,坐北朝南,围墙里边沿着围墙是一排排高大的洋槐树,五月花开时,淡黄色的花儿相继开放,方圆一里多地都弥漫着槐花的清香。围墙外边沿着公路是一条深深的沟,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沟里生长着一棵棵挺拔的杨树,因而被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杨沟”。大概是为了防止学生翻墙吧,围墙很高大,但这似乎难不倒那些调皮捣蛋、飞檐走壁的顽童,我们就常常看见有男生在两个学校之间的墙上轻盈地出入。
门卫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姓刘,看起来蛮和善的,但不知为啥,平日里我们总是喜欢去挑衅、捉弄他。这次也不例外,我们跑到学校门口,还没看见他,就齐声唱一段不知从哪流传下来的顺口溜:”老刘老刘,沟子(观众方言:屁股)夹个猴(陀螺)。“听到我们无理的喊骂,门卫老头便气冲冲地冲出门,边大骂我们边追逐。年老体衰,哪里是我们小毛孩子的对手,他追了一会,看看我们跑得飞快,只好停下喘气,见他停下,我们也不再跑了,对着他嘻嘻哈哈做鬼脸,他虽然生气,却对我们无可奈何,只好转身回去,我们一声呼唤,又一窝蜂地蜂拥而上,齐声叫骂,他气得脸都白了,又开始追逐我们……几次三番下来,老头便会败下阵来,任凭我们如何挑逗,他也不再出来,我们自感无趣,只好灰溜溜地原路返回。
在那样的年月里,老街的生活,虽然有我们的嬉戏打闹会有趣一点,但总体还是很单调,尤其是夜晚的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显得万籁俱寂,毫无生气。但若是戏园子里唱戏的日子,老街上就会热闹非凡,丰富多彩。
记得每年的夏天,每隔几天,县上的剧团都会受上级的指派,来到老街上唱戏。一大早,工人们就开始布置舞台,合作社出售各种小吃的摊位,也在靠边的位置架起了货架,以供看戏的人宵夜解馋。在我幼时的记忆中,早已忘记了其它的小吃,唯一记忆犹新的是买西瓜的情景。
那个时候看戏,因为都想坐在好位置、近距离观看,所以要提前占地方,由于住在街上,我们总是优先站在前面,而附近村子的人,如果有街上的亲戚投靠,就也能享受街上人特有的待遇,否则便只能坐在远离舞台的最后边或者靠边的位置。但家里有闲散老人的人家除外,那些老人往往会在太阳还未落山时就早早赶来了,有时甚至比我们还来得早一些。
大人们由于忙于挣工分,占地方的任务,便落在我们小孩子身上了。每天的四五点钟,不待大人召唤,每个家庭凡是稍微懂事的孩子,就在大孩子的带领下,吆五喝六地带了家里所有的小凳子去戏园子占地方。之所以这么积极,不但是害怕挨训斥,更重要的是,我们每次去,大人都会给我们一两毛钱作为奖赏。那可真是令人高兴的事,要知道,当时的一两毛钱能买好多东西呢。
因为年龄尚小,我们往往边走边玩,及至到了戏园子,里面早已有好多距离老街几里的老太太占好了前面的位置,我们只好把凳子摆在稍微靠后的位置。于是开始规规矩矩地看凳子、管弟妹。但儿童好动的天性,却使我们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加之美食的诱惑,商量一番,便开始轮流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吃。
为了独自享用这难得的美味,无论哪个去买零食,从来都不带回来,而是在摊位前吃完才回来,所以并不知道彼此吃了什么。在戏园子出售的所有吃食中,我是喜欢吃西瓜的。卖西瓜的是合作社一位胖胖的大胡子中年人,看起来很和善。当时,由于经济困难,人们大都买不起一个西瓜,于是合作社的人把它们切成一块一块来出售。当我问及西瓜咋卖时,胖叔叔告诉我,一毛钱三块,五分钱两块。我不知这是怎样计算的,只是自己在心里权衡了一下,便告诉他,我只要五分钱的,他好像笑着夸了我一句“真聪明“的话。我站在旁边狼吞虎咽地吃完,又过去买了两块,之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座位上,也不告诉别人这个秘密,只在心里偷偷地夸自己。
夜幕降临了,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地到达戏园子,一番破费周折地东寻西找后,静静的坐在孩子身边,却没有半句夸奖的话语,只是聚精会神地盯着戏台子,这时戏已经开场了。
时日久远,早已忘记了大部分戏的名称和内容,记忆最深刻的是豫剧【朝阳沟】,其中两个老太太的唱词,时至今日还记得特别清楚。我后来之所以能与河南籍的老公结缘,大概是冥冥中老天早已安排好的。
戏散场的时候夜已深了,乡人们边走边谈论戏里面的人物情节,我们早已累瘫了,东倒西歪地随大人们回到家,爬上炕,胡乱脱掉衣服便心满意足地沉沉睡去……
……
时光流转,我已是人到中年,老街也早已旧貌换新颜,全然没有了典雅端庄的模样,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戏园子,早已不见了踪影。代之而起的是宽阔整洁的街道,分门别类的市场,高楼林立,商品齐全的各类商店、超市,街上行走的人们,女人花枝招展,男人悠闲整洁。即使没有一个月八天的集会,人们也能够买到所需的各种商品,而且能享受到真正的微笑服务,不用急着回家做饭,街上自有各种小吃,逛累了,随意点一份自己喜爱的吃食,回家顺带给家人一份了事。夜晚的街道上更是灯火辉煌,小吃摊应有尽有;悠扬的音乐声中,老幼纷纷跳起了广场舞;孩子们各自玩着,再也不用呼朋唤友,在黑古隆冬的街道上玩游戏了。
老街,在时光里渐渐老去了,可从老街走过的时候,依旧可以看见老人们的微笑,这老街,是和他们一起老去的。老街的容貌早已逝去,但老街的画面不曾消散,那留存我幼时温馨、美好回忆的老街,像所有历经的斑斓,深深铭刻心间。
无数宁静的深夜,那抹思念总会随季风东行,缱绻在离别已久的小巷,定格在记忆深处的老街。回首,暮然发现,在年少没有奢求的岁月里,小巷,是人生中最快乐的场所,而老街是永恒于心的最美风景。
……
共 450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生命里,有些事,如风中的云,放飞天涯,被时光遗忘;有些人,如雨中落花,被心湖沉寂,而有些地方,却是你生命里的阳光,温暖着漫漫红尘,梦回几许,成为一生割舍不掉的思念。老街,也因了儿时的相伴,成为记忆里最浓的墨笔,它像善良的母亲,呵护着,宽容着生活在贫苦里的人们,宠溺着莽撞在童年里的孩子。作者怀着对老街的无限怀恋之情,慢慢地打开记忆的匣子,轻轻地循着记忆的线索,找寻有关老街的点点滴滴……那一幕幕老街热闹情景历历在目,那一个个童趣欢乐场面依稀可见,令作者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该篇散文情感淳朴真挚,采用倒述回忆的手法,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溢满童趣,飘散着老街的味道;老街虽已逝去往昔的面貌,却成为铭刻心间的最深最美的回忆。一篇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的叙事散文,倾情推荐共赏!!【:天龙】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 :57: 感谢忙珠赐稿荷塘,荷塘有你更精彩!!
回复1楼文友: 15:08:28 感谢社长深夜!辛苦了!
2楼文友: 0 :58:07 该篇散文情感淳朴真挚,采用倒述回忆的手法,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溢满童趣,飘散着老街的味道;老街虽已逝去往昔的面貌,却成为铭刻心间的最深最美的回忆!!
回复2楼文友: 15:10: 8 社长的点评精细,衷心感谢!
楼文友: 0 :58:40 祝忙珠在荷塘写作愉快,佳作连连!!
回复 楼文友: 15:12:00 为了荷塘美好的明天,今后还需好好努力!
4楼文友: 05:47:59 忙珠老师的文笔令我欣赏,值得我学习!问好忙珠老师!!!
回复4楼文友: 15:1 :27 感谢鱼在游好友的关注!问好,祝你事事顺心!
5楼文友: 08:12: 6 老街,挥之不去的记忆。缓缓流淌的情感,如幽谷山泉般沁人心脾,令人回味。问好。
回复5楼文友: 15:15:5 谢谢开心词典朋友的评论欣赏!祝你开心快乐每一天!
6楼文友: 16:14:57 老街是一条流淌历史的河,也是一条流淌欢乐和忧愁的河,转走的是淡忘,留下的情歌!这点,忙珠做到了。 我希望我奉献给读者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地沟油。
回复6楼文友: 19: 7:25 谢谢浩瀚老师关注!祝您开心快乐每一天!
7楼文友: 18:09: 2 想起鲁迅的《社戏》,很好。可以再仔细点,倒数第三段又两处别字。我吹毛求疵了。
回复7楼文友: 19: 9: 2 谢谢乡党光临指正,佩服你对文字的认真负责精神!问好乡党,祝你健康快乐!
8楼文友: 06:12: 7 祝忙珠老师的美文成精,喜欢老师的文章!!!
回复8楼文友: 19:22:25 谢谢鱼在游,祝你佳作不断!
9楼文友: 07:14:11 祝贺小妹,美文成精,晚到的祝福,创作愉快!
回复9楼文友: 19:2 :14 谢谢清风大哥,祝你健康快乐!
10楼文友: 07:56: 1 祝贺佳作斩获精品,精彩继续哦~~~~~~
回复10楼文友: 19:24: 2 一定会努力的!,祝开心快乐!
小孩咳喘最有效的药
孩子发烧39度怎么办
小孩发烧39度
弥勒灯盏花有什么特点外痔会自己好吗
尿路结石剧烈疼痛怎么办
上一篇:八一风中的泣随笔家园
上一篇:争鸣百日祭散文